冼太
冼太夫人(又称冼夫人、岭南圣母),名英,公元522年出生于广东高凉郡山兜丁村。一个世代为南越首领的家庭,公元602年于海南巡视途中辞世,按家乡风俗(俚俗风俗)归葬于故里娘家的山兜之原。<br /> 冼太夫人“幼贤明,多筹略”,且“抚循部众,能行军用师,压服诸越”,还经常规劝亲族为善,以解仇息兵,因而在乡里很有威信,深得百姓拥护爱戴,以至海南一千多洞黎族人都来归附她。北燕王裔罗州刺史“闻其志行”聘为其子高凉太守冯宝妇,冼夫人婚后,为了帮助因为是“他乡羁旅”而在本地“号令不行”的夫家推行政令,便“诫约本宗”以服从政令,又常协助丈夫断决案件,秉公无私,从此使到“政令有序,人莫敢违。”<br /> 冼太夫人维护国家统一,加强民族团结的思想很早就表现出来,在她二十多岁时,就力请梁朝于海南置崖州,使自汉元帝时起脱离大陆656年的海南岛重新回归中央政权的统治,并教化民众,传播先进文化与技术,极大地改变了以往海南的部族割据、互相残杀、茹毛饮血的原始落后局面,使海南社会得到了安定和经济得到了发展。<br /> 梁大宝元年(公元550年),高州刺史李迁仕暗通侯景谋反,冼太夫人洞察其奸变,并突出奇兵大败李迁仕。于平叛中,她结识梁都督陈霸先,她认为陈霸先是个能平息世乱的人,大为赞赏。公元511年,冼太夫人协助陈霸先擒杀李迁仕。梁朝论平叛功,册封冼太夫人为“保护侯夫人”。公元557年,陈霸先称帝,陈朝立。<br /> 陈永定二年(公元558年),冯宝卒,岭南大乱。冼太夫人凭着自己的威望,劝服、团结百越,使社会安定了下来。太建二年(公元570年)广州刺史欧阳纥反,将冼太夫人儿子冯仆骗去,欲诱迫他同反。冼太夫人不以儿子之安危为念而肯负国家,立即布兵拒境,并与陈朝遣讨军队全力击溃叛军。陈朝嘉其功,册封她为“石龙郡太夫人”。<br /> 公元589年,隋灭陈,岭南数郡共举冼太夫人为主,尊为“圣母”,并力劝独立,以保境安民。隋大军到了岭南边境,因畏惧冼太夫人,逡巡遥望,不敢进犯,于是遣使者示以陈后主遗书和她所赠陈后主信物“扶南犀杖”。冼太夫人在确知陈亡后,召集首领数千人“尽日恸哭”,然后才归顺了隋朝。朝廷感其顾全局、识大义,册封她为“宋康郡夫人”。<br /> 隋开皇十年(公元590年),番禺王仲宣反,“诸州跟叛”,形势紧逼,冼太夫人又出兵平叛,而“所到之处,闻风归顺”,平息叛乱后,将近七十岁的冼太夫人又骑着骏马,张着锦伞,带着骑兵,护卫隋朝派员巡抚诸州,所到之处,各地首领都来拜谒和受爵,从此使岭南地区完全得到了安定。隋文帝对冼太夫人大为惊异,表其功,册封为“谯国夫人”,授予她六州兵马权和很多赐物,并敕免因平叛中违反军纪而被她下令逮捕下狱的孙子。每逢年节,冼太夫人都将分别藏放的梁、陈、隋三朝赐物陈列出来训示子孙,要他们象她一样忠国爱民。在冼太夫人将近80岁高龄时,还请示朝廷查办了番州(今广州)总管赵讷,并亲持诏旨巡历了十几个州,抚慰因赵讷贪财暴谑而亡叛的俚、僚各族人民。力保了岭南的安定和国家的和平统一。仁寿初年,冼太夫人辞世,隋朝谥她为“诚敬夫人”。<br /> 冼太夫人历经梁、陈、隋三朝约80年,其军事、政法活动横跨南越10余州。她生逢全国时局最混乱之时,作为南越首领,拥有自己庞大的武装力量,并且深得民心,完全具备割据称雄的条件,但她却能完全地顺应人民的要求与愿望,始终致力于国家的统一和民族团结,她一生不遗余力地协助朝延剪除地方割据势力。惩治贪官污吏,革除社会陋习,以促进民族融合和推动社会文明进程。她事国以忠,亲民以德,行政以仁,治兵以义,因此恩播百越,威震南天,而深受人民爱戴,屡得皇朝褒扬。而她的子孙们相继为祖国的和平统一和民族团结尽心尽力,成为南朝梁、陈及隋与唐初稳定珠江流域政治局面的主要支柱,为岭南地区社会相对百年的稳定和经济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是爱国主义典范。<br /> 后人为了纪念冼太夫人功绩,在两广的高、雷、化、钦、廉等州县建造了很多庙宇,其中茂名、电白等地一县就有冼庙一二十处,海南岛各地建有冼庙100余座,在香港、台湾、马来西亚、越南、新加坡等地都有华人建的为数不少的冼庙。电白、海南无论政府或者民间每年都举行几次盛大的纪念活动。<br /> 冼太夫人的历史功绩和思想文化,于国内乃至世界都有很大影响,在广东历史版图中更是具有特殊的地位,历来都得到很高的评价。自六朝梁陈至明清皇朝先后给予册谥之外,还有如唐魏征、宋苏轼、明李东阳、清王士桢等名人给予作记与歌颂。在新中国成立后,周恩来总理誉之为“中国巾帼英雄第一人”。2002年,江泽民主席视察冼庙时,盛赞她维护国家统一,增强民族团结的精神,称她为“我辈后人永远学习的楷模。”<br /> 立马昆仑——湛海常。
展开
名人事迹
岭南冼氏原是拥有十几万户的部族首领,跨据广东粤西一带山区,主要是高州一带。冼夫人幼年时叫冼百合,自幼追随父兄逞勇斗狠,经历过几次部族之间的械斗,颇有男儿气概,稍长更得异人传授武艺及韬略,不但能够挽弓执刀与敌人拼斗,而且深诸行军布阵之法,因此。深得同族的器重和信赖,甚至海南儋耳诸部落民族也望风归附。
先是北燕苗裔冯业率众浮海南来,定居新会,历任牧守,三传至冯融,被梁武帝任命为罗州刺史,为了壮大自己的声势,也着实欣赏冼百合的才识,于是降尊纤贵地为儿子冯宝向尚系蛮族的冼氏求亲,冯宝新任高凉郡太守,生得一表人材,又是官宦世家,冼氏部族自然是欢天喜地答应了这门亲事,冼百合于是成了太守夫人。
梁武帝太清二年八月,侯景在寿阳反叛,梁朝按照羊侃的计划应该是在采石矾坚拒叛军渡江,另以一支精锐的部队袭取寿阳,使侯景进既不能,退又失去了巢穴,乌合之众,自然瓦解。可惜朝廷不用他的计谋,却以与侯景有勾结的临贺王萧正德为平北将军。
