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人简介
  • 车载音乐
  • 车载视频
  • LRC歌词
  • 简谱图片
  • 手机铃声
  • 名人简介
  • 汽车知识
当前位置:首页 - 名人 - 人民大学 - 郑晓华(艺术)
郑晓华(艺术)

郑晓华(艺术)

1963年出生于浙江缙云。1983年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历史系,毕业后留校任教。师从我国书法界耆宿欧阳中石教授,1998年毕业获博士学位,为我国首届书法专业博士学位获得者。现任中国人民大学艺术学院党委书记兼副院长、中国人民大学东方艺术研究所所长、博士生导师。代表作有《艺路鸿影—郑晓华书作》、《颜筋柳骨》、《书法艺术欣赏》。
展开

个人简介

个人简历

  1963年出生于浙江缙云。

  1983年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历史系,毕业后留校任教。

  1995年考入首都师范大学书法研究所,师从我国书法界耆宿欧阳中石教授,攻读书学博士学位。

  1998年毕业获博士学位,为我国首届书法专业博士学位获得者。

郑晓华

  2007年1月,入选上海《书法》杂志“2006全国十大年度人物”; 

  2007年11月荣膺 “全国第二届德艺双馨文艺工作者”称号; 

  2010年10月主讲并出版二十集电视系列讲座光盘《中国历代书法大师——影响中国书法发展的二十位历史人物》,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

  2011年,入选《中国书画报》、《书法报》、《书法》杂志“2010中国书法十大年度人物”。

  现任中国人民大学艺术学院党委书记兼副院长、中国人民大学东方艺术研究所所长、博士生导师。入选中宣部全国宣传文化系统“四个一批”人才、“北京市新世纪百人工程”、“北京市文艺人才百人工程”,为九届全国青联委员、中国书法家协会理事、学术委员会秘书长,北京书法院副院长。

  作品多次参加国内外展览,并为人民大会堂、中央电视台等机构收藏。曾应邀赴美国、法国、日本、台湾访问交流。

任职情况及其他

  中宣部全国宣传文化系统“四个一批”人才、“北京市新世纪百人工程”、“北京市文艺人才百人工程”

  九届全国青联委员

  中国书法家协会理事、学术委员会秘书长

  北京书法院副院长

荣获奖项

  《第三条道路----张怀瓘书学理论初探》获“全国第五届全国书学研讨会”论文二等奖。 

  《全球化:是危机、是挑战、更是机遇》获“中国文联第五届文艺评论一等奖”。

艺术历程

  郑晓华于1995年考取我国当代书法界泰斗、首都师范大学书法研究所所长欧阳中石先生的博士生,1998年毕业,成为共和国培养的第一届书法博士。2006年2月,他就任中国人民大学艺术学院党委书记兼常务副院长。除了日常党务、行政工作,作为一位年轻教授和博士生导师,他的心愿,是为振兴祖国的传统艺术,奉上一颗炎黄子孙的赤子之心。

不知何故溺丹青

  郑晓华1963年1月9日出生于浙江缙云,那里是江南著名风景胜地,以民风古朴、风景秀丽、历史文化积淀丰厚闻名。在郑晓华的记忆里,故乡的山水永远是那样的美丽——一泓碧溪穿城过,两岸青山相对来,“九曲练溪,十里画廊”,那是世外桃源之地。他出生在县城槐花巷67号,那是一所传为明代一位樊姓御史修建的大宅,人称“三间厅”。他家的位置在溪北“山龙头”上,开门见山,出门百步就 是那诗一般的盈盈碧溪。少时,那里溪水清澈见底,鹅卵石在阳光的照耀下光影跳动,小鱼在溪中成群恣意漫游。站在他家楼上,开窗南眺,是巍巍凤凰山,远处层峦叠嶂,一曲练溪蜿蜒而过,日光下银光闪耀。尤其是夕阳西下的时候,山影如黛,远方炊烟袅袅,林中鸟声上下,宛如宋词吟咏之境。开轩西对,是巨人一般巍峨入云的城隍山,那里的千年古树,漫枝虬然,又仿佛是一幅现代派的水墨画。史载缙云县的首任县令是唐代大书法家、李白的叔叔李阳冰,他在缙云任职期间,有一年遭遇大旱,于是设坛祈雨于城隍庙,结果上苍降倾盆大雨,旱情得解。李阳冰特撰文刻石以纪其事,这就是书法史上著名的《缙云城隍庙记》。李白曾沿溪寻访,留有“缙云川谷难,石门最可观”的佳句。就是这样的美丽风光和人文环境,使他从小对文学、艺术产生了无限的憧憬和向往。当他阅读《三希堂法帖》,看到一方“不知何故溺丹青”的印时,情不自禁地受到了感染,因此而浮想联翩。后来他把自己能够走向艺术的殿堂,归结为是一种“宿缘”。他相信是家乡的山山水水在他童年的心灵里悄悄地种下了种子。

