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人简介
  • 车载音乐
  • 车载视频
  • LRC歌词
  • 简谱图片
  • 手机铃声
  • 名人简介
  • 汽车知识
当前位置:首页 - 名人 - 网络 - 哈达
哈达

哈达

哈达是蒙古人民和藏族人民作为礼仪用的丝织品,是社交活动中的必备品。哈达类似于古代汉族的礼帛。蒙古族人和藏族人表示敬意和祝贺用的长条丝巾或纱巾,多为白色,蓝色,也有等。此外,还有五彩哈达,颜色为蓝、白、黄、绿、红。蓝色表示蓝天,白色是白云,绿色是江河水,红色是空间护法神,象征大地。五彩哈达是献给菩萨和近亲时做彩箭用的,是最珍贵的礼物。佛教教义解释五彩哈达是菩萨的服装。所以,五彩哈达只在特定的情况下才用。
展开

哈达 - 简介

哈达为藏文音译,是礼帛之意,是一种作为礼品的长条丝织物或麻织物。哈达在西藏作为礼品的历史悠久。方志《蒙古·二卷》中云“所谓哈达者,帛也。或以绸、或以白、或蓝、长短不一,长约一尺五寸或一尺二寸,两端有拔丝,约半寸许,其长短视受者分级而定。”哈达长度不等,上绣“八宝”“云林”等图案,图案象征幸福、吉祥。哈达越长越宽越显尊重中国西藏、内蒙、青海等地藏族和部分蒙族人民表示敬意和友好祝贺用的礼仪用丝巾。织物组织疏松、牢度较差,采用提花(常用回纹或大团花)或平纹组织,色彩以本白或天蓝色为主,也有用红、黄等色的,有时还可用闪色织花或金线织入,纹样有吉祥如意等寓意。哈达的幅度与长度不一,一般幅宽1市尺多,长达丈余。由于礼仪要求整幅、整段,哈达需带有布边,两端要留有经纱须穗。哈达原先在手工织机上织成,目前也常在工厂中用织绸机成批生产。

哈达 - 起源发展

哈达是当今中国藏族敬献给贵宾的具有民族特色的珍贵礼物。哈达可能起源于远古中国的珍贵礼物—— “玉帛”的“帛”。文献记载大禹治水成功,大会天下诸侯,执玉帛与会者万国。中原的玉帛,“玉”字从王,应指雕刻有王室标记图案“饕餮纹”的玉器,如琮、璜之类;“帛”字从白从巾,意为“白巾”,也意为“顶级丝巾”(因为帛字与伯字发音相同且都以白为声,而伯字从人从白,义为“兄弟排行第一”,则帛也是丝、麻、葛、毛诸多纤维织物中排行第一者,故有“顶级丝巾”之义)。帛字中的“巾”,在汉语中指长方形的布。“玉帛”一词的本义是“在共尊帝王为家长的中华大家庭里(以玉表示),天下诸侯相互礼敬对方为兄长(以帛表示)”,引申义为“兄弟部族亲如一家”。看来,远古的“帛”在颜色、材料、形制、功能诸方面与今日所见藏族哈达相同,因此有理由认为藏族哈达的终极来源,可能就是远古的“帛”(藏族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大禹时代。巧合的是,大禹的出生地四川省的汶川县,现今就居住着不少藏民)。关于哈达的具体来源,现有多种考证。十六世纪中叶,藏传佛教传入蒙古地区,鄂尔多斯接受了藏传佛教僧侣手中的哈达,作为日常礼仪不可缺少的物品,并世代相传。据《马可波罗游记》载:“在元旦这一天,大汗统治下的各省和各王国中,拥有领地或掌有管辖权的要员,都纷纷给大汗进贡金、银河宝石等贵重礼品,并且要配上白布,意思是祝福皇帝陛下万寿无疆,财源充足、享用不竭。”可见,献哈达有吉祥之意。

根据有些学者分析,哈达这一名称开始出现于八思巴第一次返藏之时。众所周知,八思巴是藏族历史上,特别是中央同西藏地方关系史上非常重要的历史伟人。他于1244 年随其叔父萨迦班智达·贡嘎坚赞前往西凉(亦称凉州,今甘肃武威)会见元太宗次子阔端。元世祖即位后,八思巴被尊为国师、帝师。他于1265 年第一次返藏时,向菩萨、佛像和僧俗官员敬献、赐奉哈达。

