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里斯多德
亚里斯多德 - 基本信息
亚里斯多德(前384―前322年),Aristotle (Greek: ?ριστοτ?λη? Aristotélēs) ,古希腊斯吉塔拉人,是世界古代史上最伟大的哲学家、科学家和教育家之一。
亚里斯多德是柏拉图的学生,亚历山大的老师。公元前335年,他在雅典办了一所叫吕克昂的学校,被称为逍遥学派。马克思曾称亚里斯多德是古希腊哲学家中最博学的人物,恩格斯称他是古代的黑格尔。
亚里斯多德师承柏拉图,主张教育是国家的职能,学校应由国家管理。他首先提出儿童身心发展阶段的思想;赞成雅典健美体格、和谐发展的教育,主张把天然素质,养成习惯、发展理性看作道德教育的三个源泉,但他反对女子教育,主张“文雅”教育,使教育服务于闲暇。
亚里斯多德一生勤奋治学,从事的学术研究涉及到逻辑学、修辞学、物理学、生物学、教育学、心理学、政治学、经济学、美学等,写下了大量的著作,他的著作是古代的百科全书,据说有四百到一千部,主要有《工具论》、《形而上学》、《物理学》、《伦理学》、《政治学》、《诗学》等。他的思想对人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他创立了形式逻辑学,丰富和发展了哲学的各个分支学科,对科学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亚里斯多德 - 人物生平
公元前384年,亚里斯多德生于富拉基亚的斯塔基尔希腊移民区。这座城市是希腊的一个殖民地,与正在兴起的马其顿相邻。他的父亲是马其顿国王腓力二世的宫廷侍医 ,所以他的家庭应该属于奴隶主阶级中的中产阶层。亚里斯多德于公元前367年迁居到雅典,曾经学过医学,还在雅典柏拉图学院学习过很多年,是柏拉图学院的积极参加者。
从十八岁到三十八岁——在雅典跟柏拉图学习哲学的二十年,对亚里斯多德来说是个很重要的阶段,这一时期的学习和生活对他一生产生了决定性的影响。苏格拉底是柏拉图的老师,亚里斯多德又受教于柏拉图,这三代师徒都是哲学史上赫赫有名的人物。 在雅典的柏拉图学园中,亚里斯多德表现的很出色,柏拉图称他是“学园之灵”。但亚里斯多德可不是个只崇拜权威,在学术上唯唯诺诺而没有自己的想法的人。他同大谈玄理的老师不同,他努力的收集各种图书资料,勤奋钻研,甚至为自己建立了一个图书室。有记载说,柏拉图曾讽刺他是一个书呆子。公元前347年,柏拉图去世后,亚里斯多德在雅典又继续呆了两年,此后他开始游历各地。公元前343年,他受马其顿国王腓力二世的聘请,担任起太子亚历山大的老师。当时,亚历山大十三岁,亚里斯多德四十二岁。
在时局动荡的年代里,亚里斯多德重返雅典,在那里一住就是二十年,即从亚历山大出发远征的前一年到亚历山大去世的那一年。在这段时间里,虽然马其顿在军事和政治上控制了雅典,但那里的反马其顿的潜力还是很大的。
亚里斯多德来到雅典,可能肩负有说服雅典人服从马其顿的政治使命。亚里斯多德在雅典受到了很多的优待,除了在政治上的显赫地位以外,他还得到了亚历山大和各级马其顿官僚大量的金钱、物资和土地资助。他所创办的吕克昂学园,占有阿波罗吕克昂神庙附近广大的运动场和园林地区。在学园里,有当时第一流的图书馆和动植物园等。他在这里创立了自己的学派,这个学派的老师和学生们习惯在花园中边散步边讨论问题,因而得名为“逍遥派”。
据说,亚历山大为他的老师提供的研究费用,为八百金塔兰(每塔兰重合黄金六十磅)。亚历山大还为他的老师提供了大量的人力,他命令他的部下为亚里斯多德收集动植物标本和其他资料。
事实上,亚里斯多德浩瀚的著作,实非一人之力所能完成。譬如,他曾对一百五十八种政治制度作了概述和分析,这项工作所需要涉及的大量搜集整理工作,如果没有一批助手的协助,是不可能做完的。
