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权臣丰臣秀吉是个雄才大略加野心勃勃之人,他妄图侵略朝鲜半岛、再以此为跳板入侵明王朝的图谋由来已久。日本列岛最大的封建主织田信长死后,其部下丰臣秀吉成了日本最具权势的关白(摄政)太政大臣,他率军东征西讨,南攻北伐,终于逐次荡平群雄,于1590年完成了日本全国的统一。
战争初期,渡海而来的日军攻势犀利,朝鲜军猝不及防、丧师失地、节节败退,不到两个月,朝鲜国土大部分已经沦陷。此前,朝鲜曾经两次派使者赶赴北京向明神宗报告日本欲侵朝、侵明的企图,明神宗根本没当回事,不但没有做出任何实质性的防御准备,甚至没有一句督促藩属国朝鲜整饬武备、警戒日军动向的叮嘱。
于是,当日军浩浩荡荡向朝鲜半岛开进时,不但大明歌舞升平,明神宗依旧醉生梦死,就连其小弟朝鲜也未感觉到危险即将降临,其朝野仍是一派太平无事的和谐景象。缺乏防范意识,忘战必危,自然不会采取任何有效的军事防御部署,当日军如“神兵天降”,朝军仍懵里懵懂,在其宗主国大明的庇护下,“两百年不知战事” 的朝军一触即溃、大败亏输自然是不难预料之事。
日军在朝鲜半岛上横冲直撞,如入无人之地,眼看大半个朝鲜就要失陷,朝鲜国王急吼吼派使臣赶赴北京求救。小弟遭难,引发明廷震动,万历帝总算是重视起来,他在第一时间召集大臣商议:出兵增援还是坐视不管。
史载,明明知道日军是空国来犯,明廷只派了一位级别不高的武官率两千人马赶往平壤设防,随后,再派三千将士渡过鸭绿江驰援。
经过一段时间准备,到12月,明军主力雄赳赳气、昂昂渡过鸭绿江,声势浩大地开赴平壤参战。
日军早在4月14日就已在釜山登陆,随后横扫朝军如卷席,从南往北攻伐,一路势如破竹,朝鲜已危在旦夕,而犯有“拖延症”的明神宗到7月才做出反应,派少许军队入朝救援,足足拖了3个月。兵贵神速,碰到一个慢性子的皇帝,你只能抓狂。到12月,骁将李如松率大军东征,那么距日军捣入朝鲜已经过去了8个月之久。万历帝反应如此迟缓,决策如此艰难??让人为之咋舌。
好在李如松不愧是身经百战的宿将,入朝明军不负众望,战斗力与战斗意志亦可圈可点,总算为万历帝挽回了面子。
史载,1593年1月7日,经过周密部署与精心策划,明军相继抵达平壤,与日军精锐万人遭遇,两军随即展开激战。翻阅明史,没见到明军身穿朝军号衣入朝参战的记载,也没见明军脱去朝军战服露出明式衣甲后日军被吓破胆的描述。假如明军身穿朝军战服是为了迷惑日军,掩饰其战略意图的话,那么,战斗打响后,他们褪去朝军装束露出明军衣甲也是一种自信的炫耀,恐怕有震慑敌军,壮我声威的意思吧?日军为何见到明军衣甲会魂飞魄散?因没有见到过相关记载, 在此斗胆揣测一下:毕竟彼时的明军是一支装备精良、极富实战经验、实力不容小觑的强大存在,其战斗力绝非朝军可比,所以日军才会吓破胆吧?
经过惨烈血战,明、朝联军歼灭日军万余人,俘虏、溃逃者无数,重新夺回了平壤,从根本上扭转了一度不利的朝鲜战局。随后,明军乘势进击,并联合朝军发起大反攻,在两国军民的共同努力下,朝鲜国土大部分被收复。得知李如松入朝后大获全胜,万历帝欣喜若狂,勉励他率军继续奋战。
之后,日本和明朝打打停停,万历帝在主和派的影响下,竟开始与日方和谈。这一谈就谈了4年。1593年5月,日本答应明朝,将盘踞半岛上的日军全部退缩到南部的釜山一带,万历再一次发生战略误判,下令数万明军精锐全部退回国内,只留1万人驻守。然而,丰臣秀吉却不断利用和谈时间补充兵力,运送大批作战物资入朝,积极筹备与明军再次争夺朝鲜...... 1597年正月,明军第二次入朝,这一次战争动用兵力远超第一次,比头次援朝打得更艰难也更惨烈 。1598年8月,丰臣秀吉病死.消息传到前线,日军士气大挫,阵脚大乱 。11月,日军大规模从海上撤退,明军联合朝军乘势追击,鸣梁海战爆发,日军无心恋战,明、朝军队斩获颇多......
【插图源自网络】
【写作不易 严禁搬运】
1、沈阳银:想给你热乎的抻面加鸡架,再来一瓶老雪花
2、大沈阳:从夜未央到红番区,何时才能摇到你的心?
