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人简介
  • 车载音乐
  • 车载视频
  • LRC歌词
  • 简谱图片
  • 手机铃声
  • 名人简介
  • 汽车知识
当前位置:首页 - 名人 - 建筑学家 - 汉斯·霍莱因
汉斯·霍莱因

汉斯·霍莱因

汉斯·霍莱因(Hans Hollein)1934年出生于奥地利维也纳。就读于维也纳艺术学院、芝加哥伊利诺理工学院、加利福尼亚大学伯克利分校。从他早期求学期间,他表现出绘画天份。但他选择了建筑作为他的职业,他的许多作品都是全世界公私收藏。
展开

人物简介

  汉斯·霍莱因(Hans Hollein)霍莱因的话:“建筑是一种由建筑物来实现的精神上 的秩序。……建筑活动是人类的一种基本需求,这种需求首先并不是体现在建立保护性的屋顶,而是体现在创造神圣的建筑和预示人活动的焦点——城市的兴起。一切建筑都是有宗教意义的。”

人物生平

  1934年3月30日,出生于奥地利的维也纳(Vienna)

  1949~1953年,就读于维也纳联邦工艺学院(Bundesgewerbeschule)的土木工程系

  1956年,毕业于维也纳艺术学院(Academy of Fine Arts)的建筑学院

  1958~1959年,就读美国芝加哥伊利诺理工学院(Illinois Institute of Technology)的建筑计划系

汉斯·霍莱因

  1960年,于加州大学柏克莱分校完成建筑硕士学位

  自1964年后,在美国、瑞典、德国等地不同的建筑事务所工作,并且在维也纳也有个人业务

  1966年,担任设计顾问于奥地利,法国、意大利、日本及美国等不同的公司下

  1967年,于德国,杜塞朵夫(Dusseldorf)的美术学院(Academy of Fine Arts)任教

  1976~1970年,于维也纳主编“Bau”杂志

  1976~1979年,主持设计学院,并为建筑硕士班的指导教授

  1979年,任教于维也纳的应用美术学院(the Academy of Applied Arts),并为康乃狄克州(Connecticut)新哈芬(New Haven)的耶鲁大学(Yale University)的客座教授

  1985年,荣获普立兹克建筑奖(Pritzker Prize)

建筑成就

  从他早期的求学生涯中便显现出在绘画上的天赋,虽然他选择了建筑作为他的职业,但他的艺术作品亦遍布世界各地的许公共场合及私人的珍藏中;他除了建筑师外曾被形容为艺术 家、老师、作家,以及家具与银器设计师;在求学过程中,它也遇到了其所赞叹的建筑师,包括Mies van der Rohe、Frank Lloyd Wright和Richard Neutra。

  在工作于瑞典与美国的建筑公司之后,他定居于维也纳并于1965年时得到他的第一个委任案,而此案也被Architectural Forum杂志形容为〝即使比大部分的第一个委任案小,有一间工厂和一间陈列室12呎宽的蜡烛制造厂〞,并附言〝这为他带来了一个热诚的业主和一个位于流行时髦的维也纳街头上显著的位置〞;他以Retti Candleshop著名,而这个小委任案的完成为他带来国际上的注意,包括00瑞诺兹纪念奖(ReyneldMemorial Award)。

  在1970年,他因第一个委任案赢得纽约的Richard Feigen Gallery称赞;Progressive ? Architecture杂志1970年2月号的头条文章写了有关这栋建筑物〝Architectural Fuberge〞,此外并说Hollein的设计结合〝一个建筑师的空间感与金匠的工艺技术制造出精巧的艺术气氛〞;同一篇文章称Hollein〝为少数当代建筑师中具有巧妙的技术、智能与金融背景的一个,其使凡尔赛宫私人房间的精致豪华有了新生命〞,并说他的Retti Candleshop为〝Hollein的早期杰作〞。

  并不令人惊讶的,其它委任案因这个非常特殊型式的工厂随之而来,包括维也纳,Schullin的两个珠宝店,而其在一次得到国家上的喝彩;逐渐地,他的大多数设计与研究提供其它一样好的构造型式,从独栋住宅到公寓住宅、办公室、博物馆均有。 

  普立兹克奖的评判委员授与Hollein在于他职业上贡献的荣誉学位;有着智能与折衷风格的Hollein,轻易的描绘于新世界中的传统,和与旧时代的一样容易。他除了是一位建筑师,也是一位艺术家,他有好的机会参与博物馆设计,且渴望藉由他的手放置艺术作品在它们的建筑物内,抑或是图形、拼贴画或是雕刻品,在他所设计的博物馆、学校、购物中心和公共住宅中,他都用精巧的、精致的细部混合大胆的外形与色彩。评判委员向他这样好的老师致意,他藉由他得到大好机会的例子激励年青一辈。

