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人简介
  • 车载音乐
  • 车载视频
  • LRC歌词
  • 简谱图片
  • 手机铃声
  • 名人简介
  • 汽车知识
当前位置:首页 - 名人 - 女性科学家 - 沈骊英
沈骊英

沈骊英

沈骊英(1897~1941),女,原名家蕙,乌镇人。祖父善蒸,精历算,曾掌当地方言馆数十年。父亲承怿,号伯欣,为法国巴黎大学法学博士。
展开

沈骊英 - 简介

 沈骊英(1897~1941),女,原名家蕙,乌镇人。祖父善蒸,精历算,曾掌当地方言馆数十年。父亲承怿,号伯欣,为法国巴黎大学法学博士。

沈骊英 - 生平 

 

1921年,沈骊英毕业于神州女中后,在苏州振华女校任教三年。旋留学美国,在威尔斯利女子大学研究植物学,理学学士学位;复入康纳尔大学研究农学两年。在美期间,听教授介绍世界学术进步概况时,教授列举学术专家之姓名、国籍,以鼓励各国学生,所举国名甚多,而唯独无中国。骊英感触殊深,遂立志献身科学,报效祖国。1917年回国,初任浙江省建设厅农业技师,从事水稻、小麦品种改良之研究。
  

1923年,任中央农业实验所技正。此后,赴苏、皖、湘、桂、川、黔等地试验小麦杂交育种。所选育之九品系优良麦种,亩产较当地小麦高出40 ~100斤,且适种范围广,抗病害力强,成熟期提早5至10天,并可不碍水稻前期播种。其中“ 中农18”,系从世界小麦1700余品种中做对比试验,经七年不懈努力,优选培育而成。此良种抗病,早熟,丰产,质优,适应于中国,尤其是川、鄂、黔、陕等省。1926年起大面积推广,成都三年比较试验结果平均亩产高于当地小麦41斤,获巨大成功。
 

 沈骊英从事科研,行识见,有毅力,精密刻苦,孜孜不倦。常冒大风雨赤足行走泥泞中,逐一审察试验之作物。抗战军兴,中央农业部裁撤所有女职员,独骊英坚决不走,恳切表示愿不领薪水,留部完成试验。她说:“我为事业,非为钱而工作。”政府从南京撤退,她以妊娠之身带子女三人开始流亡时,仍亲携历年试验记录和种子箱,自宁而湘而黔,辗转数千里,抵达四川荣昌县。途中常说,“抗战期间,一滴汽油,即为国民一滴血”,拒雇汽车而颠顿跋涉于蜀道。1928年,得双腿剧痛症,仍垂泪忍痈,不弃职守。每逢田间收种,必扶病前往,观察记录作物性状而忘其病痛。

沈骊英

沈骊英终日埋头丘陇之间、实验室内, 积劳成疾,1941年10月7日,猝发脑溢血,殉职于荣昌中央农业实验所内,终年仅四十。卒后,国民政府明令褒扬,重庆各界沉痛追悼。冯玉祥、李德全夫妇、邓颖超、邓初民、张申府、史良、谢冰心等前往吊唁。董必武作五言长诗哀挽;邓颖超、冰心撰文怀念;学生费孝通以《一封未拆的信——纪念老师沈骊英先生》表达自己对先生的崇敬之情。
 

 沈骊英有著作22种,大半译载于英、美作物育种学和生物学杂志,常为各国学者所引证,故钱天鹤誉之曰:“骊英先生为农业界不可多得之科学家,其地位之高,在今日甚少有人可与之井驾齐驱。”
 

 骊英丈夫沈宗翰博士,亦著名农业专家,中央农业实验所所长。有子女四人,骊英去世时长子君山年仅九岁。

沈骊英 - 相关悼念文章

【悼沈骊英女士】
冰心 发表于1942年1月《妇女新运》第4卷第2期
民国十四年夏季,我在美国康奈尔大学暑期学校里,得到北平燕大一女同学的信,说“本年本校有一位同学,沈骊英女士,转学威尔斯利大学,请你照应一下。”

我得着信很欢喜,因为那年威大没有中国学生,有了国内的同学来加入,我更可以不虞寂寞。

暑假满后,我回到威大,一放下行装,便打听了她住的宿舍,发现她住的地方,和我很近,我即刻去找她,敲了屋门,一声请进,灯影下我看见了一个清癯而略带羞涩的脸。说不到几句话,我们便一见如故了。我同她虽没有在燕大同时,但是我们谈到我们的教师,我们的同学,我们的校园,谈话就非常亲切。当天晚上,我就邀她到我的宿舍里,我从电话里要了鱼米菜蔬,我们两个在书桌上用小刀割鱼切菜,在电炉上煮了饭。我们用小花盒当碗,边吃边谈,直留连到夜深——我觉得我欢喜我这位新朋友。

那一年我们大家都很忙,她是本科一年生,后修功课相当烦重,我正在研究院写毕业论文,也常常不得闲暇,但我们见面的时候还相当的多。那时我已知道她是专攻科学的。但她对于文学的兴趣,十分浓厚。有时她来看我,看我在忙,就自己翻阅我书架上的中国诗词,低声吟诵,半天才走。
威大的风景,是全美有名的。我们常常忙中偷闲,在湖上泛舟野餐纵谈。年青时代,总喜欢谈抱负,我们自己觉得谈得太夸大一点,好在没有第三人听见!她常常说到她一定要在科学界替女子争一席地位,用功业来表现女子的能力。她又说希望职业和婚姻能并行不悖,她愿意有个快乐的家庭,也有个称心的职业。如今回想,她所希望的她都做到了。只可惜她自己先逝去了!