都督京师诸军事,他表面忙于备战,暗地里却以大船数十艘资敌,于是侯景顺利渡江,把梁武帝围在小小的台城。”
这时广州都督萧勃征兵火速赴援,高州刺史李迁仕久蓄异志,伪称有病,迟迟不肯应命,并派人急召高凉太守冯宝。冼氏夫人考虑,刺史托病而拒都督之命,而却积极整屯兵马,显然有谋叛之意。因而对丈夫说:“今刺史突然召你前往,必然是逼你同反,君若前往,不啻是羊入虎口,不妨稍加等待,以观其变。”
没有几天,李迁仕果然反叛。派遣杜平虏率兵迳往湖石,以便与侯景呼应。冼氏夫人自忖,杜平虏尽率精兵出城,留下李迁仕守着一座空城,自然无所作为,于是与丈夫计议,卑辞厚礼,徒步担物,明为轮将,暗乃突袭,一举攻下李迁仕的老巢。
这个计划具体由冼氏夫人执行,李迁仕远远地望见千余人众,背扛肩挑而来,果然中计,以为是轮送军需品的队伍,丝毫不加防范,立即命人拔栅开城。冼氏夫人率众涌入,迅即从箩筐背囊中拿出刀剑,像秋风扫落叶般一下子占领高州城,进而与长城侯陈霸先在湖石会师,击溃杜平虏的叛军。
接下去是新任始兴大守、长城侯陈霸先与王僧辩合力击溃侯景。湘东王萧绎在江陵即位,但不久被北朝中的西魏政权打得粉碎,陈霸先趁机代梁而为陈武帝,这也是南朝政权更替一个特点,总是大将夺权。
数年之中长江流域烽火漫天,岭南地区多赖冼夫人扶辑,安然无事。此时冯宝已殁,陈霸先笃念昔日并肩作战的友谊,遣使拜冼夫人九岁的儿子冯仆为阳春郡太守。
不久,广州刺史欧阳纥起兵叛陈,天高皇帝远,陈霸先鞭长莫及,冼夫人就近连络百越首长;合力攻打欧阳纥而数平叛乱,冯仆因母亲平叛有功被陈霸先封为信都侯,加平越中郎将,转任石龙太守。冼夫人也被册封为“石龙太夫人”,权职待遇一律照比刺史。
陈霸先即位之初,实力未允,对北朝采取和平邦交。三年后陈文帝嗣位,兵力日强,接连攻下长沙、江郢、巴蜀等地,南朝江山逐渐恢复旧观,再传到宣帝,又乘北齐内乱遣兵收江北各地,可惜到他儿子陈叔宝手中,也就是陈后主,终日炕缅酒色,怠于政事,于是被隋文帝杨坚所灭。
南北朝时对峙的局面虽然由隋文帝统一,但岭南地区尚未归附,为了维持地方安宁,共推石龙大夫人冼氏出来领导,仍用陈朝封赠的仪仗及兵卫甲盾,每每前呼后拥巡视各州,真个是威镇南疆,简直就是个小王国的女皇帝了。此时她已经是六十开外的人,儿子冯仆已死,孙儿冯魂与冯暄随侍左右、大家都称她为“圣母”。
隋帝派遣韦洗前往岭南宣抚,并携带陈后主的亲笔书信,以及冼夫人先前呈献给陈后主的“扶南犀杖”作为信物,冼夫人目睹犀杖,知道陈朝已经灭亡,于是率众归附隋朝,长孙冯魂被破格提升为仪国三司,冼夫人被册封为“宋康郡夫人”。
韦洗仍旧滞留岭南,岭南人王仲宣连络各部族首领围袭隋朝派来的钦差大人,冼夫人既然接受了隋朝的册封,自然有救助朝廷特使的责任,于是派孙儿冯暄率兵往援,结果进兵不利,被俘下狱。冼夫人再派幼孙冯盎驰援,而且自己亲自披挂上阵以为后应,很快就消平叛乱。从此南疆一片安谧,朝廷政令直达海隅,隋文帝对此大加赞赏,追赠冼夫人的先夫为广州总管,追封他为谯国公,冼夫人被封为“谯国夫人”。谯国夫人虽然不是什么官位,但却比照总管衙门,设置幕僚机构和属官,并颁予印信兵符,全权指挥岭南六州兵马,且给予一项特殊权利,遇有紧急事故,可以不先奏报朝廷而便宜行事。
这是一项特殊的前所未有的荣耀,以一个六十多岁的老夫人而言,总管岭南六州军政大权,朝廷视之为南疆柱石及屏障,隋文帝赏赐有加,皇后也刻意笼络,信使不绝于途,岭南各州风调雨顺,家给人足,形成有史以来最为富庶及安定的局面。
隋文帝定都大兴,也就是长安,勤谨节俭,减轻赋税,与民休养生息,岭南地区遵照朝廷指示,成效尤为可观,隋文帝曾降敕书慰勉谯国夫人:“朕抚育众生,情均父母,欲使率土清净,兆庶安乐。夫人情在奉国,深识正理,直训导子孙,敦崇礼教,遵奉朝化,以副朕心。”殷殷之意,溢于言表。
隋朝开国以后,改广州为番州,除了倚重谯国夫人坐镇岭南地区以外,更由朝廷派赵钠为番州总管,综辖地方政务,由于赵讷贪污不法,动辄苛虐番民各部族,使得怨声四起,纷纷上书朝廷,指斥赵讷的种种不法情事,有的甚至叛离朝廷而自立。隋文帝下诏谯国夫人就近惩治赵讷,并招抚诸部族。
谯国夫人此时已经年届古稀,犹自抖擞精神乘骑骏马,盛张锦伞,亲捧皇帝诏书逮捕赵讷,然后审问、正法,并一一列举罪状及受贿财物,派遣专使奏报朝廷,又风尘仆仆地巡行各州各郡宣达圣旨,所以岭南各地复归平静。
谯国夫人以边睡番族,明大体、识大义、安抚百姓、绥靖地方,岭南地安定繁荣达半个世纪;她虽然历事三朝,实因环境使然,她始终忠于她的部族,忠于她的职守,对一个女人而言,确实是难能可贵的。
隋文帝深感冼夫人有功于朝,封冯盎为高州刺史(当时“高凉郡”朝治已改制成“高州”,政治中心在今高州市长坡镇一带。隋朝时期的“高州”今为高州市长坡镇,该镇有隋朝时期的古城墙遗址),赦免冯暄,并封暄为罗州(廉江、化州一带)刺史,册封冼夫人为谯国夫人,设幕府,署长吏以下官属。特准许她调六州兵马,遇非常事可先斩后奏。冼夫人奏请将宋康郡夫人衔转授冯仆妻冼氏,从此,冼夫人经常往来于罗州、宋康、高州之间(当时“高凉郡”朝治已改制成“高州”,政治中心在今高州市长坡镇一带。隋朝时期的“高州”今为高州市长坡镇)。
隋文帝仁寿二年,独孤皇后崩逝,隋文帝好像突然从层层束缚中挣脱出来,于是开始放荡,国事日益荒废。就在此时,威镇南疆的谯国夫人也油尽灯熄,享年七十五岁,朝廷追赠她为“诚敬夫人”。
时势造英雄,英雄造时势,客观情势使谯国夫人脱颖而出,而谯国夫人也在动荡的社会中作出许多男子汉也不可能做到的事情。
