郎咸平
词条概要
郎咸平,中国台湾经济学家。1986年以两年半的时间连拿金融学硕士和博士学位;2001年重点研究中国大型国有企业的产权改革问题;2010年被网民公推为中国互联网九大风云人物之一。
个人简介
1956年出生,祖籍山东。美国宾西法尼亚大学沃顿商学院博士;香港中文大学 荣誉退休教授(Emeritus Professor ,或称荣休教授,以示表扬与尊崇对提升本学系教学与研究水准有杰出贡献之退休教授),曾担任该校最高学术级别的讲座教授。现任香港中文大学讲座教授;曾任沃顿商学院,密西根州立大学,俄亥俄州立大学,纽约大学和芝加哥大学教授;郎咸平作为世界级的公司治理和金融专家,主要致力于公司监管、项目融资、直接投资、企业重组、兼并与收购、破产等方面的研究,成就斐然。2004年,郎咸平用最为传统的财务分析方法,郎咸平痛陈国企改革中的国有资产流失弊病,质疑某些企业侵吞国资,并提出目前一些地方上推行的“国退民进”式的国企产权改革已步入误区。引起巨大的影响,被称之为“郎旋风”。
国际知名的公司治理与金融专家。致力于中国本土商业案例的解剖,数据客观真实,思维切入点独特,看问题一针见血,直达事件最真实层面,德隆和格林柯尔公司案例分析名噪一时。素有“郎旋风”、“最敢说真话的经济学家”之称。
他用开阔的视角,独到的分析阐述各种经济问题。从国际经济形势,到中国百姓民生,他用大胆诙谐、通俗易懂的语言解释经济现象。不但具有诊断性,同时更有预见性。
郎咸平,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沃顿商学院博士,长江商学院(首席)教授,香港中文大学荣誉教授,曾任沃顿商学院、密西根州立大学、俄亥俄州立大学、纽约大学和芝加哥大学教授,搜狐首席经济顾问、香港东方日报和太阳报“郎评”专栏作者、上海第一财经电视台“财经郎闲评”栏目主持人、汇名家网特约讲师。曾任世界银行、深交所和香港特区政府财经事务局顾问,被股市中小投资者赞誉的“郎监管”1990年金融学论文引用率排名全世界第一畅销书(公司治理)的作者,被国内媒体评为中国2001年—2003年全国财经人物,2003年荣登世界经济学家名人录,公认为世界金融学的顶级学者。与刘冀生、赖伟民、徐二明一起被公认为中国企业战略管理教学、研究、咨询的四大领军人物,称为“中国企业战略四大天王”。
中文著作有《操纵》、《整合》、《运作》、《思维》、《标本》、《科幻》、《模式》、《突围》、《误区》、《中国式MBO》、《本质Ⅰ》、《本质Ⅱ》、《本质Ⅲ》、《中国经济到了最危险的边缘》、《谁在谋杀中国经济》等。
人物履历
1956年6月21日生于中国台湾桃园县,祖籍山东潍坊。父亲是国民党空军少将,母亲是高中化学名师,其父母是东北大学同学。郎咸平在香港中文大学任教,其父母回上海居住。
1974-1978年就读于台湾东海大学经济系,之后就读台湾大学经济学研究所。
1980年获台湾大学经济学硕士学位,硕士毕业后,服过两年义务兵役,当过记者。
1983年(时年27岁)在母亲的信任和大力支持下赴美留学,就读宾夕法尼亚大学沃顿商学院金融系。
1985年获金融学硕士学位,之后仅用半年时间完成博士论文写作,并顺利通过沃顿商学院的博士答辩,(通常需要三至五年,且淘汰率三分之二以上)。于1986年获金融学博士学位(corporate finance,即偏向公司金融)。
毕业后,郎教授被原校聘为财务学讲师。1987年转任密歇根州立大学助理教授,1988年出任俄亥俄州立大学访问助理教授,1989年起任纽约大学斯特恩商学院(Stern School of Business,美国一流商学院,2009年英国金融时报将其排名于全球第10大)助理教授,1993年晋升副教授并获终身教职(Tenured AssociateProfessor)。
1994年,他同时受到香港多所大学的延揽,并最终由美国“跳槽”,出任香港中文大学教授(时年38岁),1997年提升为该校第一批首席讲座教授(时年41岁)至今。
1998-1999年受邀出任有“诺贝尔经济奖摇篮”之称的芝加哥大学访问正教授(芝大是世界经济学术重镇、培养最多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能在此任教都是有着真才实料的顶尖学术精英)。曾担任世界银行公司治理顾问,亚洲开发银行的中国银行改革治理顾问。
2003年6月提出制度化解决民企原罪的问题,并被远在海外的仰融委托,出任“独立第三方”,为制度化解决日益突出的民营企业与主管部门矛盾的问题进行积极探索。
2004年,郎咸平开始在上海电视台第一财经频道主持财经评论节目《财经郎闲评》,引起轰动。
2004年8月9日在上海复旦大学发表题为《格林柯尔:在u2018国退民进u2019的盛宴中狂欢》的演讲,以格林柯尔为案例讲述大型国有企业如何在产权改革过程中资产被私人所侵吞,致使股市中小股民利益受损等问题,并倡导立即停止目前的产权改革,而应建立一套国有企业职业经理人制度。
2010年12月,与时寒冰、于建嵘、戴旭等人一起被30多万网民自发推举、票选为“2010中国互联网九大风云人物”之一。
2011年11月11日,郎咸平以485万元的年度版税收入,荣登作家富豪榜第9位,引发广泛关注。
2014年9月27日,郎咸平2014年度经济讲座在CBP中央商务花园举行。
个人作品
主要著作
《公司治理》
该书是郎教授在多家世界顶尖的经济和金融期刊上发表的学术论文。以实证的研究方法对上市公司的最主要方面的问题进行很有见地的研究,其内容针对性强,对正在完善中的中国上市公司治理结构有很重要的参考意义。 公司治理一直是现代国内外企业中最为困难的问题。
《公司治理》则是以此为切入点,用现代金融学的方法与范式,以实证的数据剖析了具体的案例,揭发了问题的实质。本书的出版对中国公司治理制度的确立与完善具有重要的意义。
《运作:企业竞争、扩张、危机战略案例》
在《运作》一书中,作者提出中国企业家最关心的三大课题为企业竞争战略、企业扩张战略和企业危机战略。针对每一课题,作者选择了最具代表性的案例进行深度解剖。以企业竞争战略而言,作者选择了李嘉诚的3G、中国移动、联通、电信、康柏、惠普来说明企业家在面对三个阶段的竞争时所应采用的运作手法。以企业扩张战略而言,作者选择了青岛啤酒、Tom.com和思捷来说明如何选择正确的投资、此外,作者利用了通用和电汛盈科的案例解释企业扩张战略所带来的股价反常波动和对企业的误导,作者最后选择了三个案例包括长江实业下属公司、粤海企业和泰国正大集团,讨沦如何解决企业困境的操作手法。
《整合:中国企业多元化与专业化整合战略案例》
在《整合》一书中,作者指出中国过去的计划经济带来低效率企业,但是经济目前走向却又太偏向于无序竞争,而企业发展需要的是减少无序竞争的计划性自由竞争体制,因此作者认为,产业整合将是未来我国企业发展的大方向。针对产业整合这个概念,作者将本书分成四大主题进行深度案例剖析。第一个主题是“企业不应该做大做强”,作者通过对青岛啤酒、华润和北京控股的深度案例剖析解释企业作大做强必然造成成本失控。第二个主题是"企业多元化经营战略",作者透过中信泰富、上实控股与和记黄埔的案例解释在全世界反多元化经营的浪潮下,精心设计的多元化经营还是可以替股东创造财富的。第三个主题是“多元化转成专业化经营的战略”,作者透过中远太平洋、招商局国际和香港中旅国际投资的深度案例分析解释多元化的无效率可以通过专业化的经营转而提高经营效率。第四个主题是“其他形态的整合战略”,作者挑选了三个形态各异的整合战略包括光大控股、越秀企业和三大石油公司的整合说明了其他形态整合的利弊得失。
