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人简介
  • 车载音乐
  • 车载视频
  • LRC歌词
  • 简谱图片
  • 手机铃声
  • 名人简介
  • 汽车知识
当前位置:首页 - 名人 - 五代 - 董源(画家)
董源(画家)

董源(画家)

董源(-约962),五代南唐画家,南派山水画开山鼻祖。一作董元,字叔达,江西钟陵(今江西进贤县)人,董源、李成、范宽史上并称北宋三大家,南唐主李璟时任北苑副使,故又称“董北苑”。擅画山水,兼工人物、禽兽。其山水初师荆浩,笔力沉雄,后以江南真山实景入画,不为奇峭之笔。疏林远树,平远幽深,皴法状如麻皮,后人称为“披麻皴”。山头苔点细密,水色江天,云雾显晦,峰峦出没,汀渚溪桥,率多真意。米芾谓其画“平淡天真,唐无此品”。存世作品有《夏景山口待渡图》《潇湘图》《夏山图》《溪岸图》等。
展开

人物简介

董源 (-约 962 年)中国五代南唐 画家。一作 董元,字叔达,江西钟陵( 今 江西南昌市进贤县)人,自称“ 江南人”,生卒年不详,主要活动在南唐中主(934~960)时期。事南唐主 李璟时任 北苑副使,故又称“董北苑”, 南唐亡后入宋,被看作是南派 山水画的开山 大师。善 山水,兼工禽兽。其 山水多以江南真山入画而不为奇峭之笔,记载说他 山水多画江南景色“平淡天真,唐无此品”。 米芾曾盛赞其 山水曰:“峰峦出没,云雾显晦,不装巧趣,皆得天真”。 五代的《画鉴》里记载:"董源 山水有二种:一样水墨,疏林远树,平远幽深,山石作 披麻皴;一样着色,皴文甚少,用色浓古,人物多用红青衣,人面亦有粉素者。二种皆佳作也。" 北宋沈括在《 梦溪笔谈》中提到:"董源善画,龙工秋岚远景,多写江南真山,不为奇山峭之笔",又称"其用笔甚草草,近视之几不类物象,远观则 景物粲然……" 画史上把董源、 范宽、 李成,称为 北宋初年的三大家。

艺术成就

董源不仅以画 山水见长,也能画牛、虎、龙及人物。作为 山水画家,董源也是不专一体的。宋人称许其大设色 山水 景物富丽,宛有 李思训风格。但其最有独创性而且成就最高的是水墨 山水。他运用 披麻皴和点苔法来表现江南一带的 自然面貌,神妙地传写出峰峦晦明、洲渚掩映、林麓烟霏的江南景色。他用笔甚草草,近视几不类物象,远观则 景物粲然,在技巧上富有创造性。他的名作《 夏景山口待渡图》和《 潇湘图》,将夏天江南的丘陵,江湖间草木畅 茂、云气滃郁的特定景色表现得淋漓尽致。其笔墨技法是与他所表现的特定景色充分适应的。

宋代沈括称他“多写江南真山,不为奇峭之笔”。所画 山形,多是长江中下游一带的丘陵,大都为坡陀起伏, 土山戴石,很少作陡峭崭绝之状。这与较早于他的 荆浩所表现的气势雄伟的北方 山形正好成为鲜明的对比。董源很重视对 山水画中点景人物的刻画,每每都带有 风俗画的情节性,有时实为全画的题旨所系。虽形体细小,简而实精,人物皆设青、红、白等重色,与水墨皴点相衬托,别饶一种秾古之趣。其传世作品还有《龙宿郊民图》等。

董源所创造的 水墨山水画新格法,当时得到 巨然和尚的追随,后世遂以 董巨并称。在 宋代,除了 米芾、沈括十分欣赏 董巨画派之外,到了 元代,取法 董巨的风气渐开。 汤垕认为:“唐画 山水至宋始备,如(董)元又在诸公之上”,对董源有了新的认识。元末四家和 明代的吴门派,更奉董源为典范,明末“ 南北宗”论者虽然在理论上尊 王维为“南宗画祖”,但实际上却是在祖述董源。 元代 黄公望说:“作 山水者必以董为师法,如吟诗之学杜也”。清代 王鉴说“画之有 董巨,如书之有锺王,舍此则为外道”。董源在后世能够产生如此深远的影响,在 中国山水画史上是罕见的。

据画史记载,董氏善 山水人物、 云龙、牛虎,无所不能,尤以山水画最为著名,开创南派山水。其山水多以江南真山入画而不为奇峭之笔,记载说他山水多画江南景色“平淡天真,唐无此品”。米芾曾盛赞其山水曰:“峰峦出没,云雾显晦,不装巧趣,皆得天真”。五代的《画鉴》里记载:“董源 山水有二种:一样水墨,疏林远树, 平远幽深,山石作披麻皴;一样着色,皴文甚少,用色浓古,人物多用红青衣,人面亦有粉素者。二种皆佳作也。”北宋沈括在《 梦溪笔谈》中提到:“董源善画,龙工秋岚远景,多写江南真山,不为奇山峭之笔”,又称“其用笔甚草草,近视之几不类物象,远观则景物粲然……”。擅画水墨及淡着色 山水,喜用状如麻皮的皴笔表现山峦,上多 矾头(山顶石块)苔点,多画丛树繁密,丘陵起杖,云雾显晦和溪桥渔浦、汀渚掩映的江南景色,后人称其所作平淡天真,为 唐代所无。也有设色浓重之作,山石皴纹甚少, 景物富丽,近于 李思训格调,而较放纵活泼。兼工龙、牛、虎和人物。