注:文中所述隋朝时期的“高州”政治中心在今高州市长坡镇一带。该镇有隋朝时期的古城墙遗址。冼夫人的媳妇也姓“冼”,也是历史上出色的女豪杰,后世也称其为“冼夫人”而称她的婆婆为“冼太夫人”(即谯国夫人),冼夫人逝世后,她继承冼夫人的事业,管理岭南一带,她觉得自己的功绩不能媲美婆婆,不敢在冼夫人的原治所(今高州市长坡镇)坐堂,为表敬意搬迁到“圣堂”(今恩平市圣堂镇)办公。后世研究冼夫人的学者经常将“冼夫人(媳妇)”和“冼太夫人”混淆,将冼夫人(媳妇)的办公地作为“冼太夫人(谯国夫人)”的办公地。所以请修改本词条的人先认真到图书馆翻阅官方古代的的文献典籍,不要随意的复制内容进来,避免因为个人水平而误导他人。
冼太夫人(谯国夫人)的出生地和活动地已在2002年有了基本论定,在广东电白和广东高州均出土了冼太夫人的遗物以及冼太夫人墓(冼太夫人为俚人,俚人风俗死后归葬娘家,发现冼太夫人墓在广东电白,则证明冼太夫人出生地是在电白),而在高州长坡镇一直都有隋朝时期的古城墙遗址,证明了古高州的政治中心在今高州市长坡镇,而冼太夫人的活跃期是在隋朝。2005年因修建洛湛铁路(高州段)在高州鸭公山发现了出土文物,是冼太夫人时期的文物,这些都足以证明冼太夫人的出生地和活动地都是在今茂名的电白和高州。至于阳江、江门等地在冼太夫人时期也是高州的管辖和政治影响的范围之一,但不是治所所在地,也不是冼太夫人的主要活跃地。
冼夫人庙
那时与吴阳隔江相望的黄坡,有两条大村,因争一亩地建庙,闹得沸沸扬扬。一方要建“伏波庙”,一方要建“冼太庙”。公有公理,婆有婆理,谁也不让谁。相持不下,于是告状到高州知府处,知府也无法裁决。适逢李小岩作客,知府就让他回乡处理。李小岩回到吴川,即赴现场察看,并访问了两村的一些老人。心中有了底后,召集两村头面人物一起议事。对他们说,敬伏波将军,好。敬冼太夫人,妙。伏波将军是汉朝陕西茂陵人,年代久远,隔山隔水。冼夫人是高凉(今粤西一带)人,与我们同郡合府,近在咫尺,何必舍近求远呢几句话,说得双方的当事人都乐了,笑声中得到了统一,建冼夫人庙。村人请举人公先生务必作首诗,挂在庙内,让信徒居士拜读。此语正中李小岩之意,他就是要用冼夫人一生维护祖国团结,教育乡人不要闹纠纷,互助合力,治水抗旱,栽禾种麻。乃挥笔写下了七律《冼夫人》诗云:
高凉片石屹磋峨,绣宪奇功字不磨。
一代桓文属巾帼,千年魂魄护山河。
请缨后有秦良玉,立柱前无马伏波。
此是昔时开府地,至今谁复唱夷歌
诗中开头的“片石屹磋峨”、“奇功字不磨”,如见冼夫人如大山挺拔,勒石刻铭顶峰。“一代桓文属巾帼”,说冼夫人像春秋时五霸中的齐桓公、晋文公一样,业绩赫赫。
相关史料
《隋书》卷八十 列传第四十五 《列女传》——谯国夫人谯国夫人者,高凉洗氏之女也。世为南越首领,跨据山洞,部落十余万家。
夫人幼贤明,多筹略,在父母家,抚循部众,能行军用师,压服诸越。每劝亲族为善,由是信义结于本乡。越人之俗,好相攻击,夫人兄南梁州刺史挺,恃其富强,侵掠傍郡,岭表苦之。夫人多所规谏,由是怨隙止息,海南、儋耳归附者千余洞。梁大同初,罗州刺史冯融闻夫人有志行,为其子高凉太守宝娉以为妻。融本北燕苗裔,初,冯弘之投高丽也,遣融大父业以三百人浮海归宋,因留于新会。自业及融,三世为守牧,他乡羁旅,号令不行。至是,夫人诫约本宗,使从民礼。
每共宝参决辞讼,首领有犯法者,虽是亲族,无所舍纵。自此政令有序,人莫敢违。遇侯景反,广州都督萧勃征兵援台。高州刺史李迁仕据大皋口,遣召宝。宝欲往,夫人止之曰:“刺史无故不合召太守,必欲诈君共为反耳。”宝曰:“何以知之?”夫人曰:“刺史被召援台,乃称有疾,铸兵聚众,而后唤君。今者若往,必留质,追君兵众。此意可见,愿且无行,以观其势。”数日,迁仕果反,遣主帅杜平虏率兵入灨石。宝知之,遽告,夫人曰:“平虏,骁将也,领兵入灨石,即与官兵相拒,未得还。迁仕在州,无能为也。若君自往,必有战斗。宜遣使诈之,卑辞厚礼,云身未敢出,欲遣妇往参。彼闻之喜,必无防虑。于是我将千余人,步担杂物,唱言输赕,得至栅下,贼必可图。”宝从之,迁仕果大喜,觇夫人众皆担物,不设备。夫人击之,大捷。迁仕遂走,保于宁都。夫人总兵与长城侯陈霸先会于灨石。还谓宝曰:“陈都督大可畏,极得众心。我观此人必能平贼,君宜厚资之。”
及宝卒,岭表大乱,夫人怀集百越,数州晏然。至陈永定二年,其子仆年九岁,遗帅诸首领朝于丹阳,起家拜阳春郡守。后广州刺史欧阳纥谋反,召仆至高安,诱与为乱。仆遣使归告夫人,夫人曰:“我为忠贞,经今两代,不能惜汝,辄负国家。”遂发兵拒境,帅百越酋长迎章昭达。内外逼之,纥徒溃散。仆以夫人之功,封信都侯,加平越中郎将,转石龙太守。诏使持节册夫人为中郎将、石龙太夫人,赉绣幰油络驷马安车一乘,给鼓吹一部,并麾幢旌节,其卤簿一如刺史之仪。至德中,仆卒。后遇陈国亡,岭南未有所附,数郡共奉夫人,号为圣母,保境安民。
高祖遣总管韦洸安抚岭外,陈将徐璒以南康拒守。洸至岭下,逡巡不敢进。
初,夫人以扶南犀杖献于陈主,至此,晋王广遣陈主遗夫人书,谕以国亡,令其归化,并以犀杖及兵符为信,夫人见杖,验知陈亡,集首领数千,尽日恸哭。遣其孙魂帅众迎洸,入至广州,岭南悉定。表魂为仪同三司,册夫人为宋康郡夫人。
