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观音心咒歌曲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3个相关介绍观音心咒歌曲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西游记》中,被紧箍咒所困扰的,并非只有孙悟空一个人。最初如来让观音去找取经人时,就交付与她三个箍儿,虽然都叫“紧箍儿”,但又各有不同,对应的,是“金、紧、禁”三篇咒语。第一篇和第一个紧箍儿给的正是拿金箍棒的孙悟空,所以严格说起来,让孙悟空念头痛的,是“金箍咒”。还有两个,一个是黑风山的黑熊怪,另一个,就是火云洞的红孩儿,两人被收伏后都成为观音的弟子,而让他们束手无策的,是“紧箍咒”和“禁箍咒”。
如来没有讲,可是当观音化身老妇,将金箍与紧箍咒授予唐僧时,她说这紧箍咒,还有个别名,叫“定心真言”。张书绅夹批:“名为定心真言,实是正心的要诀。”所以你看,这金箍和紧箍咒真的只是收脑壳的吗?难道不是收心的吗?心猿意马碰到紧箍咒之后,自然定心凝神,一念坚固,顽心自化,真心常存。所以千万别只看到唐僧冷漠无情,那悟空委屈痛苦,和普通人的感受完全不同,作为一本宗教寓言的《西游记》,其本意恰恰要泼猴不泼,成为谦谦君子寂然得道。
孙悟空和紧箍咒家喻户晓,那为什么还一定要加上黑熊怪和红孩儿呢?张书绅说,闹天官是邪心未收,观音院是野性末化。紧箍咒是收邪心,禁箍咒是化野性,各有其妙,那熊孩子黑熊怪,正是作为野性难驯的代表,而成为“禁箍儿咒”的牺牲品的。
还有那圣婴大王红孩儿最惨,菩萨将一个金箍,化做五个箍儿,往童子身上抛了去,喝声“着!”一个套在他头顶上,两个套在他左右手上,两个套在他左右脚上。菩萨捻着诀,默默地念了几遍,那妖精搓耳揉腮,攒蹄打滚。正是:“一句能通遍沙界,广大无边法力深。”那孩儿只好皈依。悟元子刘一明写诗一句:“无穷野性归静定,多少顽心化善报。”道出其中奥妙。于是,一个黑熊怪,成为落伽山的守山大王;一个红孩儿,成为了观音座下的善财童子。一黑一红,正喻人的两颗心,都成善果。如果加上孙悟空的话,那就是三,三者,即“贪嗔痴”三毒心,定心真言,要定的,正是这三毒心,其中都有寓意。
南无佛,南无法,南无僧,
南无救苦救难观世音菩萨。
怛垤哆,唵。伽啰伐哆,伽啰伐哆;
伽诃伐哆;啰伽伐哆,啰伽伐哆,娑婆诃。
天罗神,地罗神,人离难,
难离身,一切灾殃化为尘。
南无摩诃般若波罗蜜。
菩萨形象作为壁纸,这只是一种形式,至于是否恭敬如法,关键要看你的内心。观音菩萨,广大慈悲,深悯众生,大概没时间,也没有理由对这种事斤斤计较的。如果你自己觉得这事不如法,没有恭敬心,不要去做就行了。当然,手机电脑里存了诸佛菩萨的形象,可以同时存一个免罪咒,以避免某些无心之过。这也是诸佛菩萨的慈悲之处,他们总能应机设教,顺遂众生。
学习佛法和学习其它知识一样,不要学来学去,连自己本来对事物的判断能力都没有了。这不是我们的初心,我们的目的是明心见性,得到了悟人生的无上智慧。
佛学是一种文化,对文化的尊重程度,决定了我们学习的深度和高度。一个人从灵魂上都没有对一种文化有敬畏感,也就没有可能去放下身心,虚心的学习。佛学文化更是如此,为什么很多人学佛法,学来学去,丢掉了正信,学成了迷信。因为他们总是抓住这些细枝末节的东西不放,对佛法里面真正的文化内涵不去理会,深入学习,这是放下金子,去抓沙子。
我一直以为,那些高考之后把教材都撕碎了的学生,他们从内心里对知识没有足够的尊重,之后的学问之路,又能走多远呢?为什么民国的时候有那么多大师级的人物,看看他们的理想和人生态度就一目了然了。他们对国家、对人民、对文化的惜爱之情无以复加,这就是他们人生成就的根本动力。
很多人问,是不是背了《心经》《金刚经》就有功德了,开了智慧了。其实,如果对经文的义理不通,又不能按经中所说的要求自己。即使倒背如流也没有任何功德利益。
孔子说:”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这里的“习”,不仅仅是温习,更是实践的意思。我们学了那么多佛法,背了那么多经咒,是为了什么?诸佛菩萨,不应该只是我们的膜拜对象,而应该是我们的学习榜样。地藏菩萨的大愿、观音菩萨的大悲、普贤菩萨的大行、文殊菩萨的大智,方方面面在教我们如何做人做事,了悟人生。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观音心咒歌曲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观音心咒歌曲的3点解答对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