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承业(院士)
人物生平
1924年8月14日 出生于浙江省上虞县小越镇。
1944-1948年 在重庆国立药学专科学校学习,迁返南京后毕业(现中国药科大学)。
1951-1955年 在莫斯科全苏药物化学研究所学习,研究生毕业,获化学副博士学位。
1955-1956年 化学工业部医药工业管理总局副总工程师。
1956-1960年中国科学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副研究员。
1960年9月 中国科学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研究员。
1983-1990年 中国化学会第廿一届、廿二届理事会理事。
1982年 中国稀土学会第一、二、三届理事会理事、常务理事(1982-1988年)。
1997年 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主要贡献
他的研究生涯始于氨基酸及多肽的合成,着重于天然氨基酸撷抗物的设计与合成。他成功地将氮芥结构引入氨基酸,其中苯丙氨酸衍生物成为有临床应用价值的抗癌化学治疗剂。在多肽合成方面,以对硝基苯酯作为活化酯合成环肽。1958年开始,根据国家需要他建立与领导了核燃料萃取剂研究组,解决了中国国防工业急需。其间所合成的P204、N235及P350均用于铀、钍生产。前两个品种国外虽有类似产品,但他在合成方法上作了重大改进,做到赶中有超,而P350 则是他们研制成功的结构有特色、性能优越的新型高效萃取剂(获国家发明三等奖,1988年)。他研制的萃取剂不仅类型齐全,而且品种系列化,能满足有关部门需要。为此,袁承业获得国防科工委颁发的“献身国防事业”的奖章与奖状(1988年)。
在完成国防任务后,袁承业很重视将积累的经验用于经济建设。他多次参加由方毅副总理主持的包头、金川及攀枝花三大有色金属基地的科技攻关会议,并积极承担任务。如P507类萃取剂,国外60年代就有报道,但受到合成方法的限制,长期未见用于生产,袁承业的研究组解决了工业化的关键问题,使中国P507的工业应用较国外同类产品早5~6年,并将它应用于单一稀土的生产(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985年)和钴镍的萃取分离。在贵金属萃取分离方面也取得成果(获国家科委颁发的在金川资源综合利用科技攻关中取得重要成果的荣誉证书,1986年)。以后又在P507的合成方法上作了进一步改进,为降低成本创造了条件(获国家发明三等奖,1990年)。他们还利用N503的结构特点,从氢氟酸体系中分离铌、钽及从废水中萃取回收苯酚及其衍生物,后者对环境保护有重要影响(获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1987年)。P501在双氧水电解残液纯化中的应用对简化工艺,改善操作条件均有意义(获国家发明三等奖,1987年)。
人物逝世
2018年1月9日,中国共产党党员、著名有机化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曾任中国化学会理事、中国稀土学会常务理事,中国科学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研究员袁承业先生,因病医治无效,在上海逝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