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人简介
  • 车载音乐
  • 车载视频
  • LRC歌词
  • 简谱图片
  • 手机铃声
  • 名人简介
  • 汽车知识
当前位置:首页 - 名人 - 杨家将 - 杨六郞
杨六郞

杨六郞

   杨延昭(958—1014年),陪葬于永安县(今河南巩义宋英宗永厚陵)本名延朗,幼随杨业征战。雍熙三年北伐,杨业率军攻应、朔等州,延昭为先锋,时年二十九岁,战朔州城下,流矢穿臂,战斗愈勇,终于攻下朔州。其父死,便担负起河北延边的抗辽重任。雍熙北伐之后,延昭在景州(今河北景县)、保州(今河北安新县)等地抵御辽军侵扰。
展开

杨延昭

   杨延昭(958—1014年),陪葬于永安县(今河南巩义宋英宗永厚陵)本名延朗,幼随杨业征战。雍熙三年北伐,杨业率军攻应、朔等州,延昭为先锋,时年二十九岁,战朔州城下,流矢穿臂,战斗愈勇,终于攻下朔州。其父死,便担负起河北延边的抗辽重任。雍熙北伐之后,延昭在景州(今河北景县)、保州(今河北安新县)等地抵御辽军侵扰。

  宋真宗咸平二年(999年),契丹贵族又一次向宋朝发动大规模军事进攻,宋军节节失利。当时杨延昭正守卫遂城(今河北徐水县东),九月初,辽军攻遂城,杨延昭等人飞书告急,请求增兵为援。河北大将傅潜畏怯不敢出,遂城遂为辽军所困。于是,遂城城小无备,辽军攻围甚急。杨延昭虽指挥部队将他们一次又一次打退,而由于萧太后亲临城下,自执桴鼓督战,矢飞如雨,危势并不稍减。城中守军不满3000,众心危惧,延昭则从容自若,悉发城中居民丁壮登城,被甲执械,日夜护守。一直坚持到十月间。时当初冬,本不甚冷,适值寒潮,气温骤降,杨延昭命城中军民汲水浇灌城墙,一夜之间城墙变得又坚固又光滑,辽军攻城不下,只好绕过遂城进攻别处。这次战役结束后,杨延昭等即威震边庭,人们称杨延昭守卫的遂城为「铁遂城」。宋真宗特意召他询对边策,并称赞他「治兵护塞有父风」。

  咸平四年冬,契丹再发兵寇边,杨延昭与杨嗣共守保州,设伏兵于遂城西北之羊山,待辽军攻城,即以少数骑兵自北诱之,且战且退,至羊山下,伏兵四起,尽歼辽军。杨延昭以此功升任莫州团练使,这就是著名的「羊山之伏」,当地居民为纪念这一胜利,因改羊山为杨山,或曰「藏兵山」。

  景德元年(1004年),辽圣宗、萧太后率兵大举南侵,一直深入到黄河北岸的澶州,宰相寇准信赖杨延昭等名将,力主抵抗。杨延昭当时上书建议,乘辽兵大举南下之际,出兵取幽、易等州,但宋真宗根本没有挫败辽军的信心,杨延昭的建议没有被采纳。澶渊之盟订立后,杨延昭以为国耻,乃拒绝朝廷「勿伤北朝人骑」之命,与张凝、石普等痛歼辽军游骑不止。及辽军北退又不顾朝廷「勿追契丹」之命,独率所部万骑,进抵辽朝边界,破古城(今山西广灵西南)。景德二年杨延昭升任莫州防御使,并出知保州,后又任高阳关路副都部署,主持河北一线的边防。

  杨延昭像他父亲杨业那样智勇善战,能与士卒同甘苦,遇敌必身先士卒而又不居功,深受士卒爱戴,他前后守卫边境20多年,威名也为契丹人所畏,被契丹人称之为「杨六郎」。他死后,河朔之人多望棺而泣,就连敌方契丹人也举哀致敬。有子三人:传永、德政、文广。

杨六郞

  杨六郎

  杨六郎本名杨延朗,后因避道士赵玄朗的讳,改名延昭,为北宋名将杨业的长子(常征:《杨家将史事考》)。五代时北汉天会元年、后周显德四年(957年)出生于山西太原城。当时他的父亲杨业 (二十六岁)在北汉已居官六、七年,杨六郎青年时代是在北汉度过的。他是否参加过杨业在北汉为将时抗辽的战斗,史书无记载,但杨业说过“此儿类我,每征行必以从”(宋史·杨业传)的话,可见杨延昭的青年时代是随着父亲参加过战斗的。

  杨延昭的史迹在北宋雍熙三年(986年)伐辽的战争中开始有记载,当时他已二十八岁。宋军分山西、河北两线进攻辽军。西路主帅是潘美,杨业为副帅,杨延昭为先锋,在雁门关外进攻江军,节节胜利,收复了许多城池。东线由宋太宗亲自率领,在高梁河大败南撤。大批辽军压到西线。由于潘美妒忌杨业功高,有意倾害,使杨业孤军陷人重围,潘美按兵不救,杨业在雁北朔县狼牙村战斗中,中箭被俘,绝食三日牺牲。杨延昭突围后,于八月间以丁父忧回到河南郑州。

  北宋雍熙年间伐辽失败后,形成以界河(海河、拒马河、大清河)为界与辽南北对峙的局面。北宋将所占的土地划为十五路(相当于后来的行省)。高阳关路,治所设在高阳(今河北高阳县城),所辖范围从渤海西岸到太行山脚下狭长地带,为北宋最重要的一个路(省)。下设军、州各六个,此外还辖有高阳、益津、瓦桥三关(均相当于军、州级)。

