经典交响曲结构如下:
1.第一乐章:奏鸣曲式,快板
2.第二乐章:复三部曲式或变奏曲,慢板
3.第三乐章:小步舞曲或者谐谑曲,中、快板
4.第四乐章:奏鸣曲或回旋曲式,快板第一乐章——奏鸣曲式(注:它是古典音乐作品的一种基本曲式,无论是奏鸣曲、交响曲、协奏曲和重奏曲中的重要乐章,都得用它。)它包括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呈示部)有两个主题——正主题(第一主题)、副主题(第二主题),这两个主题往往形成强烈的对比。比如,正主题是冲突性的、戏剧性的,副主题可以是抒情性的、歌唱性的。也有的奏鸣曲里面,这两个主题是相辅相成的,都是歌唱性的。
第二部分:(展开部)就是把呈示部的主题进行不断地分裂、模进,在配器、节奏、力度和调性各个方面进行对比和展开。
第三部分:(再现部)再现呈示部的两个主题,调性上有严格的关系,比如在呈示部里,主部的主题是主调(C大调),副部的主题是属调(G大调),而在再现部里,副部的主题也要回到主调(C大调)上。奏鸣曲式通常开始有一个引子或者序奏,结束有尾声。这样的曲式常常表现宏大的构思,反映深刻的哲理,当然也有非常强烈的抒情性和描写性。
第二乐章——行板或慢板。抒情的、以歌唱性音乐见长。
第三乐章——小步舞曲。它们是轻快、幽默、典雅和风趣的。
第四乐章——终曲。它通常是快板,经常采用回旋曲式(A+B+A+C+A)或者回旋奏鸣曲式。(所谓的回旋奏鸣曲式和奏鸣曲式不同的地方,就在于呈示部中主题出现两次,也就是主题——副题——主题,然后是展开部、再现部)
1、柴可夫斯基:第一交响曲“冬日之梦”,第二乐章。波士顿交响乐团演奏,迈克尔·蒂尔逊·托马斯指挥。
这个歌单首先要从柴科夫斯基开始,我选择了他的大量作品,几乎占歌单的一半。开始就是按交响乐排列,第一交响曲我选择的是MTT指挥的版本,这是来自于刘雪枫老师歌单的推荐,一听之下名不虚传。
2、柴可夫斯基:第二交响曲“小俄罗斯”,第一乐章。文化部大交响乐团演奏,罗日杰斯特文斯基指挥。
罗日杰斯特文斯基指挥也是前苏联的指挥巨匠,张国勇是他的高徒。
3、柴可夫斯基:第三交响曲“波兰”,第三乐章,捷克爱乐乐团演奏,比契科夫指挥。
我挑选了俄罗斯著名指挥比契科夫就任捷克爱乐乐团首席指挥后,新录制的柴科夫斯基交响曲全集中的作品。
4、柴可夫斯基:第四交响曲,第二乐章,列宁格勒交响乐团演奏,穆拉文斯基指挥。
作为前苏联指挥界的沙皇,穆拉文斯基指挥的任何版本,选择起来都不会有什么争议。

5、柴可夫斯基:第五交响曲,第一乐章,柏林爱乐乐团演奏,基里尔·佩特连科指挥。
佩特连科执掌柏林爱乐已经有一段时间了,但是对于中国观众来讲,还有点神秘。好在他录制了几首“大俗曲”,所以我把柴五的选择给了他。
6、柴可夫斯基:第六交响曲,第四乐章,巴伐利亚广播交响乐团演奏,弗里乔伊指挥。
这首柴科夫斯基的代表作,我毫无疑问选择弗里乔伊的版本。他指挥此曲时已经身患癌症,而那时正是他的艺术巅峰。所以此曲可称其天鹅之歌,特别是第四乐章,已经到了撕心裂肺的地步。该曲录制于1960年11月24日,指挥家于1963年2月20日去世。
7、柴可夫斯基:曼弗雷德交响曲,第二乐章,奥斯陆爱乐乐团演奏,扬松斯指挥。
这首交响曲,还是选择扬松斯早年成名的名版吧,以此怀念2019年底去世的大师。
8、柴可夫斯基:第一钢琴协奏曲,第一乐章,舒拉·切尔卡斯基钢琴,柏林爱乐乐团演奏,列奥波德·路德维希指挥。
这首曲子,或者说这个乐章,是把我带进古典音乐的第一部作品。名版太多了,我选择的这个版本,气势雄浑,DG也经常把该版本收录进自己的重要合辑。不知道我这个选择会不会引起争议。
9、柴可夫斯基:第二钢琴协奏曲,第一乐章,舒拉·切尔卡斯基钢琴,柏林爱乐乐团演奏,列奥波德·路德维希指挥。
其实我是因为喜欢第二钢琴协奏曲的这个版本,爱屋及乌,也选择了同样组合的“第一钢协”,是不是太对不起其他钢琴家。不过这个版本,第一乐章一开始,我就迷醉了,这个旋律在我心中盘桓了好几天,久久不散。
10、柴可夫斯基:小提琴协奏曲,第一乐章,大卫·奥伊斯特拉赫小提琴,德累斯顿国家管弦乐团演奏,康维奇尼指挥。
这首曲子选择奥伊斯特拉赫也是无可争议的,加上老牌东德乐队和指挥,也成了DG名盘。其实我有点想选克雷提兹的版本,是不是太夸张了。
交响乐是一种由管弦乐团演奏的大型音乐作品。它通常由多个乐章组成,每个乐章都有独特的音乐元素。交响乐旨在表达情感、故事情节或理念,并通过大量的乐器、不同的节奏和音量来创造出独特的音乐效果。
交响乐曲风非常多样化,可以涵盖从浪漫主义到现代音乐的各种类型。此外,交响乐也经常用于电影配乐和舞台表演的背景音乐,它的影响力和吸引力在世界范围内都非常广泛。总之,交响乐是一种强大的艺术形式,它不仅能够表达情感和意义,还能为观众和听众带来无限的乐趣和享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