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琦
人物简介
崔琦(英文名:Daniel Chee Tsui),汉族,河南省平顶山市宝丰人,他小学毕业以后,后到香港培正中学就读。1957年香港培正中学毕业,1958年赴美国深造,就读于伊利诺伊州奥古斯塔纳学院。1967年在美国芝加哥大学获物理学博士学位,此后到著名的贝尔实验室工作。1982年起任普林斯顿大学电子工程系教授,主要从事电子材料基本性质等领域的研究。是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1998年10月13日,瑞典皇家科学院宣布把1998年诺贝尔物理奖授予崔琦与德国科学家霍斯特·施特默和美国科学家罗伯特·劳克林,主要表彰他们发现并解释了电子量子流体这一特殊现象。2000年6月,崔琦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2004年当选美国国家工程院院士。2005年被聘为中科院荣誉教授。崔琦的主要学术兴趣是研究金属和半导体中电子的性质。他的这些研究将可应用于研制功能更强大的计算机和更先进的通信设备。崔琦的妻子是美国人,有两个女儿。
家庭背景
感恩母亲
崔琦先生是继李政道、杨振宁、丁肇中、李远哲、朱棣文之后,第六位华裔诺贝尔奖得主。在记者招待会上,他含泪回忆起难忘的童年时光和母亲对自己的深刻影响:“小时候在乡下耕田、割草、放牛,能从中学毕业已算幸运,但是母亲有远见,自己不识字,却坚持要我上学。”母亲给了他最初的人生启蒙,崔琦的母亲王双贤是河南省宝丰县肖旗乡人。当时,王家是附近有名的富户,拥有数百亩良田。王家的旧居,从大门楼到后院,有数亩地之广。王双贤是这个家庭里唯一的女孩子,她从小就温柔善良,凡事不喜与人争,独爱一个人静静地做事。本来,王双贤有的是读书习文的机会,然而,她的父亲却固守着"女子无才便是德"的古训,不让她与3个哥哥一起进私塾接受教育。王双贤不识多少字,但这并不影响她有着不同于常人的广远见识和博怀。在与哥哥们的相处中王双贤深知教育对一个人成才的重要意义。她的大哥王治军是一个有着不凡经历的传奇人物。据《宝丰县志》载:王治军在1906年卖掉一顷地去日本留学,在那里结识了孙中山先生并加入同盟会。1912年2月18日,时任奋勇军左军粮台总办兼执法官的王治军随马云卿率领的革命军先锋队五营进抵南阳,在民众大会上指斥原荆襄招讨使季雨霖擅自委任应城的李宜吉为邓县知事,同时致书李宜吉请他及早返回。李宜吉怀恨在心,遂派人将其刺杀。王治军时年31岁。二哥王治安是有名的教书先生。三哥王治寰曾任郏县中学校长。王双贤在有了4个孩子之后,不管生活多艰难,都坚决要求他们跟着三舅读书。崔琦的3个姐姐崔颖、崔珂、崔璐正是在这种条件下,先后大学毕业的。这在当时曾是轰动方圆数百里的特大新闻。后来,崔琦也正是在母亲的要求下,才离开家乡到香港求学的,这对他一生的发展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崔琦老家范庄的老人们一提起王双贤,都赞不绝口,说那可是一个世上难找的好人。不管谁家有难处,她都会尽自己的最大努力来帮助。76岁的任松老人讲了这样一个故事:村里的孩子们因为时常吃不饱饭,便有事没事地到崔家玩,目的是在崔家找点儿东西吃。王双贤知道孩子们的心思,只要孩子们一来,她就会把家里的东西拿出来请大家吃,有时甚至连自家的饭也全部给他们。正是基于母亲这种潜移默化的教育,崔琦才能在他的人生旅途中始终保持着与人为善、替人解忧的优秀品质。