当亚历山大去世的消息传到雅典时,那里立刻掀起了反马其顿的狂潮,雅典人攻击亚里斯多德,并判他为不敬神罪,当年苏格拉底就是因不敬神罪而被判处死刑的。但亚里斯多德最终逃出了雅典,第二年,他就去世了,终年六十三岁。
亚里斯多德 - 教育思想
论三种灵魂与三种教育以其哲学观为基础,亚里斯多德构建了他的灵魂论。他认为人有三种灵魂:理性灵魂、非理性灵魂和植物性灵魂。理性灵魂主要表现在思维、理解、判断等方面,是灵魂的理智部分,又称为理智灵魂,是最高级的灵魂。非理性灵魂主要表现在本能、情感、欲望等方面,是灵魂的动物部分,又称为动物灵魂。植物灵魂主要体现在有机体生长、营养、发育等生理方面,是灵魂的植物部分。动物灵魂是中级的,植物灵魂是最低级的。低级的灵魂含有的质料多,形式少;高级的灵魂含有的质料少,形式多。人人都具备这三种灵魂,且从出生到成人依次呈现出植物灵魂、动物灵魂、理性灵魂。即儿童出生前后主要是身体的发育、生长,到了稍大一点时就表现出他的本能需求及情感需要,到了成人时才有思维、理解、判断等能力的出现。在教育上,亚里斯多德根据他的灵魂论把教育划分为三个组成部分:体育、德育、智育。其中体育是基础、智育是最终的目的。他认为,要使人的灵魂得到健康的完善的发展,必须施于人不同阶段十分恰当的教育和训练。
论儿童的年龄分期亚里斯多德不仅最早明确地提出了体育、德育和智育的划分,而且也是最早根据儿童身心发展的特点提出按年龄划分教育阶段的主张。他把一个人的教育阶段按每七年为一个阶段来划分。0—7岁为第一阶段,以体育训练为主;7—14岁为第二个阶段,以德育为主;14—21岁为第三个阶段,以理智培养为主。在0—7岁时,父母应特别重视对幼儿的抚养,要吃含乳份最多的食物。五岁以前,孩子的活动以游戏为主,应保护孩子的四肢,使其健康成长,要经得起适当的锻炼,多进行户外活动。还应对幼儿讲述一些健康有益的故事。7岁时,孩子应到国家办的学校里接受专门的系统的教育,一直到14岁为止。这个时期主要培养孩子的道德情感,应对其实施合谐的教育。主要内容有:体育锻炼、音乐和道德训练。这里没有提到读写算的教学,并不是亚里斯多德不重视,而按照雅典教育的惯例,把这些内容纳入到音乐教育中去了,这时期的体育不以竞技为目的,而是为人的健康发育服务的。他汲取了斯巴达体育训练过于严格的教训——学生流于野蛮、粗俗。他认为儿童应掌握必要的军事、体育技能,但不要求精于此道。这与雅典的教育风尚是相吻合的。
论音乐与文雅教育亚里斯多德非常重视音乐教育。音乐教育是其和谐发展教育的核心,也是他所划分的情感教育阶段的主要内容。他认为音乐是进行美育的有效手段,有助于智力的发展,更是道德教育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音乐本身可培养人的良好性格,任何年龄段的人都应学习音乐。音乐没有功利性,给人以美的享受、道德的熏陶。亚里斯多德主张“文雅教育”。他把学科分为实用和文雅两种,实用学科为实际生活服务,具有功利性,是不高尚的;文雅学科没有功利性,是专供闲暇和享受用的,是高尚的。亚里斯多德重视后者。音乐是自由和高贵的学科,可使人心灵娱乐,陶冶性情,且有助于理智的培养。除了通过音乐来实施道德教育外,还有专门的道德训练。
亚里斯多德主张通过实际活动和反复练习,使学生养成“中庸”适度的道德品质。例如公正、节制、勇敢等。他认为道德的形成有三个因素:天性、习惯、理智。其中习惯的养成起关键的作用,因此,进行道德习惯和道德活动的培养,是形成优良品质所不可缺少的。14—21岁主要是对年轻人进行理智灵魂的培养。这个阶段的教育以沉思活动为主,因为人的理性灵魂的特点就是思考、理解和判断,这些必须以足够的沉思为基础。人们在闲暇中持续地沉思,可以领悟人生的幸福和真谛。
亚里斯多德 -
学术观点
