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人简介
  • 车载音乐
  • 车载视频
  • LRC歌词
  • 简谱图片
  • 手机铃声
  • 名人简介
  • 汽车知识
当前位置:首页 - 名人 - 中国工程院 - 彭司勋
彭司勋

彭司勋

彭司勋,药物化学家和药学教育家。他从事药学教育和科学研究40多年,编著多种教材和参考书,教书育人,为中国培育了大批药学人才。长期从事新药和药学教育的研究,主张充分发掘中草药资源,利用其有效成分作先导物,研制具有特色的创新药物;倡导建立适合中国“四化”需要的药学教育体系,为中国药学教育事业和新药研究做出了贡献。
展开

 

彭司勋 - 生平概况

彭司勋,1919年7月28日出生于湖南省保靖县,土家族人。1937年,在长沙兑泽中学毕业,翌年考入迁址于重庆的国立药学专科学校。1942年毕业后,在中央卫生研究院(中国医学科学院前身)化学药物组任技术员、药师。1947年,参加筹建中国第一所药物食品检验机构一上海药物食品检验局任技士、化学药物室代理室主任,从事药物、毒物的分析和研究工作。在这几年实际工作中,看到所用的药品几乎都靠进口,不仅价格昂贵,而且质量亦不可靠。强烈的爱国热情,激发了他振兴中国药学事业的责任感。工作之余,他刻苦攻读,1948年,以优异的成绩获得联合国世界卫生组织奖学金,去美国马里兰大学和哥伦比亚大学药学院进修。1950年9月,获得哥伦比亚大学药学硕士学位。正当他准备回国时,朝鲜战争爆发,美国当局不让中国留学生回国参加新中国的建设。彭司勋同所有热爱祖国的中国留学生一道,不顾美国当局的威胁利诱,以及港英当局不予过境签证的刁难,经过一番斗争,最后终于回到祖国。当他走过罗湖桥在深圳踏上了祖国的土地,第一次看到高高飘扬在天空中的五星红旗,并受到热烈欢迎的时候,激动得热泪盈眶。同时他还立下决心,要为祖国忠诚服务一辈子。

1950年12月,彭司勋被聘为华东药学专科学校副教授。1952年,任华东药学院药学专修科主任。1954—1966年,兼任江苏省药品检验所所长。1956年,任南京药学院教务长和药物化学教研室主任期间,他组织教师对药学专业的教学计划、课程设置、教学方法等进行了一系列讨论。他主张在加强基础理论的同时,注意学生实践能力的锻炼,以培养出合格的人才。药物化学教研室在他的带领下,曾被评为先进教研室。1979年,任南京药学院副院长,主要负责全院科研管理工作。1981年,他被聘为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一届学科评议组成员,任中国药学会药物化学分科学会副主任。1984年任南京药学院(现为中国药科大学)顾问、南京药物研究所名誉所长至今。1985年,任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二届学科评议组成员兼药学组召集人、国家科委发明评选委员会特邀审查员。1987年,任中国药学会江苏分会理事长。1988年,当选全国七届政协委员,中国药学会理事等。1953年,加入九三学社。

彭司勋除以充沛的精力投入教学和科研工作外,还十分关心中国整个药学事业的发展。结合中国的实际情况,对学校的建设,中国药学教育的改革、医药工业的发展以及新药研究方向等方面的一系列重要问题提出了意见和建议,并发表专文加以论述,为中国药学事业的发展做出了贡献。

彭司勋 - 培育人才

彭司勋十分重视教材建设。建国初期,由于药学教材缺乏或内容陈旧,他在讲授有机分析、毒物分析和药品鉴定等课程时,即自编讲义,充实新的内容。如1952年担任全国法医师资提高班的毒物分析教学任务时,他克服重重困难,自编教材,指导实验,深受同学们欢迎。随着教学发展的需要,他深感要培养出合格的药学专业人才,必须更新教材,要编著适合中国高等医药教育的系统教材。他认为教材应根据培养目标,内容精,深、广度适宜,既要理论联系实际,又要能反映学科的发展。1957年,他受卫生部的委托,主编中国第一本药学专业的《药物化学》教材。1964年修订后,该教材内容更加充实,不仅受到国内医药院校广大师生的好评,而且日本、香港、新加坡药学会曾来函要求交换,在国际上产生了影响。此后,他还担任教学参考书《药物化学》(1978年)的修订、统稿工作。1985年,又主编全国化学制药专业的《药物化学》教材(1988年)。根据该专业的培养目标和药物化学面临的任务,这本教材内容作了较大的调整,增加了药物的构效关系、作用机理、生化代谢和药物设计等内容,并充实了新药研究的基本知识。后又主审医药函授教材《合成药物化学》 (1989年)。1988年,被聘为卫生部高等医药院校药学类教材评审委员会主任委员。