未几,番禺人王仲宣反,首领皆应之,围洸于州城,进兵屯衡岭。夫人遣孙暄帅师救洸。暄与逆党陈佛智素相友善,故迟留不进。夫人知之,大怒,遣使执暄,系于州狱。又遣孙盎出讨佛智,战克,斩之。进兵至南海,与鹿愿军会,共败仲宣。夫人亲被甲,乘介马,张锦伞,领彀骑,卫诏使裴矩巡抚诸州,其苍梧首领陈坦、冈州冯岑翁、梁化邓马头、藤州李光略、罗州庞靖等皆来参谒。还令统其部落,岭表遂定。高祖异之,拜盎为高州刺史,仍赦出暄,拜罗州刺史。追赠宝为广州总管、谯国公,册夫人为谯国夫人。以宋康邑回授仆妾洗氏。仍开谯国夫人幕府,置长史以下官属,给印章,听发部落六州兵马,若有机急,便宜行事。降敕书曰:“朕抚育苍生,情均父母,欲使率土清净,兆庶安乐。而王仲宣等辄相聚结,扰乱彼民,所以遣往诛翦,为百姓除害。夫人情在奉国,深识正理,遂令孙盎斩获佛智,竟破群贼,甚有大功。今赐夫人物五千段。暄不进愆,诚合罪责,以夫人立此诚效,故特原免。夫人宜训导子孙,敦崇礼教,遵奉朝化,以副朕心。”皇后以首饰及宴服一袭赐之,夫人并盛于金箧,并梁、陈赐物各藏于一库。每岁时大会,皆陈于庭,以示子孙,曰:“汝等宜尽赤心向天子。我事三代主,唯用一好心。今赐物具存,此忠孝之报也,愿汝皆思念之。”
时番州总管赵讷贪虐,诸俚獠多有亡叛。夫人遣长史张融上封事,论安抚之宜,并言讷罪状,不可以招怀远人。上遣推讷,得其赃贿,竟致于法。降敕委夫人招慰亡叛。夫人亲载诏书,自称使者,历十余州,宣述上意,谕诸俚獠,所至皆降。高祖嘉之,赐夫人临振县汤沐邑,一千五百户。赠仆为岩州总管、平原郡公。仁寿初,卒,赙物一千段,谥为诚敬夫人。
史臣曰:夫称妇人之德,皆以柔顺为先,斯乃举其中庸,未臻其极者也。至于明识远图,贞心峻节,志不可夺,唯义所在,考之图史,亦何世而无哉!兰陵主质迈寒松,南阳主心逾匪石、洗媪孝女之忠壮,崔、冯二母之诚恳,足使义勇惭其志烈,兰玉谢其贞芳。襄城、华阳之妃,裴伦、元楷之妇,时逢艰阻,事乖好合,甘心同穴,颠沛靡它,志励冰霜,言逾皎日,虽《诗》咏共姜之自誓,《传》述伯姬之守死,其将复何以加焉!
军事才能
冼夫人(512——602),一作洗(xiǎn)夫人,是中国古代岭南地区最受赞誉,也最具传奇色彩的政 治家。她一心为国、赤诚爱民的崇高精神,使动乱的南北朝时期的岭南一隅得以偏安,经济发展,人民安居乐业,文化普遍提高。冼夫人不仅在协助梁、陈及隋三朝治理岭南方面业绩辉煌,而且她还是一位杰出的军事家,一员勇冠三军的猛将。她在反对地方割据和分裂活动,维护国家统一的过程中所表现出卓越的军事才干和煊赫的战功,得到皇朝的信任,逐渐上升为有权调动指挥部落六州兵马,雄据一方的赫赫有名的人物,在中华民族历代英雄豪杰中亦少有可比者。坚持一统反分裂 善事三朝力靖边
自古英雄出少年,许多人在青少年时代就富有智慧和心计,并且能用智慧的手段处事,以机敏的反应解难,从而成为少年早达的那一类人。综观冼夫人的一生,她的一举一动无不显示出超乎常人的天赋。自少年时代起,冼夫人便开始了金戈铁马的军事生涯,并显示出卓越的军事才干。史称“夫人幼贤明,多筹略,在父母家,抚循部众,能行军用师,压服诸越”。不足二十岁,已成为其南越部族的主干,以维护国家统一、安定南疆为已任,成为率领千军万马的统帅。南朝时,岭南汉、俚民族矛盾激烈,争战中,时任首领的冼夫人父亲及叔父均遇难,她与其兄冼挺率领部众退守南梁山开辟根据地,终于以武力战胜高要军阀孙冏和新州豪霸卢子雄。岭南地区几次关系到国家兴衰存亡的重大战役,按正史记载有四次军事行动是冼夫人直接指挥的:第一是梁太清三年(549)三月擒杀高州刺史李迁仕,配合陈霸先平定了侯景之乱,解救了梁朝的危亡,维护了国家的统一;第二是陈太建元年(569)十月与陈将章昭达配合,内外夹攻,击败了广州刺史欧阳纥的反叛,粉碎了其分裂国家的阴谋;第三是隋开皇九年(589)二月,打破徐璒的封锁抗拒,迎隋将韦洸入广州,为隋的统一全中国做出了重大的贡献;第四是隋开皇十年(590)十一月,番禺俚帅王仲宣和土著酋长陈佛智反隋,冼夫人“在帅堂村点将台起兵救应广州”(1999年12月《广东省志·地名志》),击杀了陈佛智,并与隋将鹿愿会合,联手击败王仲宣,事平,冼夫人又亲自护卫诏使裴矩巡视岭南各地,抚慰亡叛,各州首领纷纷出迎参谒,又一次维护了国家的统一。在这些重大战役和历史事件中,冼夫人显示出一位指挥若定、高瞻远瞩的军事战略家气度。
奇谋妙策破征剿 爱民保土竭精忠
冼夫人用兵巧妙,变化多端,能根据不同的战役,采用不同的谋略决策战胜敌人。南朝萧梁初,与孙冏、卢子雄二霸一仗,在保境安民、抗击汉族豪强的斗争中最为关键。南北朝时期,是中国封建社会中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异常尖锐复杂的时期。在这个历史时期内,由于南北两朝双方都千方百计企图击败对方,进而统一中国,因此双方都处于极度紧张的对立状态。梁朝在北朝的强大军事压力下,扩军备战,财源枯竭,便加紧对俚人的经济掠夺和武力镇压,激起岭南俚人的强烈反抗。为了征服俚人,梁武帝萧衍在公元527年诏令“讨平俚洞立高州”,于是派皇侄萧暎为征南将军,以高要太守西江督护孙冏为主将,新宁(新兴)太守卢子雄为次将,发动了攻击岭南俚人的战役。孙冏邀功心切,骄而寡谋,假借招抚封拜之名,召集各部落首领到高要参加军事会议,设伏擒杀。冼夫人的父亲和叔父先后被害。孙、卢继而以强大兵力越过云雾大山,横扫沿海平原和丘陵地带的俚人村寨,将俚人村寨抢光后放火烧成废墟。作为百越首领的冼夫人为了保境安民,毅然率领部众撤出平原和丘陵地带,退守云雾山脉南段其中心根据地的深山丛林之中(即今高州市平云山、飞龙山、石龙和阳春市双滘、八甲一带),利用高山深谷,地形熟悉,开展非对称战争和游击战争,以武力反击孙、卢两霸的杀掠。自退守中心区深山以后,冼夫人率领部落壮丁构筑防御工事,与官兵周旋。她身先士卒,总是冲锋在前,屡战屡胜。古人云:“不知民情难为相,不知敌情难为将。”战争中,了解敌情,是取胜的必要因素,作为统帅的冼夫人,非常注意这点。所以她认真掌握敌人动态,再巧妙运筹,采用伏兵战术,在高山深谷之中,在盘曲绝险的半道上,埋伏军队,不敲锣、不击鼓,出其不意出现在平原上,出击敌人的心腹之处,使敌人无城可守,无兵可用。有时还运用多种策略,消耗敌人,即白天跟孙、卢军队打麻雀战、伏击战;夜间则采用鸣鼓吹螺骚扰和小股兵力轮番偷袭气势旺盛的敌人,使孙、卢军队日夜不得安宁,纷纷败退出山;同时又采用空室清野的策略,使孙、卢军队拉夫无人,抢掠无粮,陷入困境,最后不得不败退。坚持七年艰苦的抗争,终于战胜了孙、卢两霸的征剿,迫使南朝政权停止了内战。从这场旷日持久的恶战中,充分体现出冼夫人不仅是一员冲锋陷阵、武艺绝伦的勇将,而且是一位杰出的军事谋略家。