哈达是一种礼仪用品。献哈达是蒙古族人民的一种传统礼节,拜佛、祭祀、婚丧、拜年以及对长辈和贵宾表尊敬等,都需要使用哈达。处于游牧经济形态下的古代蒙古人,在外出途中,常常要携带奶食品,奶酒或其他干粮,遇有路人,不管相识与否,都要主动攀谈,问候,并互相交换食物。随着时间的推移,慢慢地就发展成一套易物的习俗。发展到后来,就有了交换鼻烟壶和哈达的习俗。

在过去,使用哈达有一定的规矩、规格和形式:平日里,各级官员都得按自己的身份或名号去使用哈达,不能越轨乱礼。私人和民间使用哈达要随便一些,没有那么严格的规矩,亲朋至友间也有使用内库哈达的。献致哈达也有一定的规矩和形式:按约定俗成的规矩,对上敬献,对下赐给,平级之间互赠,前辈、同辈和晚辈之间也是如此,都有一定的规矩和讲究。对上呈献哈达要双手捧上,或通过代理人转献;将哈达赐给下级时,一般把哈达系于对方的颈项,平级之间则把哈达捧送给对方手中。根据不同的用场,哈达的敬献致送的方式也有所区别。
使用哈达的场合相当多。红白喜事、迎来送往、致谢等等都能派上哈达的用场。根据不同的用场,哈达的折叠方式也不同,一般讲有访问式折叠法和敬献式折叠法。

哈达 - 分类特点

根据质地,哈达可分为四等:特等内库哈达,较长较宽,质地优良,边沿织有长城图案,面上织纹为八吉祥徽或吉祥文字,最长者有3米以上;头等阿喜哈达,较内库哈达略短,长2米余;二等索喜哈达和三等索达哈达,多用麻为原料织成,看上去好似漂白了的纱布,长短在1米上下。这四种哈达的两端均有穗头。上等哈达有多种颜色,常见的有蓝、白、黄、绿、红5种。

按质料来分,哈达分为三种:普通品为棉纺织品,称为“素喜”,不到1公尺长;中档品为一般丝织品,称为“阿喜”,约有2公尺长;对政治、宗教界高级人物使用的高级丝织品,是档次最高的一种,称为“浪翠”,有3公尺多长。

哈达

按颜色来分,哈达可分为两种:一种是象征纯洁、吉利的白色哈达;一种是五彩哈达,颜色为蓝、白、黄、绿、红。蓝色表示蓝天,白色是白云,绿色是江河水,红色是空间护法神,象征大地。它是献给活佛或近亲时做阿西(彩箭)用的,为最隆重的礼物。佛教教义解释五彩哈达是菩萨的服装,所以,它只在特定情况下才用。

哈达用丝、棉布做成。长度通常为5尺左右,宽度不等。有数尺宽、丈把长的大哈达,一般在特殊的场合下使用,颜色以青色为多,因为这是蒙古人所尊崇的天的颜色,这是与西藏哈达礼仪的不同之处,西藏哈达多为白色,受藏传佛教的影响,鄂尔多斯蒙古族也有少量使用银灰、白、黄、蓝等颜色的哈达,哈达以丝绸为料,一般为白色、浅蓝色和。哈达长短不等,一般在3——9尺之间,两端有拔丝,约半寸左右,上面多数绣有“八宝”、“云林”等图案。

哈达 - 引申意义

据分析研究,白色崇拜或尚白是藏民族深刻的文化心理状态的一种反映。近来考古工作证实,自古以来藏族先民就非常崇尚白颜色。早在佛教入西藏之前,藏族先民就崇仰白事、白道,回避、忌讳黑事、黑道。《格萨尔王传》及其它许多民间故事中,以白人、白马、白云、白鹤等白色来象征和代表正义、善良、高尚的人、军队或事情,而黑人、黑马、乌云等黑色则是象征和代表邪魔、罪恶和不幸的。白色象征纯洁、无瑕、忠诚、喜庆、祥和、善业和正义,而黑色则相反,大凡都是邪祟、罪恶和不祥之兆,这已成为鲜明的藏族文化观念。在藏民族长期生活中形成的这种文化观念、文化心态,在日常生活中处处能够感觉到。房屋墙壁刷白灰,过新年时门窗和木制家具上用白面点白点或画白线,给酒壶、酒皿系上哈达或羊毛,为壶嘴、碗口贴酥油,在要道山口的石堆顶端放上白石等等,只要留意就会发现无处不见白色崇拜的印记。