彭司勋还出任《中国药学年鉴》主编。该书是逐年连续出版的反映中国药学事业主要成就和发展概貌的综合性药学工具书,已出版七卷,在国内外有一定影响。他还是《当代中国的医药事业》(1988年)的常务编委, 《中国医药工业杂志》 、 《中国高等医学教育》和《实用医学词典》 (1988年)的顾问,《汉英医学大词典》(1987年)和《中国药典》英文版(1988年)、 《药学学报》 、 《药理学丛书》 、 《国外医学——药学分册》等杂志的编委,卫生部药典委员会委员(1959—1990年)。

自1950年底回国任教以来,除前述的课程外,他还讲授《药物化学》 、 《药物设计》和《药化选论》等课程,对待教学工作认真负责,精益求精,讲解清晰,重点突出,能理论联系实际,深受同学们的欢迎。

1956年,他开始招收药物化学研究生,1981年,中国学位条例施行后,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他为首批药物化学博士研究生导师。他亲自讲授学位课程,对论文工作严格要求,耐心指导。他还紧密结合业务工作,经常对学生进行政治思想和品德教育,使青年人在学习科学知识的同时,也受到严谨的治学态度、踏实的工作作风和为人民服务的思想熏陶。彭司勋不论对本科生、研究生,还是对青年教师,一贯严格要求,循循善诱。他教书育人,诲人不倦的精神深受广大师生的称颂。

1978年,恢复研究生招生以来,彭司勋招收硕士生32名,已毕业获硕士学位26名。招收博士生5名,已毕业获博士学位2名。代招出国研究生6名,其中,1人已获博士学位回国。1989年,彭司勋被评为江苏省优秀研究生导师。

40多年来,彭司勋为国家培养了一大批药学人才,他们遍布全国各地,其中许多人已成为中国药学事业的骨干,成为某些领域的专家、学术带头人或单位的领导。

彭司勋 - 创新药物

彭司勋在完成教学任务的同时,十分重视新药的研究开发工作。早年,他主要从事药物分析和中枢神经系统药物的研究,重点研究安定药和镇痛药,曾创制多种具有镇痛或降压作用的吲哚类化合物,其中如I2h临床试用对术后止痛效果较好。他结合中药麻醉的研究合成的祖师麻甲素类似物,有较好的麻醉镇痛作用。“文化大革命”期间,科研中断,资料散失,1975年,才又重新开始新药研究。不久,他试制成功了抗癌药六甲嘧胺(HMM),此药获得1980年江苏省科技成果奖,并已鉴定投产。

1979年,他又承担了难度较大的抗生育药物的研究工作。他考虑到现有甾体避孕药对人体有不同程度的副作用,便从非甾体化合物入手进行研究。他充分挖掘中草药资源,以天然活性成分为先导物,先后合成了对-羟基苯丙烯酸衍生物,白花素衍生物及马兜铃次酸开环衍生物等。这些药物经避孕活性筛选,虽未获得满意的效果,但这项工作却积累了不少科研经验。

新药研究是涉及多学科、多环节的创造,难度大,周期长。“药物设计”是为了适应新药研究的需要而建立的一门新学科。彭司勋于1979年夏主持了全国首次《药物设计》讨论会,对《药物设计》的内容、现状和进展进行了交流,为中国开展这方面的工作起了推动作用。

中国新药研究与先进国家相比,还有相当差距。彭司勋和许多药学界老专家早就呼吁要重视新药研究,要制定相应的政策和措施,并建议就如何改变新药研究的落后状态,尽快创制出于中国独特的新药进行研讨。这一倡议得到了领导部门的支持,经彭司勋与有关部门积极配合,1988年6月,在南京召开了“全国新药研究与开发讨论会”。参加会议的代表中有毕生从事新药研究的老一辈专家教授,也有目前肩负研究、开发、生产重任的中青年科技工作者。会议对新药研究的各个方面进行了深入的讨论,并提出了有关政策和措施,供领导部门参考。彭司勋从新药研究的重要性、迫切性和艰巨性出发作了发言。这次会议对中国新药研究起了促进作用。

