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人简介
  • 车载音乐
  • 车载视频
  • LRC歌词
  • 简谱图片
  • 手机铃声
  • 名人简介
  • 汽车知识
当前位置:首页 - 名人 - 历史学者 - 黄宽重
黄宽重

黄宽重

黄宽重(Kuan-chung Huang) 1949年7月26日出生,台湾省宜兰县人。中兴大学文学士,台湾大学文学硕士、历史学研究所博士,美国普林斯顿大学、哈佛燕京学社访问学人,日本东洋文库终身海外名誉研究员。 历任《食货》月刊编辑,中研院历史语言研究所助理研究员、副研究员、研究员、傅斯年图书馆主任、第一组主任、副所长、兼所长,,汉城大学访问学人,哈佛大学访问学人,清华大学历史研究所教授兼所长,中研社区协进会理事长,中研院汉籍电子文献协调委员会召集人,台北县顾问,中国史学副主编,新史学杂志社社长等。2001年任国家数位典藏国家型科技计划工作小组研究委员兼内容发展组组长,中研院学术交流及合作委员会人文暨社科组委员,中研院亚太研究计划咨议委员会委员。2002年任台湾大学、暨南大学及东海大学历史系评鉴委员,台湾大学出版中心编辑委员,清华大学、台北大学暨东吴大学历史系兼任教授,现任长庚大学讲座教授、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兼任研究员。 黄先生长年致力于历史学及人文学之跨领域研究,尤专研宋史,特偏重于南宋史,近年亦大力推动唐宋史学界跨朝代国际研究合作。先后发表百余篇论文,其中百分之九十是南宋史研究论文。
展开

个人简介

黄宽重(Kuan-chung Huang) 1949年7月26日出生,台湾省宜兰县人。中兴大学文学士,台湾大学文学硕士、历史学研究所博士,美国普林斯顿大学、哈佛燕京学社访问学人,日本东洋文库终身海外名誉研究员。

历任《食货》月刊编辑,中研院历史语言研究所助理研究员、副研究员、研究员、傅斯年图书馆主任、第一组主任、副所长、兼所长,,汉城大学访问学人,哈佛大学访问学人,清华大学历史研究所教授兼所长,中研社区协进会理事长,中研院汉籍电子文献协调委员会召集人,台北县顾问,中国史学副主编,新史学杂志社社长等。2001年任国家数位典藏国家型科技计划工作小组研究委员兼内容发展组组长,中研院学术交流及合作委员会人文暨社科组委员,中研院亚太研究计划咨议委员会委员。2002年任台湾大学、暨南大学及东海大学历史系评鉴委员,台湾大学出版中心编辑委员,清华大学、台北大学暨东吴大学历史系兼任教授,现任长庚大学讲座教授、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兼任研究员。

黄先生长年致力于历史学及人文学之跨领域研究,尤专研宋史,特偏重于南宋史,近年亦大力推动唐宋史学界跨朝代国际研究合作。先后发表百余篇论文,其中百分之九十是南宋史研究论文。

学 历

国立台湾大学历史研究所博士

经 历

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助理研究员(1979.09-1981.07),副研究员(1981.08-1987.07),研究员(1987.08-2009.10.31),兼任研究员(2010.1.8- )

黄宽重

本所历史学组主任(1992.11-1993.09)

国立清华大学历史研究所所长(1993.09-1995.07)

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副所长(1995.08-2000.05),代所长(2000.05-2000.10),所长(2000.10-2003.09)

国家图书馆馆长兼汉学研究中心主任(2007.09-2008.05)

国立中兴大学人文与社会科学研究中心主任(2008.08-2009.07)

国立中兴大学副校长(2008.08-2009.07)

国立中兴大学图书信息学研究所教授(2008.08-2009.07)

国立中兴大学万年人文讲座教授(2008.08.01-2011.07.31)

私立长庚大学专任讲座教授(2009.11.30-)