《操纵:机构投资人与大股东操纵策略案例》
《操纵》一书并非要揭穿基金黑幕之类的丑闻,而其重点在于通过作者选择具有代表性的案例,从不同的角度利用大量数据,描绘机构投资人如何操纵股价,大股东如何图利自己的详细操作手法。本书由以下几个部分组成:机构投资人的操纵股价获利秘籍(案例包括中国移动/联通/电信/H股)、国内庄家操纵股价获科秘籍(案例包括德隆系、北大和清华系)、金字塔式的股权资产置换图利大股东(案例包括韩国现代、迪生创建、新世界发展、英皇国际、亚洲造纸纸浆)、其它形式的股权资产置换图利大股东(案例包括东宁、壹传媒、中信嘉华、韩国三星、华润重组、会德丰私有化)。本书旨在用实际的案例向读者介绍财富如何向富人倾斜;从小的方面来说,本书所罗列的手法可以作为敛财的工具,但也可以作为避免被剥削的工具书,还能成为纵横股市的宝贵利器。
《标本:地产领导者领先之道》
该书是一部值得所有行业和企业借鉴的风险管理案例集,所引案例包括:恒基兆业集团、新世界发展集团、新鸿基地产、长江实业、会德丰地产、信和地产。...
《思维:国际级企业和企业家战略思维》
该书是一部值得所有行业和企业借鉴的战略思维案例集,本书所引案例包括:LG、现代汽车、台积电、索尼、日产、三菱、佳能。
《科幻--中国高新技术企业发展战略评判》
全球最著名的华人经济学家郎咸平教授为中国高科技文明把脉,助中国高新技术企业实施战略突围!.
《我们的生活为什么这么无奈》
2011年7月郎咸平教授最新力作——中国老百姓为什么无奈?
2011年,中国的经济依然复杂,但老百姓表现得似乎很“淡定”。在我们的国民经济生活大调查中,觉得自己不幸福和很不幸福的有38%,觉得一般的有40%,而对于觉得自己很幸福的,竟然不到4%。一个是“淡定”,一个是“不幸福”,照常理讲,感受“不幸福”的人,更喜欢的应该是抱怨,而不是“淡定”。那为什么这两个看似不怎么搭边的词会同时出现在中国老百姓的身上?这种现象的背后究竟是什么?是一种“冷漠”,更是一种“无奈”。
其实,中国的老百姓是懂得知足的,要求的并不过分,只要希望收入多一点。物价稳一点,房价涨得慢一点。面对如此疯狂的通货膨胀,老百姓在银行的那点存款一点点被蒸发掉了。老百姓无法“淡定”了,开始琢磨着炒房、炒股, 但是,频频爆料出的信息是,房地产开发商囤地捂盘,股市内幕重重,让老百姓望而却步。老百姓“幡然醒悟”后,想去享受一下生活的时候,却发现买车竟然也要摇号了,而对于摇到车牌号的老百姓来说,感受到的竟然不是“幸福”,而是“幸运”,虽是一字之差,背后反应的确实老百姓的心酸与无奈。
《我们的日子为什么这么难》
这是过往出版过的所有《郎咸平说》中最精彩的一本。这是最紧扣热点、最贴近民生的一本《郎咸平说》。说它紧扣热点,是因为百姓在生活中所见所闻的热点事件,富士康、霸王洗发水、大蒜和绿豆价格、地沟油、电视相亲、房价新政、医改和教改,郎咸平都做了最精辟的解读。
说它贴近民生,正如郎咸平在书中说,在中国做事难,做人难,过日子更是难。中国经济的问题错综复杂,老百姓怨声载道。这些问题看来都是些很简单,却又解决不了的问题。为什么?不是我们的干部不聪明、不能干,而是他们在做决策的时候总是只看到表面现象,奉行的原则也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从来不去想怎么才能一劳永逸地解决本质的问题。其实百姓关心的话题是非常具体的,说白了就是收入低、物价高、看病难、上学难、住房难。和其他泛泛而谈的书不同,郎咸平特别挑了十六个百姓最关心的话题,对每一个话题都深入研究了最根本的本质问题,因为只有了解本质,才能真正釜底抽薪地解决问题。
新帝国主义在中国 封面
《新帝国主义在中国》
本书取名“新帝国主义在中国”,并不是危言耸听,更不是为了激起所谓的极端民族主义情绪,而是要警示国人,尤其是政府部门和民族企业,彻底丢掉幻想,在认清帝国主义新本质的前提下,与之进行有效的竞争和合作!在当下的全球性时代,力争成为游戏规则的制定者之一,才是我们的理性应对之道。郎咸平在本书大胆提出“新帝国主义”的概念。他说,不管是轮胎特保案这样的国际贸易纠纷,还是外国资本在中国的一系列并购动作,都是西方国家战略在起作用,是“新帝国主义”盘旋在我们的上空。他指出,国内的水价、油价、粮价变动的背后,是外国资本和国家机器之间娴熟而默契地配合。驱之不散……
《新帝国主义在中国2》
此书的目的在于以案例形式进一步解剖新帝国主义的操作手法和技巧,浓缩成了本书的十余场我们没有经历过的战争。
美国将会如何乘中国之危挑起战争呢?我们的“危”有三,第一、资产泡沫化,第二、经济停滞化,第三、通货膨胀化。而美国无疑将利用三大战争,汇率大战、贸易大战、成本大战,恶化我们的三大危机。
首先说的是美国新近发动的汇率大战。到底美国对中国的汇率大战会以怎样的方式进行?那就是挑起资产泡沫!不妨看看泰国、越南、香港和日本历史上遭遇的泡沫大战模式。
汇率大战除了打击我们的出口,实则是“明修栈道暗渡陈仓”,真实目的是要我们重蹈日本模式之覆辙,逼迫我们开放金融市场。美国在泡沫大战中对日轰炸的三部曲,如今在中国只差半步就完成了部署。
至于美国拿丰田开刀的贸易大战,更是“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那就是要解决美国的失业人口问题,完全无异于一场美国版《潜伏》。
我们天天叫嚷着“节能减排发展新能源”。可是,所谓的气候变暖,其实就是欧美的一个惊天大阴谋、一场气候大战。而我们却荒谬的落进了新能源的“大跃进”陷阱,严重的产能过剩、大量的环境污染将遗祸我们的子孙万代,而欧美则得到了绿色环保。
用炮舰换通商?太愚蠢了!现代东印度公司有着两只秃鹰,那就是金融资本和产业资本。高盛、必和必拓和孟山都,它们对中国的侵略绝不亚于大清末期的炮火硝烟,只是它们的手法翻新罢了。
最后谈的是美国的文化侵略,拿《孔子》和《阿凡达》做个比较,就可以了解为什么美国可以成功输出文化价值观。以《阿凡达》为代表的美国文化侵略已经进入了一个前所未有的新境界。
研究相关
著名观点论题
2012年郎咸平“郎氏观点”盘点:
一、未来3年到5年,民营企业将面临非常巨大的挑战
二、民营企业应知所进退 藏富于民是真谛
三、中国的房地产比美国的房地产保值
四、花了买房的钱,却得到了租房的效果
五、请证监会砍掉左右手
六、印度阻挡不了中国制造
七、中国再度出现GDP亩产万斤神话
八、日本人为何偷不走中国茅台
九、中日货币直兑或引发大灾难
十、中国人的生活为何伪幸福
十一、中国经济长期放缓将成常态
十二、后工业时代的配销模式
十三、郎咸平:“盲目”调控 两重点没搞清[10]
十四、中国不是制造业大国,真正的制造业大国是美国,中国越制造,美国越富裕,中国制造业必须做好“6+1”的全产业链整合。
研究方向