这样看来,藏族尚白文化理念的产生和形成大大早于哈达的产生,而哈达只是较晚期出现的尚白文化心态的一种反映、一种载体,并不是唯一的反映、唯一的载体。早在丝织品没有出现之时,藏族先民就是以羊毛、糌粑或白石、白灰等白色物品来表达和象征纯正、洁白的善心诚意。随着藏民族同内地各民族之间的交往不断增多,促进了文化的相互辐射。当时蒙族使用“哈达卡”的习俗和汉族地区发达的丝织业,使藏族的尚白文化心态进一步找到了表达的具体形式和便当载体。

世界上不同的民族有不同的崇尚颜色,各种颜色的象征意义也因民族的不同而各异。那么,藏民族为什么崇尚白色呢牵有人认为这是因地处雪域所致,或把它归结为羊毛功用的效应。这点笔者认为可以继续考证、商榷。但目前根据不很充分,因为雪只是在青藏高原多一些,但并不是唯独这里才有,而羊毛更是遍及全球。牦牛最具这个高原的特征,而且与藏族人民生活最密切。但是它的毛色却并没有成为具有崇尚象征意义的颜色。当然,日、月、火、光更不可能是产生藏族尚白文化心态的根因,因为世界各民族的幼年都曾共享日、月、火、光的恩泽。笔者认为这些自然和生活环境对文化心态的形成无疑产生过重大影响,但只是外因,是一种条件,不是根本原因,不是决定因素。确切地说,藏族先民对纯净皎洁无瑕的本能崇奉,在特定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中,才逐渐形成了尚白文化心态。所谓社会环境或社会条件,还得多费一点笔墨。古印度佛教思想中存在的尚白传统,随着佛教传入西藏而影响了藏族文化思想,强化了藏民族尚白文化心态的理念。同时如上所述,蒙族的“哈达卡”和汉族地区发达的丝织业又给这一文化心态进一步提供了表达的具体形式和便当的载体。因此,从这个意义上讲,藏族的尚白文化心态也是各民族文化相互交流、融合的一种反映。

哈达 - 礼节特点

献哈达是对方表示纯洁、诚心、忠诚、尊敬的意思。据说,藏民进了寺庙大门,得先献一条哈达,然后参拜佛像,到各殿参观、随坐,到离别时,还得在自己坐过的座位后边放一条哈达,以表示人虽离去,但心还留在这里。

献哈达有一定的礼仪。对长辈,献者略弯腰向前倾,双手捧过头,对平辈,双手平举递给对方。对小辈,一般将哈达搭在脖子上。接受哈达者如果是长辈,则可以就坐受礼;如果不是长辈,则一定要站着接受,一般情况下,接受哈达的人要将接到的哈达调转折叠口还给主人。

按蒙古族的礼俗,凡初次相见,必先交换哈达。其长度、质料及敬献的方法,要看受者的身份和自己关系的远近。旧时给王公和佛像献哈达,要双腿跪下,两手高举,举过头顶;对尊者和长辈献哈达,身体略向前倾,两手举过头顶,放到接受者的座前和足下,在敬献的时候,哈达必须对折起来,折缝向着长者。否则,为失礼;对平辈,则将哈达送到对方的手中或腕上;对小辈及下属,则将哈达系在他们的脖子上。

在蒙古族的礼品中,最上者为哈达。一般哈达长度在1米以内,重大礼仪上使用的哈达1米以上。凡遇喜庆事,迎送宾客均献哈达表示庆祝或敬意。献哈达时,献者要躬身双手托着递给对方,受者也要屈身双手接过并表示致谢。日常生活中,人们以西为尊,供佛在西间,老人住西侧,开西窗,敬祭神佛面向西……待客时,第一件事是递鼻烟,并且双手捧火柴点烟。饮食上,讲究先长辈后晚辈,晚辈要把第一碗饭、第一盅酒、第一口肉、第一杯茶用左手托着,右手掌心向上托左手,双手敬给长辈。这种做法称“德吉,乌日根”,即献德吉。长辈用右手接过酒盅后,首先在酒盅中用手指沾上酒滴,先把德吉献给天、地和故去的长辈,然后把余下的酒一饮而尽。晚辈外出要征得老人同意,归来先到老人居室问安。如外出时间长,归来时须给老人带回酒和果品。父母出门归来,儿女要出门迎接,并屈膝问安。探亲访友到蒙古包或房前要下马下车,主人出迎时,要主动说“赛音白努”(您好)或“阿木尔白努”(平安)。进蒙古包或屋内,要让长辈先迈进门坎,晚辈站在旁侧说“塔毛热乎”(请您先进)。若长辈递烟、送茶或倒酒,晚辈必须双手去接,欠身表示感激。送茶、倒酒必须满杯(盅)。参加老年人的葬礼时,可以争抢吃行灵前的供品或把酒盅“偷回”,主人不会予以追究。出嫁的姑娘参加娘家的葬礼后,可以要老人生前用过的烟壶、烟袋、手杖、眼镜等,作为怀念故人的纪念品。  