自述

眷恋南宋——我的学史生涯

人生有一半的时间,在探讨半个积弱不振的朝代,无疑需要耐心且怀抱乐趣。

从1971年修习孙克宽老师的宋、辽、金史课程,对南宋史发生兴趣,迄今已三十七年。由于晚宋几无编年史籍,当时只得先从文集中搜寻零碎片段的史料,不料,从中发现各版本间的内容差异,引我进一步比对、探讨版本问题,写成诸篇评价四库全书本优劣的论文;后细读李心传的《建炎以来系年要录》,更让我对南宋历史有较完整的认识。

过去,我曾因韩国朋友引介而研究宋代中韩关系,前后写成十篇文章,其中以比较南宋与高丽山城抗蒙经验,尤具意义。地方武力和地方军,则是我研究中较为突出的议题,分别写成了湖南飞虎军、广东摧锋军、福建左翼军、两淮山水寨、镇抚使等文章。后参与陶晋生老师「中国近世社会之构成」研究计划,因而着手探讨宋代四明和鄱阳湖畔若干中型士人家族,进而联系起宋代家族与当地社会间的关系,开展出家族兴衰之外的讨论主轴。

目前,我则尝试结合地方武力、家族研究,并加以扩大,形成二个新的议题。

其一,是宋代基层社会。透过对地方武力与家族的研究,我观察到县衙是政治力与社会力的交会点,于是从基层武力——土兵、弓手——入手,并藉由士人、富豪在地方社会的角色、与官府的互动,来反映基层社会的权力结构、政治运作、社会关系与文化认同等现象。

其次,我称之为「嘉定现象」。宋宁宗嘉定时期,不论在中国或南宋历史上都被视为平淡无奇的岁月,不曾吸引研究者关注。然而,在检讨南宋四明家族时,我却发现这个时期经济繁荣,社会文化、思想活动蓬勃,士人热衷于博物、医疗、理学,对仕途、政治参与的观念有所转变,颇能反应时代特质。

凡此种种,对向来重视政治、军事的我,都有极大的吸引力,鼓动着我深入这些所知无多却具开展性的议题。

论著目录

专书

《晚宋朝臣对国是的争议──理宗时代的和战、边防与流民》(《台大文史丛刊》之50,台北:国立台湾大学文学院,1978)。

《南宋史研究集》(台北:新文丰出版公司,1985)。

《南宋时代抗金的义军》(台北:联经出版事业公司,1988)。

《南宋军政与文献探索》(台北:新文丰出版公司,1990)。

《宋史丛论》(台北:新文丰出版公司,1993)。

黄寛重、柳立言合编,《中国社会史》(台北:空中大学出版部,1996)。

《南宋地方武力:地方军与民间自卫武力的探讨》(台北:东大图书公司,2002)。

《史事、文献与人物:宋史研究论文集》(台北:东大图书公司,2003)。

黄宽重、陶晋生、刘静贞合编,《宋史》(台北:空中大学出版社,2004.12)。

《宋代的家族与社会》(台北:东大图书公司,2006)。

论文

〈宋元襄樊之战〉,《大陆杂志》43.4 (1971):42-48。

〈辨「端平入洛败盟」〉,《史绎》10 (1973):54-65。

〈孟珙年谱〉,《史原》4 (1973):79-136。

〈四库全书洺水集补遗〉,《书目季刊》8.3 (1974):13-20。

〈程珌年谱〉,《史原》5 (1974):115-162。

〈略论南宋时代的归正人〉,《食货月刊》7.3 (1977):15-24;7.4 (1977):22-33。

〈南宋高宗孝宗之际的抗金义军〉,《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51.3 (1980):547-618。

〈从坞堡到山水寨──地方自卫武力〉,收入刘岱主编,《中国文化新论》(台北:联经出版事业公司,1982),第7册,《社会篇u2027吾土与吾民》,页229-280。

