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人简介
  • 车载音乐
  • 车载视频
  • LRC歌词
  • 简谱图片
  • 手机铃声
  • 名人简介
  • 汽车知识
当前位置:首页 - 名人 - 浙江人 - 郑光华(科学家)
郑光华(科学家)

郑光华(科学家)

郑光华,女,1952年8月生,湖北省赤壁市人, 致力于努力推动中国竞技麻将比赛规则的同时,她还投身麻将改革,将休闲麻将引导走向健康轨道,使赤壁市目前99\%的麻将爱好者进行麻将国标打法,抛弃地方赌博行为,并成功将麻将文化引领到全市民众,使赤壁市的麻将普及率大幅提升。另有同名人物,郑光华浙江大学讲师、教授。
展开

浙江大学电机系教授

个人简介

  郑光华,浙江衢州人。中国共产党员、浙江大学电气工程学院教授。1918年出生于浙江衢州,2006年4月10日下午2时36分在浙江大学附属第二医院逝世,享年89岁。

  1943年毕业于北洋工学院电机系。先后在浙江衢州中学、衢州师范,北洋工学院任教。1949年9月起在浙江大学电机工程学系任教,历任浙江大学讲师、教授。专于电机设计与制造。1958年提出当时国际上尚未解决的隐极式和凸极式同步电机转子水内冷结构方案,并与工厂协作首先研制成双水内冷汽轮发电机,1958年12月初刘少奇同志亲临浙江大学视察,到电机实验室观看双水内冷电机的样机,1964年获国家发明一等奖。“3000转/分双水内冷汽轮发电机”项目,1985年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

  郑光华先生历任浙江大学电工研究所副所长、电机教研组主任、双水内冷研究室主任,1962年至1986年间曾担任浙江省科协副主席。同时曾被聘任中国电工技术学会理事,国家科委电工专业组和学科组成员,中国电机工程学会大电机分组名誉委员、国际大电网会议中国国家委员会旋转电机学术委员会成员,国家科委发明评选委员会特邀审查员及浙江省电机动力学会顾问等职。

自传

  岁月回眸——郑光华教授自传

  1918年12月我出生于浙江省衢州市一户读书人家。

郑光华

  父亲郑次川(原名郑梦驯),毕业于中国公学。后就读于日本东京帝国大学教育系。1919年随大批爱国留学生归国参加“五·四”运动,当时就职于商务印书馆,他思想进步,曾译有德国恩格斯著(封面上写成德国思格尔著)《科学社会主义》一书。(1956年)《解放军画报》副刊上的《五·四运动史话》的照片中曾刊登有该书的封面,该书现陈列在嘉兴南湖革命博物馆。

  小时就读于浙江省立第八师范学校附属小学,毕业后就读于浙江省立第八中学(后改为浙江省立衢州初级中学)。其间正值“五·四”运动之后,第一次革命战争年代,北伐军在浙江取得胜利前后,革命正值高潮。衢州处在这样的大环境中,很多革命志土、思想进步者纷纷参加了党组织或党的外围组织。表舅叶乃芬(叶洛)属其中之一,他成了我青少年时代进步思想的启蒙者,当时,表舅和我同寄居在我的外婆家,他学习勤奋。爱好文艺和美术,思想进步、活跃,常带我去县图书馆借书,记得所借的书报大多是进步作者如郭沫若、郁达夫等的作品,特别是鲁迅先生的《呐喊》、《彷徨》等书,给我影响很深。叶主编的八中校刊《峥嵘》我很爱看,其中很多内容是抨击旧社会的落后和封建礼教,在他的潜移默化下,我的思想逐渐进步。

  初中时很多老师勤勤恳恳培养学生,其中地理老师姜子璜、历史老师宋念慈、化学老师徐绍陆、物理老师胡守愚.音乐老师孙杏叔、体育老师孙槱、美术老师程本一等等都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们那种谆谆善诱,乐盲人才,拳拳报国心值得我终身学习。由于父亲英年早逝(39岁),哥哥顶职于上海商务印书馆。1935年我跟母亲随居于上海,就读于上海中学(高中工科)。1937年七七事变发生后,返回衢州。1939年以同等学历(高二)考取英士大学电机系。1943年秋毕业于北洋工学院(现为天津大学)电机系,获工学士学位。时值抗战期间,我返回故乡,先后教学于衢州中学、衢州师范。1945年2月,应北洋工学院院长陈荩民老师之召返回母校任助教,直至1949年全国解放。

  从1949年起我一直在浙江大学电机系任教。1978年晋升为教授,1981年经国务院批准为中国首批博士生导师。曾任中国电工技术学会理事,浙江省科协副主席(1962一1986);浙江大学电工研究所副所长、浙江大学电机教研组主任、浙江大学双水内冷研究室主任等职。同时被聘任为国家科委电工专业组和学科组成员、中国电机工程学会大电机分组名誉委员、国际大电网会议中国国家委员会旋转电机学术委员会成员、国家科委发明评选委员会特邀审查员及浙江省电机动力学会顾问等职。