亚里斯多德首先是个伟大的哲学家,他虽然是柏拉图的学生,但却抛弃了他的老师所持的唯心主义观点。 柏拉图认为理念是实物的原型,它不依赖于实物而独立存在,亚里斯多德则认为实物本身包含着本质;柏拉图断言感觉不可能是真实知识的源泉,亚里斯多德却认为知识起源于感觉。这些思想已经包含了一些唯物主义的因素。 亚里斯多德和柏拉图一样,认为理性方案和目的是一切自然过程的指导原理。可是亚里斯多德对因果性的看法比柏拉图的更为丰富,因为他接受了一些古希腊时期对这个问题的看法。 亚里斯多德指出,因主要有四种,第一种是质料因,即形成物体的主要物质;第二种是形式因,即主要物质被赋予的设计图案和形状;第三种是动力因,即为实现这类设计而提供的机构和作用;第四种是目的因,即设计物体所要达到的目的。 举个例子来说,制陶者的陶土为陶器提供其质料因,而陶器的设计样式则是它的形式因,制陶者的轮子和双手是动力因,而陶器的用途是目的因。亚里斯多德本人看中的是物体的形式因和目的因,他相信形式因蕴藏在一切自然物体和作用之内。开始这些形式因是潜伏着的,但是物体或者生物一旦有了发展,这些形式因就显露出来了。最后,物体或者生物达到完成阶段,其制成品就被用来实现原来设计的目的,即为目的因服务。他还认为,在具体事物中,没有无质料的形式,也没有无形式的质料,质料与形式的结合过程,就是潜能转化为现实的运动。这一理论表现出自发的辩证法的思想。 亚里斯多德把科学分为三种:理论的科学(数学、自然科学和后来被称为形而上学的第一哲学);实践的科学(伦理学、政治学、经济学、战略学和修饰学);创造的科学,即诗学。
亚里斯多德认为分析学或逻辑学是一切科学的工具。他是形式逻辑学的奠基人,他力图把思维形式和存在联系起来,并按照客观实际来阐明逻辑的范畴。
天文学亚里斯多德认为运行的天体是物质的实体,地是球形的,是宇宙的中心;地球和天体由不同的物质组成,地球上的物质是由水气火土四种元素组成,天体由第五种元素“以太”构成。
物理学
论音乐与文雅教育亚里斯多德非常重视音乐教育。音乐教育是其和谐发展教育的核心,也是他所划分的情感教育阶段的主要内容。他认为音乐是进行美育的有效手段,有助于智力的发展,更是道德教育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音乐本身可培养人的良好性格,任何年龄段的人都应学习音乐。音乐没有功利性,给人以美的享受、道德的熏陶。亚里斯多德主张“文雅教育”。他把学科分为实用和文雅两种,实用学科为实际生活服务,具有功利性,是不高尚的;文雅学科没有功利性,是专供闲暇和享受用的,是高尚的。亚里斯多德重视后者。音乐是自由和高贵的学科,可使人心灵娱乐,陶冶性情,且有助于理智的培养。除了通过音乐来实施道德教育外,还有专门的道德训练。
亚里斯多德主张通过实际活动和反复练习,使学生养成“中庸”适度的道德品质。例如公正、节制、勇敢等。他认为道德的形成有三个因素:天性、习惯、理智。其中习惯的养成起关键的作用,因此,进行道德习惯和道德活动的培养,是形成优良品质所不可缺少的。14—21岁主要是对年轻人进行理智灵魂的培养。这个阶段的教育以沉思活动为主,因为人的理性灵魂的特点就是思考、理解和判断,这些必须以足够的沉思为基础。人们在闲暇中持续地沉思,可以领悟人生的幸福和真谛。
亚里斯多德 -
学术观点
亚里斯多德首先是个伟大的哲学家,他虽然是柏拉图的学生,但却抛弃了他的老师所持的唯心主义观点。 柏拉图认为理念是实物的原型,它不依赖于实物而独立存在,亚里斯多德则认为实物本身包含着本质;柏拉图断言感觉不可能是真实知识的源泉,亚里斯多德却认为知识起源于感觉。这些思想已经包含了一些唯物主义的因素。 亚里斯多德和柏拉图一样,认为理性方案和目的是一切自然过程的指导原理。可是亚里斯多德对因果性的看法比柏拉图的更为丰富,因为他接受了一些古希腊时期对这个问题的看法。 亚里斯多德指出,因主要有四种,第一种是质料因,即形成物体的主要物质;第二种是形式因,即主要物质被赋予的设计图案和形状;第三种是动力因,即为实现这类设计而提供的机构和作用;第四种是目的因,即设计物体所要达到的目的。 举个例子来说,制陶者的陶土为陶器提供其质料因,而陶器的设计样式则是它的形式因,制陶者的轮子和双手是动力因,而陶器的用途是目的因。