〈南宋与高丽的关系〉,收入中华民国韩国研究学会编,《中韩关系史国际研讨会论文集》(台北:中华民国韩国研究学会,1983),页61-85。

〈南宋初期抗金义军的组织与性质〉,收入许倬云、毛汉光、刘翠溶同编,《第二届中国社会经济史研讨会论文集》(台北:汉学研究资料及服务中心,1983),页123-152。

〈南宋宁宗、理宗时期抗金的义军〉,《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54.3 (1983):93-159。

〈南宋活字印刷史料及其相关问题〉,《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55.1 (1984):133-138。

〈四库全书本得失的检讨──以程珌的洺水集为例〉,《汉学研究》2.1 (1984):223-244。

〈南宋时代邕州的横山寨〉,《汉学研究》3.2 (1985):507-534。

〈高丽与金、宋的关系〉,《亚细亚学报》(韩国江原翰林大学)1 (1986.2):157-178。后收入氏着,《南宋史研究集》(台北:新文丰出版公司,1985.8),页265-305。

〈南宋飞虎军:从地方军到调驻军的演变〉,《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57.1 (1986):123-146。

〈南宋「流求」与「毗舍耶」的新文献〉,《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57.3 (1986):501-510。

〈高丽与金宋关系年表〉(一)、(二)、(三)、(四)、(五)、(六),《大陆杂志》74.1 (1987):11-28;74.2 (1987):24-37;74.3 (1987):24-35;74.4 (1987):33-47;74.5 (1987):33-46;74.6 (1987):34-48。

〈南宋茶商武力的发展:内乱与御侮〉,收入杨联升、全汉升、刘广京主编,《国史释论:陶希圣先生九秩荣庆祝寿论文集》(台北:食货出版社,1987),上册,页147-165。

〈宋代活字印刷的发展〉,《国立中央图书馆馆刊》新20.2 (1987):1-10。

〈从害韩到杀岳──南宋收兵权的变奏〉,收入国际宋史研讨会秘书处编,《国际宋史研讨会论文集》(台北:中国文化大学史学研究所,1988),页517-534。

〈李焘神道碑校异举隅〉,《大陆杂志》77.2 (1988):7。

〈中国古代城郭结构与材料的演变──以若干唐宋城郭的防御功能为例〉,《百济研究》(韩国大田忠南大学校百济研究所)19 (1988.12):123-146。(此文系以韩文发表)

〈南宋对地方武力的利用和控制:以镇抚使为例〉,《中央研究院第二届国际汉学会议论文集》(台北:中央研究院,1989),页1047-1080。

〈南宋茶商赖文政之乱〉,《刘子健博士颂寿纪念宋史研究论集》(东京:同朋舍,1989),页133-140。

〈版本对历史研究的重要性:以若干宋代典籍的比勘为例〉,《国立中央图书馆馆刊》新22.2 (1989):11-22。

〈郦琼兵变与南宋初期政局〉,《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60.1 (1990):93-121。

〈孟珙与四川〉,《思与言》28.2 (1990):59-74。

〈宋代城郭的防御设施与材料〉,《大陆杂志》81.2 (1990):1-23。

〈马扩与两宋之际的政局变动〉,《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61.4 (1990):789-808。

〈南宋两浙路社会流动的考察〉,《兴大历史学报》创刊号(1991):59-74。

〈宋代中韩文物的交流〉,《韩国学报》10 (1991):205-227。

〈《胡澹庵集》的传本与补遗〉,《国立中央图书馆馆刊》新24.1 (1991):149-172。

〈宋、丽贸易与文物交流〉,《震檀学报》[韩国汉城(今首尔)震檀学会]71/72 (1991.8):336-347。

〈《四库采进书目》的补遗问题:以淮商马裕呈送书目为例〉,《大陆杂志》83.5 (1991):25-29。

〈海峡两岸宋史研究动向〉,《新史学》3.1 (1992):131-160。

〈宋代「变乱」研究的检讨〉,收入国立台湾大学历史学系编,《民国以来国史研究的回顾与展望国际研讨会论文集》(台北:国立台湾大学出版组,1992),页1417-1435。