十五年夏,我毕业回国,此后十九年中便不曾再见面,只从通讯里,从朋友的报告中,知道她结了婚,对方是她的同行沈宗瀚先生,两个人都在农业机关做事,我知道骊英正在步步踏上她理想的乐园,真是为她庆幸。

去年这时候,我刚从昆明到了重庆,得了重伤风。在床上的时候,骊英忽然带了一个孩子来看我。十余年的分别,她的容颜态度都没有改变多少,谈起别后生活,谈起抗战后的流离,大家对于工作,还都有很大的热诚。那时妇指会的文化事业组的各种刊物,正需要稿子,我便向她要文章,她笑说,“我不会写文章,也不会谈妇女问题,我说出来的都是一套陈腐的东西。”我说,“我不要你谈妇女问题了,我只要你报告你自己的工作,你自身的问题,就是妇女问题了。”她答应了我,暮色已深,才珍重的握别,此后她果然陆续的寄几篇文章来,分发在《妇女新运》季刊和周刊上,都谈的是小麦育种的工作,其中最重要,最能表现她的人格的,便是那篇《十年改良小麦之一得》。

今年春天的一个星期日下午,她又带了一个孩子来看我,据她说沈宗瀚先生就在我们住处附近开会,会后也会来谈论。

那天天气很好,大有春意,我们天东地西,谈到傍晚,沈先生还不见来,她就 告辞去了,那是我们末次的相见!

本年十月里在报纸上,忽然看到了骊英逝世的消息,觉得心头冰冷,像她这样的人,怎么可以死去呢!

无论从哪一方面看,骊英都是一个极不平常的女子。我所谓之不平常,也许就是她自己所谓的“陈腐的一套”。女科学家中国还有,但像她那样肯以“助夫之事业成功为第一,教养子女成人为第二,自己事业之成功为第三”的,我还没有听见过。这正是骊英伟大之处,假如她不能助夫,不能教养子女,她就不能说这种话,假如她自己没有成功的事业,也就不必说这种话了。

在《十年改良小麦之一得》一文里,最能表现骊英工作的精神,她相信我们妇女的地位,不是能用空空的抗议去争来,而是要用工作成绩来获取的。骊英和我谈到种种妇女问题,她常常表示,“妇女问题,已过了宣传时期,而进入工作时期”。她主张“女界同志一本自强不息精神,抓住社会埋头苦干”,她主张“自问已劳尽力为国家服务,而不必斤斤于收获之多少”。这种“不问收获,但问耕耘”和“多做事,少说话”的态度,也是骊英最不平常之处。

骊英对于她工作的成就,处处归功于国家之爱护与友人之协助,我觉得这一点也不平常。抗战期间,普通是困苦的环境多于顺利的环境,而有的人很颓丧,有的人很乐观,这都在乎个人的心理态度。骊英是一个“已婚女子”,以“生育为天职”,同时又是一个“公务员”,“亲理试验乃分内事”,在双重的重负之下,她并不躲避,并不怨望, 她对于下属和工友, 并不责望躁急, 并不吹毛求疵 ,她处处表示“钦慰”,表示“这工友不可多得”,她处处感谢,处处高兴,这是她平日精神修养的独到处,使她能够以“自信心与奋斗力与环境合作,渡过种种的难关”。最后她积劳成疾,“卧床两月,不能转动,心至烦躁不耐”,这是我对她最表同情的地方。我年来多病,动辄卧床休息,抑郁烦躁,不能自解。而骊英却能“看得淡,看得开”,以“卧病实与我为有益”。因为她以生病为读书修养之机会,这也是常人所不及之处。她的结论是“我等当保养体力争取长时间之胜利,不必斤斤于一日之劳逸而贻终身之痛苦”。这是句千古名言。我要常常记住的!
 

今天是重庆妇女界追悼骊英的日子,骊英是最值得妇女界追悼的一个人,我愿意今日的妇女青年都以骊英的言行为法。我自己又是因病不到会,但是在床上写完了这一篇追悼的文章,心里稍稍觉得温暖。我万分同情于沈宗瀚先生和他们的子女,我相信在实验室里,在家庭中,在她许许多多朋友的心上,她的地位是不能填满的!然而骊英并没有死,她的工作永存,她未竟的事业,还有沈宗瀚先生来继续,她对于妇女界的希望,我们要努力来奔赴,骊英有知,应当可以瞑目。

更新日期:2024-11-23

免费下载联系我们下载帮助免责声明版权声明用户协议隐私协议撤稿声明作品投搞关于我们常见问题网站地图

声明:网站内容全部来自于网络公开搜索结果,不保证100%准确性,仅供参考,如侵犯到您的权益,请提供版权证明来信通知,我们72小时内删除!

本站仅仅提供一个观摩学习的环境,非赢利性网站,将不对任何资源负法律责任,不接受任何赞助和广告!

删稿邮箱: djkk57@qq.com

Copyright @ 2023-2024 pc.djkk.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