近年来,他结合指导研究生,主要从事心脑血管疾病的防治药物和分子生物学的研究,并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的资助。目前,重点研究作用于钙或钾通道的化合物和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及其分子模型。他曾分别以黄连素、汉防己碱为原型物,通过结构改造,在合成的许多化合物中,发现具有较好的降压作用和抗心律失常作用的化合物各一种,此外,还发现另一化合物具有抗炎镇痛活性。这些研究均获得国家医药管理局新药研究基金的资助,正进行临床前药效学和毒理学的研究。为了加速研究工作的进展,他积极倡导和组织与国内外高校及制药企业进行广泛协作。他是中国药科大学药物化学的学术带头人,1989年,经国家教委评审,该校的药物化学被批准为国家重点学科。1986年,被聘为北京医科大学“天然药物和仿生药物”国家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委员。1989年,任国家医药管理局新药研究基金评审委员会主任委员,卫生部第二届药品审评委员会委员。

彭司勋 - 药学教育体系

彭司勋在承担教学和新药研究任务的同时,积极从事教育改革的实践。他参加了药学院校本科的专业设置、专业目录修订、教学计划的讨论和审订,以及研究生教育的学科、专业目录的论证。他曾多次出国考察国外药学教育及改革情况。1979年,参加“中国高等医学教育考察组”赴英国、荷兰、芬兰、挪威和丹麦等国访问;1980年,任中国药学教育考察团”团长去法国访问;1984年,赴日本岐阜药科大学讲学,并访问京都大学、东京大学和名城大学药学部和有关药厂。回国后,他都专文报道了这些国家高等药学教育的现状、课程设置、学位授予、组织管理、规模特点等。例如日本、北欧国家的药学教育较偏重化学学科,美国、加拿大的一些学校侧重于临床药学,而法国较侧重于生物学科。1987年,他又应邀去美国访问,主要考察药学研究生教育。回国后,他就对美国研究生教育比较灵活,针对性和适应性较强,注重培养多种类型的研究生,研究内容多是具有应用前景的基础研究,可为新药研究或新剂型设计提供理论依据等特点作了报道。1990年,出访土耳其,考察了发展中国家的药学教育。结合中国改革开放的新形势,彭司勋提出中国高等药学教育除与临床医学密切配合外,有些专业应与医药工业协作,以便互相促进,共同发展,更好地为“四化”服务的建议和措施,受到了有关部门的重视。他认为,各国的社会制度、历史文化、工业水平都不尽相同;中国药学教育既不能因循守旧,不思改革,也不能生搬硬套,盲目抄袭,而应实事求是地结合国情,探索创立适应“四化”建设需要的、具有中国特色的药学教育体系。

为了贯彻党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加强药学教育的研究,克服药学教育多元领导体制的不利因素,1986年,他和其他药学界同志发起成立了“全国高等药学教育研究协作组”,得到国家教委和有关部门的积极支持,并被选为协作组组长。协作组成立后,创办了《药学教育》 (季刊)。他主持召开了3次药学教育研究论文报告会,使各系统的药学教育工作者汇聚一堂,就如何建立专业齐全、层次分明、结构合理、规模适宜、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高等药学教育体系进行深入的探讨,并交流了各校的改革经验,为促进中国药学教育的宏观管理、改革和发展发挥了积极的参谋作用。

1988年,彭司勋受卫生部委托,对中国的高等药学教育的结构及其变革趋势这一软科学课题进行专题的研究。

40多年来,彭司勋为中国药科大学的建设,为中国药学教育和药物研究做出了贡献。现在他虽年届古稀,仍干劲百倍,表示要在有生之年为国家多培养一些人才,为中国药学事业多做些工作,在实现祖国“四化”建设的宏伟事业中,贡献自己的余热。

彭司勋 - 人物简历

1919年7月28日 生于湖南省保靖县。
1942年 毕业于重庆国立药学专科学校。
1942—1946年 任中央卫生研究院(中国医学科学院前身)技术员、药师。
1947—1948年 任上海药物食品检验局技士、代理室主任。
1948—1950年 在美国马里兰大学和哥伦比亚大学进修,获药学硕士学位。
1950年 任华东药学专科学校(现名为中国药科大学)副教授教授。
1952—1954年 任华东药学院药学专修科主任。
1954—1966年 兼任江苏省药品检验所所长。
1956年 任南京药学院教务长、药物化学教研室主任。
1963年 任江苏省及南京市药学会副理事长。
1974—1978年 任南京药学院化学制药专业教学办公室副主任。
1979—1983年 任南京药学院教授、副院长,药物化学研究室主任、兼任南京药物研究所所长。
1984年 任南京药学院顾问,南京药物研究所名誉所长。
1986年 任中国药科大学顾问,校学术委员会主任委员,校学位评定委员会主席。
1987年 任中国药学会江苏分会理事长,九三学社七届中央委员。
1988年 任七届全国政协委员。
1991年 任江苏省政协副主席。