〈宋代四明袁氏家族研究〉,《中国近世社会文化史论文集》(台北: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1992),页105-131。

〈山城防御:以南宋、高丽抗御蒙古的经验为例〉,《中国史研究》(北京)1 (1993):102-112。

〈典籍增辉──中国大陆学界整理宋代典籍的回顾〉,《汉学研究通讯》12.1 (1993):1-9。

〈南宋史研究与教学的几个议题〉,收入赵雅书主编,《宋史教学研讨会论文集》(台北:国立台湾大学历史系,1993),页219-233。

Kuan-chung Huang(黄宽重) and Nap-yin Lau(柳立言), "Chapter One: The Founding of the Sung Dynasty (960-1279)," in The Cambridge History of China (New Yor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94), vol. 5: The Sung Dynasty.

〈广东摧锋军──南宋地方军演变的个案研究〉,《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65.4 (1994):957-988。

〈海峡两岸整理宋代典籍的检讨〉,本文系行政院国家科学委员会专题研究计划成果报告(1995),计划编号:NSC 84-2411-H-007-001。

〈从和战到南北人:南宋时代的政治难题〉,《中国历史上的分与合学术研讨会论文集》(台北:联合报系文化基金会,1995.9),页169-189。后收入氏着《史事、文献与人物:宋史研究论文集》(台北:东大图书公司,2003.9),页3-26。

"Trends in Sung Historical Research in Taiwan and Mainland China,"Journal of Sung-Yuan Studies 25 (1995): 265-302.

〈外交关系与社会变迁──百济对中国文化的受容的初步观察〉,《百济研究》(韩国大田忠南大学校百济研究所)26 (1996.2):75-88。

〈科举、经济与家族兴替:以宋代德兴张氏家族为例〉,收入第二届宋史学术研讨会秘书处编辑,《第二届宋史学术研讨会论文集》(台北:中国文化大学史学研究所,1996),页127-146。

〈割据势力、经济利益与政治抉择──宋、金、蒙政局变动下的李全、李坛父子〉,收入国立台湾大学历史系编,《世变、群体与个人:第一届全国历史学学术讨论会论文集》(台北:国立台湾大学历史系,1996),页87-106。

〈秦桧与文字狱〉,收入岳飞研究会编,《岳飞研究u2027第四辑──岳飞暨宋史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北京:中华书局,1996),页152-172。

〈宋日僧侣往来与文物交流──由南宋文献所作的观察〉,收入田余庆主编,《庆祝邓广铭教授九十华诞论文集》(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1997),页248-258。

〈福建左翼军:南宋地方军演变的个案研究〉,《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68.2 (1997):369-415。(本文系行政院国家科学委员会专题研究计划成果,计划编号:NSC 85-2411-H-001-015。)

〈《增订湖山类稿》校异举隅──以文津阁本四库全书为例〉,《大陆杂志》95.5 (1997):43-45。

〈政局变动与政治抉择:以宋元之际东南地区三支地方军的遭遇为例〉,《台大历史学报》21 (1997):175-194。

〈文津阁本宋代别集的价值及其相关问题──以《文渊阁四库全书补遗》为例的讨论〉,《故宫博物院季刊》15.2 (1998):27-62;后转载《文献》(北京)77 (1998):181-194。

黄宽重、刘增贵,〈中央研究院人文计算的回顾与前瞻〉,《汉学研究通讯》17.2 (1998):145-168。

〈宋代浮梁程氏家族的兴替〉,收入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出版品编辑委员会主编,《中国近世家族与社会学术研讨会论文集》(台北: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1998),页195-212。

〈宋代四明楼氏家族的兴衰历程〉,收入台湾大学历史系主编,《史学:传承与变迁学术研讨会论文集》(台北:国立台湾大学历史系,1998.6),页237-261。(本文系行政院国家科学委员会专题研究计划成果,计划编号:NSC 86-2411-H-001-017。)