  郑家兄弟三人一个妹妹,他排行老二。郑晓华的父亲郑连森——一位解放初参加革命、曾经进山剿过匪的基层干部,早年在乡下当公社书记,后任县土地局副局长。母亲曾是供销社营业员,后到县民政局做会计工作。他上小学、中学期间,正值“文革”,父母每月工资仅百元,要顾及一家八口人的吃穿,生活相当艰苦。在同学、老师的印象中,这个郑晓华是个顽皮鬼,常被长辈们斥为“鬼头”、“鬼钻”。由于淘气,在家挨训是常有的事。最厉害的一次是初中的时候,他拿家里的火柴和自行车链条,自制链条火药枪,在大院门口“叭”、“叭”打着玩,正被当了“走资派”受造反派批斗的父亲撞见。父亲一肚子火气,看到儿子这么没出息,恼火至极,抄起小扁担狠揍了他一顿。年过七旬的慈祥老祖母看着孙子挨打,疼在心里,谆谆教导说:你爸打你都是为你好!今后要长记性!这件事给年少的郑晓华留下了很深刻的印象。郑晓华的祖父曾当过小学校长,留下一个竹编的书箧,一个刻着“含英咀华”行书的书箱,还有一方石砚。小的时候,这些东西天天摆在老宅的床头上,几乎朝夕相伴。他的父亲喜爱文学,常看《红楼梦》、《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聊斋志异》等中国传统名著。郑晓华也经常偷偷地看。有一次,他父亲买回来一本李白诗集,郑晓华看了格外喜欢,就偷偷藏到自己的书柜里,他父亲后来发现了,说他是“贼手”,什么好东西过手就不见!当时搞“评法批儒”期间,他父亲拿回来一堆供批判用的如《增广贤文》、《三字经》、《神童诗 》等书,也成为少年郑晓华的精神食粮。

  从上初中开始,郑晓华开始喜欢上了画画,但父母亲都不理解,认为那是玩,不是学习;而且不会有什么出息。所以为了学画,他经常挨训,只能偷着学。不过不管父母怎么训斥,只要拿起画笔,他就会将所有的烦恼丢到脑后。所以入夏的周末,他经常偷偷地跑出去写生。记得经常有这样的时候,赶在南方夏天的暴雨前跑回家,可是想作画的冲动还没过呢!于是他悄悄躲在老宅的楼上,听外面淅淅沥沥的雨打在屋檐的瓦片上,那声音就像沙子打在玻璃上一样听上去美极了。他便在这样的“天籁”陪伴下奋笔作画。这时候激情和灵感也格外光顾,有时一个下午可以画好几张。30年后回忆起来,他说那是他人生最快乐的时光,直到今天,他还珍藏着30年前他14岁时临摹的名家素描作品。

  在当时的和会环境和家庭经济条件下,画画的花费,在薪低的父母看来,是奢侈浪费。因此,画画需要的所有工具和材料,都要靠他自己打工去挣钱。他从十三四岁的时候就开始和他的哥哥郑晓峰一起去建筑工地打工,那时一天的工资是八毛钱,干一个月就可以挣24块钱。为了有钱学画,他当过油漆工和泥瓦匠的学徒,拣过废品到收购站卖,有时就为了那几毛钱。最痛苦的记忆是到建筑工地打工了,因为要和成人一样干活,有时和三个大人一起抬大石块,因为年龄最小,个子最矮,石头抬起来的时候,重量都往低处压,压在他这边,那感觉真不好受!有一次在城隍山下抬着大石条往上走,那石头实在太沉,他双腿发软,摇摇晃晃那一步台阶就是迈不上去。幸亏师傅看见了,过来伸手把他的杠子接了过去,要不他就可能要摔倒了。还有叫他害怕的就是提着沉重的水泥桶摇摇晃晃地在那老式的尖房顶梁椽上走,有时风很大,吹得人打飘,一不小心就可能失足掉下去。后来他读《论语》,看到孔子说:“吾少也贱,多能鄙事”,这让他大生感叹:痛苦确实是人生的催燃剂!这也使得他更加珍惜每一寸光阴、每一张纸、每一点颜料,学习也更加发奋。