郎咸平作为世界级的公司治理和金融专家,主要致力于资本市场、项目融资、直接投资、公司金融、企业的并购与破产等方面的研究,并且致力于中国本土商业案例的解剖。数据客观真实,思维切入点独特,成就斐然。
研究历程
1996年以前,他主要从事美国经济研究。在《美国经济评论》、《芝加哥大学政经期刊》、《金融经济学期刊》等国际最顶尖经济金融类杂志上发表其研究成果,至今仍被无数人引用。
1996年后转向亚洲问题,2000-2004年先后发表研究亚洲经济的权威论文5篇,建立了亚洲和欧洲金融数据库。如今已被研究界广泛采用,郎的另外贡献是对公司破产的研究,他的破产论文在1990年全世界发表的金融财务学论文中排名全世界第一。 在全世界论文引用率最高的28篇公司财务论文中,两篇为他的论文。根据Google Scholar学术搜索统计,迄今为止,郎咸平(LARRY HP LANG)论文被国际同行引用次数,堪称同时代的国内外所有华人经济专家学者教授当中的第一,并且遥遥领先。另据知名经济学文献数据库RePEC(Research Papers in Economics) 对香港地区所有经济学者进行的排名,数据截至2012年5月,郎咸平位居第一。[12]而在当代世界金融学两大主流研究方向之一的公司金融专业领域,对全球所有知名专家教授的排名,郎咸平则位列全球第8。[13]换言之,以郎教授的造诣,放到美国TOP5商学院的任何一所,都是该校在此学术领域的台柱子。
郎咸平作为金融学家在经济(管理)学界享有盛名,欧洲金融管理协会(EFMA) 的一项年度最佳论文奖以他的名字命名(THE Larry Lang Corporate Finance Best Paper Award)。2003年,郎咸平教授被选编进由英国著名经济史专家马克·布劳格(Mark Blaug)所编写,最具权威性的《1776年以来经济学家名人录》(who’s who in Economics since 1776,4th Edition)。而且大多数世界通用的金融管理教科书均引用郎咸平的论文。
公司金融领域全球知名学者排名
郎咸平博士现任香港中文大学金融学讲座教授,郎博士主要致力于资本市场、投资学、企业重组、兼并与收购、破产等方面的研究,畅销书《公司治理》的作者。1990年金融学论文引用率排名全世界第一,“金融经济学期刊”(Journal of Financial Economics)2002年将他的四篇学术论文列入自创刊以来必读的“全明星论文”名单(ALL STAR PAPER)。他的关于公司金融的学术论文很多都属于经典和必读行列,引用率非常之高。客观的讲,郎在这个领域的学术成就是非常之大的。他在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沃顿商学院于1986年以创世界纪录的两年半时间连拿金融学硕士和博士学位。他的学术成果不仅被学术界和财务管理教科书广泛引用,还为众多的知名媒体所报道。
郎教授曾于1998-2001在世界银行担任公司治理顾问,致力于研究公司治理以及保护小股民权益的课题。郎教授2001年下半年在国内股市极力推广“辩方举证”以及“集体诉讼”措施以保护小股民的正当权益。
郎咸平是最早公开对中国国有企业产权改革提出批评的人,并致力于对国企改革中出现的国有资产流失问题进行深入研究,他主张停止产权改革,而是以职业经理人制度和建全信托责任来解决中国国有企业竞争力不足的问题。
2001年下半年,郎咸平教授在国内股市极力推广“辩方举证” 以及“集体诉讼” 措施以保护小股民的正当权益。他的观点受到媒体, 学术界以及政府的高度重视, 因此被媒体尊称为 “郎监管”。众多的知名媒体报道了郎咸平对各项法律、政治和经济的观点。根据《深圳特区报》的统计,郎咸平的观点以网页数而言列全国财经人物之前茅。
2003年6月提出制度化解决民企原罪的问题,并被远在海外的仰融委托,出任“独立第三方”,为制度化解决日益突出的民营企业与主管部门矛盾的问题进行积极探索。
2003年9月,当关于人民币汇率的问题讨论进入白热化的阶段,郎咸平在广州某论坛一语“人民币应该再贬值2%以打击进入中国市场的游资”,再次惊动天下人。同时写文点名批评某些人鼓励人民币汇率浮动汇率是误导国家。
2003年以来,他把主要精力转向企业战略研究,为企业高管人士进行“公司治理与企业战略”剖析,被称为“中国民营企业教父”。
2004年郎教授提出“中国企业如要做大做强,只会造成悲剧。”的论点,又在中国企业界掀起了轩然大波。2004年八、九月间郎咸平教授用最为传统的财务分析方法,痛陈国企改革中的国有资产流失弊病,质疑某些企业侵吞国资,并提出一些地方上推行的“国退民进”式的国企产权改革已步入误区。
2006年,郎咸平提出用“工序流程”解决中国高科技产业发展的困境。他提出,中国的高科技思维是中餐馆似的思维,也就是不讲工序、不讲纪律的思维;一个没有纪律的团队是根本无法成长为微软,苹果电脑,IBM的。
不讲高科技文明的七个传统文化观念:
“失败是成功之母”;
“杀鸡不用牛刀”;
“四两拨千斤”;
“不求有功,但求无过”;
“外行领导内行”;
“宁作鸡头,不当凤尾”;
“不鸣则已,一鸣惊人”。
中国高新技术的思维困惑:面向科研还是面向研发,面向专家还是面向产品。面向过程还是面向结果,面向机遇还是面向战略,面向研发规律还是研发速度,面向“以人为本”还是“以法为本”。
中国高新技术企业研发战略与研发组织结构根本就是错误的。
同时,2006、2007年,郎咸平深入研究国内经济的发展困境,提出一系列应对之策,提出中国经济是同时存在过冷和过热的“二元经济”(这区别于城乡经济的“二元经济”理论)。政府投资部门过热,民营经济很多领域出现萧条,而不是国内一些所谓的经济学家的国内经济一片繁荣,要不断加息和调高汇率。 郎咸平认为,这样只会加剧国内民营企业的困难,导致制造业全面衰退,国内营商环境全面恶化。 这也符合郎咸平所提出的,为什么央行一次次调高利率,反而导致股市楼市一再新高。这是国内营商环 境进一步恶化,两股避险资金逃入股市楼市。直至2009年,这些理论仍然可以解释今天的楼市股市的现象。当然,在2006年2007年开始至今,郎咸平对于制造业的支招当然就是著名的“6+1”理论,整合全产业链。他认为“中国不是制造业大国,真正的制造业大国是美国”;“中国越制造,美国越富裕”。他的理由是当今产业链竞争时代,中国只负责产业链中的制造环节却只拿到一丁点利润,还导致环境污染,剥削劳工等问题,其他利润全被欧美国家拿走,所以中国越制造,美国越富裕。“6+1”理论:“中国企业在应对外部竞争中仅仅占据了生产这个“1”的环节,利润少得可怜。”整个产业链的“6”——包括产品设计、原料采购、仓储、运输、订单处理、批发以及终端销售,这6大块能创造的价值是90%。 这些理论开始逐步在各地引起重视,并得到一些企业的实践。