  1985年,荣获普立兹建筑奖

  ----------汉斯·霍莱因:“一切皆为建筑”-----------------

  霍莱因知道应该怎样对不同的事物进行不同的处理。维也纳人喜欢戏剧,因为它 不同于其它的艺术,戏剧处于现实和幻觉的交叉点上。所有的建筑,事实上包括我们的全部生活,最终证明都只是一场舞台上的表演而已。

  霍莱因基本上可以算是一个功能主义者,但是他的功能主义观点从本质上来说是经过扩展了的,事实上他一直反对的是传统意义诠释的功能主义。这种意义上的功能主义多半是局限于一些物质现象和关于建筑可量化的方面,而没有考虑到他所说的建筑的非量化因素,比如气氛或舒适度这样的概念。

  霍莱因在芝加哥伊利诺斯理工大学学习的时候,曾经询问过密斯·范·德·罗尔(Mies van der Rohe),他是一位伟大的现代主义大师,他认为对建筑师来说最困难的工作是“教堂和酒吧”。的确,那些建造任务需要考虑到很多建筑的非量化因素,也就是涉及到这样的问题:如何营造酒吧的气氛?如何创造教堂那独特的抽象魅力?

  在法国奥弗涅的多姆山山脚下,霍莱因建造了一座火山博物馆,并因此在国际比赛中获奖。这座博物馆嵌入泥土之中,就像一艘没入水里的远洋巨轮。

  博物馆的核心是一个陷入地下的圆锥体。锥体表面饰以当地黑色的火山岩;内侧嵌入金属箔。这一空间从形式到内外材质、再到色彩的转换都给人以身处炽热火山口的感觉。博物馆突出反映了自然力量的强大和人与自然的关系,意在使人从中得到启示,了解自然规律。

  博物馆的入口大厅是一个总高度近22m的锥体,又是地下呈放射状布局的展厅的组织枢纽。进入博物馆,人们将会沿着楼梯向地心走去。霍莱因的这个建筑构想就来自于但丁的著作《炼狱》和法国科幻小说家儒勒·凡尔纳的作品《地心游记》。

  60年代,维也纳的建筑环境逐渐成熟起来。一些反对传统艺术,反对战后实用 的功能主义建筑的建筑师们聚集到了摩尔主教名下的圣史蒂芬美术馆,在这里就新的建筑艺术风格进行交流,讨论。1963年,霍莱因和沃特·皮克勒(Walter Pichler)在这里举办了一次展览,在当时引起轰动,人们开始思考什么是真正的建筑。

  在霍莱因早期的建筑生涯中,美国对他产生了根本的影响。1958年霍莱因从维也纳来到美国芝加哥的伊利诺斯理工学院深造,他驾车从纽约到西海岸,那种驰骋在广袤无垠的大地上的感觉令他十分兴奋,因为那是在欧洲体会不到的。即使是在巴洛克风格盛行的维也纳,霍莱因也只能在虚拟的世界中,在他的设计图上满足自己超越极限的渴望。

  从土著部落建筑中得到的灵感成为霍莱因艺术发展道路上的转折点,这在他后期的作品中得到了反复的体现。“上层”和“下层”,物质生活空间与精神生活空间的紧密联系使霍莱因产生了将建筑转变成景观的构想。通过小径、阶梯和斜坡,建筑不再是孤立的,而成为城市生活中不可或缺的活跃的组成部分。

  人类总认为自己是最为强大的,是不可战胜的。然而,人类却有一个无法克服的缺陷,那就是,他会死亡。

  霍莱因早年曾在明兴-格拉德巴赫举办过一次名为“死亡”的展览。那是一个建在古代废墟上的墓地,游客们在这里可以自己动手挖掘一些东西,然后对它们进行鉴定。

  他经常问这样的问题:为什么现在人们不能有尊严地死去?有这样一个简单的描述:一幅屏风,后面是一张病床,死亡的床。在当今的西方世界,人们就是那样死去的。

  他很早就在想:在二十世纪的文明和文化中,为什么我们这样排斥死亡,尤其是死亡的过程,只在一些特殊的场所才去面对它。而在其它文化和文明中,或者说在过去数百年和数千年的文化和文明中,死亡就是人生命的一部分……

代表作品

  Retti Candle Shop 蜡烛商店[奥地利的维也纳(Au stria,Vienna)]

  Austrian Tourist Office, Vienna, Austria

  The Austrian Embassy

  MUSEUM MODERNER KUNST FRANKFURT法兰克福现代博物馆(Planning: 1982 - 1983 Finished: 1991)