亚里斯多德本人看中的是物体的形式因和目的因,他相信形式因蕴藏在一切自然物体和作用之内。开始这些形式因是潜伏着的,但是物体或者生物一旦有了发展,这些形式因就显露出来了。最后,物体或者生物达到完成阶段,其制成品就被用来实现原来设计的目的,即为目的因服务。他还认为,在具体事物中,没有无质料的形式,也没有无形式的质料,质料与形式的结合过程,就是潜能转化为现实的运动。这一理论表现出自发的辩证法的思想。 亚里斯多德把科学分为三种:理论的科学(数学、自然科学和后来被称为形而上学的第一哲学);实践的科学(伦理学、政治学、经济学、战略学和修饰学);创造的科学,即诗学。
亚里斯多德认为分析学或逻辑学是一切科学的工具。他是形式逻辑学的奠基人,他力图把思维形式和存在联系起来,并按照客观实际来阐明逻辑的范畴。
天文学亚里斯多德认为运行的天体是物质的实体,地是球形的,是宇宙的中心;地球和天体由不同的物质组成,地球上的物质是由水气火土四种元素组成,天体由第五种元素“以太”构成。
物理学
物理学
他反对原子论,不承认有真空存在;他还认为物体只有在外力推动下才运动,外力停止,运动也就停止。
生物学
他对五百多种不同的植物动物进行了分类,至少对五十多种动物进行了解剖研究,指出鲸鱼是胎生的,还考察了小鸡胚胎的发育过程。亚历山大大帝在远征途中经常给他捎回各种动植物标本。
教育学亚里斯多德认为理性的发展是教育的最终目的,主张国家应对奴隶主子弟进行公共教育,使他们的身体、德行和智慧得以和谐地发展。亚里斯多德还曾提出许多数学和物理学的概念,如极限、无穷数、力的合成等。
亚里斯多德 -
主要论著
亚里斯多德的逻辑学著作后来由他的注释者汇编成书,取名叫作《工具论》。他们继承了亚里斯多德的看法,认为逻辑学既不是理论知识,又不是实际知识,只是知识的工具。
《工具论》主要论述了演绎法,为形式逻辑奠定了基础,对这门科学的发展具有深远的影响。 亚里斯多德在《形而上学》中认为自然界有一种“原因”关系的存在。这种“原因”观念不同于近代以来的“因果”观念,“原因”与“为什么”相对应,并不与“结果”相对应。即“目的因”、“物质因”、“动力因”和“形式因”。所谓的“物质因”(Material Cause)代表了一个事物从一堆零件、成分、基础、或是原料所组成的存在形式,将物质的构成追溯至零件的部分(要素、成分),接著形成一个完整的(系统、架构、混合、综合、复合、或结合)。“形式因”(Formal Cause)可以告诉我们一个事物是由怎样的定义、形式、形状、本质、综合、或原形所构成的,解释了构成一个事物的基本原则或法则,这只是整个事物(整套原因关系)的其中一部分(宏观结构)。“动力因”(Efficient Cause)指的是改变事物的动力及起因,研究“是什么改变了什么、而又是什么造成了这个改变”,范围包括了所有事物间的媒介,包括有生命的或无生命的、动力的起源或是被改变的事物。“目的因”(Final Cause)指的则是一件事物存在的原因、或是改变的原因,包括了有目的的行动和活动。一件事物的目的因是它之所以存在的原因,或者说是它之所以改变的原因。这也解释了现代所谓的心理动机,包括了意志、需求、动机、理性、非理性、伦理,所有这些动机都是创造行为的来源。 亚里斯多德的另一著作《物理学》讨论了自然哲学,存在的原理,物质与形式,运动,时间和空间等方面的问题。他认为要使一个物体运动不已,需要有一个不断起作用的原因。 亚里斯多德在《论天》一书中开始讨论物质和可毁灭的东西,并进而讨论了发生和毁灭。在这个发生和毁灭的过程中,相互对立的原则冷和热、湿和燥两两相互作用,而产生了火气土水四种元素。除这些地上的元素外,他又添上了以太。以太作圆运动,并且组成了完美而不朽的天体。 《气象学》讨论了天和地之间的区域,即行星、彗星和流星的地带;其中还有一些关于视觉、色彩视觉和虹的原始学说。第四册里叙述了一些原始的化学观念。在现在看来,亚里斯多德的气象学远不如他的生物学著作那样令人满意,然而这部著作在中世纪后期却有很大的影响。