严格的家规使他懂得了真善美的高贵,崔家的家规严,在当地是出了名的。在崔家,无论做什么事,4个孩子自己有理由也可以解释,但解释完了就必须照父母说的去做,再有顶嘴或懈怠的行为,就会挨竹板了。可据当地了解崔家的人说,并没听说哪个孩子挨打,因为孩子们总是自觉按父母的要求去做,从没发生过有悖情理的事。年逾七旬的陈桂莲老人讲了一个崔琦受委屈之后依然"负荆请罪"的故事:有一次,一位老太太听说崔琦和村上几个孩子偷她地里的瓜,便在王双贤跟前告了他一状。崔琦放学回家后,母亲叫住他:"驴娃儿(崔琦的乳名),你偷人家的东西啦?"崔琦没搭腔。母亲说:"去吧,门楼底下墙角里跪着!"崔琦便放下书包,自己拿锨弄了些炉渣放在门楼底下,面朝里直直跪在那儿一声不吭。跪了好一会儿之后,告状的老太太反而觉得不好意思了,劝王双贤放过他这一次。过了好长时间,王双贤才叹口气喊他站起来。崔琦低着头来到母亲跟前,母亲问他以后还偷不偷人家的东西了,崔琦说:"娘,俺以后不和他们一路上学了。"事后,王双贤才知道崔琦那次根本没偷瓜,只是在路上和偷瓜的孩子们碰到一起罢了。母亲问崔琦当时为什么不说明情况。崔琦说,当时娘正在气头上,说了也没有用,再说那时我毕竟跟他们在一起,即使没偷也说不清楚,就想干脆认了算了,况且娘这样要求我也不是坏事,偷人家的东西到哪儿说都丑,我不想让娘为我担心。陈桂莲说完,还意犹未尽地感叹道:"唉,那孩子真有骨气!"离崔琦家门口约200米远的地方,有一个大水坑。每到盛夏时节,大人孩子总爱到坑里洗澡,崔琦自然也是其中的常客,但他洗澡却和别人不一样。别人总是边洗边打闹,不是一个猛子扎到水下抓把泥涂人一脸,就是把同去的伙伴按在水里"老牛饮水",再不然就是拿水泼路过坑边的女孩子。可崔琦总是文文静静地一个人洗,因为每次出来母亲总是叮嘱他不要做与人为难的事,也不要在水里和别人打闹,以免伤了和气。直到现在,76岁高龄的阴锁老人还感慨地说:"驴娃儿他娘真是好人呀!别看说话慢声细语的,可教孩子真有一套。"的确,据老人们回忆,学堂下学后,别的孩子总是在路上磨磨蹭蹭不肯回家,而崔琦下学便朝家跑,放下书包就写先生留下的作业或者预习第二天的功课。
母亲风范
母亲的行世风范让他明白谦虚是最大的美德,崔琦出生时母亲已37岁,父亲42岁。当时"不孝有三,无后为大"的观念还根深蒂固,何况崔琦的父亲崔长生又是崔氏家族中的老大,所以,崔琦的出生给家人带来了无尽的喜悦。即便如此,母亲也没娇惯着唯一的儿子,崔琦稍大一点就帮家里干活。农忙时他帮父亲在田里干活,撒肥、锄地、浇水;农闲时他给家里的毛驴儿割草,再不就是到附近树林里捡柴禾,或者帮父亲收拾家里的院墙。母亲深知,人必须能吃苦、爱劳动才行,否则长大就会养成好吃懒做的毛病。同时,母亲还教育他不管到何时何地、自己有多大本事,都要保持谦虚待人的品格,只有这样,才会得到别人的敬重。母亲身体力行,为儿子示范。她时时处处以诚待人,平等地善待所有乡邻。少年崔琦聪明过人,多才多艺。在他十三四岁时因为能写会算,村里把他抽去跟着分地,无论三角形、菱形、梯形地都难不住他。当时有个方圆几十里有名的老会计,故意找了一块外号"一杆旗"的地块(相当于不规则三角形)难为他。等各个边的数据一测出,崔琦一口就说出结果来,惊得大伙儿直吐舌头。79岁的卢六老人说:实行土改那会儿,我主持村里排《血泪仇》,可王仁厚这个角儿找不来人演。一天正好看见崔琦从外婆家回来,就告诉他这件事。崔琦二话没说,满口应承,让我抄词儿给他看。我本来担心一天以后演出太紧张,谁知道演出时崔琦已把词背得很熟,还找来烂棉花当胡子,借件破棉袄穿上,结果演得特别像,把满院子看戏的人都引哭了。当人们争着夸崔琦聪明、能干,崔琦却十分谦虚地笑着说我还差得远,希望乡亲们不要这样夸我。