  The Museum of Glass and Ceramics,Teheran, Iran(Planning: 1977 - 1978 Finished: 1978

  )

  中国国家大剧院方案

  门兴格拉德巴赫博物馆(Planning: 1972 - 1973 Finished: 1982)

  Haas House

设计理念

  汉斯·霍莱因,1934年出生于奥地利维也纳,曾就读于维也纳艺术学院、芝加哥伊利诺斯理工学院、加利福尼亚大学伯克利分校。自他早期求学期间,就表现出绘画天份,但他最终选择了建筑作为他的职业,而他的艺术作品也遍布世界各地的许多公共场合,相当一部分被私人纳入珍藏。他除了建筑师外曾被形容为艺术家、老师、作家以及家具与银器设计师。在工作于瑞典与美国的建筑公司之后,他定居于维也纳。1965年得到他的第一个委任案,而此案被ARCHITECTURALFORUM杂志形容为“即使比大部分的第一个委任案小,有一间 工厂和一间陈列室,但这为他带来了一个热诚的业主和一个把设计放置流行时髦的维也纳街头显著的位置的机会”,随后他以RETTICANDLESHOP著名,而这个小委任案的完成竟然为他带来国际上的注意,包括把瑞诺兹纪念奖收入囊中。一切皆为建筑汉斯·霍莱因知道应该怎样对不同的事物进行不同的处理。维也纳人喜欢戏剧,因为它不同于其它的艺术,戏剧处于现实和幻觉的交叉点上。所有的建筑,事实上包括我们的全部生活,最终证明都只是一场 舞台上的表演而已。 霍莱因基本上可以算是一个 功能主义者,但是他的功能主义观点从本质上 来说是经过扩展了的,事实上他一直反对的是传统意义诠释的功能主义。这种意义上的功能主义多半是局限于一些物质现象和关于建筑可量化的方面,而没有考虑到他所说的建筑的非量化因素,比如气氛或舒适度这样的概念。霍莱因在芝加哥伊利诺斯理工大学学习的时候,曾经询问过密斯·范·德·罗尔(一位伟大的现代主义大师)有关“ 教堂”和“酒吧”的问题。的确,那些建造任务需要考虑到很多建筑的非量化因素:如何营造酒吧的气氛?如何创造教堂那独特的抽象魅力?在法国奥弗涅的多姆山山脚下,霍莱因建造了一座火山博物馆,该馆在国际比赛中获奖。这座博物馆嵌入泥土之中,就像一艘没入水里的远洋巨轮。博物馆的核心是一个陷入地下的圆锥体。锥体表面饰以当地黑色的火山岩,内侧嵌入金属箔。这一空间从形式到材质、再到色彩的转换都给人以身处炽热火山口的感觉。博物馆突出反映了自然力量的强大和人与自然的关系,意在使人从中得到启示,了解自然规律。博物馆的入口大厅是一个总高度近22M的锥体,又是地下呈放射状布局的展厅的组织枢纽。进入博物馆,人们将会沿着楼梯向地心走去。霍莱因的这个建筑构想来自于但丁的著作《炼狱》和法国科幻小说家儒勒·凡尔纳的 作品。

折戟国家大剧院

  1998年,霍莱因参与了 中国国家大剧院设计竞赛,但最终获胜的是保罗·安德鲁。霍莱因对此有自己的看法:保罗·安德鲁的设计有着相当张扬的造型,在长安街那样相对严整、传 统的街区来说,似乎有点不太和谐,会让游客的视觉线有分散和凌乱。他认为自己当初的设计要比他的更好,当时也有评委认为他的设计概念更好,但是获胜的人只能有一个。霍莱因当初的设计考虑了北京的环境和文化。特别在入口的设计上从中国的园林中得到启发,对长安街的环境做出呼应,大门、体量、色彩等等都基于这样的考虑。霍莱因曾在圣保罗双年展上看到了正在展出的中国年轻建筑师的作品,他认为在整体上可以说都是优秀的作品,但同时他注意到在北京这样的城市中,很多建筑和城市并不协调。他第一次来北京,清华大学的老师带他去正在建设的 北京第一高楼的工地参观。相比那时,最近中国的建筑和城市发展让整个世界都惊讶,如此高速度的发展会造成很多问题。在他看来,中国的城市和建筑需要更谨慎、更耐心地规划和设计,这样城市和人们的生活才会更舒适。保罗·安德鲁设计的中国国家大剧院方案已变成现实。而汉斯·霍莱因设计的中国国家大剧院方案只能出现在中国美术馆的奥地利建筑展上。即便已经在招标中输给了安德鲁,霍莱因仍不认同 安德鲁的设计,而自己折戟的方案倒是更有中国味道。