〈宋代研究的重要史料──以大陆地区出土宋人墓志资料为例〉,《新史学》9.2 (1998):143-185。

〈写史正壮年──傅乐焕在史语所的日子〉,收入杜正胜、王泛森主编,《新学术之路: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七十周年纪念文集》(台北: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1998),上册,页441-453。

〈刘子健与史语所〉,收入杜正胜、王泛森主编,《新学术之路: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七十周年纪念文集》(台北: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1998),下册,页1035-1037。

〈文渊阁四库全书本错简、脱漏示例──以《相山集》与《慈湖遗书》为例〉,《古今论衡》1 (1998.10):63-69。后收入氏着《史事、文献与人物:宋史研究论文集》(台北:东大图书公司,2003.9),页125-138。

〈宋代四明士族人际网络与社会文化活动──以楼氏家族为中心的观察〉,《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70.3 (1999):627-669。

黄宽重、张斐怡,〈海峡两岸中韩关系史研究的回顾与展望〉,《韩国学报》16 (1999):1-24。

〈从地方武力的发展看南宋中央与地方关系的演变〉,《中国史学》(东京)9 (1999):1-15;后收入中华民国史专题讨论会秘书处编,《中华民国史专题论文集第五届讨论会》(台北:国史馆,2000),页653-676。

〈人际网络、社会文化活动与领袖地位的建立──以宋代四明汪氏家族为中心的观察〉,《台大历史学报》24 (1999):225-256。

〈宋晞教授在宋史研究上的成就〉,《宋旭轩教授八十荣寿论文集》(台北:宋旭轩论文集编委会,2000),第2册,页1063-1075。

〈宋史研究的过去与未来〉,《学术史与方法学的省思: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七十周年研讨会论文集》(台北: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2000),页67-90。

"Mountain Fortress Defence: The Experience of the Southern Song and Korea in Resisting the Mongol Invasions," in Warfare in Chinese History, ed. Hans van de Ven (Leiden: Brill, 2000), pp. 222-251.(译自黄宽重,〈山城防御:以南宋、高丽抗御蒙古的经验为例〉。)

〈宋代基层社会的武装警备──弓手〉,收入宋代官箴研读会编,《宋代社会与法律:《名公书判清明集》讨论》(台北:东大图书公司,2001),页237-249。

〈数字典藏与人文研究──中央研究院文献数据数字化工作的回顾与展望〉,《汉学研究通讯》78 (2001):68-74。

〈两淮山水寨──南宋中央对地方武力的利用与控制〉,《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72.4 (2001):801-831。

"Defensive Structures and Construction Materials in Song City Walls," translated by Wen-yi Chen, Peter Lorge, and Tracy G. Miller, in Journal of Sung-Yuan Studies 31 (2001): 27-65.

〈贾涉事功述评──以南宋中期淮东防务为中心〉,《汉学研究》20.2 (2002):165-188。

〈永乐大典中《三朝北盟会编》史料及其相关问题〉,《文献》(北京)2 (2003):98-112。

〈墓志数据的史料价值与限制──以宋代两件墓志资料为例〉,《东吴历史学报》10 (2003):19-37。

〈家族兴衰与社会网络──以宋代的四明高氏家族为例〉,《中国史研究.中国宗族史特辑号》(韩国大邱)27 (2003):1-32(本文系以韩文发表);后转载〈家族兴衰与社会网络:以宋代四明高氏家族为例〉,《东吴历史学报》11 (2004):215-242。

〈唐宋基层武力与基层社会的转变──以弓手为中心的观察〉,《历史研究》(北京)2004.1 (2004.2):1-18。

〈台湾海峡の两岸における宋代史研究の回顾と展望〉,《中国:社会と文化》(日本东京)19 (2004):372-390。

〈地方势力与国家认同:以两宋之际洛阳地区的地方势力为例〉,发表于北京大学古代史研究中心与赤峰市政府合办,「十至十三世纪文化的碰撞与融合」学术研讨会,内蒙古:赤峰市,2004年7月29至8月3日;后收入四川大学历史文化学院编,《蒙文通先生诞辰110周年纪念文集》(北京:线装书局,2005),页335-346。