主要禁忌:

蒙古族的主要禁忌有以下几种:串亲访友走到主人家门前,当狗扑过来时,不要拿马鞭、棍子、石头打狗,打了狗,主人会冷眼相待。辞行后,出门不要立即上马或上车,在离开房舍一二十米后再上马或上车。串门要注意主人外屋门上方有标志,如有弓箭、红布悬挂,表示家中有未满月的产妇,不要闯月子。进月房下奶,身上不准带钥匙;辞行时,不准从月房带出礼品或主妇的东西。做客时,不准在火盆上烤脚烤鞋袜或往火盆里吐唾沫,不准把马鞭子、木棍带入室内,携带的东西不准放在屋内西北角供佛的地方。吃饭时,不准在长辈落座前就坐,不准坐到正中位置。父母健在,儿孙不论多大年龄均不准过寿,只能过本历年。家中有病人,忌讳来客闯病房。亲叔嫂之间不准嬉笑。

敬献哈达是蒙古人迎来送往、馈赠的礼品,逢年过节和日常往来中必不可少的礼节,献哈达这表情庄重、大方、真诚,他们用这一方式来表达着自己对宾朋的欢迎和爱戴。有的时候献哈达还要吟诵各种吉祥的祝赞词,以渲染敬重的气氛。现在内蒙古的一些旅游区,大都用献哈达的方式来欢迎客人,但是在献法上往往有些出入,比如,把哈达直接套在游客的脖子上,这是不对的,因为与藏俗不同,蒙古族在敬献哈达时一定不挂在脖子上。这种做法是过去宗教界的习俗,不过那也只能给孩童系挂。所以,如果你作为一名游客,一定不要被这种错误的做法所误导,正确地接受蒙古族礼仪,你才会真正领会到它的文化底蕴。

哈达 - 蓝色的哈达

哈达是一种生丝织品,以绫、绸、丝原料制成,纺得稀薄透明,有白、黄、蓝等色。其上织以八瑞相及莲花、如意、祥云等图案。哈达长短不一,短者三五尺,长者一二丈。方志《蒙古·二卷》中云所谓哈达者,帛也。或以绸、或以白、或蓝、长短不一,长约一尺五寸或一尺二寸,两端有拔丝,约半寸许,其长短视受者分级而定。在藏、蒙古等民族人士顶礼佛像、拜见尊长、迎来送往、致敬致贺、婚丧嫁娶等礼仪活动中,均有献哈达的习惯。由此,敬献哈达表示人们对佛的敬仰,对迎见之人的敬意与祝福。

“哈达”一词,发音上贴近藏语“卡达尔”,蒙古语称“哈达噶”。

一般认为,哈达是元代传入西藏之后传入蒙古草原的。1247年,萨迦法王八思巴随父萨班·贡嘎坚赞在凉州(今甘肃武威)会见元太宗次子阔端,并在宫廷生活数载。1260年,元世祖忽必烈继位,封八思巴为国师,统领全国佛教。1265年八思巴第一次返藏至萨迦寺,并向各大寺院的佛像和高僧敬献了哈达。据传,当八思巴向拉萨大昭寺的菩萨像敬献哈达时,一旁壁画中的一尊度母也伸出手来,向他讨要一条哈达。这样,此度母就被称为“卓玛塔尔联玛”,即:“要哈达的度母”。在民间,哈达还被说成是仙女的飘带。

