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晏
冯晏 - 基本简介
冯晏 女,汉族,1960年4月3日生,黑龙江省哈尔滨人。哈尔滨人民广播电台新闻部记者。自1980年以来,已在国内外多种报刊、杂志发表诗歌、散文等文章数百首(篇)。系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诗歌协会会员,出版过诗集《冯晏抒情诗选》、《原野的秘密》。诗作被收入国内外多种版本的诗选集。并先后获东北文学奖等多种奖项。
1960年生于包头市,79年开始写诗,81年发表处女作,先后在全国多家报刊《人民文学》、《诗刊》、《人民日报》、《中国作家》等等及香港、台湾发表诗歌、散文数百(首)篇。被国内外二十多种版本的诗选选入诗作。
1992年入中国作家协会会员。98年入中国诗歌协会会员。现为哈尔滨广播电台做记者工作已十多年。诗集《冯晏抒情诗选》、诗集《原野的秘密》 、诗集《九人诗选》(合著)。诗集《原野的秘密》获98年东北文学奖。1999年获黑龙江文艺精品工程奖。
冯晏,从80年代开始发表诗歌。系中国作家协会会员,现在哈尔滨市电台工作。
冯晏 - 艺术风格
冯晏的诗歌已有了更复杂的可能,而不是那种简单的话语方式。由于阅读西方哲学、现代派文学等著作,深受其文化的影响,诗风与传统的差距很大。重视捕捉来自细节中的微妙感受,在看似随意的表情后面,本质上却是一副多思多虑的柔肠。诗人特别重视细节与词汇的力量,除了凸显具象的效果之外,更重要的是为了涵纳足够的理性。
冯晏的诗歌更钟情一种宁静的效果,不动声色地叙冯晏的诗歌更钟情一种宁静的效果,不动声色地叙述,像高飞的鸟,沉默着升空,平稳地舒展翅膀,自信地驾驭气流,在灵魂的高处不断地拓展着。她的诗自如地表述着内在的隐秘风景。
诗意的容量很大,是读者不可忽略的意义环节。正如德国著名诗人哥特弗里特·贝恩所言:“我们将会承认,词汇里有一种潜在的存在。这个存在像魔力一般影响着能感受到它的人们,并赋予他们以把这个魔力传播开来的能力。”(《抒情诗问题》)可以这样理解,诗意的本身不是“直言其事”,而是以一种“潜在的存在”介入读者的理解,进而形成艺术的张力之美。如何理解冯晏的诗,比如说母亲的“春色”是什么,它肯定不是“春色”本身的词汇意义,而是这个词汇由象征牵引的“潜在”的意义。如果说“春色”是母亲的美好的青春年华,那么后面的“灯光”以及“省电”等词汇也不会是词汇本身的意义,也是与青春年华有关的东西,我们只能进入诗意的层面来理解。
冯晏诗意的构成主要表现在对于事物的理解上,在描述中嵌入一种哲学的思考,她曾这样说过:“一位优秀的诗人倒不一定是一位出色的哲学家,但他至少要研究哲学。我认为人生直接受益于哲学,写诗更加不可缺少哲学的思维,假如你确定自己不想只做一名激情诗人,而想做一名智者诗人的话。“(《冯晏书面访谈》)冯晏重视诗歌创作中的哲学意识和哲学思维,她以哲学的方式来增加诗的智性因素,有时甚至不回避理性的抽象阐释
冯晏的诗选择了自由的抒写向度,无拘无束的言语,是意识与潜意识的流动,她不喜欢那种直接的、简单的情感表达。但你又不能说她的诗不是抒情,她的那种自然流动的、又有些冷静的沉潜的方式确是以情动人。她的诗通过理性对感觉的强化,通过大量叙述对意象的稀释,很有些散文化的趋向。或者可以说,这是一种对于增加新质的个性化追求,中国新诗的发展在艺术上有很大的空间,任何一个诗人在诗歌写作上的追求都有许多可能性。冯晏的自由和率性,是诗歌心灵空间的向度,这样的诗也是“不愿声张的事物”,是以一种内在的力量改变了自己先前诗歌写作的走向。她的变化主要是对抒情表象特征的弱化,转而注重某些随机性的诗意构成,甚至在叙述中进入散漫的不经意状态。
冯晏的诗歌中,我们可以看到那些明显的生活和人生的划痕,那些富有叙事色彩的自语常常携带着对往昔的追怀,但她作为一个诗人更看重的是对生命内部的展开。一种失意的调式,一种茫然的色彩,形成了对灵魂本身描述的可能性。在读书和写作中,不断拨开浮尘的遮蔽,真正回到诗性的本质中来,她灵魂的上空,会有更为炫目的光芒显现。
冯晏 - 诗文鉴赏