〈从中央与地方关系看宋代基层社会的转变〉,发表于北京清华大学主办,「多元视野中的中国历史:第二届中国史学」国际会议,北京:清华大学,2004年8月22-24日。后刊载《历史研究》(北京)2005.4:100-117。另收入张希清、田浩、黄宽重、邓小南主编,《10-13世纪中国文化的碰撞与融合》(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页314-349。

〈导言〉,收入邢义田、黄宽重、邓小南总主编,《台湾学者中国史研究论丛·家族与社会分册》(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05),页1-13。

〈科举社会下家族的发展与转变──以宋代为中心的观察〉,《唐研究》(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第11卷,页337-353。

〈陶希圣与中国社会史研究〉,收入东吴大学人文社会学院主编,《20世纪人文大师的风范与思想论文集》(台北:学生书局,2006),页93-116。

〈创置与变型──五代巡检初探〉,发表于中央研究院「唐宋社会变迁」计划主办,「唐宋社会变迁」讨论会,台北: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2006年9月4-5日。后收入北京大学中国古代史研究中心编,《邓广铭教授百年诞辰纪念论文集》(北京:中华书局,2008.8),页877-889。(本文系行政院国家科学委员会专题研究计划成果,计划编号:NSC 92-2411-H-001-017。)

〈北宋晚期对广西的经略──以程节、程邻父子为中心的讨论〉,发表于法国远东学院主办,「中国历代边臣疆吏」国际学术讨论会,台北: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2006年10月2-4日。后收入《法国汉学》(北京:中华书局,2007.12),第12辑(专号:《边臣与疆吏》),页208-225。(本文系行政院国家科学委员会专题研究计划成果,计划编号:NSC 95-2411-H-001-039。)

〈礼律研社会──陶希圣研究中国社会史的历程〉,《新史学》18.1 (2007):169-195。

〈铅华落尽──南宋四明士人家族衰替因素的探讨〉,发表于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讲论会,台北: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2007年6月4日。

〈两宋政策与士风的变化〉,发表于中国史学会、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中央研究院「唐宋社会变迁研究」主题计划、新史学杂志社共同主办,第三届中国史学会──「基调与变奏:7-20世纪的中国」国际学术研讨会,台北:国立政治大学,2007年9月3-5日。后收入黄宽重主编,《基调与变奏:七至二十世纪的中国》(台北:国立政治大学历史系等出版,2008.7),第3册,页203-225。「日文版」另收入:〈両宋时代の政策と士风の変化〉为题,城光威译、妹尾达彦监译,《中国──社会と文化》(日本:东京)24 (2009.7):106-140。

〈规划与执行──推动学术活动的经验谈〉,《古今论衡》17 (2008.1):148-153。

〈宋代基层社会的权力结构与运作──以县为主的考察〉,收入黄宽重主编,《中国史新论u2027基层社会分册》(台北:中央研究院u2027联经出版事业公司,2009.6),页273-325。

〈政治、地域与家族──宋元时期四明士族的衰替〉,《新史学》20.2 (2009.6):1-41。(本文系行政院国家科学委员会专题研究计划成果,计划编号:NSC 94-2411-H-001-006、NSC 93-2411-H-001-030。)

〈晚宋军情搜集与传递──以《可斋杂藁》所见宋、蒙广西战役为例〉,《汉学研究·「宋代的讯息传递与政令运作」专辑》27.2 (2009.6):133-166。(任该期专辑主编,本文系行政院国家科学委员会专题研究计划成果,计划编号:NSC 96-2411-H-182-006-MY3。)

Huang K’uan-ch’ung (黄宽重) and Lau Nap-yin (柳立言), “Chapter Three: Founding and Consolidation of the Sung Dynasty under T’ai-tsu (960-976), T’ai-tsung (976-997), and Chen-tsung (997-1022),” in The Cambridge History of China, ed. Denis Twitchett and Paul Jakov Smith (New Yor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09), Vol. 5, Part One: The Sung Dynasty and Its Precursors, 907-1279, pp. 206-260.