此期间,郎咸平大力批判盲目引进外资,导致中国企业在遭遇经营困难的时候,被外资外企大量收购,控制国民经济的命脉。 郎咸平曾经开玩笑说:“有人以为,我这不是反对市场化,反对国际化吗?我的解释是,我是一个喝资本主义奶水长大的经济学家,怎么会这点也看不懂呢。中国这片土地的上空,盘旋着两只秃鹰,它们一直在等待,等待啄食地上的死去的尸体”。这些“尸体”就是面临经营困难的我国企业,一旦奄奄一息,马上就会被外资所收购或者掌控,国内的食用油百分之90都被外资掌控,一次次提价剥削国内老百姓。城市的饮用水价格也受到国外的控制。这两只秃鹰,就是金融资本和产业资本。因此,在打开金融资本和产业资本的闸门之前,必须有“严刑峻法”;“自己制定的游戏规则”,你可以进来,但是游戏规则由我定。他早几年做过形象的比喻,我国的农民都知道在大幅引水灌溉之前,必须挖好灌溉渠道。难道所谓的主流专家这些都不懂吗?这就是所谓的“沟渠理论”。
2007年末美国的次贷危机开始,2008年秋国际金融危机爆发,郎咸平立刻提出政府应该救股市,引起部分专家的质疑,认为这与郎咸平之前的股市理论“政府退出干预”自相矛盾。郎咸平的解释是“斩断工商业链条”,才能减少金融危机对国内的冲击,危机本身不可怕,可怕的是对危机的轻视。 现代国际经济有两大战争,一是产业链的战争,二是金融战争。一百多年前,帝国主义是用坚船利炮侵略我们的国家,是以金融为后盾,发起金融战争。全世界的大宗商品的物价,幕后的操纵者就是华尔街!包括能源价格,大豆价格等。因此郎咸平甚至认为,跟“两拓”进行铁矿石价格谈判意义不大,我们根本找不到问题的本质。华尔街才是幕后掌控者,包括波罗的海的货运指数。金融危机愈演愈烈,对国内的实体经济的影响逐步显现时,出口大幅下滑致使国内制造业全面萧条,而中央政府的4万亿政策,郎咸平也对中央及时出台的政策表示赞赏。 但是面对4万亿绝大部分投在基础建设的领域,而银行对民营经济的信贷规模却远远小于国有企业,郎咸平再次提出,把大规模的银行信贷砸在基础建设的GDP工程上只是在“用明天的产能过剩解决今天的产能过剩”,将导致更严重的资产泡沫化。“基础建设投资完了怎么办呢”,这不又是在重演“二元经济”的悲剧吗?只会导致过热的经济部门更热,过冷的制造业等民营经济更冷。所以。郎咸平喊出“放弃保八,藏富于民”的有力呼声,企业的利润才是根本,而不是GDP。
郎教授的演讲并没找专业的公司来代理。这个消息是假消息,郎教授已经做过澄清。郎咸平于2010年7月30号在其博客上发表了”关于我成为“艺人”的声明,否认了此事。
主持节目
财经郎闲评(2006年2月被停播)
郎咸平曾于2004年9月在上海第一财经频道长期主持一档名为“财经郎闲评”的专门节目来阐述他的观点,2006年2月底,录制完最后两期节目后停播。2006年9月之后,原上海市委书记陈良宇案件水落石出,“财经郎闲评”停播的真相也浮出水面。是由于这节目中最后几期披露上海社保案件挪用之事,来自原上海市委书记陈良宇等人的压迫而导致停播,甚至遭到其他媒体的封杀。根本不是普通话标不标准,所以沉寂半年的郎咸平才重新活跃在大众面前。
郎咸平说
《郎咸平说》2008年1月在开播, 选题出自百姓最为关注的
热点话题话题充分体现百姓经济学的概念,得到市场关注与认可。该节目已经制作播出一百多期。
《郎咸平说》是一档泛财经栏目,定位以百姓经济为基础,深切观照大经济生态下的寻常生活。通过具有不同观点的嘉宾、观众思想碰撞、语言交锋,以郎教授的独特思考精彩点评,犀利解析与财经相关的权威信息,透过不同现象与事件,深入浅出,抽丝剥茧,内容渗透财经、教育、法律等诸多泛财经领域。
解码财商
《解码财商》,即又称新《财经郎闲评》,因为时隔5年,第一财经卫视再次联手郎咸平(博客)教授,选取当下最抢眼的财经事件和最热点的新闻话题,用犀利词锋为观众激情解码。《财经郎闲评》延续了辛辣幽默的脱口秀风格,加上海选中脱颖而出的几位嘉宾共同参与,与郎教授一起抽丝剥茧,层层解码,进行思维和观点的碰撞。
《解码财商》,又称是2011年由宁夏卫视第一财经推出的一档经济对话节目。郎咸平在本节目中作为主持及主讲,与海选嘉宾一同对当前社会中出现的经济问题进行全面而深入的剖析,发掘问题根源。在剖析过程中,郎咸平引用了大量的调查数据作为依据,使其分析结果更具说服力。
财经郎眼
郎咸平2009年6月开始在广东新闻频道和广东卫视《财经郎眼》节目担任主讲嘉宾,另外还在每一期再邀请一位嘉宾。《财经郎眼》是广东电视台在2009年6月强档推出的一档具有鲜明郎咸平风格的聊天式新闻评论节目,以三人聊天的方式实现经济学“生活化”、“媒介化”。
这是全国唯一一档在上星的卫视中可以看到郎咸平的节目。国内上的经济热门事件,表面上很意外,层出不穷,但是都离不开郎咸平提出的一些本质原因。
这个节目的播出时间经过了多次“被”调整,最初为每周六和周日晚,后调整为每周日和周一晚,目前最新的播出时间(2011年)为每周一和周二晚23:05。不过又开始停播了,原因是广东卫视节目要调整2个月,2011年7月11日复播并改为每周的周一晚23:05播出一次。
2012年春节后,节目播出时间调整为每周一的22:05。
2012年2月27日起,节目播出时间调整为每周一的23:40。
2012年5月7日后,节目播出时间再次调整为周六的 22:05。
2012年7月28日后,节目播出时间调整为周六的23:15。
2013年5月3日后,节目播出时间调整为周日的22:05。
广告代言
燕港集团凡尔赛私邸;尚海湾豪庭;2011金立天鉴智能手机代言人
人物成就
社会影响
郎咸平本能地站在中下层人民一边,为民代言,披露现实,大胆建言,在反腐败、中国经济、房地产、中国教育、大学生就业等社会热点问题上,都有全面深刻的解读和切合实际的建议。其网络文章和视频遍布互联网,具有广泛社会影响力。
2010年12月,与时寒冰、于建嵘、戴旭、郭亦平、张宏良、易宪容、曹建海等人一起被30多万网民自发推举、票选为“中国互联网九大风云人物”(2010中国互联网九大风云人物)之一。他们被称为“21世纪中华民族的优秀子孙”“中国底层民意的真实代表”“草根阶层的喉舌”“中国最有良心的一批文人”。网民将郎咸平与郭亦平并称为“两平”。
2011年10月,他们九人再次被40多万网民推举为“中国底层九大意见领袖”。
2011年12月,由腾讯网新闻频道一篇《说公知论公知,谁是公知》的文章引发了网络大讨论,千万网民参与。绝大多数网民认可“九大风云人物”这次评选,认可包括郎咸平在内的九大风云人物接近“公共知识分子”标准。
2005年10月26日,香港科技大学教授丁学良接受媒体采访,批评“国内经济学家一心为利益集团代言”,“真正意义上的经济学家不超过5个”,引起了社会舆论对经济学家问题的高度关注。为此,中国青年报专题调查“你相信哪位主流经济学家”,结果显示――丁学良“不超过5个”的说法得到了83%的公众支持。在本次调查中,近三分之一(31.0%)的受访者表示,在时常发言的主流经济学家中,自己更愿意相信郎咸平的言论。在调查提供的14位经济学家中,支持率仅次于郎咸平的是吴敬琏,为19.8%。剩下的12人,没有一人得到10%以上的认同率。
《中东侨报》2012年11月2日(80期)、11月19日(82期)、11月27日(83期)、12月4日(84期),分别推出郎咸平《中国银行业暴利能否持续?》《控制中国式通胀的四大建议》《“中国式保障房”关键在于排队而非盖房》等经济热点文章。在每篇文章配发的《博主介绍—财经专家郎咸平》中,称郎咸平为“在目前中国大陆民众中最受欢迎、影响力最大的经济学家”。同时,这一评价也得到了维基百科的认同
据知名经济学文献数据库IDEAS-RePEC对香港地区所有经济学者进行的排名,数据截至2012年1月,郎咸平位居第一。