董源

传说轶事

董源的山水画曾得到南唐中主 李璟的垂青。据说李璟年轻时曾在庐山修建别墅,将山泉林园胜景融为一体。他为了能时时看到庐山景致,特地派董源画了一幅《庐山图》。董源将五老奇峰、云烟苍松、泉流怪石和庭院别墅巧妙地绘入一图。李璟观后,称赞不绝,爱不释手,命人挂在卧室里,朝夕对画观赏,犹如长居庐山中。由此可见董源构思的巧妙和写景艺术的高超。

还有一次,忽然下了一场大雪,铺天盖地,京都呈现出一片银白的世界。李璟见此雅兴大发,召集群臣登楼摆宴、赏雪赋诗;并召来当时的画坛高手董源、 高太冲、 周文矩、 朱澄、 徐崇嗣等人。他们各有所长,分工合作,由高太冲画中主像,周文矩画侍臣和及乐工侍从,朱澄画楼阁宫殿,董源画雪竹寒林,徐崇嗣画池塘鱼禽。不久一幅栩栩如生的《赏雪图》完成了。董源画的雪竹寒林是这幅画中直接描绘雪冬之景的。他胸有成竹,临阵不慌,放手对景勾画,将积雪压竹、丛林寒瑟的景象传神地描绘出来。这次活动和《赏雪图》被北宋的美术评论家 郭若虚记述在他的《图画见闻志》里,遗憾的是该图已经无法见到了。

传世作品

《 潇湘图》卷,明末经由河南人 袁枢(袁可立子)至浒墅关寓所随身珍藏得以躲过兵燹,现藏 故宫博物院;

《夏山图》卷,明末经袁枢等收藏,现藏 上海博物馆;

《 夏景山口待渡图》卷,藏 辽宁省博物馆;

《溪岸图》明末经睢阳袁枢收藏,今藏美国 大都会博物馆。

《龙宿郊民图》及《洞天山堂》二轴,均图录于《故宫名画三百种》。

五代至 北宋初年是中国 山水画的 成熟阶段,形成了不同风格,后人概括为“北派”与“南派”两支。董源的《 潇湘图》被画史视为“南派” 山水的开山之作。董源现存世作品有《夏景山口待渡》、《潇湘》、《夏山》、《龙宿郊民》、《溪岸图》等图。《潇湘图》卷,五代,纵50厘米,横141厘米,现藏 北京故宫博物院。 明代自 董其昌后,睢阳袁枢(袁可立)成为收藏董源、 巨然作品的集大成者,董、巨藏品之富胜过董其昌,惜由于明亡袁枢抑郁绝食而死,藏品流散。王时敏《烟客题跋·题自画关使君袁环中》:“环翁使君,既工盘礴,又富收藏。李营丘为士大夫之宗,米南宫乃精鉴之祖,故使荆、关、董、巨真名迹归其家。”

作品欣赏

《潇湘图》

  五代 董源 绢本设色 纵50.2厘米 横140厘米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潇湘图》画的是江南景色。画中山峦连绵, 云雾暗晦, 山水树石都笼罩于空灵朦胧之中, 显得平淡而幽深, 苍茫而深厚。岸边船上有几组人物, 远处坡下有张网的渔人和船只。此画以花青运以水墨, 清淡湿润, 山石用笔点染, 而山坡底部用披麻皴, 显得浑厚滋润, 江南山水的草木繁盛, 郁郁葱葱俱得以表现。董源的山水画对后世的文人画影响巨大, 宋代郭若虚在《图画见闻志》中称, 董源画法“水墨类王维, 着色如李思训”,对其评价很高。

《夏山图》

  五代 董源 绢本 水墨淡设色 纵49.2厘米 横313.2厘米 上海博物馆藏

  五代宋初对董源的山水画成就并不重视 ,北宋米芾对他的画作了极高的评价,明代的董其昌对董源则是推崇备至,将董源作为山水画发展史上的正宗对待,又把董源同王维、李成、米芾、元四家前后贯穿,组成文人画系。《夏山图》构图从高远取景, 整幅重岚叠冈, 渊渚烟汀, 树木华滋、牛群放牧, 一派江南山乡气象。画中树木、山石, 全用墨点簇皴而成, 树木浓重厚实, 有葱郁繁茂之感, 山石用雨点皴法, 干笔、湿笔、破笔、浓淡相参, 极尽变幻莫测之奇。

《溪岸图》

董源《溪岸图》笔墨与传世五代作品《高士图》和《江行初雪图卷》相似。单国霖告诉记者,“当时,启功先生、傅熹年先生均将此作认定为北宋初期五代末期。大都会博物馆后来为这张画做了一个红外线检测,发现这张图画经过3次装裱,3次补的绢都不一样。而且,其上还有南宋贾似道、袁枢等人的印章。《溪岸图》曾经在上世纪40年代被徐悲鸿收得。张大千得知《溪岸图》现身,便托人转告徐,愿意用自己任何收藏与之交换《溪岸图》。不过,在张大千得到这幅令他爱不释手的古画之后的若干年,他又将之带出国去卖给了书画经营商、大收藏家王季迁。直至上世纪80年代,王季迁才将此画出手卖给了华人企业家唐氏。最后,由唐氏出面捐给大都会博物馆。

更新日期:2024-11-23

免费下载联系我们下载帮助免责声明版权声明用户协议隐私协议撤稿声明作品投搞关于我们常见问题网站地图

声明:网站内容全部来自于网络公开搜索结果,不保证100%准确性,仅供参考,如侵犯到您的权益,请提供版权证明来信通知,我们72小时内删除!

本站仅仅提供一个观摩学习的环境,非赢利性网站,将不对任何资源负法律责任,不接受任何赞助和广告!

删稿邮箱: djkk57@qq.com

Copyright @ 2023-2024 pc.djkk.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