  在郑晓华的艺术启蒙时期,有四位老师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他上初中时,教语文的班主任潜问根老师对他特别照顾,经常给他上小课“加餐”,甚至把自己家的文革前中学语文课本借给他,让他阅读背诵。那时古典文学书很难找,都被斥为“封建文化”遭封存了。从“关关雎鸠在河之洲”到《古诗十九首》到苏轼《赤壁赋》到归有光《夏脊轩志》,历代名诗名文就是在一段时间背诵的。这使他拥有了比同班同学更多的阅读量,也有了更丰厚的古典文学储存,同时也拥有了一个热爱文学的少年的朦胧的梦。音乐美术老师钭云周也是对他后来影响很大的老师。钭老师能唱、能弹、能画,多才多艺。应该说,家乡的灵秀山川在他少年的心中播下了艺术之种。古代文学家的灵思妙笔给他带来了对未来人生的憧憬和遐想。而钭老师的春风雨露,使他的心灵的种子渐渐冒出嫩芽。后来他认识了毕业于浙江美术学院的画家陈之卉老师。陈老师当时担任缙云县印刷厂的美工,她的水粉、素描和油画都画得很好,是当时青年学生的偶像;而且她有一副好嗓子,画画时经常唱歌,在当地是出了名的。由外语老师樊晓明的热心推荐,郑晓华得到 陈之卉老师的许可,有空就跟她学画。从1976年开始,直到1978年参加高考,此前的两年多时间里,他经常到好溪对岸的印厂美工室,跟陈之卉老师学习。就是在这里,受陈老师之介,他还认识了陈之卉老师的老师——浙江美术学院的严波教授。严老师慈祥和蔼,那时她常因病来缙云疗养,她的山水画和书法、篆刻都造诣颇深。来缙云时,青年爱好者都趋赴拜见请教。郑晓华只见过严老师两三次,每次见面交谈时间也不多。即便这样,见到严老师,得到严老师一二评语,他就受到巨大鼓舞。他至今还保存了一本严教授的小印蜕,其中很多印他都仿刻过。也就是在这段时间,郑晓华在陈老师的画室里,认识了德国的门采尔、俄国的费钦等一批国外的著名画家。当时的美术学院招生极少,没有附中的训练,几乎没有考上的可能。为了考大学,进入高二,郑晓华只好中断了绘画学习,进入到考前紧张的复习之中。1979年,他以全县文科第一名的成绩考取中国人民大学历史系。此间,樊陈两位老师也相继离开缙云。从此他就与她们失去了联系。2005年11月,在阔别近30年后,在杭州美丽的西子湖畔中国美院的教师宿舍,郑晓华又见到了严波老师。她老人家已年逾80,却身体矫健,音容如昨,这使他无限感慨,时光仿佛倒退到30年前。