一切皆为建筑

  霍莱因知道应该怎样对不同的事物进行不同的处理。维也纳人喜欢戏剧,因为它不同于其它的艺术,戏剧处于现实和幻觉的交叉点上。所有的建筑,事实上包括我们的全部生活,最终证明都只是一场舞台上的表演而已。霍莱因基本上可以算是一个功能主义者,但是他的功能主义观点从本质上来说是经过扩展了的,事实上他一直反对的是传统意义诠释的功能主义。这种意义上的功能主义多半是局限于一些物质现象和关于建筑可量化的方面,而没有考虑到他所说的建筑的非量化因素,比如气氛或舒适度这样的概念。霍莱因在芝加哥伊利诺斯理工大学学习的时候,曾经询问过密斯·范·德·罗尔(MiesvanderRohe),他是一位伟大的现代主义大师,他认为对建筑师来说最困难的工作是“教堂和酒吧”。的确,那些建造任务需要考虑到很多建筑的非量化因素,也就是涉及到这样的问题:如何营造酒吧的气 氛?如何创造教堂那独特的抽象魅力。在法国奥弗涅的多姆山山脚下,霍莱因建造了一座火山博物馆,并因此在国际比赛中获奖。这座博物馆嵌入泥土之中,就像一艘没入水里的远洋巨轮。

  博物馆的核心是一个陷入地下的圆锥体。锥体表面饰以当地黑色的火山岩;内侧嵌入金属箔。这一空间从形式到内外材质、再到色彩的转换都给人以身处炽热火山口的感觉。博物馆突出反映了自然力量的强大和人与自然的关系,意在使人从中得到启示,了解自然规律。博物馆的入口大厅是一个总高度近22m的锥体,又是地下呈放射状布局的展厅的组织枢纽。进入博物馆,人们将会沿着楼梯向地心走去。霍莱因的这个建筑构想就来自于但丁的著作《炼狱》和法国科幻小说家儒勒·凡尔纳的作品《地心游记》。60年代,维也纳的建筑环境逐渐成熟起来。一些反对传统艺术,反对战后实用的功能主义建筑的建筑师们聚集到了摩尔主教名下的圣史蒂芬美术馆,在这里就新的建筑艺术风格进行交流,讨论。1963年,霍莱因和沃特·皮克勒(WalterPichler)在这里举办了一次展览,在当时引起轰动,人们开始思考什么是真正的建筑。在霍莱因早期的建筑生涯中,美国对他产生了根本的影响。1958年霍莱因从维也纳来到美国芝加哥的伊利诺斯理工学院深造,他驾车从纽约到西海岸,那种驰骋在广袤无垠的大地上的感觉令他十分兴奋,因为那是在欧洲体会不到的。即使是在巴洛克风格盛行的维也纳,霍莱因也只能在虚拟的世界中,在他的设计图上满足自己超越极限的渴望。

  汉斯·霍莱因

  从土著部落建筑中得到的灵感成为霍莱因艺术发展道路上的转折点,这在他后期的作品中得到了反复的体现。“上层”和“下层”,物质生活空间与精神生活空间的紧密联系使霍莱因产生了将建筑转变成景观的构想。通过小径、阶梯和斜坡,建筑不再是孤立的,而成为城市生活中不可或缺的活跃的组成部分。人类总认为自己是最为强大的,是不可战胜的。然而,人类却有一个无法克服的缺陷,那就是,他会死亡。霍莱因早年曾在明兴-格拉德巴赫举办过一次名为“死亡”的展览。那是一个建在古代废墟上的墓地,游客们在这里可以自己动手挖掘一些东西,然后对它们进行鉴定。他经常问这样的问题:为什么现在人们不能有尊严地死去?有这样一个简单的描述:一幅屏风,后面是一张病床,死亡的床。在当今的西方世界,人们就是那样死去的。他很早就在想:在二十世纪的文明和文化中,为什么我们这样排斥死亡,尤其是死亡的过程,只在一些特殊的场所才去面对它。而在其它文化和文明中,或者说在过去数百年和数千年的文化和文明中,死亡就是人生命的一部分。

更新日期:2024-11-21

免费下载联系我们下载帮助免责声明版权声明用户协议隐私协议撤稿声明作品投搞关于我们常见问题网站地图

声明:网站内容全部来自于网络公开搜索结果,不保证100%准确性,仅供参考,如侵犯到您的权益,请提供版权证明来信通知,我们72小时内删除!

本站仅仅提供一个观摩学习的环境,非赢利性网站,将不对任何资源负法律责任,不接受任何赞助和广告!

删稿邮箱: djkk57@qq.com

Copyright @ 2023-2024 pc.djkk.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