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国鸿
人物介绍
郑国鸿是清朝爱国将领,定海三总兵之一。字雪堂,出生于湖南省溆浦县大江口镇,后过继给其凤凰伯父郑廷松,死后遵旨将其英灵运回原籍溆浦县大江口镇安葬。出身行伍家庭。承袭其伯父为云骑尉。曾参与镇压苗民起义,历任守备、都司、参将、副将。
生平事迹
1840年任浙江处州镇总兵,鸦片战争爆发後,奉命率兵千余人增援定海。
9月26日,与葛云飞、王锡朋协力抗击英军,坚守城西南要地竹山门,血战六昼夜。
9月27日午,四艘英舰再次驶入竹山门,郑率部用抬炮射击,配合葛云飞炮队,击退英舰。
9月28日,英军五十多人驾舢板,由竹山门登陆,被郑部击退,杀伤多人。
9月30日,英军再犯竹山,以小船登岸被郑部击退。
10月1日晨,英军乘大雾进攻,郑率部不顾饥困疲劳,顽强坚守阵地,直至枪炮弹竭,仍不肯撤退。后来,英军上下夹攻,形势更加危急。郑执旗督战,与敌血战,身中两炮,仍挥刀手刃数敌,最后壮烈牺牲。
葛云飞、王锡朋、郑国鸿三总兵督部力战,先后壮烈殉国,所部官兵近千人同时死难。三位将领被称为“三忠”。
道光皇帝挥泪下诏,诰授郑国鸿武显将军(正二品),依总兵赐恤。遵旨将其英灵运回原籍安葬。陵园陵墓前竖立螭首龟跌,碑高3.2米、宽1.35米、厚12公分,墓前为石坊,四周砌以石围墙等建筑,占地面积约1000平方米。
1803年(嘉庆八年),他纠集乡勇,随同凤凰厅同知傅鼐前往湖南镇压苗民起义,拔补永绥屯守备。后来,任都司、参将、副将。
1840年(道光二十年)升为浙江处州镇总兵。
郑国鸿文武兼备,学有所长,尤精诗易,著有《诗经疏义》、《葩经括旨》、《易学崇源》。 1839年(道光十九年),葛云飞刚任浙江定海镇总兵不久,郑国鸿因其父逝世,他便丁忧回籍。临行之前,他曾上书筹海八十七条,认为广东查禁鸦片,外夷阴险,恐有兵事,波及浙洋,应当事先定谋。
1840年(道光二十年)6月7日,英军果然侵占定海。当时,浙江巡抚乌尔恭额与浙江提督祝廷彪商讨守御之计,从中乌尔恭额得知葛云飞“谋略可任”,并以其“曾官定海,熟悉洋岛情形,驰书邀之。”7月,葛云飞抵镇海,乌尔恭额前来问计,葛云飞对他说:“今日所急,当先守后战”,积极备防,并呈上《灭夷十二策》。于是,乌尔恭额便委任他主持镇海军事。他以劲兵扼守招宝、金鸡两山,关内安设巨炮,江岸筑土城,而江心及隘巷,则树木桩、排筏,以阻遏英军来犯。“凡三日,而守具备,人心始定,密上《十二策》,多见施行。”不久,伊里布奉命使浙,葛云飞向他“首请招失伍旧兵,而贷其罪,伍卒皆还,教练旬日,散旅遽大振。”
8月,王锡朋从吴淞调赴宁波,任镇海诸军翼长,葛云飞与他曾请求迅速出兵收复定海,但被一意妥协求和的钦差大臣伊里布所拒绝。伊里布甚至还打算邀请英国全权代表义律来镇海谈判,要求葛云飞也参加,葛云飞断然拒绝。1841年(道光二十一年)1月,琦善与义律议订《穿鼻草约》,英军强占香港之后,表示愿意归还定海,伊里布便派人前往与英将胞诅联系。2月,由葛云飞和寿春镇总兵王锡朋、处州镇总兵郑国鸿,带兵3000人,渡海接收。接收期间,葛云飞坚持先退城,后释俘,否则施以兵威,逼令英军撤出定海。