构筑军事防御网 “南国长城”逾千年
为了稳定岭南,避免腹背受敌,南朝政权被迫作出让步,对居住于岭南地区的百越民族推行“以故俗治”的羁縻政策,在南越首领所在地方设置郡县,同时任用民族首领当郡县长官。岭南虽然取得了暂时的偏安,但冼夫人及其冯冼氏族人“居安思危”,在其辖地范围内,依托复杂地形,构建了一套严密的军事防御体系,以保境安民。梁大同初,朝廷策封冼挺为南梁州刺史。他的根据地就是现在的平云山和石龙一带。南梁州名号起源于高凉(梁),因云雾山脉自北至南,其山如梁,故名“南梁”。南梁州的辖地,在今高州市的大坡、石龙、云潭、新垌、马贵;今阳春市的三甲、八甲、双滘;今电白县的那霍、黄岭、罗坑等地。冼夫人所在的地区,也新增设许多州郡。梁大通中(528),从高凉地域内置立高州,同时置电白郡、陈又置务德县(后改为良德县),复置茂名县。当时的高凉郡、电白郡、良德县和茂名县,均统属于高州,州、郡、县治也同设于高州地域内,彼此相隔紧数十公里。高凉地区的冼氏家族,由于他们都是当时世袭的部落首领,冯冼联姻之后,冯宝落籍良德冼氏,居住于良德县城(今良德水库区),他们的后代也同样被任命为当地或附近郡县的长官。为了维护自身部族的利益,冼夫人及其冯冼氏家族成员便在其地域内,建立了一套严密的军事防卫体系。在良德和高州附近一带的战略要地上,至今冼夫人的军事遗迹历历在目,并留有许多以军事遗迹命名的地域名称,如良德的军营、大田、马子村、马子坳,大坡的军屯、军营、军堡,石龙的上营、下营、十二火灶、二十四火灶等等。曹江高凉山是冼夫人长期驻军屯守的重地之一,在高凉山南侧下方,有圆盘岭、跑马道、练兵场,这是冼夫人用来排兵布阵的演习场所。它们与周围的良德、石龙、平云山、新垌番薯堡、营盘岭、挂榜岭、帅堂等军事重地,构成了一个完整的古代军事攻防体系。这是其他部族难以相比的。这也是冯冼氏部族能长期雄踞于其他部族之上的主要原因之一。
近年来,文物工作者在高州市东北部山区,不断发现古代大型的石构城墙遗迹。其中大坡平云山的城墙遗址,其位置在平云古庙的西侧不远处向东绵延至新坰三官顶,全长约50公里。墙体用大小不一的角砾石块依山势险要处或山岭最高处砌筑,墙高二米至三米不等,宽度1米至3米,墙外多是陡坡,墙内较平缓。墙体上有规律的设置嘹望孔、烽火台、出入道、哨所。在石龙旺沙、中和村人迹罕至的群山之巅,一座座垒墙类军事遗址在朦朦云海笼罩下,犹如直插天际的云梯。其中有营垒、烽火台、炮台、垒墙以及横亘数十里的“跑马道”、“十二火灶”、“二十四火灶”等军事遗址。在附近山上还出土有铜鼓一面,青铜刀、剑各一把。在飞龙山附近一带的土地上,也到处分布有冼夫人军事文化遗迹,其中有军堡、军屯、飞龙、大营盘、跑马道、三十二火灶、杉芽堡、祭关顶、皇楼山、俚坑等大小不一的军事遗迹。飞龙山则居高临下,成为控制着这一带军事要塞的中心。在飞龙山上曾出土有青铜刀一对,铜印一枚,在附近出土有铜鼓一面。这些出土文物,印证了冼夫人在石龙、飞龙山一带的活动情况。上述这些古遗迹被人们誉为“南国长城”,其与历史记载的仍未归化的俚僚部落状况相符。《隋书·地理志》记载,俚人“巢居崖处”。贞观元年,唐太宗曾说:“獠依山险,当拊以恩信。胁之以兵威,岂为人父母意耶?”长庆初,曾被贬为潮州刺史的兵部侍郎韩愈曰:“贼皆洞獠,无城郭,依山险各治生业,急则屯聚畏死。”观察这些山上保存的城墙建筑,可以判断平云山和石龙地区发现的类似构筑是相互关联、相互依存的整体军事防御设施。由此可推断是冼夫人与冯宝结婚之前,为抗击南朝政权征剿所建。冯冼联姻后,政地合一,政令畅通,社会稳定,冼夫人乃下山于山下的良德及旧城建城开府,协助冯宝“参决辞讼”处理政务。此时,平云山、石龙军事设施仍然发挥十分重要的作用:其一,平云山和石龙,海拔高度约一千米,周围群山连绵,正是扼守我市东北部出阳春、肇庆通广州的咽喉,进可攻,退可守;其二,扼守新垌如旧城的东大门,正是一处守城的天然屏障。从地面保存的城墙遗迹来看,其跨距之长,规模之大,建筑之巧妙,形制之独特,充分体现了冼夫人杰出的军事才能,非凡的组织能力和号召力。
暗计智挫李迁仕 明眸助陈灭侯景
自古以来,兵家就有“兵不厌诈”之说。更有智者,认为它是军事谋略的基本特征,也是“大智大勇”的基础。有一件事很能显示冼夫人的大智大勇,就是计取李迁仕。梁太清三年(549)三月,梁将侯景叛乱,他攻陷都城建康(今江苏南京),把梁武帝围困在台城(宫城)内。高州刺史李迁仕认为,这正是割据称雄的好机会。他假称有病,拖延发兵救援的时间。为了一举成功,他想争取冼夫人的支持,因为冼夫人在俚族人民中威望很大,只有通过她,才能把当地的俚族人煽动起来,参加叛乱。而要取得冼夫人的支持,就必须让冼夫人的丈夫也参加叛乱。但是主张维护国家统一的冼夫人,打碎了李迁仕的如意美梦。550年,李迁仕派人来到高凉,请冯宝到他那里去,说是有要事相商,其实,就是想威逼冯宝一同起兵。冯宝见刺史有请,便准备前去,聪明机智的冼夫人,识破了李迁仕的阴谋诡计,立刻加以劝止。她对冯宝说:“刺史无事找你到他那儿,一定是想要你同他一起造反。”冯宝说:“你怎么知道呢?”冼夫人进一步分析说:“刺史奉命援救台城,理当即刻发兵。