亚里斯多德 -
深刻影响
亚里斯多德的其他重要著作有:《形而上学》、《伦理学》、《政治学》和《分析前篇和后篇》等。这些著作对后来的哲学和科学的发展起了很大的影响。
亚里斯多德是希腊科学的一个转折点。在他以前,科学家和哲学家都力求提出一个完整世界体系的人。在他以后,许多科学家开始放弃提出完整体系的企图,转入研究具体问题。
亚里斯多德运用观察试验的方法和辩证思维的方法,大大推动了当时科学的进展。但是在中世纪,经院哲学和神学利用他的著作中一些形而上学和唯心主义的东西,比如神推动世界和地球是宇宙的中心等观点,把它们奉做不能改变的经典和不能超越的权威,肆意歪曲他的著作,这又束缚住人们的思想,阻碍了中世纪科学的发展。亚里斯多德集上古知识于一身,在他死后几百年中,没有一个人象他那样对知识有过系统考察和全面掌握,他的著作是古代的百科全书。所以恩格斯称他是“最博学的人”。亚里斯多德 - 名人名言
1、没有一个杰出的人物不是一个疯狂的混合体。
2、法律是没有激情的理性。
3、法律就是秩序,有好的法律才有好的秩序。
4、遵照道德准则生活就是幸福的生活。
5、幸福属于满足的人们。 幸福就是至善。
6、幸福在于自主自足之中。
7、人生颇富机会和变化。
8、人最得意的时候,有最大的不幸光临。
9、人生最终价值在于觉醒和思考的能力,而不只在于生存。
10、在不幸中,有用的朋友更为必要;在幸运中,高尚的朋友更为必要。在不幸中,寻找朋友出于必需;在幸运中,寻找朋友出于高尚。
11、羽毛相同的鸟,自会聚在一起。
12、真正的朋友,是一个灵魂孕育在两个躯体里。
13、事业是理念和实践的生动统一。
14、教育的根是苦的,但其果实是甜的。
15、谬误有多种多样,而正确却只有一种,这就是为什么失败容易成功难、脱靶容易中靶难的缘故。
16、在科学上进步而道义上落后的人,不是前进,而是后退。
17、凡善于考虑的人,一定是能根据其思考而追求可以通过行动取得最有益于人类东西的人。
18、上帝所做的、胜过一切想象中的幸福行为,莫过于纯粹的思考,而人的行为中最接近这种幸福的东西,也许是与思考最密切的活动。
19、人在达到德性的完备时是一切动物中最出色的动物;但如果他一意孤行。目无法律和正义,他就成为一切禽兽中最恶劣的禽兽。
20、对于美德,我们仅止于认识是不够的,我们还必须努力培养它,运用它,或是采取种种方法,以使我们成为良善之人。
21、习惯实际上已成为天性的一部分。事实上,习惯有些像天性,因为“经常”和“总是”之间的差别是不大的,天性属于“总是”的范畴,而习惯则属于“经常”的范畴。
22、德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智慧的德,另一种是行为的德,前者是从学习中得来的,后者是从实践中得来的。
23、真正的美德不可没有实用的智慧,而实用的智慧也不可没有美德。
24、人类是天生社会性动物。
25、怜悯是一个人遭爱顾运而引起的,恐惧是这个遭受厄运的人与我们相似而引起的。
26、政治学并不制造人类,然而它使人类脱离了自然,并驾驭他们。
27、有人问:写一首好诗,是靠天才呢?还是靠艺术?我的看法是:苦学而没有丰富的天才,有天才而没有训练,都归无用;两者应该相互为用,相互结合。
28、我爱我师,我更爱真理。
29、战争才能带来和平。
30、对上级谦恭是本分,对平辈谦逊是和善,对下级谦逊是高贵,对所有人谦逊是安全。
亚里斯多德 - 历史局限性
