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人简介
  • 车载音乐
  • 车载视频
  • LRC歌词
  • 简谱图片
  • 手机铃声
  • 名人简介
  • 汽车知识
当前位置:首页 - 名人 - 各职业 - 魏长生
魏长生

魏长生

魏长生(1744-1802)字婉卿,四川金堂县人。因排行第三,故人称魏三,清乾隆时著名秦腔旦角演员。幼时家贫,13岁来西安学戏,曾几度赴京师(北京)演出,尤其是1779年在京演出滚楼一剧,引起轰动。“一时观者而六大班既无人过问,或至散去。”后又去苏州、扬州演出。1802年在京演完《背娃进府》后死于后台。据传,秦腔旦角化妆“贴片”即由他始创。魏长生是中国戏曲史上的秦腔艺术大师,由魏长生演出而引发的北京剧坛“花雅”之争,实质上正是以秦腔为代表的地方剧种与昆曲的较量。
展开

少年口国噜子

  魏长生的人生之旅,充满了传奇色彩。他原名魏朝贵,字宛卿,排行老三,人称“魏三”,生于乾隆九年(公元1744年);家贫,父早死,全靠母亲做些零活勉强维持生活。在他10岁左右,母亲辞世,魏长生只好与流浪儿为伍,捡拾破烂,备尝艰苦;曾一度到省城成都学唱过川戏,技艺很一般。大约在学艺前后,混迹于当时下层的江湖组织——口国噜子,从而改变了一生的命运。口国噜子是江湖哥老会的早期组织形式,始于大巴山一带的流民,继而传播于成都平原各乡县。据严如煜《三省边防备览》介绍:“川中膏沃,易于存活,各省无业之民,聚集其间,结为朋党。其头目必才技过人,众共推之。择长林深谷,人迹不到之处,操习拳棒刀铳各艺,故其艺颇精。”

  金堂县川剧团老艺人中普遍传说:魏长生随一伙参加过口国噜子的江湖艺人流落陕西,会合一个秦腔小戏班改学过秦腔。当时川、陕两省,归川陕总督治理,同属一个行政区域,交往频繁。

  魏长生流浪陕西之后,由于在西安举目无亲,人地生疏,遭人欺侮,因与邻街商家的学徒斗殴伤人,畏罪潜逃,亡命洛河,加入同州梆子戏班。一切退路都已断绝,环境逼使他奋发学艺,起早摸黑,唱做念打,出大汗,吃大苦,发大愿:艺不惊人死不休。

  因为有少年口国噜子那段不平凡的经历给他“垫底”,魏长生富于冒险精神,敢于挑战环境,又具有相当的组织能力。十年磨剑,艺海扬帆。他的演技,先是在几百里秦川脱颖而出,继而随戏班北上京师,问鼎中原。

名震京华

  清初,北京戏曲舞台最盛行的是昆腔与京腔(源出弋阳腔,亦称“高腔”,传到北京的称为“京腔”,并非后来才形成的京戏)。到了乾隆年间,社会稳定,经济繁荣,各省的地方戏曲借着给皇帝或皇太后祝寿的名义,纷纷进京献艺。“南腔北调,备四方之乐”。因为剧种很多,为了“正名”,戏曲开始被分为“花”“雅”两大部分。“雅部”专指昆腔,“花部”专指昆腔以外的包括京腔等各地方戏曲剧种。当时昆腔逐渐衰落,北京梨园中“花部”以京腔最为盛行,王府戏班皆演京腔。

魏长生

  乾隆三十九年(1774),魏长生挟秦云蜀栈的雄风,率领秦腔戏班初入京师。戏班的行当整齐,基本功扎实;演出剧目具有深厚的生活气息,且有改进。魏长生创造西秦腔(西琴腔),“以胡琴为主,月琴应之”,有别于“以梆子为板”的秦腔,“善于传情”,所以魏长生艺帜高举,一鸣惊人。小铁笛道人《日下看花记》中叙述道:“长生于乾隆三十九(1774年)始于都,习见其《滚楼》,举国若狂。”其时皇族权贵礼亲王昭木连在所著的《啸亭杂录·郑八》记述道:“魏长生甲午岁入都,名动京师,凡王公贵位,以至词垣粉署(即翰林院———笔者)无不倾掷缠头数千百,一时不得识交魏三者,无以为人。”