  杨延昭丁父优三年释服后,在端拱年间(988-989年)出任高阳关路景州知州,天津市海河以南及静海县在北宋时是沧州的清池县,景州在当时并非州一级的设置,是沧州的州治所在地。所以我们说杨延昭在北宋时是天津的州官,是不容置疑的。

  当时辽对宋采取越界骚扰的破坏性战略,河北前沿地带人民深受其害。咸平二年(999年)冬辽兵进攻遂城。杨延昭正在城中,“城小无备,契丹(辽兵)攻之甚急,长围数日·“一会大寒,(杨延昭令士兵)汲水灌城上,旦悉为冰,坚滑不可上,契遂去,获其恺仗(盔甲、兵器)甚众。”(《宋史·杨业传》)

  景德二年(1005年)朝廷论功,杨延昭以功绩升莫州防御使。同年经宰相寇准荐举,任保州知州兼沿边都巡检使,紧接着就升任高阳关路副都部署(或称都总管),成为高阳关路的最高军事长官。杨延昭从此成为河北前沿的总帅,统兵数万,防守天津至太行山下一线的边防。高阳关、益津关、瓦桥关是河北边防的重要关口,都在杨延昭的管区之内。晋、冀民间流行小调《小放牛》有“杨六郎把守三关口”的词句,是有历史根据的,当视为杨延昭的口碑。

  杨延昭是一个爱国将领,“智勇善战”,在他镇守河北前沿边防的后半生中,多次打败了辽兵的骚扰,为河北(包括今日的天津)人民立下了功劳。他“不问家事”,将所得的薪傣都搞赏了部下,自己生活“与士卒共甘苦,遇敌身先”,有功推给部下,官兵皆愿服其指挥。当时辽国很怕他,称他为“六郎”。据说古时六郎星是主将的,辽人把杨延昭看作天上的星宿,而并不是他是杨业的第六子的意思,杨延昭把一生心血倾注在河北的边防上,因为宋真宗起用投降派王钦若为相,压制抗战派,杨延昭的抗辽大志不能实现。大中祥符七年(1014年)正月七日,这个威震辽邦的爱国将领,满怀忧忿心情死在边防线上,卒年五十七岁。杨延昭镇守河北边防十五六年期间,辽兵骚扰较少,这一带人民过着比较安定的生活,人民十分怀念他。当他的灵框运走时,送行的人民“望枢而泣”。杨家将故事流传不衰,对人民起着爱国主义教育作用,是有其客观历史原因的。

  相传,(南皮县)凤翔乡万牛张村为杨六郎摆牦牛阵之处。

  北宋时期,辽兵屡犯边境,杨六郎奉旨抵御。为巧妙消灭来犯之敌,杨六郎密遣人收买牦牛万余头,以草人腹装饲料,穿戴辽兵服装,诱牛以角所绑之刀挑开草人腹部吃料。如此训练百余日,众牛见穿北兵服装者便猛用角挑,如是(此)习之如故。杨六郎见训练成熟,便下令将牛饿三天三夜。派人去辽营挑战,待辽兵追来,将万牛放出,牦牛冲入敌阵,见人就挑,辽兵死伤无数。宋军大获全胜。从此,此地得名牦牛阵。后因村中多居张姓,1951年改为“万牛张”。1958年,兴修水利时,曾在村前挖出喂牛的石槽,锅台、饮牛大缸等物。——引自《南皮县志》第941页。

  张凝杨延昭的老上司和老战友

  1004年,庆云张凝任沧州防御使。辽国萧太后集结30万大军于北京一带,准备南下。宰相寇准是主战派,他命张凝父子与杨延昭各部做前锋,率精兵分守山东及山西。辽军来犯,皆被各部击败。张凝部掳获辽兵人蓄兵器凡数万计。要论用兵之法,契丹还是个小小的学生。

  杨延昭景德二年(1005)正月,“改任保州知州兼缘边都巡检使” ,“升领(保州)防御使,后又改任高阳关(今高阳东)副都部署,加如京使。 ” ,连任九年。这时的高阳关正职——高阳关都部署不是别人,正是宋代另一名“镇守三关”的名将“沧州无棣人[今庆云县]张凝”,庆云张凝,可以说是杨六郎的“老战友” 、“老上司” 大中祥符七年(1014)正月初七,杨延昭在高阳关任所去世,终年57岁。

  孟良:六郎义弟。乃一福将,在万般危险中都能化险为夷。曾窃凤发,盗御马,火葫芦很厉害。

  焦赞:六郎义弟。焦不离孟孟不离焦。

  岳胜:花刀将,与六郎同庚。是其义弟。

  任炳:字堂慧,与六郎同貌,代六郎而死。

更新日期:2024-11-21

免费下载联系我们下载帮助免责声明版权声明用户协议隐私协议撤稿声明作品投搞关于我们常见问题网站地图

声明:网站内容全部来自于网络公开搜索结果,不保证100%准确性,仅供参考,如侵犯到您的权益,请提供版权证明来信通知,我们72小时内删除!

本站仅仅提供一个观摩学习的环境,非赢利性网站,将不对任何资源负法律责任,不接受任何赞助和广告!

删稿邮箱: djkk57@qq.com

Copyright @ 2023-2024 pc.djkk.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