一、精神分析与自我的“波纹” 从某种意义上说,一次开始就代表着一次精神自省,这对于一个女诗人来说,或许尤其重要。为此,我惊讶于冯晏在诗集中不厌其烦的提到“心理分析”,进而期待以此“相知自己”。按照深层心理学的分析方式,精神分析主要通过揭示人的无意识,从而掀开所谓“冰山”的一角,但这个过多牵涉梦境的分析方式毕竟是模糊的,而剖示它也需要一种勇气。冯晏从对自己充满好奇的举措中,找到了精神分析的最佳视角—— “精神分析”使诗人更好的认识自我,并在为自己灵魂把脉的过程中触及神经的“波纹”。神经的波纹为何总是愿意流入“黑暗之海”?为何总是愿意躲进思维之中?在溶解的焦虑之中,一切都会走上循环的路径,正如像一切都没有发生似的,世纪初与世纪之前没有什么分别。神经的波纹徐徐前行,像流淌中的细沙,扩展出自己的领域。
二、“看不见的真”
如果可以将沙漏的流淌细沙作为一种真实的析滤,所谓“看不见的真”或许就隐含其中。不过,即便如此,我仍然惊讶于冯晏会将其作为诗集的名字。“看不见的真”自然存在于表层之下,同时,“看不见的真”也是一种模糊甚或蒙昧的状态,正如—— 20年后重新归来的冯晏对于诗歌和生命都有了新的认识,如果可以借用90年代以来诗歌批评界的一句流行术语,这种心态及其写作可以被称之为“中年写作”。
三、光的细沙及其流逝的亮色
沙漏中的细沙在流逝中会产生光泽,这与诗人“开始依赖阳光”有关。冯晏写过《光的细沙》,那是一种特殊的静默—— 诗人能够倾情于此,首先在于一种中年的心态。在中年写作时代,青春期的焦虑早已淡然无存,诗人知道生命的承诺在于静静的流逝。
四、平静:与过去重逢
既然所有的阅读经验都在涉及冯晏的诗歌时,指向了宁静的气质,那么,在趋之若骛的逻辑下,“中年写作”的淡然处之就不再是一种写作上的知识吊诡,而只在于从灵魂深处出发,进而流露出难以排遣同时又是自然亮色的情怀,显然的,呈现在冯晏诗歌中更多的是她阅读的经验和本质上妄图超然物外的性情。诗人在抑郁的氛围下体验平静,平静是修整自己的重要环境。不但如此,“当抑郁的情绪开始形成,就像/一粒粒细沙的雏形”,也充分证明了平静、抑郁如沙漏及其流淌的过程。
看来,冯晏还是期许一种“看不见的真”,她在再度归来或者沉默的年代里一直思考着这些。至此,再度面对“沙漏的流淌及其亮色”,世纪初冯晏的诗歌依旧出自于当年纯情的歌者之口,只是,物是人非之后,那种宁静的流逝本身就期许着时间的承诺,折射心灵的情绪。那些古典的意象同样也包含着一种空灵,正如古老的计时器:一粒,一粒,一粒……而流逝的亮色就置身其中。
冯晏 - 最新动态
美国哈佛大学燕京学社中国文化工作坊和北美华文作家协会纽英伦分会联合举办的“2010年春季中国文学与文化演讲会和书展”将于5月1日在波士顿哈佛大学燕京图书馆聚会厅举行。
哈尔滨市诗人冯晏应邀出席本届演讲会,并以谈30年我国先锋诗歌创作为主题进行诗学演讲。同时,她最近刚由重庆大学出版社出版的诗集《纷繁的秩序》,将一并参加此次书展,并在现场进行签售。
参加此次演讲会的还有中国各地的著名学者评论家王尧、蔡欣欣、汪娟、李玲、姜云飞、黄发有、张历君等。在此之前,北美作协华盛顿分会和美华商报会将于4月24日在华盛顿为她举办诗歌讲座,并同时举行新诗集的签售等系列活动。
- 1[MP3]晓东、伊然 - 哥妹拜年歌 (DJ月之歌版)播放:1.2万
- 2[MP3]六仔哥 - 当一天和尚撞一天钟(做一天牛马发一天疯)播放:0.86万
- 3[MP3]Moonlit Dream - 汽车摇 (love to the city)播放:0.66万
- 4[MP3]Justin Owen_Cyber Punk - Minimal Bandman (feat CYBER PUNK)播放:0.41万
- 5[MP3]djkk强力打造最新舞曲播放:0.79万
- 6[MP3]梵影 - 最后一个问候 (dj默涵版)播放:0.97万
- 7[MP3]魏志璇 - 思念说给月亮听(DJ默涵版)播放:0.98万
- 8[MP3]田园 - 逃爱(DJ沈念版)播放:0.93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