师承名门 恩师提携

  1983年,20岁的郑晓华毕业后留校任教。在郑晓华的艺术之路上,对他影响最大的两位老师是著名的书法家刘炳森先生和博士生导师欧阳中石先生。

  郑晓华来北京上大学的时候,北京高校的书法活动很多。人民大学的学生书画社也经常邀请名家来学校开讲座。他和刘炳森先生的交往,就从那个时候开始。其实早在中学时代,他就收藏过刘 炳森先生的《隶书鲁迅诗》字帖,那时他对刘炳森先生就有一种深深的敬仰。后来,为配合教学,中国人民大学要出版一本大学书法教材,邀请刘炳森先生做主编,郑晓华协助他工作。这样,就使得郑晓华有了一个很好的学习机缘。教材编写完成后,刘炳森先生对他的工作非常满意,后来他们之间还有过多次合作,成了忘年之交。炳森先生对郑晓华在书法上的进步也颇为欣赏。1994年,五年一度的全国书法理论盛会“全国第四届书学理论研讨会”向全国征文,郑晓华的论文《书法艺术构成分析——线条论》入选。按照中国书法家协会的规定,凡论文入选者,即可申请加入协会。在入会时,他的两位介绍人,一位是刘炳森先生,一位就是后来他的博士生导师欧阳中石先生。2003年,由《中国书法》杂志主编周志高先生提议,刘炳森先生向中国人民大学捐款100万元,设立以他的老师名字命名的书法教育奖——“何二水奖学金”;并捐赠20万元,创建中国人民大学东方艺术研究所,并应邀出任研究所所长。刘炳森病中二访人大,对中国人民大学东方艺术研究所的工作提出了很多设想。本来,应该是这一对忘年之交再度合作、大展宏图的时候,但是翌年,刘炳森先生因患癌症医治无效,不幸辞世,这使郑晓华感到莫大的悲痛。回忆起和炳森先生的交往,郑晓华说,炳森先生无论在为人还是在艺术上都堪称楷模,他对我的影响不光是在艺术上,更在学问、人格上。炳森先生是当代书法家的典范,他的去世是中国书法界的重大损失,也使我失去了一个好长辈、好老师。

  欧阳中石先生是当代书坛耆宿,1990年,因师友的介绍,郑晓华到首都师范大学拜访请教,得欧阳先生不弃,允列门下,成为欧阳先生众多弟子之一,并颇得器重。1995年,欧阳先生作为我国第 一位由国务院学位委员会任命的书法专业博导,面向全国招收书法专业博士生。在众多俊彦竞相报考的竞争中,郑晓华有幸得到欧阳先生的厚爱,经过严格考试选拔,被录取为他的博士生。这是国内书法领域第一次招收博士生。欧阳先生对他是既严格又宽容。他给他确定以古代书论为研究主攻方向,同时指导他广泛研究历代名碑法帖。有一次,欧阳先生见他不会处理行草书字和字的关系,就把整首诗写了一遍,一边写一边讲,逐字把那些诀窍一一解说至详。经过欧阳先生的悉心调教,博士毕业时,郑晓华不但在学术理论上获得了很大的进步,同时在实践方面也有了飞跃性长进。所以在接受记者采访时,他多次表示:“我在书法上的进步,是欧阳先生手把手教的;是欧阳先生再造了我的学术生命。”他认为,欧阳先生在艺术上,品格识见都极高,教学生自有一套方法。他学书经欧阳先生的调整点化,才逐渐摆脱俗气,进入正路。

艺院十年

  在郑晓华的事业发展中,还有一位师长,就是徐庆平先生。徐先生是法国巴黎大学的博士,悲鸿大师的哲嗣。郑晓华在小的时候,就曾读过廖静文女士所著的《徐悲鸿的一生》,对徐悲鸿大师景仰至极。1999年,中国人民大学成立徐悲鸿艺术学院,徐庆平先生从中央美术学院调入人大,出任 以徐悲鸿大师名字命名的中国人民大学艺术学院院长。2001年,徐先生邀郑晓华来学院一起工作,并颇多倚重,让他主持一方。时至2011年,郑晓华教授在中国人民大学艺术学院已经整整工作了10个年头。10年里,郑晓华历任副院长、党委书记兼常务副院长,协助徐庆平院长打理日常工作,使人大艺术学院教学科研学科建设稳步获得发展。郑晓华说,他非常感谢徐院长对他的器重和栽培,是徐院长的鼓励和支持,使他这几年在学术上得以广开思路,积极进取,小有作为。