自道光帝于正月初,发布对英宣战诏令后,曾命伊里布进兵,“收复定海”,但伊里布畏缩不前,一再要求对敌妥协,被道光帝严斥,改派江苏巡抚裕谦为钦差大臣代替伊里布主持浙江军务,负责浙江前线指挥。2月7日,裕谦抵镇海军营,3月6日又亲到定海前沿阵地。闰三月,被任命两江总督。定海,三面环山,北有晓峰岭,俯瞰县城,岭陡绝,临海有间道;东为竹山门,滨海,港狭水深;西为九安门,山丛叠,去海远;南为道头,空旷无蔽,海陆往来之要道。葛云飞经裕谦同意从小竹山至城东青垒头,修筑土城一道,长达1430余丈,又在城东南关山,修建镇远城,周130丈,即关山炮台。
为增强定海防务,他请求在晓峰岭上筑炮台,小竹山下塞江路,以便杜绝偷越,并在五奎山增筑炮台,吉祥门、大渠门、毛港、虎头颈诸岛,亦各置防守,互为犄角,裕谦以费繁不许。葛云飞请借三年薪俸,自费修筑,裕谦怒斥:“是挟我也!”坚决拒绝。后来,又请求塞竹山门狭港,使不通舟楫,亦无结果。
1841年(道光二十一年)7月,当英军侵扰厦门时,认为土城守兵单薄,晓峰岭背负海,且有间道,他又上书要求增炮和营船,以备水战,仍未引起裕谦重视,反而禁议水战,并下令将定海营船押过镇海。葛云飞苦于掣肘,心知徒守必败,遂誓竭力杀敌,以身殉国。
1841年(道光二十一年)8月间,英舰29艘,结集舟山群岛黄牛礁一带,侦察定海洋面。三镇总兵原先皆守城,事急便申军约,激重赏,分守要地。寿春镇总兵王锡朋出守晓峰岭,处州镇总兵郑国鸿守卫竹山门,而定海镇总兵葛云飞则率部踞守土城,当敌要冲。
12日下午,英舰四只,乘潮窜入竹山门,当其未入内港,葛云飞在半塘土城,亲自看准苗头,指挥众炮齐轰,击断敌舰前桅,敌无暇抗拒,即退出吉祥门,又绕入大渠门,被守卫东港浦土城的定海镇游击张绍廷率兵击退,清军无一伤亡。英军夜闯小竹山,进逼土城,清军力战,杀敌多人。当时,葛云飞探知英军大船三十,小船七、八十,约二万人,而守军只有五千五百余人,便飞书请济援,裕谦疑其夸大敌情,寄语死守,勿望援。
13日午,英舰四只,驶入竹山门,葛云飞督兵开炮,击断英舰大桅,郑国鸿率部用抬炮射击,积极配合葛云飞炮队,英舰当即逃窜。 14日,英舰“摩底士底”号、“哥伦拜恩”号、“复仇神”号,连樯驶进,攻打晓峰岭,开炮三、四百发,王锡朋率部隐伏石崖反击,无一伤亡。后来,英军五十余人,驾驶舢板船,由竹门山登陆,被郑国鸿率部开放抬炮击退,杀伤多人。傍晚,英军绕过定海城南,占据五奎山。 15日,英舰五艘在五奎山南泊定,支搭帐房,并建造炮台,葛云飞乘敌未集,即在土城开炮遥击,打坏其帐房五顶,歼英军十余人。
16日,英舰向吉祥门驶进,攻打东港浦,被守军连开大炮击退。英军转攻晓峰岭和竹山二处,傍晚又以小舟登陆,均被王锡朋、郑国鸿率部击退。
17日拂晓,英军利用大雾天气,乘清军饥疲交困,驶舰进犯。葛云飞亲自开炮,击中舰上火药,当即焚烧,片板无存。英军破釜沉舟,驱使闽、粤亡命之徒一万余人,分作三路:一由五奎山迎面攻打;一由东面东港浦;一由西北晓峰岭,向清军发动总攻。英军仗着优势兵力,分番迭进,清军众寡不敌,倚崖踞守。官兵日夜苦战,不得安息,食物又供应不时,饥疲交加,且连日天雨,衣甲尽湿,仍艰苦卓绝,往返泥泞,士气高昂,全力反击。王锡朋带领寿春亲兵,首当其锋。