彭司勋 - 主要论著

1 彭司勋主编.药物化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59,1964:第3版.北京:化工出版社,1988.
2 彭司勋,李明华,盛时.几种烷基取代的环已醇及苯甲醇氨基甲酸酯类的合成.南京药学院学报,1963,(12):1—3.
3 彭司勋,杨祯祥,盛时.5,6-取代-3-吲哚乙胺衍生物的合成.药学学报,1966,13(1):24—29.
4 朱耀华,杨祯祥,彭司勋.2-甲基-3-(r-氨基丙基)-5,6-次甲二氧吲哚衍生物的合成.药学学报,1979,14(12):720—724.
5 杨祯祥,王锐,彭司勋.祖师麻甲素类似物的合成和镇痛作用.南京药学院学报,1979,(2):1—6.
6 彭司勋.英国、芬兰和丹麦药学教育概况.药学通报,1980,15(8):26—28.
7 彭司勋,王尔华.中国新药研制的回顾和展望(综述).药学通报,1981,16(4):27—34.
8 彭司勋.法国药学教育概况.药学通报,1981,16(6):47—48.
9 张奕华,曹观坤,彭司勋.马兜铃次酸开环衍生物的合成和抗生育作用.南京药学院学报,1983,(1):67—74.
10 彭司勋,王尔华.药物定量构效关系,中国药学年鉴(1980—82).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85:74—77.
11 黄文龙,杨祯祥,彭司勋.3-[P-(ω-取代氨基烃氧基)-苯甲酰]-吲哚衍生物的合成.药学学报,1985,20(10):737—746.
12 杨祯样,沈向东,彭司勋等.2-烃酰氨基-3-(3′-吲哚基/3′-咔唑基)-丙烯酸衍生物的合成.南京药学院学报,1985,16(3):1—6.
13 彭司勋主编.中国药学年鉴(1980—1982).首卷.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85(至1991年已出版7卷).
14 张寅生,曹观坤,彭司勋.非甾体抗炎药:4-羟基-3-胺甲基-联苯及4(2)-环已基-2(4)胺甲基-苯酚衍生物的合成及其生物活性.药学学报,1986,21(5):346—355.
15 靳立人,王锐,彭司勋.吡喹酮类似物的合成.药学学报,1986,21(3):170.
16 陈佩林,杨祯祥,彭司勋.N-(2-疏基苯甲酰)-N-烃基甘氨酸及其双硫化物的合成.药学学报,1987,22(9):662—670.
17 彭司勋.中国高等药学教育对医药工业的促进和影响(中、英文).工业展望,1987,(6):25—28.
18 夏志南,曹观坤,彭司勋.4-芳杂环单/双氨基酚衍生物的合成和量化计算.药学学报,1988,23,(8):574—583.
19 黄文龙,黄枕亚,彭司勋等.汉防己碱还原裂解及裂解产物的活性.中国药科大学学报,1988,19(2):81—85.
20 黄枕亚,冯玫华,彭司勋等.四氢原小檗碱型季铵化合物的合成及其某些参数的测定.中国药科大学学报,1988,19(4):249—252.
21 彭司勋.加强新药研究是关系人民健康的一件大事.药学进展,1988,12(3):137—138.
22 许国友,俞正威,彭司勋.硫脲基乙酸衍生物的合成与镇痛作用.中国药科大学学报,1989,20(2):89—91.
23 彭司勋.美国药学研究生教育一瞥.中国药学杂志,1989,24(1):54—56.
24 罗娅林,杨祯祥,彭司勋.N-(2-巯基吡啶-3-甲酰)-N-烃基甘氨酸及其双硫化合物的合成.药学学报,1990,25(4):374-378.
25 陆涛,陈文浩,彭司勋等.巯基苯甲酰-甘氨酸-甘氨酸衍生物的合成.中国药科大学学报,1990,21(1):1.
26 周桑琪,朱崇泉,吴国沛,彭司勋.1-取代基喹啉酮酸衍生物的合成与抗菌活性.药学学报,1990,25(9):670.
27 黄文龙,宋学勤,彭司勋等.取代四氢异喹啉衍生物的合成及其生物活性.药学学报,1990,25(11):815—823.

彭司勋

更新日期:2024-11-23

免费下载联系我们下载帮助免责声明版权声明用户协议隐私协议撤稿声明作品投搞关于我们常见问题网站地图

声明:网站内容全部来自于网络公开搜索结果,不保证100%准确性,仅供参考,如侵犯到您的权益,请提供版权证明来信通知,我们72小时内删除!

本站仅仅提供一个观摩学习的环境,非赢利性网站,将不对任何资源负法律责任,不接受任何赞助和广告!

删稿邮箱: djkk57@qq.com

Copyright @ 2023-2024 pc.djkk.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