母亲的深明大义激励他走向人生的辉煌,1949年,崔琦在新宝镇的石桥区高皇庙高小毕业。由于当地没有中学,三舅又全家移民澳门,所以,崔琦只好辍学在家。在此期间,他曾和大姐崔颖一起担任过范庄村妇女识字班的教书工作,受到了大家的欢迎;同时,他还积极参加当时为配合革命形势而进行的演剧和游艺活动,并领着村里的"花棍队"夺得全区"打花棍"(一种在当地十分流行的民间传统游艺活动)比赛第一名。两年过去了,当地依然没有成立中学,这可急坏了崔琦的母亲。1951年母亲毅然决定让他到外地读书。这年秋天,三姐崔璐领着崔琦来到北京的大姐崔颖处,然后在三舅和两年前已在香港定居的二姐崔珂的帮助下,姐弟俩通过合法手续抵达香港,崔琦随即进入香港培正中学读书。崔琦在香港读书期间,因为语言交流不便及生活艰难等诸多原因,强烈思念在家乡的母亲,两次写信给母亲要求回老家。母亲收到信后,通过别人告诉崔琦不要想家,好好读书求学才是对父母亲最大的安慰。崔琦刻苦攻读,靠全额奖学金完成中学学业,并于1958年获得美国全额资助,进入伊利诺斯州一所教会学校。
治学态度
崔琦一方面治学严谨、专心致志,对自己钟爱的物理学研究事业非常投入,他喜爱做物理实验,需要时常常是全身心地投入研究。有时为了实验研究的需要,他可不惜四处奔波,走遍波士顿及佛罗里达州,找个强力磁场以进行他的“量子液体实验”,并且工作时很少理会身旁其它事情,以致他的研究工作非常出色、非常有效率。在发现了“分数量子霍尔效应”后两年,他便于1984年和另外两位应届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赢得“美国科学院院士”荣誉头衔及巴克利物理大奖。而另一方面,崔琦又是一个很具幽默感、很随和的人,他常视物理实验如玩游戏,他说,能随心所欲设计新模型,能制造一个个用钱都买不到的新产品,那种满足感难以形容,做实验又有何难?“做研究报告才烦人呢!”。在研究中遇到困难时,他也会说:“外面天气很好,到外面玩玩再回来,不要压着自己钻进牛角尖,松弛一下,将会更有利于问题的解决。”这次他与另两位科学家因发现强磁场中共同相互作用的电子能形成具有分数分子电荷的新型“粒子”而获得1998年诺贝尔物理奖。崔琦却微笑说:“我还没有资格去提如何应用这个新理论。但它是客观存在的,量子物理的电子有其新的特性。”
崔琦还是一个兴趣广泛、全面发展的人。他对很多事物均感兴趣。当年,他不仅物理、生物、化学、中英文等学科成绩都特别好,而且他还喜爱打篮球和唱歌。大学毕业时,有同学对崔琦如下评价:“六尺身材堪谓高,天赋英聪功课好,兼长国、英、数,日常小事却糊涂,五毫当一毫。写字时笔墨飞舞,笔迹字体犹如乱草,指挥音乐,南拳北腿如比武,歌声动人,姿势美妙够风度……”。他还有一大爱好就是周末数小时的阅报,从不间断,无论是政治、科技,还是经济、艺术、体育,他都不放过。崔琦因此还幽默地说:“自己什么新闻都爱看,但不是所有的都看得懂。”也正是他广泛的兴趣和宽阔的知识面,使他思维活跃,脑中经常涌现新想法,新念头像是永无止境。1998年10月13日,华裔美籍科学家崔琦因发现逊电子在强磁场、超低温条件下互相作用,能形成某种特异性质的量子流体(许多电化学过程发生在固体-电解液界面,腐蚀则常发生于固体-气体和固体-液体界面,因此界面物理和表面物理一样具有巨大的实际意义)。
主要著作
1996年与人合著《从有限周率研究到量子霍尔效应》 ;
1996年与人合著《维格纳固体规则中两端电子感应异常》 ;
1996年与人合著《合成费米子:它们的散射及自旋》 ;
1997年与人合著《霍尔绝缘子的特性》 ;
1997年与人合著《磁场驱使绝缘体向整数量子霍尔效应转换过程中的普遍性》 ;
1997年与人合著《双端空洞系统微波传导性磁共振》 。