郎咸平是位观点鲜明而且具有世界级学术成就、在中国博得极高知名度的大师级学者,曾于1998-2001在世界银行担任公司治理顾问,致力于研究公司治理以及保护小股民权益的课题。在东亚地区,此项研究尚属首次。其论文在美国金融学界最富盛名的《2000年金融经济学期刊》、《2002年美国金融学会期刊》发表,被专业学者、研究人员及《经济学家》、《华尔街日报》等知名媒体广泛引用,并且被收存在美国国会图书馆。
在一些国外的金融财务论文中常常看到Larry H. P. Lang 的名字,后来才知道是郎咸平先生。 以下对郎咸平在全世界最权威的学术刊物上的研究成果做了简单的统计,结果令人惊讶,仅仅在《American Economic Review》(全世界经济类排名第一), 《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 (经济类排名第三), 《Journal of Financial Economics》(金融类排名第一),《Journal of Finance》(金融类排名第二)等四本学术期刊上郎先生就发表了17篇学术论文(附录列出了每篇论文的题目),内容涉及财务,内幕交易,企业行为,股权结构,公司控制等诸多方面。据统计,他在金融类期刊综合引用率第一的《Journal of Financial Economics》上面就一共发表了9篇论文(见表1,表1中不包括他在2002年发表的一篇论文),平均每年被引用38.11次,排名第38位(见表2),在表2中诺贝尔奖获得者R·莫顿排名25位。
这一数字对外行可能不以为然。然而,学术圈内的人知道这是非常惊人的,因为很多全美前五位商学院的正教授都难以做出如此丰富的学术成果(在国外,一般来说,在这些刊物上发表3篇论文就可以被评为终生教授),此外,据笔者统计,大陆还没有任何金融学家在这些刊物上发表金融论文(实际上大陆很少有学者在国外发表金融学术论文)。
从这些著作的题目可以看出,96年以前郎先生主要从事一些基本理论和美国市场的研究。97后他的研究重点转向亚洲和东欧,与世界银行的一些经济学家合作,开展了一系列有关亚洲和东欧公司治理问题的研究,这些杰出的研究成果获得了广泛的认可,如,研究东亚股权结构与控制的论文"The separation of ownership and control in East Asian Corporations",研究东亚大股东对小股东侵占(剥削)的"Disentangling the Incentive and Entrenchment Effects of Large Shareholdings", 研究东亚股利政策与大股东侵占的"Dividends and Expropriation ",这些论文都在国际顶级学术刊物上发表。
由于杰出的学术成果,郎先生取得了很多名誉,他担任了世界银行和OECD的企业治理顾问,他的言论和观点也在《经济学家》,《华尔街日报》,《纽约时报》,《商务周刊》等应用刊物上发表,自从1986年在宾州大学Wharton商学院(世界著名商学院,多项排名世界第一)取得博士学位以来,他在Wharton商学院,纽约大学,芝加哥大学等著名学府任教。
因此,郎先生可说是全世界最活跃的中青年财务金融学家之一,更是极少的既深解国际金融学理论又关注亚洲金融问题的专家,他耗费相当的精力于大陆股市,为建立一个健康法制的中国股市而四处奔波,甚至不畏得罪各类利益集团,其智慧,其勇气,令人敬仰。
反观,国内的另一些人英文学术论文读不懂,也不是从事金融问题研究,并且连CAPM、EVENT STUDY、FREE CASH FLOW这些基本概念都不知道,更没有任何国际性的研究成果,可是却热衷于处处对股市发表看法,炒作一些理论。
中国股市需要真实的和有良心的理论来支持,泡沫的学术和炒作的理论不可能支撑一个健康的股市。
总之,当我们面对股市的嘲杂时,是否多听听郎先生的话语。
学术成就
郎咸平教授一些学术成就的链接:
The separation of ownership and control in East Asian Corporations* 1
Tobin’s q, corporate diversification and firm performance
The ultimate ownership of Western European corporations* 1
Disentangling the incentive and entrenchment effects of large shareholdings
A test of the free cash flow hypothesis:: The case of bidder returns
Troubled debt restructurings:: An empirical study of private reorganization of firms in default
Managerial performance, Tobin’s Q, and the gains from successful tender offers* 1
Dividends and expropriation
An empirical test of the impact of managerial self-interest on corporate capital structure
Contagion and competitive intra-industry effects of bankruptcy announcements* 1:: An empirical analysis
Insider trading around dividend announcements: theory and evidence
The measurement of relatedness: An application to corporate diversification
The voluntary restructuring of large firms in response to performance decline
The forecast accuracy of individual analysts: Evidence of systematic optimism and pessimism
East Asian corporates: growth, financing and risks over the last decade
Pre and post-October 1987 stock market linkages between US and Asian markets* 1
Foreign direct investment, diversification and firm performance
Dividend announcements: Cash flow signaling vs. free cash flow hypothesis