〈从「活的制度史」到「新的政治史」──宋代政治史研究的趋向〉,发表于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法国国家科学研究院近代现代中国研究中心、中兴大学人文与社会科学研究中心共同主办,「新政治史研究的展望」国际学术研讨会,2009年8月26-28日。后收入:〈从活的制度史迈向新的政治史──综论宋代政治史研究趋向〉,《中国史研究》(北京)2009.4 (2009.12):5-16。

〈兼容并蓄,艺文光影──南宋政治、士人与文化的发展及其特色〉,《文艺绍兴──南宋艺术与文化特展·书画卷》(台北:国立故宫博物院,2010.10),页18-30。

〈串建历史记忆、形塑家族传承──以楼钥及其族人的书画文物搜藏与书籍刊刻为例〉,《故宫学术季刊》28.3 (2011.4):1-22。本文系行政院国家科学委员会专题研究计划成果,计划编号:NSC 99-2410-H-182-014-MY3。)

〈以艺会友──楼钥的艺文涵养养成及书画同好〉,《长庚人文学报》4.1 (2011.4):55-92。(本文系行政院国家科学委员会专题研究计划成果,计划编号:NSC 99-2410-H-182-014-MY3。)

书评

〈金编《高丽史中中韩关系史料汇编》评介〉,《韩国学报》3 (1983):211-214。

〈梅原郁教授编《建炎以来系年要录人名索引》评介〉,《汉学研究》1.2 (1983):721-732。

〈宋晞教授编《宋史研究论文与书籍目录》评介〉,《食货月刊》13.9/10 (1984):87-91。

黄宽重、柳立言,〈戴著《宋代中国的宫廷与家族》评介〉,《汉学研究》5.1 (1987):295-303。

〈刘子健著《两宋史研究汇编》评介〉,《历史月刊》2 (1988):154-156。

〈《宋元官箴总合索引》评介〉,《汉学研究通讯》8.1 (1989):64-65。

〈评介邓广铭主编《中国大百科全书u2027中国历史》辽宋西夏金史卷〉,《新史学》创刊号(1990):137-143。

〈评介张邦炜《婚姻与社会u2027宋代》〉,《新史学》2.1 (1991):147-156。

〈评介龚延明《宋史职官志补正》〉,《新史学》3.3 (1992):181-188。

〈评介胡昭曦主编《宋蒙(元)关系史》〉,《新史学》4.2 (1993):145-157。

黄宽重、邹康达,〈评介吴松弟著《北方移民与南宋社会变迁》〉,《新史学》5.2 (1994):181-190。

编辑整理

《中韩关系中文论著目录》(台北:汉学研究资料及服务中心,1987.6;台北:中央研究院东北亚区域研究,2000.7,增订本)。

陶晋生、杜正胜、黄宽重执行编辑,《国史释论:陶希圣先生九秩荣庆祝寿论文集》(台北:食货出版社,1987〔上册〕;1988〔下册〕)。

黄宽重执行编辑,《中国近世家族与社会学术研讨会论文集》(台北: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1998)。

邢义田、黄宽重、邓小南总主编,《台湾学者中国史研究论丛》(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05),全13册。

刘增贵、黄宽重合编,《家族与社会》(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05)。

黄宽重主编,《基调与变奏:七至二十世纪的中国》(台北:国立政治大学历史系等出版,2008.7),全3册。

黄宽重主编,《中国史新论u2027基层社会分册》(台北:中央研究院u2027联经出版事业公司,2009.6)。

任该期专辑主编,《汉学研究》27卷2期(总号第57号,2009.6),「宋代的讯息传递与政令运作」专辑。(与邓小南合撰导言)