对亚里斯多德在物理学和自然科学发展中的作用和影响以及其局限性,应进行历史的分析。对物理学的发展来说,亚里斯多德初步提出以物质运动及其与时间、空间、与周围物体的关系及物质本原为研究对象以形成一门独立的自然学科,重视对近身事物的具体观察,强调思维逻辑的作用,首先引用数学方法来考察具体物理定律,从而引起众多的讨论与研究等等;这些都在一定程度上为欧洲文艺复兴以后物理科学在实验基础上的奠基起了某些先导的作用。这一成就不应被抹煞。另一方面,他在理论和方法上的重大缺陷,又造成了被教会加以神圣化的条件,成为继后物理学发展的严重障碍。当伽利略等纠正了亚里斯多德的错误,把物理学牢固地建立在观察与实验的基础上,恢复与发展了他重视逻辑推理和运用数学工具的传统以后,物理学在西欧的社会生产力蓬勃发展的条件下得到了迅速的发展。
亚里斯多德的物理学,今天看来,有几条根本性的缺陷。
第一,在方法论上,他只注意简单的观察和严格的推理。他认为研究“应从我们最明白易知的事物开始”,但却错误地过分引伸,以为从简单的感性知觉通过理性活动可以一下子到达普遍抽象的顶点,从而对所谓的封闭而有限的宇宙给出一幅最终的科学图像。他这样的推断过程是错误的,不可避免地导致将生产水平很低的社会中人们积累的一些原始直觉经验和哲学思想,上升为绝对化的真理。因此,亚里斯多德的物理学实质上只是一种经验科学性质的自然哲学体系。
第二、他这种根据人的感觉经验和逻辑理性建立起来的体系,力图用生物机体(包括人体)有目的的运动现象来统一解释无生命物质的运动及其原因,例如他列举出物质的运动变化有“四因”:质料因、形式因、动力因和目的因。一切物体都具有某种天赋的目的或“自然本性”:天体永远围绕地球这一宇宙中心作匀速圆周运动;组成地上物体的四种基本元素(水、火、气、土)都“趋向于自己特有的空间”,具有寻找自己“天然处所”并停留在那里的本性,从而形成重者向下,轻者向上的“天然运动”(因本性运动”)。由此可见,亚里斯多德的自然观带有浓厚的目的论的拟人色彩,正是这一内在因素导致他的原始型理论很容易为后来的宗教势力利用来宣扬宇宙和谐和神的意志。
第三,亚里斯多德在总结前人的具体成就时,抛弃了原子论,主张地心说。他首先利用直觉经验和数学比例关系来研究物体的位移运动,建立了两条影响深远但不准确的比例定律。其一,他认为“下落运动的快慢有两个原因:①运动所通过的媒质不同(如通过水或空气),②运动物体自身轻或重的程度不同,如果运动的其他条件相同的话”。因此他关于落体运动的定律是:“物体下落的时间与重量成反比,如一物重量是另一物的两倍,则在同一下落中只用一半的时间。”“如果空气比水稀两倍,则同一运动物体在水中运动时要耗费两倍时间。”其二,除上升下落外,地上物体的其他一切运动,他都认为是强迫运动:“任何运动着的事物都必然有推动者”。这种强迫运动的比例定律为:“设动力为α,运动物体为β,经过距离为γ,发生位置移动的时间为δ,则同一动力α在同一时间内将使β/2移动2γ,或在δ/2内使β/2移动距离γ。”由于教会的吹捧,这些定律在16~17世纪以前还是神圣不可侵犯的教条。
亚里斯多德 - 亚里斯多德学会
亚里斯多德学会(Aristelian Society)是英国以“亚里斯多德”命名的研究和推动哲学发展的学术团体,创立于1880年,设在伦敦。
宗旨是一般的致力于哲学方法、方法论及有关理论问题的探讨。
出版有年刊《亚里斯多德学会会志》、《亚里斯多德学会增刊》。
- 1[MP3]晓东、伊然 - 哥妹拜年歌 (DJ月之歌版)播放:1.2万
- 2[MP3]六仔哥 - 当一天和尚撞一天钟(做一天牛马发一天疯)播放:0.86万
- 3[MP3]Moonlit Dream - 汽车摇 (love to the city)播放:0.66万
- 4[MP3]Justin Owen_Cyber Punk - Minimal Bandman (feat CYBER PUNK)播放:0.41万
- 5[MP3]djkk强力打造最新舞曲播放:0.79万
- 6[MP3]梵影 - 最后一个问候 (dj默涵版)播放:0.97万
- 7[MP3]魏志璇 - 思念说给月亮听(DJ默涵版)播放:0.98万
- 8[MP3]田园 - 逃爱(DJ沈念版)播放:0.93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