The benefits and costs of group affiliation: evidence from East Asia
The pricing of currency risk in Japan
Effects of large shareholding on information asymmetry and stock liquidity
Who controls US
On Expropriation of Minority Shareholders: Evidence from East Asia
Testing financial market equilibrium under asymmetric information
The benefits and costs of group affiliation: Evidence from East Asia
Debt and corporate governance
East Asia corporations: heroes or villains
Determinants of interest rate swap spreads
When does corporate diversification matter to productivity and performance Evidence from East Asia
8 The benefits and costs of internal markets
Exchange rate exposure at the firm and industry level
The rationale for groups: Evidence from East Asia
Performance of various transaction frequencies under call markets: The case of Taiwan
Does money explain asset returns Theory and empirical analysis
Project finance in Asia
Who controls Allianz
Who Controls East Asian Corporationsu2013and the Implications for Legal Reform
Disentangling the incentive and entrenchment effects of large shareholdings
Troubled savings and loan institutions: Turnaround strategies under insolvency
The size effect on stock returns* 1:: Is it simply a risk effect not adequately reflected by the usual measures
Corporate ownership and valuation: evidence from East Asia
Business Groups, Bank Control, and Large Shareholders: An Analysis of German Takeovers* 1
Self-tender offers: The effects of free cash flow, cash flow signalling, and the measurement of Tobin’s q
Trading volume and changes in heterogeneous expectations
The response of competitors to announcements of bankruptcy: An empirical examination of contagion and competitive effects
Common volatility in the industrial structure of global capital markets
Pyramiding vs leverage in corporate groups: International evidence
Determinants of Capital Structure for Closely-Held Versus Publicly-Held Corporations
经典语录
1.未来3年到5年,民营企业将面临非常巨大的挑战.
2.民营企业应知所进退,藏富于民才是真谛。
3.中国的房地产比美国的房地产保值。
4.中国人花了买房的钱,却得到了租房的效果。
5.印度阻挡不了中国制造。
6.日本人偷不走中国的茅台。
7.中国人的生活是伪幸福。
8. 我最讨厌文过饰非的学者,你以为把事情压着,问题就解决了吗?
9. 中国楼市产生泡沫,是中国的投资商环境持续恶化造成的。
10. 我认为,真正能赚钱的好项目,应该由我们全体老百姓来做。
11. 你敢内幕交易,打官司打到你家破人亡、妻离子散也未可知。
12. 如果没有规则,金融大鳄进来之后,一定是以大欺小、以强欺弱。
13. 我们被迫将产品大量出口到别的国家,赚取一些必定贬值的美元。
14. 你可千万不要以为存储是美德。因为我们社会保障条件不足,逼得你不得不储蓄。
15. 你如果想在香港请法官吃饭,那是绝对不可能的。法官根本不敢跟你去吃饭。
16. 为什么美国大学生专业不对口能找到工作,而我们中国大学生专业不对口就找不到工作?
17. 你知道许三多薪水多少吗?900块。那他凭什么热爱他的工作呢?
18. 美国人纪律性之强是你不可想象的。
19. 没有经过经济危机洗礼的民族,不可能是经济上成熟的民族;没有经过经济危机洗礼的企业家,不可能是成熟的企业家;没有经过经济危机洗礼的公民,不可能是市场上成熟的公民。
20. (大学生毕业找不到工作)错不在家长,错在中国的产业链定位,在以制造业为主的国家,(大学生)找不到工作是应该的。
21. 中国的经济是二元经济,同时存在过冷过热,而这一点在广东更甚。广东企业90%的压力来自于二元经济。
22. 我反对“国退民进”,即使企业家干得再好,也不能把企业送给他! 简单地讲,MBO就是一个掠夺国有资产的最好方法,政府有关单位一定要立法禁止。
23. 我家今天很脏,请一个保姆来清理,清理干净之后呢?家就变成保姆的了——这就是国企改革。
24. 与其说是韦尔奇传奇,不如说是韦尔奇泡沫,韦尔奇带给GE股民的是一堆泡沫。
25.(指某些官员)你毕业了,功成名就之后,把你的父母接到大城市居住,而你就开始搞教育产业化的改革了,你断送了当初和你一样贫穷农村子弟唯一脱贫致富的机会,因为学费提高的结果他们再也念不起大学了,你怎么忍心啊?……什么叫教育改革?这是最为荒谬的一种改革。
26. 因为一个城市的发展,一个省市的发展,一个公司的发展,一把手思维太重要了,你们不管什么商学院啊,财务会计营销什么都有,你只要一把手做做决定啊,其他什么学科都是帮不上忙的,锦上添花而已。领导的思维太重要了。成也萧何,败也萧何。