  这几年,中国人民大学艺术学院在传统艺术学科领域取得了显著成绩。在专业教学方面,建立了书法硕士、博士学科,2005底,又成立了本科中国书画专业,以“融国学于艺术教育,诗书画印打通,培养复合型人才,传中华艺术之正脉。”在普及层面,从2004年开始和中国书法家协会合作,招收四届成人书法高研班。2010年有设置书法工作室招收函授生和进修生。2006年开始,人大艺术学院和社会力量合作,设立中国书法教育基金,在全国实施面向中小学校外书法教育的“二期全国书法推广计划”。在交流方面,从2006年开始,和韩国驻华文化院合作,举办一年一度的“中韩书法名家邀请展”。2006年,第一届高研班毕业展在中国美术馆展出,在业界获得好评。2009年,第二届高研班毕业展在香港展出,展览后,学员代表赴新加坡、马来西亚交流,在海外也获好评。

  这些,可以说都是在徐庆平院长全力支持下实现的。所以郑晓华说:没有徐庆平院长的厚爱和支持,我也不会有今天的小小成绩。 (本文摘编自陈英华《人物》 2006年第12期《书法博士----郑晓华》)。

主要学术活动

  1、2011年12日21主持中国人民大学全国书法推广计划教学研讨会。

  2、2011年11月26日至12月2日,参加全国宣传文化系统第五期“四个一批”人才研修班学习。

  3、2011年12月27日应邀参加首都师范大学中小学书法教育研究中心揭牌仪式。

  4、2011年12月23日《中国改革报》刊登《文化的生命力在于文化的创造力——对话中国人民大学艺术学院党委书记兼副院长、中国人民大学东方艺术研究所所长郑晓华》

  5、2011年12月12日,在中共中央党校《学习时报》发表《“古”、“洋”之外也要开垦文化》。

  6、2011年12月7日《书法报》刊登报道《郑晓华—探索国际书法教学》

  7、2011年11月5日在《中国书画报》发表《谈书法的原创性》

  8、2011年11月20日至25日,参加第九次全国文学艺术界代表大会。

  9、2011年11月12日,策划并主持“东方情韵—第六届中韩书法名家邀请展”开幕式。

  10、2011年10月27日《美术报》刊登《现代书法教育:理想、方向、距离——郑晓华教授访谈录》

  11、2011年10月10日入选中宣部全国宣传文化系统“四个一批”人才。

  12、2011年10月3日,赴泉州参加第二届海西书法展终评。

  13、2011年10月2日赴西安参加《书法报》第七届少儿书画大赛总决赛评选。

  14、2011月9月3日至10日,赴井冈山干部学院学习。

  15、2011年8月20日至28日,参加由中国书法家协会和中央电视台书画频道联合组织的“中国书法进万家——军旅边疆行”书法家“走进西藏”采风活动。

  16、2011年9月27日至10月6日,主持中国人民大学第四届书法高研班第三次授课。

  17、2011年7月5日至15日,为中国人民大学“暑假国际小学期”国际书法班授课。

  18、2011年5月18日应邀参加2011北京大学综合性大学艺术学科发展论坛。

  19、2011年5月16日在中共中央党校《学习时报》第10版发表《艺术院校能不能培养大师》。

  20、2011年5月11日,为中国美术馆“李洪峰书法艺术学术研讨会”撰写《传统绚烂的现代绽放——李洪峰书法展意义解读》。

  21、2011年5月发表《近代文化巨擘的“心灵图符”》 ,在《中国书法》2011年第5期。

  22、2011年4月29日在《人民日报》发表《“非古即洋” 扼杀文化原创力》。

  23、2011年4月27至5月6日主持中国人民大学艺术学院第三届、第四届书法研究生课程班“五一”长假授课。

  24、2011年4月26日参加中国文联国际交流部和中国艺术报主办的“形象与交流” 对外文化交流研讨会。

  25、2011年4月25日在《文艺报》第七版发表《原创颠覆 背叛 建构》。

  26、2011年4月12日在《中国文化报》发表《培养大师是艺术院校责任所在》。

  27、2011年4月10日至17日赴美哈佛大学参加“徐唯辛画展”开幕式,顺访华盛顿大学。

  28、 2011年11月8日在《中国书画报》发表《谈书法的原创性》。

  29、2011年4月1日在《人民日报》(海外版)发表《不破传统难出大师》。

  30、2011年3月赴日访问东京艺术大学美术学部。

  31、2011年2月26日参加“原创·艺术·诗意·人本——沈鹏书法艺术学术研讨会”。

  32、2011年2月26日开始,二十集电视系列讲座《中国历代书法大师——影响中国书法发展的二十位历史人物》(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文稿每周三在《书法报》连载。