  强劲的“魏旋风”,劲吹梨园。不仅雅部昆腔更日趋没落,连花部的京腔也大为失色,竟“使京腔旧本置之高阁”(《燕兰小谱》)。魏长生作为戏曲史上“花部”的优秀代表,从此彪炳史册,“海外咸知有魏三”。近代日本著名戏曲史家青木正儿在《中国近世戏曲史》一书中将魏长生称颂为“旦色界辟一新纪元的天才,得写实之妙者。”

  “木秀于林,风必摧之。”魏长生成名后曾一度遭谗,被有的权贵诬以表演“淫秽”而离开京城。

  乾隆四十四年(1779),魏长生再次入京。当时的秦腔戏班“双庆部”上座率不佳,几乎在北京立不住足跟。魏长生挺身而出,愿入班挑大梁,力挽狂澜,并表示:入班两月之后,定要给演员们增加薪水。结果,他再次以《滚楼》赢得了京都的观众,人气很旺,“观者如堵”。“双庆部”成了北京市民争相定票观看的戏班,演员收入大增。有了积蓄之后,他曾经多次资助上京参加会试的、遭到困难的读书人。“少年口国噜子”疏财仗义的优秀品质在他身上得以发扬,有一位病困客栈的高姓举人得魏长生雪中送炭,后来考中进士,分发到成都府华阳县任知县,还与魏长生在成都重逢。

皇妃认女

  魏长生进京走红后,常在四川同乡会所在地四川会馆会朋友、出堂会。四川会馆坐落在北京宣武门内,馆址原是明末四川女杰秦良玉的公馆,清乾隆年间改建而成的。四川罗江籍名士李调元先后在翰林院和吏部任职,魏长生与其一见如故,结下深厚的友谊。魏长生很赞赏李调元为四川会馆撰写的佳联:

  此地可停骖,剪烛西窗,偶话故乡风景:剑阁雄,峨眉秀,巴山曲,锦水清涟,不尽名山大川都来眼底;

  入京思献策,扬鞭北道,难忘先哲典型:相如赋,太白诗,东坡文,升庵科第,行见佳人才子又到长安。

  对联描绘蜀中名山胜景、地灵人杰,眷恋故乡热土的情怀,油然而生。

  四川会馆戏楼的一次演出中,来了两位特殊的观众——乾隆皇帝和他宠爱的一位皇妃。

  皇妃只生有一位公主,爱之如掌上明珠,却不料于半年前英年早逝。皇妃从此悲伤不已,日见消瘦。乾隆皇帝为了排遣爱妃的愁郁,特地携她出宫消遣,二人乔装打扮,来看名伶魏长生的剧目。皇妃为魏长生的扮相、身段、唱功所迷,尤其令她怦然心动的是魏长生与她朝思暮想的公主,模样儿十分相似。她情不自禁地向乾隆说:“万岁爷,那位扮演辽邦公主的,就像我们死去的和硕格格。”乾隆怕皇妃伤心,连忙说:“爱卿既然喜欢,那就收他为格格,作卿的干女儿吧!”魏长生次日奉旨作辽邦公主妆束,进宫向皇帝、皇妃谢恩。由于这次奇遇,于是民间尊称他为“魏皇姑”。长生死后埋在家乡的坟墓自然也被呼为“皇姑坟”了。

传艺扬州

  饮誉京华之后,魏长生师徒演唱剧目多为男女情事,表演中也难免有一些过分描拟,了封建礼教,另外,六大班后台又多为皇室显贵,他们视京腔、昆弋为正统,目魏长生之川秦腔为邪门,所以于乾隆五十年(1785)由步军统领五城出示禁止秦腔演出。“概令改昆、弋两腔,如不愿者,听其另谋生理。倘于怙恶不遵者,交该衙门查拿惩治,递解回籍。”(《钦定大清会典事例》)魏长生后来在京昆弋班改唱歌忠烈斥奸顽之教化戏,如《铁莲花》、《香莲钏》,声容如旧,风韵弥佳,说明其艺术造诣全面多样。乾隆五十三年(1788),魏长生毅然离京下扬州。天下三分明月夜,二分无奈在扬州。”这儿是盐运、漕运的枢纽,商贾云集;戏曲鼎盛,“花部”勃兴;秦腔、弋阳腔、梆子腔、罗罗腔、二簧调争奇斗艳,异彩纷呈。这时,盐运御史伊龄阿、图思阿奉旨在扬州设署衙机构修改戏曲剧本,编印了包括各个地方戏曲剧本一千多种的《曲海》丛书。