可是,李迁仕一再拖延时间,迟迟不去援救;一面又在招集人马,并且叫你前去,他的反迹已经很明显了。找你去,一定是想把你关起来,作为人质,胁迫我也和他一起造反。”冼夫人根据当时的政治形势和李迁仕的所作所为,断定李迁仕必然反叛,看穿了李迁仕召冯宝的阴谋诡计,最后作出“你先不要去,看看情况再作决定”的对策。冯宝听了夫人的话,恍然大悟,就没有去李迁仕那儿。李迁仕见冯宝没有上当,也等不及,没多久就公开造反了。李迁仕谋反以后,首先派遣手下得力的大将杜平虏进住赣石,企图在那里截击梁朝始兴太守陈霸先率领的一支援救台城的队伍。陈霸先派部将周文育前去迎敌,两军一时相持不下。冯宝把这个消息告诉了冼夫人。冼夫人觉得这正是进攻高州消灭李迁仕的好机会,她对冯宝说:“杜平虏是李迁仕手下的一员勇将,现在他带兵出去,进驻赣石,同陈霸先相持,一时回不来。李迁仕一个人在高州,力量单薄,我们可以用计消灭他。如果你带兵去,必然会发生激烈的战斗,倒不如派人带着丰盛的礼物,假装是赎前次见召未去之罪;同时告诉他,你现在很忙,想让我代表你前去。他听说我去,一定很高兴,放松戒备。我带领千余人,挑着东西,内藏武器,一路上说是到高州去请罪,等进了城,便一齐拿出武器,发动攻击,必定大获全胜。”在这里,冼夫人运用了孙子“出其不意,攻其不备”的谋略。冯宝觉得这个办法很好,就让冼夫人去办这件事。李迁仕听说冼夫人亲自来了,随从士兵又挑着担子,以为冯宝是想追随自己。冼夫人一行进入州城,来到刺史府门口,突然一声号令,那一千多个士兵,纷纷扔下担子,抽出兵器,出其不意地发动攻击,结果一举大败李迁仕。冼夫人打败了李迁仕以后,马上领兵前往赣石,配合陈霸先平定了侯景的叛乱,解救了梁朝的危亡,维护了国家的统一。从上述可见,冼夫人在这场维护统一、平息叛乱的斗争中冷静地分析形势,采取正确的策略决策,克敌制胜,充分显示了一位才能非凡的军事家的“智”和“勇”。如果没有对敌我力量的清晰了解,缺乏克敌制胜的统帅气魄,作出如此大胆的决策是不能设想的。史称冼夫人“智勇兼备,至老未尝败衂”。她平生从未打过败仗,这一点确实不假。
战略超群平内乱 安民安境息争端
将帅统兵破敌必须具备的要素,其中最重要的一条是要推惠施恩,恩威并施才能称雄天下。冼夫人作为一位才能非凡的军事谋略家,在她的军事生涯中差不多每次都表现出推惠施恩、恩威并施的“治胜于战”的思想,说服俚族首领,平息各类叛乱。岭南是百越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秦汉在岭南设置郡县后,那些交通、经济条件较好的地区逐步实现了封建化或汉化,但当时高凉地区的俚人社会,才开始由家长奴隶制向封建制逐步转化的时期,仍保留有奴隶制和原始部落,各部族还“往往别村,各有长帅,恃在山险,不用王法”,且“越人之俗,好相攻击”,“每构仇怨”。他们在相互侵扰,掠夺生口和财富,“以富为雄。”冼夫人身为南越首领,注意靠行仁政来统一安定天下。其兄南梁州刺史冼挺,“恃其富强,侵掠旁郡”,残害百姓,“岭表苦之”。冼夫人每每加以劝阻,“使其兄辑和”诸部落。公元558年,陈霸先建立陈朝。广州刺史肖勃起兵反对陈霸天。这时冯宝已去世,不少有野心的首领,认为时机已到,便纷纷起兵叛乱。一时,岭南大乱。百姓流离失所,民不聊生。那时候,陈朝刚刚立国,没有余力顾及岭南。冼夫人为打击豪强,安抚百姓,便采取“治胜于战”的策略,以俚族首领和太守夫人的身份,一方面差人张贴安民告示,要求附近几个州的州郡长官,不要参与肖勃的叛乱,而要各守其职,确保境内治安;另一方面派人去劝告那些起兵的首领,让他们停止叛乱,以免生灵涂炭,并许诺免除所有人的罪。同时,严明军纪,不准军士随便杀人掳掠,违令者斩首示众。这正确决策一下,立即产生巨大威力,“诸蛮皆服其信义”,很多首领接受了她的劝告,地方的叛乱迅速平息下来。
假若冼夫人不是这样宽容大度,一定要法办参与叛乱者,甚至滥杀无辜,很可能激化矛盾,增加平叛的难度,也影响社会的稳定。由此可见,冼夫人能够号令一方,万众归附,这正是由于其过人的军事才能,“压服诸越”之故。隋朝开皇年间,番禺俚帅王仲宣谋反,一些部落、州郡首领响应,在平定王仲宣的叛乱之后,“夫人亲披甲,乘介马,张锦伞,领彀骑,卫诏使裴矩抚诸州”,同样没有追究这些州郡首领的反叛之罪,相反还“令统其部落”,故俚僚人均称她为“锦伞夫人”,远近咸相感敬,也就是苏轼所吟咏的“锦伞平积乱”的史迹。由于冼夫人统率军队实行推惠施恩,恩威并施的“治胜于战”的军事谋略,于是在俚僚各部落之间,相互解仇息兵,消除了彼此攻战的宿怨,“自是溪洞之间,乐樵苏而不罹锋镝数十年”,革除了相互攻击和掠夺的恶习,加强了民族内部的团结。
大义囚孙忠贯日 击歼逆贼除仲宣
作为崛起于乱世的一支军事政治势力的领袖,冼夫人对自己的部属乃至在其势力范围内都重视治制。树立军威,号令严明,执行赏罚是冼夫人破敌制胜的重要手段。三国军师诸葛亮云:“师出以律,失律则凶”。《曾胡治兵语录》也指出:“古人用兵,先明功罪、赏罚。”这是说一支军队必须要有严格的制度、严密的组织以及严明的纪律,否则必然打败仗。历来兵家都非常重视从严治军,行赏罚是用兵的主要措施。冼夫人当然也不例外。她是位善于树立军威,号令严明,信赏必罚的人。她治军多年,勤政多年,对自己、对部属都严加约束,先正己后正人。对待下属,冼夫人向来都严格要求,倘有违犯军规,必从严治之,即使是对待自己的亲属,也从不姑息。一次,在军事训练中,其十四岁侄儿冼耀(冼挺之子)迟到,依军规照打二十军棍。冼夫人和冯宝结婚以后,注意“诫约本宗,使从民礼”,“每与宝参决辞讼,首领有犯法者,虽是亲属,无所舍纵”。冼夫人因此深得部众尊敬,所以号令三军,莫有不从。