  33、2011年2月12日至2月23日,随中国人民大学艺术团访问津巴布韦大学、内罗毕大学和法属留尼旺大学。现场讲座并表演书法。

  34、2011年1月7日《中国艺术报·中国书法学报》刊登专访:《来自深藏地下暗河的活力》,张格源文。

  35、2010年12月在《中国书法》第12期发表《法归正道 学综百家——中国人民大学书法学科的教学理念与构想》。

  36、2010年11月29日在《文艺报》11版发表文章《接续中国文人的翰墨传统》。

  37、2010年11月初《美术报》、《书法导报》、《中华合作时报》分别刊登二十集电视系列讲座光盘《中国历代书法大师——影响中国书法发展的二十位历史人物》纲要导读。

  38、2010年11月5日主持第五届中韩书法名家邀请展开幕式。

  39、2010年9月27日主持中国人民大学艺术学院第三届、第四届书法高研班开学典礼。

  40、2010年9月4日应邀赴港参加“第三届徐悲鸿杯国际青少年儿童美术大赛优秀作品展”颁奖典礼。

  41、2010年8月10日参加中国文联采风团赴大兴安岭采风创作。

  42、2010年6月期《时代人物》刊登专访《承古开新 挖掘深藏地底的暗河——记中国人民大学艺术学院党委书记兼副院长/博士生导师郑晓华》。

  43、2010年5月在《艺术教育》第5期发表《建设一流强国 人才战略必须先行——读《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征求意见稿)》。