  魏长生到扬州后,又以魏腔风靡扬州,为江鹤亭坐上客。赵翼在《檐曝杂记·梨园色艺》载:“岁戊申(乾隆五十三年),余至扬州,魏三者,忽在江鹤亭家。酒间呼之登场。”李斗《扬州画舫录》卷五记载他“演戏一出,赠以金。”以至昆班子弟亦有背师而学者。如安庆名旦郝天秀,曾学过魏长生《滚楼》、《送枕头》之类。所以焦循在《花部农谭》中说:“自西蜀魏三几,倡为淫哇鄙谑之词,市井中樊八,郝天秀之辈,转相效法,染及乡隅。”可见魏长生在江南也是影响很大的。

  被誉为“野狐教主”的“花部”泰斗魏长生,在扬州又一次刮起旋风。据《扬州画舫录》记载:“四川魏三儿,号长生,年四十,来郡城投江鹤亭(一个大力提倡戏曲的盐商巨富),演戏一出(春台班),赠以千金。尝泛舟湖上,一时闻风,妓舸尽出,画桨相击,湖水乱香。长生举止自若,意态苍凉。”戏曲理论家焦循赋诗赠魏三:“娇歌一曲令人醉,纵有金钱不轻至”,赞赏备至。又赞曰:“市井中……转相效法,染及乡偶”。

  附近各省市、各剧种的演员,纷纷涌至扬州,一睹魏三的丰姿,观摩他在“春台班”里的演出,请魏三传授技艺。苏州戏班又邀请他去到昆曲发祥地的苏州。江南伶人,包括昆曲子弟也来学习他的演技和“跷工”以及创新了的化装艺术———“梳水头贴片子”。他的“善于传情、动人倾听”的艺术奇葩,播种到大江南北的梨园,许多剧种从中得到养分的滋润。他新创的西秦腔,“徽伶尽习之”,并对一百年后形成的京剧艺术起到了催生作用。

遗惠桑梓

  乾隆五十七年(1792),魏长生遭遇仇家陷害,“以事押回原籍”(《啸亭杂录·卷八》),具体情况不明。他这次回川,购园卜居于成都东较场附近。杨燮在嘉庆初年刻印的《锦城竹枝词》中写道:

  无数伶人东角住,顺城房屋长丁男;五童神庙天涯石,一路芳邻近魏三。诗末原有注云:“各部伶人都在东顺城街五童庙东较场一带居住……(魏三)有别宅,在省城内东较场口,台榭颇佳。”魏三定居成都10年,与川剧艺人结邻而居,许多艺人原是他幼年学唱川戏的师兄弟。魏长生与他们同生活、共演出,对于川剧“五腔一体”的形成和发展起到了巨大的作用。

  这时,李调元也因蒙冤下狱后被放逐回四川罗江县故里。李调元不仅是诗人、文学家,同时又是戏曲家。他家里办有戏班,他“自敲檀板课歌童”。魏长生归里不久,曾托人带信给李调元致意。一天,李调元在金堂县衙署的筵席上接到书信,并吟成两首五律《得魏宛卿书》,其一曰:

  魏王船上客,久别自燕京。忽得锦官信,来从绣水城。讴推王豹善,曲著野狐名,声价当年贵,千金字不轻。“魏王船”用曹公载伎船游的典故,借以切合魏长生的姓氏、职业,隐约点染魏三的“皇姑”身份。“久别自燕京”是回首当年在四川会馆的交往。“王豹”句用“王豹处于淇而河西善讴”之典故,既与“野狐”巧对成趣,又暗寓对“野狐教主”(“花部”泰斗)魏长生推动四川戏曲的殷切期待。

  魏长生不负故人的愿望。他返川不久,成都府华阳知县特来拜访,厅堂相会。原来知县就是当年病困京师、得到魏长生资助的高举人,后来考中进士,分发到成都府任华阳知县。其时,清初重建成都(因明末战乱、市廛变为废墟)接近完成,各行业分区规划,而梨园公会的地址尚未选定。魏长生将川戏伶人申建“老郎庙”的报告呈递给知县。几天后,批文下来,庙址选定在成都华兴正街北面,东西长570市尺、南北长330市尺。魏长生牵头倡修的“老郎庙”仿苏州梨园公会的建筑风格,内塑梨园祖师爷唐明皇———老郎。“老郎庙”清末改建为“悦来”茶园,解放后重修,名为“锦江剧场”,今为“成都川剧艺术中心”。两百年间,成为川剧艺术的圣地。