王仲宣谋反时,兵围广州,韦洸在拒守中中流矢身亡。冼夫人派她的孙儿冯暄“在帅堂村点将台起兵”(《广东省志·地名志》)去解广州之围。王仲宣派部将陈佛智阻挡冯暄的援兵。冯暄和陈佛智十分要好,所以不积极救援广州而故意逗留,贻误了军机。冼夫人知情后,她大义灭亲,立即把冯暄逮捕下狱,改派孙儿冯盎去救援。冼夫人此举深得军心。冯盎力战,斩了陈佛智,进军南海,大败王仲宣。此后,为进一步安定南疆,70多岁的冼夫人又亲自护卫诏使裴矩巡抚岭南二十余州。结果,苍梧的陈坦、冈州(今广州新会一带)的冯岑翁、梁化(今广东惠阳一带)的邓马头、藤州(今广西藤县)的李光略、罗州(今广东化州境内)的庞靖以及其他地区的民族首领,“皆来谒见,矩承制署为刺史、县令,使还统其部落,岭表遂定”。因此,冼夫人也因军功而被隋朝册封为“谯国夫人”,可以设“幕府,置长史以下官属,给印章,听发部落六州兵马,若有机急,便宜行事”。此时,冼夫人到达了她事业的顶峰,成为隋朝稳定岭南局势的顶梁柱。冼夫人的出现,标志着高凉冼氏家族的发展已臻极盛,也标志着整个高凉冯冼氏家族历史长河的发展,已进入最辉煌的时期。
后世评价
纵观历史,南北朝时代正是我国由一个统一的封建帝国经历过一次二百七十多年的长期大分裂,大混 战,然后再复统一的时代,也是我们华夏民族历史上第二次大融合大形成的时代。冼夫人就是生活在这个中国国家趋于统一,国内各民族趋于大融合的时代。特定的历史环境和社会条件造就了一代雄杰冼夫人。她在政治上,顺应历史潮流,维护祖国统一,增强民族团结,促进俚人社会发展,卓越的功勋成就了她千古不朽的英名。政治上的成就离不开军事上的支持。冼夫人之所以能够确立其在岭南的领导地位,为岭南的稳定和发展作出巨大的贡献,这是跟她的军事作为分不开的。冼夫人不仅有力拔山兮气盖世的楚霸王之勇,更有神机妙算的诸葛孔明之智。她一生经历大小战役无数,运筹帷幄之中却似疱丁解牛一样避实就虚,迎刃而解。无怪乎她每次临战,对方无不闻风丧胆。正是由于她将古代兵法活用于战争实践之中,在战孙冏、斩李迁仕、平侯景、灭欧阳纥、破徐璒、败王仲宣等战役中,都以其卓越的远见,智勇双全的胆识,非凡的谋略,果毅的决策,高超的指挥艺术,取得了一系列辉煌胜利。她还颇受纵横家思想影响,善于分析复杂形势,权衡利弊,作出深谋远虑的决策,从而使自己立于不败之地。在冼夫人的思想体系中,还有一个十分重要的部分,就是她弘扬儒学,推崇仁政。她“每劝亲族为善”,“信义结于本乡”,“诫约本宗,使从民礼”,提出了以“善”为旨归的“仁爱”施政主张,在俚族社会里推行汉民之礼,即儒家之礼,亦即三纲五常、仁义道德的封建礼教。由此可见,在冼夫人思想中,法、兵以及纵横诸家成分乃是她据以平治现实社会的手段,而儒家之道才是她终极的社会政治理想。因此,她的武功与文治相互辉映,使其成为中国巾帼英雄中的第一人。时势造英雄,英雄造时势,客观情势使谯国夫人脱颖而出,而谯国夫人也在动荡的社会中作出许多男子汉也不可能做到的事情。
周恩来总理曾称颂冼夫人为“中国巾帼英雄第一人”。
江泽民同志视察高州冼太庙时,盛赞冼夫人维护国家统一、增强民族团结的精神,称她为“我辈后人永远学习的楷模”。
姓氏考证
百家之姓,皆有渊源。而被周恩来总理誉为“中国巾帼英雄第一人”的冼夫人之冼姓,不在百 家之列,究竟从何而来,至今未有学者能给出有说服力的见解。清代冼宝干《岭南洗氏宗谱》载冼氏源出沈氏,是真定人沈汭为避秦法改姓而来。这种说法令人怀疑:既然要掩人耳目,就应该用一个已有的常用之姓,为何要用一个从来没有的新姓?这个改姓之说,显然是伪托。谱谍之虚构性,早已为学术界所公认,不足为据。王兴瑞则认为冼姓是广东土著,但只是引用了清代张澎《姓氏寻源》中的一句话,“南海番禺多洗氏,盖高凉蛮酋姓也”;冼玉清也说冼氏是“越族旧姓”、“广东土著”,但也没给出有力的证据。一、源出洗方
姓氏之源,不外有三:祖宗所居之邦国或郡邑;族群的图腾或始祖的名号;所从事的工作或职官。翻寻史料,商朝有洗方,当是洗氏之根。洗方在甲骨文中多次出现,如“方其来于洗?不其来?贞方允其来于洗?贞乎往正。” “贞戉受洗方?”“贞弗其□洗方?”“洗”又作“姺”、“侁”或“先”。《左传·昭公元年》:“虞有三苗,夏有观、扈,商有姺、邳,周有徐、奄。”杜预注:“姺、邳,古国名,二国商诸侯。” 商代的强敌是姺、邳。《竹书纪年》载:“(外壬)元年庚戌,王即位,居嚣,邳人、姺人叛。(河亶甲)三年,彭伯克邳。五年,姺人入于班方。彭伯、韦伯伐班方,姺人来宾。”洗方的位置在今鲁西、豫东、皖北一带,迫近商都亳,盘庚时迁都于殷,主要的原因是为了远离姺人的侵扰。商王武丁时对姺人发动了大规模的战争,终于使其臣服,姺国的首领接受商朝的封号,称先侯。如“壬戌卜,争贞,三命曼田于先侯。”
洗方之裔,以国为氏,是故有洗姓。“洗”又被写成“姺”、“先”、“侁”、“ ”,是因为秦始皇统一文字前,文字的书写比较随意,或减一笔,或添一旁,因而一字往往有多种,甚至是十几种写法。不同的造字者采用的方法不同即选用义符、声符的不同和结构位置的不同会致使汉字有多种异体,许慎撰写《说文解字》时将其称作“重文”。作姓的“洗”字本作“先”,为了表示从母族而来从“女”旁便成“姺”,为了表示已随父氏从“亻”旁便成了“侁”,为了表示本为邑名而从“阝”旁变成“”,为了表示近水而加“氵”旁便成了“洗”。邓尔雅对此有精辟的论述:“从邑者当是国名,从水者当是水名,从人从女者当是姓氏。又试取他姓证之,如沈亦作邥;亦作为,作沩,作;倪亦作儿,作啵螠N,作婗;费亦作,作鄪;乔亦作桥,作。敝姓邓(邓)亦作登,作,作,作豆。”可见“洗”、“姺”、“先”、“侁”、“”本同一字,洗氏来源于姺氏,这是无疑的了。姺从“女”,与姜、姬、嬴等姓一样,都是华夏族最古老的姓氏。
