鲍源深
简介
鲍源深少年好学,塾师李光斗赏识他,书赠“晚步遽风”条幅。鲍源深于26岁道光十七年(1837年),考取拔贡,道光二十七年中进士,因廷试第三名(俗称探花),故乡人尊称他为鲍探花。他历任编修、国史馆协修官、纂修官、御史、贵州学政、大理寺少卿、太常寺卿、都察院左副都御史。咸丰九年(1859年)七月到京,授惠亲王之子奕询、奕谟、奕详侍读。后出任工部左、右侍郎、顺天学政、礼部左郎、江南监临官、山西巡抚等职。
经历
鲍源深于光绪元年(1875年)辞官归里后,捐置田产数百亩,在西梁山创立义庄,赡养族门年老孤寡。光绪十年病逝,终年73岁。鲍源深先后在清廷执笔编修国史,抄录《朱全书》,辑《通列后法戒录》,并两度教授皇族子弟读书。鲍源深曾襄助恭亲王办理洋务,在宫廷供职期间得到两代皇帝嘉奖。道光年间,宣宗皇帝旻宁召见他:“温语褒嘉,垂询家事。”咸丰年间,文宗皇帝奕詝,因他编书有功,数次得到皇帝赐给的衣帛等礼品。
同治五年(1866年),鲍源深在任学政时,深感“章程紊乱,而寒畯亦无书可读,于是厘订新章咨部,并疏请开局,重刊钦定经史诸书,以惠多士,得旨允行”后,使千家万户学子得到读书机会。鲍源深到山西任职后,深恶鸦片毒害老百姓身体,除察吏治兵外,尤以种罂粟为农民之蠹,立定州县考成,以禁种罂粟多寡为定。”离任后,他得知山西发生饥荒,在拟办赈济事宜中,他首先自己“捐银二千两,兼劝绅商捐输。以惠穷黎。”故他在山西声誉很好。
生平
鲍源深在贵州、广西任学政时,曾镇压苗族起义;在太平军占领江宁时,他又“疏请皇上严令统兵重臣,守土大吏同心防剿。”虽然出身官宦,身为朝廷大臣,鲍源深能够体察百姓的疾苦,并尽其所能为人民做些好事。同治十三年,他在给皇帝疏陈中,坦诚地说:“而各省自遭兵燹,十室九空,十余年来,民气未复,即有完善之处,或疲于徭役,或困于捐输,亦复鲜盖藏,人多贫窭,幸逢丰稔,犹不免冻馁之虞。”这段上皇帝疏,既暴露了清王朝镇压太平军的史实,又描述了人民的生活痛苦。
后记
鲍源深晚年善书法,喜诗文。著有《补竹轩诗文稿》、《桑梓兰言集》、《题图小品》、《偏庐诗草》,还有奏牍若干卷。
文物
简介
6月8日,高考尚在酣战中,南宁市良庆区的文物工作者在大塘镇太安村那廖坡发现了一块与考试制度有关的古匾。值得注意的是,是由清代咸丰年间的“金榜”高中学生(贡士)陈际良给当时的广西学政鲍源深题写的“进士”匾。悬挂于门楣、厅堂或亭榭等建筑上的题字牌匾,在内容上多为铭功、颂德等,而由贡士给进士题写的“进士”匾更是少见。6月9日,广西历史学者吴晓博士结合牌匾,向记者讲述了两位名人之间的一些故事。
那廖坡进士匾有何来头
写有“进士”字样的木制大牌匾如今悬挂在良庆区大塘镇太安村那廖坡陈家祖屋大门上方。70余岁的屋主陈伯称,牌匾为祖辈留下来的,他也不知道有多少年头。
古匾为木制横匾,长109厘米,宽46厘米,尽管板材厚实,但是在岁月的侵蚀下,原本是红底金字现已变成青底红字。
牌匾的题头为“钦命翰林院侍读学士提督广西学政鲍源深为”,牌匾正中则刻着苍劲有力的“进士” 两个大字,落款为“咸丰十一年(1861年)辛酉科岁贡士陈际良立。”匾右上角刻有篆印一枚,匾左下角刻有篆印两枚。
“这牌匾很有意思,挂在陈家的进士匾的u2018主人u2019不是陈家人,鲍源深才是真正意义上的主人。”吴晓博士分析辨认后认为,这牌匾是陈家人——贡士陈际良给进士鲍源深立的。
贡士为何给进士立匾
据介绍,贡士陈际良,是近代名人,为辛酉年(1861)考取贡士,他的事迹在邕宁县志(1937年版)和邕宁教育志(1994年版)以及陈家的族谱(民国十五年)中均有历史记载。
吴晓分析道,1861年鲍源深到广西任学政(相当于现在的自治区教育厅厅长),上任时间与立牌匾的时间一致,这就更加能确定这牌匾就是给鲍源深立的。贡士陈际良为何要给进士鲍源深立牌匾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