  解放后,目睹了新中国在党的领导下朝气蓬勃、蒸蒸日上,使我对中国共产党产生了无限的崇敬,由而萌发了争取加入无产阶级队伍的思想。1957年11月7日,经过党支部书记汪槱生同志、副书记陈永校同志的介绍,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解放前,中国是个典型的“贫电国”,根本就没有自己的电机工业。解放后,国家为发展电力工业,先后建成了上海电机厂和哈尔滨电机厂。

  1958年初,第二个五年计划开始后,在毛主席“独立自主,自力更生,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的伟大号召下,中国国民经济快速发展,但同时与电力供应严重不足的矛盾也越来越突出。国家要电,人民要电,而发展电力工业的关键之一——电机制造工业却十分落后,上海电机厂在1954年试制成功仿苏的 0.6万千瓦汽轮发电机,从此结束了中国不能制造汽轮发电机的历史。然而,尽管发展神速,中国至此没能跳出向外国“学步”的框框,占电力七分之六的汽轮发电机制造还远远落后于生产需要。

  同年,中共上海市委指示,采取积极措施,确保年产350万千瓦的电机产品。上海电机厂制订出了方案:花两年时间,试制出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单水内冷(定子)汽轮发电机。参加讨论的一些同志认为:这个方案如果能实现,已经够快了,因为国外用了六七十年的时间,才刚刚达到这样的水平。

  当时,我们系坚持科研要为生产服务的方针,正在帮助上海电机厂开展汽轮发电机的空气冷却研究。作为电机教研组主任及电机设计教师的我深深地感到尽快解决电力制约国民经济发展,是我们科技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在讨论科研方向时,我坚持认为尽快发展中国的电机制造业是当务之急。外国人认为中国的电机工业,一直都是跟在他们后面学步的,我们应该有志气走自己的路。既然是科学研究,外国人有的当然可以搞,外国人没有的,我们更应该搞,我的想法得到了教研组党支部的大力支持,书记汪槱生同志、副书记陈永校同志都亲自参加了课题实验。

  汽轮发电机是电网中的主力机组,由于它转速快、功率大、体积和重量也大、单位功率的重量大,散热冷却成为其首要问题,国外汽轮发电机在冷却发展方面采取的是空气冷却、氢气冷却和定子水内冷,至于更有效的转子水内冷技术国际上尚未能解决。当时国际上利用氢气冷却和定子水内冷,使电网中常用的每分3000转的汽轮发电机单机容量可做到20万干瓦。而中国当时尚处于空气冷却阶段,单机容量仅为1.2万千瓦或2.5万千瓦。如靠向国外学习经验,需花很长时间。如靠引进,更需要花费大量外汇,并处处受制于人。当时国家安排给哈尔滨电机厂发展氢气冷却的汽轮发电机,由苏联专家组指导;安排给上海电机厂生产空气冷却的汽轮发电机,由捷克专家指导。为了走出我们自己的科研途径,我检索了大量文献资料,发现英国一家电机厂在期刊上刊登了一篇总结他研制转子氨冷、定于水内冷汽轮发电机的经验时,最后提到“转子水内冷是更为根本和更为有效的,但这样高速的转子要通水是很困难的;并且,转子同时要通电和通水是更困难的;因而迄今未能实现。但转子水内冷的巨大利益常常吸引着人们回顾这一问题。”这一文献给我极大的启发,我们国家电力建设就需要这样的电机,我们要向这一有着巨大利益的难题挑战!直接向世界电机领域的尖端技术进军!当我们组里一位教师出差上海电机厂,向厂里一位汽轮发电机设计负责人谈起我们准备进行这项研究时,他引证了国外的说法,认为:“转子水内冷有三大困难:一是在每分钟3000转高速下水通不进,二是空气会夹带进去,使其堵塞不通,三是夹带进去的空气会引起转子振动。”因而他也认为该项研究不可能成功。确实,“水内冷”谈何容易。想一想,在每分钟几千转的电机转子里怎么让水进去?怎么让水出来?它存在着许多理论和实践上的困难,十分复杂,弄得不好,小事故不断,大事故频繁,甚至引起爆炸。因此,直到1956年,西方发达国家才试制出了定子汽轮发电机。

  谁敢越雷池一步,谁就可能领先。各种困难并末动摇我的决心。我日以继夜地检索文献和思考方案,终于拿出了转子同时通电、通水的结构方案,并且用模型试验法初步证明了解决转子通水问题的可行性,经与课题组同志们商量,方案获得一致同意。支部副书记陈水校同志还对试验模型的结构提出了一些改进的建议。参加科研的同志急国家所急,为了一个目标——早日攻下科研难关,大家都夜以继日,忘我地奋战在实验室,实验中的不少问题也在大家的集思广益中迎刃而解,就连加工模型的工人俞锦波同志也对模型的具体结构提出了有益的建议。模型试验终于在1958年6月26日获得成功,并取得了必要数据;试验证明采用我提出的方案,电机转子可以达到顺利通水,不会因通水而引起振动,证实了这个方案是正确的和合理的。