  “老郎庙”建成后,魏长生曾在戏楼上演过他的拿手好戏:高腔《汉贞烈》(即川剧《王昭君》)。李调元观看了演出后盛赞道:“近见(魏三)演《贞烈》之剧,声容真切,令人欲流泪。则扫涂铅华,固犹是梨园佳子弟也。”此时魏三已年近五旬,但因保养得好,扮相出来仍是青春焕发、容光照人,还是“梨园佳子弟”形象。李、魏二人的交谊很深,清代四川艺坛“双子星座”的这次相会,被后人传为佳话。

以身殉艺

  清嘉庆五年(1800),魏长生第三次出川,献艺北京。时年已57岁。这次复出,在“三庆部”挂牌主演《香莲串》《烤火》《大闹销金帐》等秦腔剧目,“声容如旧,风韵弥佳,演武技气力十足”。烈士暮年,壮心不已。演戏仍是那么一丝不苟,武功更是炉火纯青,充分展示从少年口国便炼就的拼搏精神和钢筋铁骨。

  毕竟岁月不饶人。他在京师的舞台上呕心沥血地耕耘了三年,终于不支,倒在了他醉心的五彩舞台上。《梦华琐簿》记载:嘉庆七年(1802),(魏长生)“夏日搬《表大嫂背娃子》,下场气绝。”将军马革裹尸、伶人以身殉艺,壮哉!

  小铁笛道人是魏长生的忠实观众,他在一代名优死后,写了两首追悼诗,情真意挚极富史料价值:

  英雄儿女一身兼,老去登场志苦严。绕指柔合刚百炼,打熊手是玉纤纤。海外咸知有魏三,清游名播大江南。幽魂远赴锦州道,知己何人为脱骖。魏长生成名后颇为富裕,但他淡泊钱财,乐施好善。他有一颗侠义丹心,热忱公益事业,扶危济困,帮助贫民、落难者,到他身死之日,已无多少余资。《啸亭杂录》记:“贫无以殓,受其惠者,为董其事,始得归柩于里。”

  他的徒弟甚多。死后,由其徒陈银官等素车白马送回四川金堂,安葬在绣水河大石桥畔,民众称之为“皇姑坟”。

  从少年口国噜子到红遍天下的一代名伶,魏长生走完了极不平凡的59个春秋,用毕生心血在中国戏曲史上树起一座丰碑。

相关小说

  《一世为臣》楚云暮

  主要章节:

  第四十五章 心如死水和致斋复出 缘生一面魏长生入京

  第四十六章 鸷董额颤惊当年事 酸永琰大闹双庆班

  第五十四章 冷帝王情执成狂 痴长生魂归离恨

江苏扬子江生态产业有限公司董事长

  中国商业联合会洗染专业委员会 副主任

  南京金龙纺实业有限公司 董事长

  江苏扬子江生态产业有限公司 董事长

  魏长生出任董事长的南京金龙纺实业有限公司,旗下拥有镇江龙山服饰有限公司、南京长冠龙山服饰有限公司、南京长幸纺洗涤租赁有限公司等多个企业。其中“中外合资镇江龙山服饰有限公司”和“南京长冠龙山服饰有限公司”两家企业,是专业生产公共用纺织品的企业,产品全部出口,销售给日本的纺织品租赁洗涤公司。

  自1997年起,魏长生董事长开始关注国内纺织品洗涤市场,2002年,在南京成立了纺织品租赁洗涤企业“中外合资南京长幸纺洗涤租赁有限公司”。同年,南京市鼓楼医院110年院庆医护服装换装,2000名医护人员的服装全部改从公司租赁,成为国内率先提供医用纺织品租赁洗涤业务的公司之一。

  2005年,提出了有别于家用纺织品的“共用纺织品”概念,并对该概念进行了定义。

  2006年投资成立了“中外合资来安长幸纺织品有限公司”。

  2004-2007年推动和参与制定了国内第一部公共用纺织品洗涤消毒强制性卫生规范《江苏省公共用纺织品卫生规范》。

更新日期:2024-11-23

免费下载联系我们下载帮助免责声明版权声明用户协议隐私协议撤稿声明作品投搞关于我们常见问题网站地图

声明:网站内容全部来自于网络公开搜索结果,不保证100%准确性,仅供参考,如侵犯到您的权益,请提供版权证明来信通知,我们72小时内删除!

本站仅仅提供一个观摩学习的环境,非赢利性网站,将不对任何资源负法律责任,不接受任何赞助和广告!

删稿邮箱: djkk57@qq.com

Copyright @ 2023-2024 pc.djkk.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