关于姺姓的含义,有两种观点。董家遒转引《淮南子》“介潭生先龙,先龙生元鼋,而后灵龟、庶龟凡介者以次生焉”一句,认为“姺从龙,古时龙名曰先龙”,因而得出姺姓源于龙图腾的结论。查《淮南子》原句为:“羽嘉生飞龙,飞龙生凤凰,凤凰生鸾鸟,鸾鸟生庶鸟,凡羽者生于庶鸟。毛犊生应龙,应龙生建马,建马生麒麟,麒麟生庶兽,凡毛者生于庶兽。鳞薄生蛟龙,蛟龙生鲲鲠,鲲鲠生建邪,建邪生庶鱼,凡鳞者生于庶鱼。介潭生先龙,先龙生玄鼋,玄鼋生灵龟,灵龟生庶龟,凡介者生于庶龟。”可见古代的龙有飞龙、应龙、蛟龙、先龙几种,而说古龙名先龙,纯属是断章取义。《山海经·海内经》:“伯夷父生西岳,西岳生先龙,先龙是始生氐羌。”先龙氏是龙族炎帝之后,在商代有龙方,地处今陕西榆林一带,与姺方并非一国。姺氏出自龙图腾之说,不足信也。民族史专家何光岳则认为商代的洗方是古代有莘氏,即辛人的一支。这种观点。并非是何先生所独有。清代学者雷学淇认为:“字本作姺,通作、洗,转作辛、莘。”邓尔雅亦论证了洗氏源出有莘。三人的论据也是一样的:先、姺、侁、辛、莘等字在古代都同音;更加重要的是,商代开国元勋伊尹为有莘氏媵臣一事,《吕氏春秋·本味篇》作“有侁”,可见“莘”、“侁”是通用的。以秦之强,以吕不韦的权势,集天下三千名士所著之《吕氏春秋》,书成之日“布咸阳市门,悬千金其上,延诸侯游士宾客,有能增损一字者予千金”,其精确度可想而知。洗方为古辛人的一支,在目前为止应是最为合理的一种观点。
二、南迁高凉
商代的中原地区,已有洗人之国,足以证明洗人为岭南土著之说是站不住脚的。广东地区的冼人,应是从中原南迁而来。秦始皇时用兵50万伐岭南,平定后命士卒留居,随后又以50万人谪戍该地,与越人杂处。洗人当是这时南迁高凉的。唐代刘恂的《岭南录异》载:
秦末,五岭丧乱,洗氏点集军丁,固护乡里,蛮夷酋长不敢侵轶。及赵佗称王,遍霸岭表,冼氏乃赍军装物用二百担入觐,赵佗大慰悦,与之言时政及论兵法,智辩纵横,佗竟不能折,扙委其治高梁。恩威振物,邻郡赖之。今南道多洗姓,多其枝流也。
从这则材料我们不难发现,当时的洗氏南迁不久,还以华夏人自居,不与蛮人联合,相反佐赵佗在岭南立住脚跟,使蛮人不敢侵犯。雷垌村马鞍坳上的石刻文字“六卜越雷王反走”,可以和这则材料互证。赵佗与洗氏联合起来,与高凉的雷人(即俚人,也出自华夏族,商周之际南迁,到秦时风俗完全越化,被视作蛮人)展开了一场惨烈的战争,终于使雷王败退海南。冼夫人时,“海南儋耳归附者千余洞”,这一部分雷人当是秦代随雷王败逃的雷人之后。而大部分的雷人,仍居高凉,接受赵佗的统治,而赵佗委派洗氏治高凉,洗氏便成为该地区的各族首领,在雷垌定居,并以之为统治中心。到冼夫人时,已像《隋书·谯国夫人传》所说的“世为南越首领”了。洗氏征服雷人后,和他们杂居相处、通婚,逐渐俚俗化。邓尔雅说:“洗夫人为隋时人,中经两汉六朝,去赵佗时已甚久远。则以累业世居而成土著,未足异也。”华夏之支流,迁居于僻远之地,风俗异化成蛮族的,历代有之。就如高凉冯氏,本为南下的汉人,但在唐时亦被称作蛮酋,《资治通鉴·唐纪十八· 唐高宗咸亨三年》记载:“许敬宗…….又以女嫁蛮酋冯盎之子,多纳其货。”所以说,《姓氏寻源》中的“南海番禺多洗氏,盖高凉蛮酋姓也”句,即使属实,也不能证明洗氏就是在高凉土生土长的。
三、 “洗”改为“冼”
现在的冼氏族人,其姓氏都用两点从先的“冼”字,音乐家冼星海也是如此。但洗方之“洗”字,在甲骨文中用三点, 可见“洗”作为一种姓氏,原本就是从水旁,这是不容置疑的。许多人认为,“冼”读“xiǎn”,而“洗”读作“xǐ”,所以“洗”不可能作为姓氏。其实官名中有“洗马”,律名中有“姑洗”,可见“洗”念“xiǎn”是很普遍的。“洗”字《说文》释作“洒足也”,《唐韵》、《广韵》都注音为“苏典切”,可见至少在宋代之前,“洗”一直只有“xiǎn”音而没有“xǐ”音。冼玉清认为,冼氏作“冼”,“因方音得姓”,其特殊读音就是读“铣”,上声,其特殊意义只作姓氏用,除此并无其它用处,“非江北人士所熟知,故凡外省人著书,其冼姓人物必改姓洗。”这种说法明显有漏洞。“冼”无疑是汉字,如果说是汉人用汉字记方音的,用常用的、已有的“洗”、“选”、“铣”等字便可以了,为什么要用一个人家都不熟知的生僻之字呢?历代记谯国夫人的姓,无论是正史和方志,如《隋书》、《北史》、《资治通鉴》、《太平广记》、《苏东坡全集》、《广东新语》、《广东通志》、《高州府志》、《茂名县志》等,皆作三点旁之“洗”字。
中国古代较早的辞书,都是有“洗”而无“冼”,春秋《尔雅》、东汉《说文解字》、唐《唐韵》、北宋《广韵》,都是如此。直到北宋仁宗时丁度等人所编的《集韵》才收有“冼”字。但《集韵》于姓氏仍用“洗”,而“冼”的注解是“克冼,寒貌”,别无他义,读shēng而不读xiǎn。可见,该字典中的“冼”字不是姓氏,与今天作姓的“冼”字是两码事。字典中有“铣”字,下引晋语“铣者,寒甚矣”,注,“铣,洒也,洒洒寒貌。”可见“冼”“铣”同义,“冼”当是“铣”的异写。“冼”从冰,从字形上比从金之“铣”更符合寒意,大概是曾有人据六书之义将“铣”写为“冼”,而被收录。邓尔雅说:“是古无两点从先之字,本是铣之讹变可知。”古人绝不会以寒貌之义为姓,如果说是以官职事业为姓的,周代司冰之官称“凌人”,因而有凌氏,而不闻有冼氏。《集韵》之后,司马光著《资治通鉴》,仍用“洗”为姓,就是一个很好的证明。
更新日期:2024-11-23
推荐车载视频
推荐车载音乐
车载音乐下载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