3、东北人:那么多的双击,只有你击中了我的心
4、大东北:今生只想和你共舞一支社会摇
5、哈尔滨:只想给你舔最甜的铁门
6、东三省:我要瞅你多少眼,才能等到一句你瞅啥?
导语:作为镇守辽东的明军统帅,袁崇焕之死,其实并不冤枉。
袁崇焕是明末镇守辽东的著名将领。他曾经坚守孤城,取得了宁远大捷,气死了努尔哈赤;又屡次挫败皇太极的进攻;当时的袁崇焕可谓是威震辽东。
后来,由于明朝内部的政治斗争影响到了辽东,袁崇焕被罢去官职,回到了内地。
崇祯皇帝即位、除掉了阉党之后,为了挽回辽东的局势,又重新起用了袁崇焕。并且,崇祯皇帝对袁崇焕极其信任,有求必应,期望有加。
然而,1629年己巳之变的发生,改变了一切。袁崇焕被逮捕下狱,第二年被议罪处死。
当时,明朝朝廷是经过严格审理,才给袁崇焕议罪、判处死刑的。
袁崇焕之死的主要原因有以下几点:
一.大言“五年平辽”。
在崇祯皇帝起用袁崇焕、并亲自召见他时,袁崇焕由于离开辽东时间已久,并不了解辽东当时的情况已经大变,不是他在任时期的局势了。
袁崇焕基于原来对辽东的认识,面对崇祯皇帝的殷切期望,脑子一热,许下了“五年平辽”的诺言。
事实证明,这个诺言许得有点儿太大了。在封建社会里,确属“欺君之罪”。
二.暗中与虏议和。
到任以后,袁崇焕看到辽东局势已经对明朝大为不利,采取措施,积极防御,已属不易;更遑论“五年平辽”了。
为了平息辽东战事,袁崇焕私下派人去跟皇太极接触,试探有无双方停战议和的可能性。
这个行动,袁崇焕是私下秘密进行的,并没有上报朝廷。
三.通过蒙古,以粮资敌。
当时满清饥荒严重,陷入危机之中。袁崇焕却把大批粮食卖给蒙古。殊不知蒙古诸部已臣服皇太极,这些粮食经过蒙古,统统运送到清方,帮助皇太极渡过了难关。
四.擅杀大将毛文龙。
皮岛总兵毛文龙属于明朝的方面大员,对满清作战,屡立大功。虽然毛文龙飞扬跋扈,但是皮岛的明军集团对清军起着很大的牵制作用。而且这支军队久悬海外,已经是只有毛文龙一人能够有效地节制了。
袁崇焕性格强硬,见毛文龙对自己不恭,就持尚方宝剑,设计诛杀了毛文龙。
结果,袁崇焕无法有力地节制皮岛明军,使得这支军队哗变,几经周折,最后这支军队携带大量火器投降了皇太极,使皇太极大喜过望。后来,这支军队中走出了满清著名的三位藩王:定南王孔有德;平南王尚可喜;靖南王耿仲明。这些人为清朝统一天下立下了汗马功劳。
其实,苛刻猜忌的崇祯皇帝对跋扈自雄的大将左良玉都能包容,袁崇焕一介大臣,为何不能容忍一员有缺陷的方面军将领呢!
五.纵寇侵扰京师。
1629年,皇太极避过坚固的宁锦防线,绕道蒙古,从长城叩关而入,一路上势如破竹,兵锋直趋北京。
袁崇焕闻讯,率军追击清军。他认为北京城坚固异常,适于固守。当皇太极久攻不下,兵疲力竭之时,自己率辽东铁骑与之决战,定能一战歼之。
可是袁崇焕忽略了一点。京师乃国之首都,清军一旦兵临城下,势必引发人心混乱,对明朝的威信造成极大的损失;皇帝及朝廷大臣对袁崇焕势必产生强烈的不满和怀疑。
当清军在前,袁崇焕率军尾随,一前一后到达北京城下之时,利令智昏的袁崇焕丝毫没有想到:朝廷已经开始怀疑自己是在引清兵进攻京师了。在此危疑时刻,他竟然向朝廷提出请求:让自己率军进入北京城中,休整备战。
这简直就是找死的节奏啊。
在随后的混战中,袁崇焕所部又开炮击伤了朝廷倚重的大将满桂。不久,满桂就带伤与清军殊死搏杀,英勇战死了。
种种情况,使得朝廷不能不对袁崇焕的忠诚表示怀疑。
结语:袁崇焕是被朝廷会审以后,议罪判刑,然后明正典刑的。这在形式上属于司法程序公正,他当时也是有足够的时间和机会来进行辩解的。
从杀死袁崇焕的刑场上,京城百姓争食其肉的情形来看,袁崇焕决定在北京城下与清军决战的计划,在军事上是可行的。但是,在政治影响方面,是万万不可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