  44、2010年5月第5期《中国书法特刊》刊出《道中庸、极精微、致广大——从孙晓云近作展看中国当代书坛的历史超越意识》,《文艺报》2010年4月26日发表。

  45、2010年4月16日参加西安曲江旅游文化集团曲江尔雅女子游学院的揭牌仪式和开学典礼,并在开幕式上题词,为学员授课。

  46、2010年3月26日《中国信息报》8版刊登专访《丹凤夙愿 翰墨情缘——中国人民大学艺术学院党委书记兼副院长郑晓华访谈录》。

  47、2010年2月26日《金融时报》12版刊登专版文章《翰墨情缘 玉汝于成——访书法家郑晓华》。

  48、2010年2月,杭州电视台嘉宾访谈《官员素养与现代城市建设》、《从经典的本土失守看倡导文化创新的紧迫性》

  49、2009年11月参加中国人民大学中层干部考察团赴美国普林斯顿大学、康奈尔大学、明尼苏达大学、加州大学富尔顿分校考察访问。题赠明尼苏达大学中国中心“金桥”。

  50、2009年9月和香港《书谱》杂志联合主办“从经典的本土失守看传统文化和继承与创新”研讨会。

  51、2009年7月29日策划主持《海外书法教学与教材国际研讨会》。

  52、2009年《国际人才交流》杂志第7期专访《翰墨丹青——记书法博士生导师郑晓华》 。

  53、2009年7月,杭州“艺术与财富论坛”演讲。杭州电视台嘉宾访谈《民间收藏与社会文化发展》。

  54、2009年6月11日参加韩国牙山国际艺术节。

  55、2009年5月,率中国人民大学书法高研班二期同学赴港新马举办展览并交流访问。

  56、2009年3月,率青年画家代表团访问韩国。

  57、2009年3月,杭州电视台嘉宾访谈《谈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创新》。

  58、2008年7月,访问韩国艺术大学,应邀在韩国电视台作嘉宾专访。

  59、2008年5月,中国书法代表团赴日展览访问。

  60、2007年,参与组织“中国书法兰亭奖教育奖”评审工作。

  61、2006年发起设立“中国人民大学中国书法教育发展基金”,主持面向全国青少年校外书法教育的“二期全国书法推广计划”。

  62、2006年11月,策划第一届中韩书法名家邀请展。

  63、2006年撰写长篇论文《理想的重建》,发表于《中国书法》2006年第9期 。

  64、2006年 撰写《中华风,时代在召唤》,发表《中国书法》2006年第8期。

  65、2006年,策划中国美术馆《中华风——中国人民大学首届书法高研班毕业展暨名家邀请展》。

  66、2005年发表长篇论文《全球化:是危机、是挑战、更是机遇》,《中国书法》2005第7期,获“中国文联第五届文艺评论理论类一等奖”。

  67、2005年10月参加杭州国际书法艺术节并挥毫献墨。

  68、2004年撰写专著《颜筋柳骨》,上海书画出版社出版。主持编撰《中国书法大系》(电子版)。

  69、2004年在刘炳森先生“何二水奖学金”支持下招收首届中青年书法家研究生课程班,担任学术主持人,负责教学组织和管理。

  70、2003年撰写《中国书法史话》(合著),上海书画出版社出版。

  71、2003年,主持中国人民大学徐悲鸿艺术学院书法学科,通过学位委员会审查设立“艺术学/书法专业方向”硕士点并于次年招生。

  72、2002年发表长篇论文《全球化——危机下的沉思》(2.5万字),《书法研究》2002年第5期刊出后,《造型艺术》、《中国书画报》、《中国书法》、《中国生产力报》转载。

  73、2002年晋升博士生导师, 在中国人民大学徐悲鸿艺术学院主持书法学科,招收书法专业博士生。

  74、2002年所著《翰逸神飞——中国书法的历史与审美》由更名《书法艺术欣赏》在台湾出版。

  75、2001年所著《艺术概论》在台湾出版。

  76、2001年担任《书法》杂志“名家访谈”栏目特约主持,组织了对包括启功、刘炳森、沈鹏、陈玉龙、金开诚等海内名家采访。

  77、2000年所著《翰逸神飞——中国书法的历史与审美》由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

  78、2000年论文《张怀瓘的“自然”理想》入选“东京第四届国际书学大会”,应邀赴东京参加学术研讨会并在大会发言。

  79、1998年论文《第三条道路--张怀瓘书学理论》获“全国第五届全国书学研讨会”论文二等奖。

  80、1995年——1998年攻读博士学位,以《唐宋书学与中国古典书学体系的发展》对我国古代书论展开系统研究,论文获东方历史文化基金资助,更名《古典书学浅探》由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出版。

  81、1993年论文《书法艺术构成分析:线条论》入选“全国第四届书学研讨会”,台湾《艺谭》杂志1993年第11期12期连载发表。

  82、1992年发表长篇论文《书法艺术与中国传统文化精神》在《书法研究》1993年第1期。

  83、1990年协助刘炳森先生主持编写中国人民大学书法教材《中国书法艺术》,该书1992年由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

主要著作

著作

  《艺路鸿影—郑晓华书作》(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2012)。

  《颜筋柳骨》,上海书画出版社,2004

  《中国书法史话》, 合著,上海书画出版社,2003

  《翰逸神飞--书法艺术的历史与审美》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

  《书法艺术欣赏》台湾五南图书公司2001

  《古典书学浅探》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9

  《艺术概论》台湾五南图书公司1999

  《中国书法艺术》合著,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3

影像

  《行书临摹与创作》,中央音乐学院出版社,2008.9

  《中国历代书法大师——影响中国书法发展的二十位历史人物》,二十集电视系列讲座光盘,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2010.10

主要论文

  《“古”、“洋”之外也要开垦文化》,2011年12月12日中共中央党校《学习时报》第13版。

  《谈书法的原创性》,2011年11月5日《中国书画报》第85期6版,

  《现代书法教育:理想、方向、距离——郑晓华教授访谈录》,《美术报》2011年10月27日刊载。

  《艺术院校能不能培养大师》,2011年5月16日《学习时报》第10版。

  《近代文化巨擘的“心灵图符”》 《中国书法》2011年第5期

  《“非古即洋”扼杀文化原创力》,2011年4月29日《人民日报》。

  《原创颠覆背叛建构》,2011年4月25日《文艺报》第七版

  《培养大师是艺术院校责任所在》2011年04月12日《中国文化报》

  《不破传统难出大师》,2011年4月1日《人民日报》(海外版)。

  《中国历代书法大师——影响中国书法发展的二十位历史人物》,2011年2月26日起《书法报》连续刊载,每周三发表,共二十集。

  《法归正道 学综百家——中国人民大学书法学科的教学理念与构想》,2010年《中国书法》第12期。

  《接续中国文人的翰墨传统》,2010年11月29日《文艺报》11版。

  《道中庸、极精微、致广大——从孙晓云近作展看中国当代书坛的历史超越意识》,2010年5月第5期《中国书法特刊》刊出,《文艺报》2010年4月26日发表。

  《建设一流强国 人才战略必须先行——读《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征求意见稿)》,2010年5月国家级艺术类核心期刊《艺术教育》第5期。