其它

〈韩国研究著作目录〉,《韩国学报》4 (1984):193-272。

〈秦桧设计陷阱整肃韩世忠〉,《历史月刊》4 (1988):23-27。

〈陶希圣与食货杂志〉,《历史月刊》7 (1988):24-25。

〈南宋政治社会上的边缘──归正人〉,《历史月刊》7 (1988):56-61。

〈中国历史上武人地位的转变──以宋代为例〉,《历史月刊》8 (1988):64-69。

〈活字印刷的发明与早期发展〉,《历史月刊》11 (1988):130-135。

〈陶希圣先生传略〉,《国史馆馆刊》5 (1988):219-223。

〈苏东坡贬谪黄州的生活与心境〉,《故宫文物月刊》85 (1990):44-49。

〈维护国家利益的外交家──富弼〉,《历史月刊》59 (1992):65-66。

〈宋代宫廷的新年活动〉,《历史月刊》60 (1993.1):33-38。

〈时代与脸谱:漫谈历史人物的评论〉,《北县文化》35 (1993.3.31):8-9。

〈扭曲的脸谱──从台奸、汉奸问题看历史人物评论〉,《北县文化》37 (1993.6.20):1-2。

〈从科举取士到榜下择婿〉,《联合报》,1993.7.3,〈民意论坛版〉。

〈韩国「事大主义」下的外交政策〉,《历史月刊》68 (1993.9):30-31。

〈公共建设与小区参与──一个小区义工参与四分溪改善计划的观感〉,发表于时报文教基金会主办,「河川与小区」研讨会,台北:时报文教基金会,1997。

〈缅怀邓广铭先生〉,《历史月刊》129 (1998):108-111。

〈我的学史之旅〉,收入《杰出学者给年轻学子的67封信》(台北:天下远见,2003),页290-293。

黄宽重著,小早川定幸译,〈企画と执行──台湾における共同研究活动の经验から〉,《中国:社会と文化》(日本东京)21 (2006.6):106-140。「中文版」另收入:〈规划与执行──推动学术活动的经验谈〉,《古今论衡》17 (2007.12):148-153。

〈台湾人文学的困境和突破〉,北京大学历史系讲座(2007)。

黄宽重口述,刁培俊整理,〈学科整合、国际化趋势与数字化时代的史学研究与教学──著名学者黄宽重先生访谈录〉,《历史教学》2006.4 (总509):11-18;2006.5 (总510):9-17。

黄宽重、李贞德、吕妙芬、胡云薇,〈「历史学国际暨大陆期刊评比之研究」成果报告〉,《人文与社会科学简讯》8.4 (2007.8):86-94。(本文系行政院国家科学委员会专题研究计划成果,计划编号:NSC 97-2410-H-001-004。)

黄宽重、曾美芳,〈国科会补助人文学科研究图书计划主题规划案计划简介〉,《人文与社会科学简讯》9.1 (2007.12):3-9。(本文系行政院国家科学委员会专题研究计划成果,计划编号:NSC 96-2420-H-001-006。)

黄宽重、曾美芳,〈学术传承与议题开展:谈「年轻学者论文精进计划」〉,《人文与社会科学简讯》12.1 (2010.12):82-88。(本文系行政院国家科学委员会专题研究计划成果,计划编号:NSC 96-2420-H-182-001。)

〈台湾需要一个推动汉学研究的独立单位〉,《国文天地》305 (2010):7-10。

更新日期:2024-11-21

免费下载联系我们下载帮助免责声明版权声明用户协议隐私协议撤稿声明作品投搞关于我们常见问题网站地图

声明:网站内容全部来自于网络公开搜索结果,不保证100%准确性,仅供参考,如侵犯到您的权益,请提供版权证明来信通知,我们72小时内删除!

本站仅仅提供一个观摩学习的环境,非赢利性网站,将不对任何资源负法律责任,不接受任何赞助和广告!

删稿邮箱: djkk57@qq.com

Copyright @ 2023-2024 pc.djkk.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