27. 让你知道如何坚持自己的偏见。我所有的发言,都是有深厚的学术根基来做背景的。
28. 你晓不晓得,世界工厂利润是多少,2%~5%,你只要通过汇率轻轻松松搞一下,你全部全国都没有了,你全部全国利润全给美国人吃光。一个所谓世界工厂,在我听起来,是个极大的讽刺。
29. 什么是小康社会?绝对不是在“以钱为纲”理念下所谓人均800美元就叫做小康社会,而是每个老百姓住得起房、上得起学,看得起病,退得起休的社会才是小康社会。
30. 为什么走不出去?因为你企业的战略都是错的,错在哪里呢,劳动成本已经不重要了!最终要搞国际产业的整合,放弃硬一元,向软三元要利润,这才是国际化。
31. 竟然把我们的树木砍下来做成毫无附加价值的筷子卖给日本,日本为什么不砍自己的树呢?他自己不会做那个傻事的,他不会干破坏资源的事,给谁干呢?给中国人干!你用煤炭、筷子等毫无附加价值的东西流血赚取必定贬值的外汇,美其名是出口创汇,实际上就是罪恶的代名词。
32.“今天的中国经济是什么形势,叫做冰火两重天。”所谓的冰是实体经济不景气、股市楼市低迷。火呢,体现在高档企业、高档奢侈品、高档古董高档艺术品一片火爆。“生病就是冰火两重天,额头会发热是火,但身体却冷得要命,要盖被子。一样的道理,现在经济也生病了。”
感情生活
1月12日上午,一家卖净水设备的小店在成都永陵路开张了。方寸小店里,一个长发披肩的美丽女人正忙前忙后地招呼着各方来宾。“时间太紧了,开业还没有充分准备,虽然只是个小店,但朋友们的到来使陋室蓬荜生辉。”一时间,所有的来宾的视线随着她忙碌的步伐移动,媒体也将这个美丽女人团团围住。这个女人何以吸引了众多媒体关注的目光?又怎么会在成都开这样一个不加修饰的小店?门口花篮彩带上的落款道出了其中的玄机,这个美丽女人正是那个有的人认为他是敢于直言的斗士,有的人认为他是个喜欢说真话的疯子,而他则坚持认为自己只是一个普普通通的人,一个用数据说话的争议性人物郎咸平的老婆。她的名字叫张玮,当天正是她成都小店开张的日子,主要销售高档净水设备。满怀抱负的张玮工作激情相当高昂,每天工作12小时,还到处奔波寻找合作伙伴来拓展自己的事业。
一、相识
异国探亲成都美女邂逅华人学者
张玮是土生土长的成都妹子,出生在一个知识分子家庭,家庭条件十分优越。她自幼喜欢唱歌跳舞,儿时也曾做过众多女孩子做的明星梦——长大成为一名舞蹈家或者歌唱家。中学毕业后,俊俏靓丽的张玮以优异的成绩考上了四川省艺术学校。毕业后,她被分配到成都市话剧院。“当时她是一位非常好的演员,很有灵气。”曾在成都话剧团与她同台演出的陈老师告诉记者。上世纪90年代初的一个春天,远在美国创业的哥哥让张玮萌发了强烈的思念之情,再加上她也想到国外去“见识”一下,于是她背着行囊独自一人来到旧金山硅谷,与她日夜思念的哥哥团聚。然而就是这次越洋远行,让她的人生悄然发生了变化……初夏的一个周末下午,海风把旧金山吹得暖融融的,应朋友之邀,张玮参加了一个华人聚会。举杯站在大厅,听着周围熟悉的乡音,她感觉仿佛回到了家。青春靓丽、身材高挑而充满贵族气质的张玮在聚会上成为了最光彩夺目的女嘉宾。而她全然不知就在这时,主宾席上一位戴着金丝眼镜、穿着笔直西装、有着学者风范的男子正不时打量着她。“给大家介绍一下,这是宾夕法尼亚大学毕业的博士,在美国几所大学担任教授的郎咸平先生。”当主持人用极简短的话语介绍完后,在座来宾纷纷对这位学者投以赞赏的眼光。这也是张玮第一次听到郎咸平的名字。
二、相许
锲而不舍郎君如愿抱得美人归
郎咸平见到这位美丽的成都妹子后,心情久久不能平静,他来到张玮身边,恭敬地递上名片,“我叫郎咸平,认识你很高兴。”张玮微微一笑,接过名片,“我叫张玮,从成都来美国探望多年不见的哥哥。”相识后,两人从东西方差异一直谈到人生理想。这次聚会后,郎咸平便向张玮发起了猛烈的爱情攻势。但这时的张玮一心想回成都,对郎咸平的追求表现得特别冷静。张玮认为郎咸平在美国,自己在成都,两人建立恋爱关系不现实。张玮回到了成都。面对郎咸平锲而不舍的追求,她并没有对郎咸平关闭爱情的大门。三年后,郎咸平终于如愿抱得美人归。婚后无论丈夫到哪,张玮总是陪伴在丈夫左右,照顾郎咸平无微不至。“没有张玮,郎咸平在世界上的名气没有今天这么大。”郎咸平的朋友周先生说。芝加哥的冬天,气温只有零下几十摄氏度。张玮为了丈夫能成就一番大事业,咬牙忍受着寒天冻地的折磨,陪丈夫出席各种活动,为了丈夫的事业她没有一句怨言。今年春节期间,张玮回到成都陪家长过春节。她时刻牵挂着在香港教书的丈夫和自己的孩子。“郎先生是一位非常敬业的男人,他不怕吃苦,敢于承担责任,遇到任何事情都特别执着,他是一个硬汉。”说起丈夫,张玮滔滔不绝。“我们感情很好,我在成都开店卖净水设备,他不时打电话来嘘寒问暖,让我心里很温暖。”张玮最后说道。郎咸平对张玮特别疼爱,常打电话劝她把开店当成人生中的一个过程,不管成功与否,重要的是照顾好身体。
精彩专访
采访一
(政府与国策)
新京报:你原来主张过大政府和国有经济,还坚持吗?
郎咸平:大政府我一直坚持,但是在中国这种历史文化传承之下,加一个精英大政府,真正的精英政府是我们努力的目标。
新京报:那么,你所说的精英政府指的是什么?
郎咸平:什么叫精英,是政府的目标,真正能够做到独立于世界,有自己理念,以老百姓藏富于民为目标的政府,高效执行才是我们所期待的政府。精英政府的目标,就是高效执行的政府,追求藏富于民,这是一个理念。并且,作为发展中国家讲中国过于分散的资本和混乱的管理不利于集中的发展。
采访二
(奢侈品与品牌)
网易:你如何理解奢侈品?
郎咸平:有的奢侈品以其背后的文化取胜,一些知名品牌之所以能卖这么高的价钱,而消费者仍然趋之若鹜,是因为这些品牌通过广告打出行业本质的精神之后,性价比得到了大幅提高;还有一类是极致的奢侈品。
网易:就是说ZARA,H&M等快速时尚虽然很流行,但因为广告策略的缘故,许多奢侈品品牌依然被一些人所追逐?
郎咸平:人们追捧名牌肯定不仅仅是因为虚荣,而是这些奢侈品品牌所传递出来的形象或者风格,有更深层次的心理需求——奢侈品有时候出售的不是产品本身,而是附加在产品上的其他价值。
采访三
(外资与规则)
环球时报:《新帝国主义在中国》中有一章分析了铁矿石谈判,您认为,中国应该怎样扭转局面?
郎咸平:首先,你要搞清楚为什么惨败。这就好像在战场上,如果你没清楚敌人的火力狙击点在哪里,一味地派人冲锋只是白白送死。我们很多人没有搞懂这一点,反而归咎于我们内部不够团结。的确,团结就是力量,但在没搞懂狙击火力点在哪里的时候团结,只会导致自己的力量被集中消灭。所以,根本没有产能过剩的问题,而只有储藏量不够的问题。
环球时报:您在书中也有关于轮胎特保案的分析。您认为,是中国缺乏这一领域的人才造成如今的结果吗?
郎咸平:人才不济只是表面原因,你说中国没有英语好的吗?没有懂外交的吗?没有懂外贸的吗?都有,关键是不懂游戏规则,而且这个游戏规则不仅仅是国际贸易的,还有美国政治公关、国会游说、媒体监督等多方面的规则。看看日本丰田,在美国设厂经营也几十年了,但总裁丰田章男在美国国会听证时还是非常被动,他手下的美国人却从容不迫,这就是因为一个不懂游戏规则,一个懂游戏规则。
环球时报:您关注了很多领域的内容,在水务领域,一些地方政府与法国威立雅水务集团签订了合同,最后要老百姓承受水价上涨的后果,我们对此该怎么办?