  《误古为经:当代书坛对经典意义的继续误读》,《中国书法》,2009年第10期

  《理想的重建》,《中国书法》,2006年第9期

  《中华风,时代在召唤》,《中国书法》2006年第8期

  《书法的边界、社会标准和历史标准》《中国美术馆书法文化建构研讨会论文集》2005年11月。

  《孙过庭书学思想理路再寻绎》《中国书法》2005年第9期

  《全球化:是危机、是挑战和、更是机遇》,《中国书法》2005年第7期。

  《从世界艺术角度看书法》,《中国书法》2005年6期。

  《宋四家书法理论抉微》《岳安杯国际书法论坛论文集》2005年9月。

  《书法艺术的基本语言》《书法》2005年第6期。

  《结构、墨韵、章法》《书法》2005年第7期。

  《汉字的视觉张力》《书法》2005年第8期。

  《碑帖选择与临摹》《书法》2005年9期。

  《学书次第与字外功》《书法》2005年第10期。

  《传中华书艺之正脉》《中国书法》2004年第5期。

  《东方艺术的凤凰》,《北京书法》2004年6、7、8、9连载。

  《视觉美的盛宴》,《中国艺术报》,2004年12月17日。

  《不知何故溺丹青》,《中华儿女·青年书画界》2004年第5期2004年第2期。

  《高等书法教育——一个路漫漫其修远的世纪工程》,《书法》2004第6期。

  《全球化:危机下的沉思》,《中国书画报》2004年8月第66期67期连载

  《传中华书艺之正脉》《中国书法》2004年第5期。

  《发现东方与书法输出》《中国书法》2003年第7期。

  《全球化:危机下的沉思》《书法研究》2002年第5期

  《伟大民族的伟大艺术》《书法》2001第6期。

  《凝聚学术精英,应对时代挑战》《书法》2001第7期。

  《书法的主旋律》《书法》2001第4期。

  《古典的精神》《书法》2001第12期

  《书法教育与中华文化复兴》《书法报》2001年8月5日。

  《书法界要自觉成为先进文化的代表》《书法》2001第11期。

  《中青展观后》,《书法》2001第3期。

  《张怀瓘的“自然”理想》《东京第四届国际书学大会文集》2000年。

  《第三条道路--张怀瓘书学理论》《第五届全国书学研讨会获奖文集》2000年,

  《造字时代字学发展的主题》《书法》1999年第11期,

  《写自然之魂》《文艺报》1998年3月28日。

  《卢汝福书法作品集序》,中国文联出版社1999 。

  《魏大中及其绝命书考述》《中国历史博物馆馆刊》1997年第2期。

  《大文化视野中的书法艺术》《书法研究》第3期1994。

  《走出历史的误区》《书法导报》1993年8月。

  《书法艺术与传统文化精神》《书法研究》1993年第1期。

  《书法艺术构成分析:线条论》台湾《艺谭》杂志1993年第11期《书法研究》1994年3期转载。

书法作品与学术文章

  书法作品见郑晓华新浪博客——相册专辑《2010最新作品》

  学术文章见郑晓华新浪博客——博文分栏目《学术文稿》

  更多信息敬请访问郑晓华新浪博客及中国人民大学艺术学院官方网站。

更新日期:2024-12-04

免费下载联系我们下载帮助免责声明版权声明用户协议隐私协议撤稿声明作品投搞关于我们常见问题网站地图

声明:网站内容全部来自于网络公开搜索结果,不保证100%准确性,仅供参考,如侵犯到您的权益,请提供版权证明来信通知,我们72小时内删除!

本站仅仅提供一个观摩学习的环境,非赢利性网站,将不对任何资源负法律责任,不接受任何赞助和广告!

删稿邮箱: djkk57@qq.com

Copyright @ 2023-2024 pc.djkk.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