哈达以白色为多,在青藏高原、内蒙古草原上,白色是最为常见的颜色:漫长冬季的茫茫雪原,用青稞磨出的面,骑的白马,放养的羊群,挤的牛奶、羊奶等。自古以来,藏族、蒙古族等少数民族就认为白色象征着纯洁、美好、吉祥、善良,人们珍视洁白的颜色。雪域高原的房屋墙壁上刷白灰,逢年过节时住宅的门楣、门帘、家具上用青稞面点白点或划白线,用白粉撒出各种吉祥图案,并为茶壶、盛酒器皿系上哈达或羊毛。甚至人们在自己的衣领上也用糌粑点上一圈白点。在交通要道的山口、路口石堆的顶端置以白色石头。煨桑时,也要撒上雪白的糌粑。在《格萨尔王传》以及民间故事中,以白人、白马、白云、白鹤等白色之物象征善良。同时,还赋予珠穆朗玛峰神奇的赞美,说山峰间环绕着一条长长的洁白的哈达。在藏传佛教寺院的铜饰门环上,经常可以看到系着数条白色的哈达,伴着叮咚作响的檐铃,随风飘舞着。春天到来时,农家又将哈达系于农具之上进行耕作,祈愿五谷丰登。而蒙古民族与藏民族一样,赋予白色为纯洁、吉祥的含义,将一年的正月称为“查干萨拉”,“查干”即为白色,为一年的开始。洁白蕴含着人间一切崇高、吉祥、美好的内容。哈达还有蓝色的,在内蒙古大草原上,人们十分崇尚蓝色,因为蓝色是天空的色彩。此颜色又称为青色,蒙古语称 “呼和”,在人名、地名中多用,“呼和浩特”即为青城之意。蓝色在草原象征着永恒、兴旺、坚贞和忠诚,牧民特别喜爱穿蓝色的袍子,在生活中的装饰图案多采用蓝色。今年,适逢内蒙古自治区成立60周年,在各种庆祝活动中,人们为什么多以天蓝色的哈达相敬就不言而喻了。可以说:在特定的自然环境中,藏、蒙古各民族对洁净无瑕的本能崇奉,逐渐形成了崇尚白色、蓝色的文化心态。

另外,还有五彩哈达,此哈达为高尚的礼物,每种颜色各有寓意,蓝色象征蓝天、白色象征白云、绿色象征河水、红色象征空行护法,而则象征大地,这五彩哈达只是在特定的情况下应用。还有说五彩哈达是献于菩萨像前的,是菩萨的服装。旧时,按藏地习俗,白色哈达分为三种,即:内库哈达、阿喜哈达和索喜哈达。内库哈达是出于皇家内库中的特定哈达,其质优、面宽而长,边沿织有吉祥图案,中为八瑞相图,上下为祥龙图案。献哈达表示敬献者对对方的赞美、忠诚与尊敬,并祝愿对方万事如意。在往来中,还有将钱物或画像包在哈达里赠送的,以此表示敬献者一片真诚的心意。

献哈达根据辈分不同各有规矩。

首先将哈达顺长对叠成四幅双楞,把双楞一边整齐地对着被献者。通常情况下,面对活佛、高僧、长辈要躬身俯首,双手捧献于其手中,或献于案上,或通过代理人员转献,对方还会将哈达回挂在献者的脖子上。对晚辈则要将哈达披挂于对方颈项。而平辈间则略微躬身,将哈达献到对方手中,这时受者也应躬身双手承接,以表示恭敬和谢意。人们用这一方式表达着自己对客人的欢迎和爱戴。在草原上,常看到献哈达时,主人双手捧着哈达,口中吟诵吉祥的祝词或唱着祝福的歌献上哈达,气氛十分祥和。

如今,在礼尚往来中,都离不开哈达。我看到,第十一世班禅在雍和宫瞻礼和主持佛事活动时,首先敬献哈达于佛像前,并接受僧俗信众敬献的哈达。近年我回草原,在来往中也得到过白色或蓝色的哈达,还有隐花哈达,那白色的图案在阳光的照耀下晶莹剔透。去年,我回草原,今年去甘肃、赴拉卜楞寺,每到一地人们都是手捧哈达相迎,我倍感珍惜,因为这哈达里面蕴含着既真挚又朴实的情和谊,由此在我的画作中,自然出现了与哈达相关的画面。

哈达已经成为藏、蒙古等民族群众特有的礼仪往来必备之物,世代相传,在人们心中至高无上,是人们纯净的心灵与纯朴的情感具体的物化。

更新日期:2024-11-23

免费下载联系我们下载帮助免责声明版权声明用户协议隐私协议撤稿声明作品投搞关于我们常见问题网站地图

声明:网站内容全部来自于网络公开搜索结果,不保证100%准确性,仅供参考,如侵犯到您的权益,请提供版权证明来信通知,我们72小时内删除!

本站仅仅提供一个观摩学习的环境,非赢利性网站,将不对任何资源负法律责任,不接受任何赞助和广告!

删稿邮箱: djkk57@qq.com

Copyright @ 2023-2024 pc.djkk.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