郎咸平:威立雅不投资,不建网管,收购地方水务公司的第二年就要求涨价49%。这样的事,我们应该想想如何提前预防。地方政府在与威立雅签约前觉得,外国人真傻,本来我们自己怎么运作都不赚钱的自来水业务,外资竟然还要溢价收购,而且许诺引进国际经验,这种占便宜的合同当然就签了。所以,当初签合同前就该多做咨询、多做研究,搞懂背后的游戏规则。
谈中国房价
郎咸平教授:高房价的背后,中国房价不能降
中国的房价,自1998年房地产市场化改革后,一路上涨。特别是2005年之后,房价更是像决了堤的洪水猛涨。对于中国高房价之原因,专家学者众说纷纭。经济学家郎咸平教授对于中国的房价居高不下是如何看待的呢?郎咸平教授又带给我们怎样的言论?今天中旭文化网记者对其进行了采访。
记者:郎教授,您好!中国的房价在世界上都是比较高的,而且房价被开发商炒的是一涨再涨,居高不下。您对这一现象怎样看待呢?
郎咸平:近几年,中国房价持续看涨,虽有政府调控措施跟进,但仍遏制不住楼市狂热,楼价居高不下。这并不是经济向好的表现,而是经济发烧的泡沫现象。
记者:郎教授认为是什么原因导致中国房价居高不下呢?
郎咸平:危机本身并不可怕,对危机的低估和无知才是最可怕的。中国真正的危机根本不是金融海啸,而是制造业危机,金融海啸只是让问题更加严重。中国经济生病了。第一个病是投资经营环境的恶化,第二个病就是产能过剩,而生病的必然结果就是发烧。但是我们这个感觉良好的民族把发烧解读为回暖。因为制造业萧条,老板们不干了,拿出手里的钱,买鞋子皮包。于是,在世界奢侈品消费大萧条时,中国奢侈品消费上涨40%,剩下的闲钱就拿来炒股、买楼。于是,中国的股市领先世界4个月回暖,中国的楼市也—路狂飙。
记者:面对高房价的现状,国家也渐渐意识到这种高增长的危机。政府也在采取宏观调控,尤其是房地产调控非常严格,开发商的钱开始收紧了。您对这一举措怎样看待呢?
郎咸平:2011年已经过去一大半了,谜底其实还没有揭晓,但我今天不想去探究到底谁猜对了,或者谁猜错了,我想探究的是开发商的信贷是不是真的收紧了?我在《我们的生活为什么这么无奈》这本书中,特意查了一下当时的真实数据,太可怕了。因为仅仅是2010年的前三个季度,开发商的贷款竟然就有6000亿。各位晓得2009年一整年银行放出的贷款是多少吗?告诉你,是5980个亿,而且很多专家都说2009年中国银行业的特征已经是天量信贷了。可是,的状况是2010年的前三个季度发放的贷款竟然比2009年一整年还多,同时还超过了2007年与2008年的总和,这难道不可怕吗?透过这组数字,我想告诉你的是,开发商根本就不差钱!也就是说,我们将会继续看到开发商囤地、捂盘惜售。所以说,我们所说的房价应该下跌或即将下跌,可能更多的是从道义上来讲的,是一种道德感。但是,正是这种道义上的评判,却在很大程度上导致了老百姓更大的痛苦。我为什么这么说?道理很简单,正是因为一些所谓的专家到处说这个房价会下跌,老百姓才会抱有希望。但实际情况是怎样的呢?房价是一涨再涨。这对老百姓来说,其实已经变成了一种折磨,就像是用钝刀子割肉,一点点让你死掉,这还不如干脆点,让大家死个痛快。
记者:郎教授,您认为中国的房价会有实质性的下调吗?
郎咸平:在房价高企的背后其实还有一个更深层次的问题,那就是高房价让我们整个国家的经济失去了创造力。我可不是危言耸听,你想啊,所有的人拼命工作,拼命挣钱,之后把钱都投到哪里了?我告诉你,既没有投到实业上,也没有拿去消费,基本都买房子了,这是很病态的做法,也是最可怕的。想想看,对于普通老百姓来说,自己的收入基本都拿去还月供了,那实质消费就减少了。对于那些手里有不少闲钱的人来说,本来想投资做点什么,可是,考察一圈下来发现,制造业也好,服务业也好,基本没有什么钱可赚的,那干嘛还要辛辛苦苦地做呢?我还是拿去炒房吧。这真的很可怕,因为对于一个国家来说,整个创造力的下降其实才是最大的危机。你看1999年,马云花50万创立了阿里巴巴,小马哥的这个腾讯也是差不多50万,陈天桥也是50万,他们都用了差不多50万创立了自己的企业。再看看的年轻人,如果手里有50万的话,他们肯定不会投到创业上去,那干嘛呢?肯定是拿这50万去付首付了。因此,作为一个国家来讲,一定要保证让老百姓的收入中,最多30%是用来还房贷的,70%可以用于其他支出,这样经济才不会走下坡路,才不会出现萧条。另外今天中国绝大部分产能严重过剩,只剩下最后一个产业还有强劲需求,那就是房地产业。房地产业是中国最后一个支柱产业。中国的房价若降,那中国的经济也就完了!中国的房地产业好比是一座火山,政府的打压即是试图把这个火山压住。如果强制压住了,熔岩不会自动消失,一定会从岩层中更为薄弱的环节漏出来,其后果是:恶性通货膨胀、经济再次探底,甚至引发火山爆发,最后一个支柱产业画上句号。
二元经济说
郎咸平在各地的演讲不断的指出了中国的房产和股市的“虚热”是由于中国逐渐走向了一个“二元经济体系”。一方面,地方政府为了体现自己的成绩以及表示响应中央政府的GDP政策,不断的把资金引导到基础建设,而忽略了民营企业的生存状态。另一方面,因为利率的不断提高(为了收回流动性),更加使得民营企业难以取得贷款,来自各方的金钱不断的涌入股市和楼市,更加促进了一个巨大泡沫的形成。
企业战略
郎咸平多次以韩国企业的崛起为典范,批评了不少中国新兴企业。他主张学习跨国公司的做法,把企业切割“工序流程”化,让企业不再纠结于一两个领导的能力,维持长期经营性,同时也焕发创新力。
郎曾幽默的说过:“...幻想一下我们走了韩国的路...如果中国每个省都能出一个三星,一个LG,那么中国不需要高科技,都可以成为世界上的超级强权。”
郎也批评了部分国企的“品牌战略”,指出品牌不是一个企业走向成功的原因,而是其“工序流程化”的结果。
获奖记录
荣誉奖项 |
2011-12-21 作家富豪榜第9位 (提名) 2011 中国底层九大意见领袖 (提名) 2010-12 中国互联网九大风云人物之一 (提名) |
人物事件
2016年4月,由14部委组成的处置非法集资部际联席会议在京召开座谈会,将22万投资者400多亿元血汗钱席卷一
空的泛亚有色金属交易所,被证明是一场“庞氏骗局”后,曾为其站台过的宋鸿兵、郎咸平等人成为被投资者声讨的对象。
人物评价
郎咸平可说是全世界最活跃的中青年财务金融学家之一,更是极少的既深解国际金融学理论又关注亚洲金融问题的
专家,他耗费相当的精力于大陆股市,为建立一个健康法制的中国股市而四处奔波,甚至不畏得罪各类利益集团,其智慧,其勇气,令人敬仰。(来龙乡政府网评)
郎咸平作品中的精辟观点产生广泛影响力,销售排行榜上曾居高不下,各位投资者不妨在关注郎咸平劲爆话题引发的效应,同时吸取其学术上的知识,在金融股市方面提供更加客观的分析。(凤凰娱乐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