当英军在猛烈炮火掩护下,纷纷冲奔上山时,王锡朋振臂一呼,寿春兵炮火齐发,英军惊溃几散。当时的侵略军说:“中国人下山来迎战。他们的火绳枪和台枪的火光使满山象燃火一般。”骁勇善战驰名的寿春兵,在守卫晓峰岭的争夺战中,敢拼敢杀,十分勇敢。当时,英军驱使着闽、广收买来的亡命之徒打头阵,自己躲在后面施放冷枪,并配合炮击,分批轮番进攻。寿春兵冒着炮林弹雨,奋不顾身,竭力阻击,前队阵亡,后队继进,杀退英军数次。但守晓峰岭无大炮,将士所用抬炮,又皆红透不能装打,他们便手持短刀陷阵,与侵略军展开搏斗。王锡朋先身士卒,左冲右突,杀敌无数。后来,英军大队逼进,部属亦先后阵亡,他不幸中炮,一腿折断,仍手刃蜂拥而来的敌军数人。最后,被英军乱刀砍死。
郑国鸿顽强坚守着阵地,直到枪炮皆竭。当时,有人劝他退保晓峰岭,被他拒绝,他说:“竹山不守,晓峰乌能自存,武臣致命疆场,分也。”不久,晓峰岭失守,王锡朋阵亡。英军遂夺间道,下攻竹山门,形势更加危急。郑国鸿镇定执旗督战,率部与敌血战,后来,他授印军校,单骑赴敌拼杀,虽身中两炮,被数十创,仍挥刀力战,手刃数敌,而壮烈牺牲。
这时,英军正在向土城进逼,葛云飞捧抱4000斤炮回击,英军血流成渠。当东进英军进入关山炮台南部,而停泊东港浦战舰和五奎山炮队,便发射猛烈炮火相配合,妄图三面夹攻关山炮台。情势十分危急,葛云飞朝北拜天自语:“臣力竭矣,崎岖海外,七阅月,不能为国灭贼,死不足塞责!”一面取敕印遣校交缴裕谦,请发兵进剿;一面带领亲兵200余人,迎敌奋战。侵略军曾经这样记载:“当亚当斯陆军中校指挥第18团登陆……,进入临海的炮台的南端。正在沿着长堤退却的中国人赶紧集合在他们的勇敢的葛将军的领导下,作了一次很体面的抵抗。” 葛云飞从关山炮台,转战竹山门,将士也人人持刀械与敌搏斗。他刀折,就拔出二把佩刀,冲入英军搏杀,转战二里许,格杀无数。到竹山门,刚仰登,不幸被敌人长刀劈面,去其半,并以火枪围攻,攒击,身受四十余创;炮洞胸背,遂立竹山门崖石,手擎刀杀敌状,尸直立不仆,左目霍霍如生,表现着宁死不屈反抗侵略,死而犹生的崇高战斗精神。
主要贡献
这次定海保卫战,三镇总兵率部英勇抵抗侵略,与敌军血战六昼夜,实为“年余未有之恶战。”连侵略者自己也不得不承认中国军队“表现得很英勇”。他们说:“汉军总司令葛将军在长列炮台中阵亡。他的僚属和我们的军队短兵接战,都英勇地与他同时殉节。高地上的旗手选了一个最显著的地位,站着摇旗,丝毫不怕落在他四旁的从轮船打来的炮弹。最后弗莱吉森号的一颗炮弹把他打倒,另一个人赶紧取其位而代之。”在这次保卫战中,清军击焚英军火轮船一只,大兵船三只,舢板船多只,杀伤侵略军数百人(侵略军记载伤亡30人)。
由于王锡朋率领的寿春兵,在定海保卫战中特别英勇善战,敢于拼搏,杀敌最多,英国侵略军对寿春兵恨之入骨。所以,他们占领定海后,便大肆搜捕寿春兵,并勒令定海居民,不许藏匿渡载,疯狂进行血腥报复。但侵略军的凶焰,却受到当地徐保领导的“黑水党”的沉重打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