电子量子流体现象的发现是量子物理学领域内的重大突破,它为现代物理学许多分支中新的理论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崔琦因此又获得美国著名的弗兰克林奖。崔琦在互联网自己开设的网址上称,他的主要学术兴趣是研究金属和半导体中电子的性质。他的这些研究将可应用于研制功能更强大的电脑和更先进的通信设备。
学术履历
1958年往美国伊利诺伊斯州罗克岛奥古斯塔纳学院深造;
1967—1968年芝加哥大学研究协会;
1968—1982年新泽西默里山贝尔实验室技术部成员;
1982年新泽西州普林斯顿大学电子工程系教授;美国科学院院士;美国物理学会、美国高尖科学学会会员;
1984年获浓缩物质物理巴克利奖;
1998年获本杰明·富兰克林物理奖;
1958年19岁的崔琦只身横渡太平洋,前往美国伊利诺依州奥古斯塔纳学院就读。大学毕业后,崔琦进入芝加哥大学深造,获物理学博士学位。1968年,崔琦被美国贝尔实验室录取从事研究工作。在美国,贝尔实验室被称为“诺贝尔奖获得者的摇篮”,崔琦正是在这里和施默特发现了分数量子霍尔效应(1982年),两人因此在1998年共同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列入《美国科学名人录》。1982年2月,在发现分数量子霍尔效应后不久,崔琦前往普林斯顿大学,担任该校电子工程系教授至今。 崔琦的妻子琳达是挪威裔美国人,两人相识于奥古斯塔纳学院,后来又在芝加哥大学重逢,他们的两个女儿从小都学过中文。在崔琦的支持和鼓励下,长女爱琳曾在武汉留学。
获得荣誉
瑞典皇家科学院1998年10月13日宣布,把1998年诺贝尔物理学奖授予德国科学家霍斯特·斯托尔默、美籍华人科学家崔琦和美国科学家罗伯特·劳克林,以表彰他们为量子物理学研究做出的重大贡献。瑞典皇家科学院13日在斯德哥尔摩发表的新闻公报说,斯托尔默教授和崔琦教授在1982年对在强磁场和超低温实验条件下的电子进行了研究。发现在这种条件下大量相互作用的电子可以形成一种新的量子流体,这种量子流体具有一些特异性质。在这一发现的基础上,科学家又陆续作出一些重大发现。公报强调说,这三位科学家的成果是量子物理学领域内的重大突破,它为现代物理学许多分支中新的理论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崔琦和斯托尔默在1982年对在强磁场和超低温实验条件下的电子进行了研究。他们将两种半导体晶片砷化镓和砷氯化镓压在一起,这样大量电子就在这两种晶片交界处聚集。他们将这种晶片结合体放置在仅比绝对零度高十分之一摄氏度(约摄氏零下二百七十三度)的超低温环境中,然后加以相当于地球磁场强度一百万倍的超强磁场。他们发现,在这种条件下大量相互作用的电子可以形成一种新的量子流体,这种量子流体具有一些特异性质,比如阻力消失、出现几分之一电子电荷的奇特现象等。一年之后,劳克林教授对他们的实验结果做出了解释。在这一发现的基础上,科学家又陆续作出一些重大发现。
近期事件
2013年10月24日,崔琦先生在河南郑州与高校师生座谈
诺奖获得者崔琦先生在与郑州高校师生座谈时说,做研究要用自己的脑子去想,用自己的手去验证。
2013年10月24日上午,花白头发、说话仍带着浓重河南口音的崔琦先生及夫人琳达来到河南工业大学、郑州大学两所高校,与师生们亲切座谈。谈物理、讲求学、说兴趣,崔琦先生不仅为学子们解答了他们关心的问题,也分享了自己的人生经验。
2013年10月25日上午,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美国普林斯顿大学电子工程系教授崔琦,在重返河南老家后的第二天,携夫人琳达来到河南大学参观考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