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康公
齐康公
在张店城区的东南部即昌国路和湖罗路交汊处东南是淄博近郊唯一的保护良好未被破坏、有天然树木组成的著名名胜风景区-炒米山名胜风景区,炒米山风景区由九座连绵起伏的山峰组成,占地万余亩,湖罗路和2009年即将修建东延的昌国路从西、北两面穿绕而过。风景区的西北部有两座山峰呈东南西北对峙,一座是牛栏山,一座是康王山(又称围子山,太平岭 ),西北边的那座山峰,濒临张店湖罗路和昌国路,据称是春秋战国时期齐国姜氏政权最后一位国君——齐康公的皇陵所在地,俗称“康王山”。
简介
齐康公何许人也? 齐康公祖上是西周赫赫有名的姜太公,因其所处时期是春秋向战国转折的时代,各路诸侯相继自立为王,齐康公也不例外地自封为齐王,故俗称“齐康王”。齐康公是齐国的第31代国君,是春秋战国时期齐国姜氏政权体系中最后一名国君,即“姜齐”时代的最后一个齐国国君。。按照《史记》“十二诸侯年表第二”推算,太公建国约在公元前11世纪,国都营丘,后迁薄姑,再迁临淄。自太公吕尚—丁公吕级—乙公吕得—癸公慈母----,世袭传位至齐康公吕贷时,齐国共传有31代吕氏君王。
齐康公吕贷(或称姜贷),生于公元前455年,是齐宣公吕积之子,公元前404年即位齐国国君,在位18年。公元前386年,被齐国大夫田和废为庶人,“迁康公于海上,食一城”。公元前379年死亡,享年76岁。。
有关康公与其拗拧儿斗气的故事在张店炒米一带家喻户晓,久传不衰。“康公的后代拗拧种, 让他往西他往东,叫他撵鸡他撞钟,终生听爹一句话,将爹葬在高山顶”的坊间俚语,至今依旧是家长教育不听话子女的典型话题。
传说康公只有一个儿子,但儿子行为怪僻,生性倔犟。在康公的有生之年,他叫儿子往西走,儿子必定往东去。父子之间,总南辕北辙、背道而驰,拗拧儿子绞着劲儿与康公对着干。
齐康公被田和废为庶民之后,居住在现炒米山风景区桃花山附近。为了重新燃起“姜齐”东山再起的希望之梦,康公生前周游列国,遍请各路风水大师为自己选择百年之后的皇陵,最终选择了“秀丽之山数扇锦屏遮阳主,幽阳淄水一条玉带束梁王”闻名的之太平岭(即现在的围子山)阳坡之下一处宝地(今齐孝陵)作为百年之后的福地。
为了实现百年之后能够安葬在自己选择理想皇陵的愿望,康公生前挖空了心思,想方设法把拗拧儿子带到自己所选择的陵园前,煞有介事地指着北面的太平岭山巅峰对儿子说:我死后你就把我葬在那山顶上吧,让我与这高山永世共存!齐康公指山为葬的本意,是企盼儿子依然如故地反其道而行之,能把自己葬在太平岭向阳的山坡之下。
世事难料,人算不如天算。康公去世之后,齐康公那位拗拧儿子心想,自己一辈子没有听过老子的话,现在老子不在了,就听他一次话吧,一反常态地遵从他老子的所谓临终遗嘱,真的把康公葬在了山顶上,成为流传千年的笑谈故事,而齐康公的意愿却成了千古的缺憾。太平岭因安葬齐康公(王)改名为康王山,当地百姓因齐康公之子在康公的后事安排上听从了老子的话,认作彰显了忠孝,故将康王山改名为齐孝陵。
昔日齐康公抱憾终生安葬在了太平岭(康王山)之山顶,经历着世代交织、沧桑变幻,如今康公意景中的风水福地--齐孝陵经过现代人的努力,正逐渐成为全新齐文化、孝文化、园林文化的名胜景观,一个可游、可观、可赏的风景名胜景区展示在世人的面前,引起了人们的流连忘返。
注释: 太平岭,康王山,围子山是同一个山峰,围子山是因明朝炒米村在康王山上修建了城墙而得名,目前此山称为围子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