  在模型试验进行中,学校领导关怀备至,校长周荣鑫多次深更半夜来看望我们,给我们以鼓励。试验成功后,指示我们:“科研不要停留在实验室,应该投入到实际生产中去”。当时考虑到我们科研的目的主要是针对隐极式汽轮发电机,而这正是目前上海电机厂的主要产品,况且我们与该厂又有科研合作关系。因此决定立即去上海电机厂商谈厂校合作进行生产性试制。在去上海电机厂前,我们把方案及初步试验报告等资料整理好,由于时间匆促,来不及印出(当时真是争分夺秒),就把手稿带到厂里(这一手稿在当年6月初用油印印出)。1958年6月27日我和汪槱生同志去上海电机厂联系,希望厂校合作试制转子水内冷隐极式汽轮发电机。厂党委胡沛然书记说:“你们送来了东风,十分欢迎!”次日该厂孟庆元厂长主持高级技术会议,会上我把带去的隐极式发电机转子水内冷的结构方案和草图、初步计算数据、模型试验结果(包括数据和曲线)都作了详细的介绍,并论证了制造这种电机的现实性。介绍后,绝大多数同志很感兴趣,工艺科徐孝岳工程师很赞赏,认为这比国外的氢冷转子,无论在工艺上或结构上都要方便简单得多,以后生产大型汽轮发电机可不必采用国外的氢冷方式了。但当时也有人表示怀疑。由于工厂生产任务紧张,转子锻件缺乏,这次会议未能决定试制。

  1958年6月28日中共浙江省委第一书记江华同志接见了在校的其他参加转子水内冷电机研究的同志,鼓励大家要戒骄戒躁,乘胜前进;并指定萧山电机厂在正在投人生产的750千瓦凸极式汽轮发电机的原设计基础上,试制出了3000千瓦凸极式的新型冷却电机。同时指示杭州市有关部门协助解决好材料供应等有关问题;要求在一个月内完成任务。

  当天(6月28日)晚上,我们从长途电话中知道了江华同志指示精神。次日在上海电机厂会议上向上海方面进行了传达。但该厂因已有的二台发电机转子锻件另有计划安排,试制有困难,仍未能作出试制决定。会后我们一面向厂党委胡书记要求支持该项试验,一面先行回杭布置省委下达的任务。

  我们回校后周荣鑫校长即写信给上海市委书记兼市长柯庆施同志,并由上海市委布置给上海电机厂试制任务。不久,上海电机厂来信邀请我们去该厂合作试制以 6000千瓦,每分3000转的空气冷却汽轮发电机原材料改制为12000干瓦,每分3000转的双水内冷隐极式汽轮发电机。我们立即派出师生去该厂通力合作研制这一新型电机。

  为试制新型冷却发电机,浙大电机教研组教师和毕业班学生分别去上海电机厂和萧山电机厂参加设计制造。

  在上海电机厂,我们有两位教师和七位应届毕业生参加设计。这台电机是依照我们的方案及试验结果进行设计的。因此,它的水路和电路系统及进、出水的结构基本上按我们的方案布置。

  萧山电机厂这台新型电机的设计工作由我校教师主持,并由教师及应届毕业生进行设计。这样,和在上海电机厂参加研究的师生一样,在培养生产实践的能力方面都得到了提高。萧山电机厂这台新型电机是凸极式的,不但试验了新型电机,并为今后试制用途很广泛的双水内冷凸根式同步电机作好了准备。

  为了进一步配合电机厂的试制,我们在实验室又利用一台12.5千瓦被烧毁了的凸极同步发电机改制成一台60千瓦的双水内冷凸极同步发电机。

  在试制这三台电机时,我们发扬共产主义大协作精神,通力合作,相互支持,上海电机厂和萧山电机厂在工艺和具体结构上都各有创新。实验室这台电机加工量比较小,经过师生四十五天的日夜苦战,终于在1958年8月试制成世界上第一台中小型定转子双水内冷发电机。中共浙江省委在浙大召开了现场会议,除省内有关单位外,上海电机厂也派人参加了会议,进行了参观。

  萧山电机厂这台3000予瓦双水内冷同步发电机1958年9月16日试制完成。这是世界上第一台大中型凸极式转子水内冷汽轮发电机。中央相当重视,由国家科委、一机部和浙江省委又在浙江大学召开了全国性转子水内冷技术第一次现场会议。国家科委刘希尧副主任讲了话,浙江省委陈伟达书记讲了话,我作了“汽轮发电机转子内冷及变压器油冷研究”报告。上海电机厂则因试制工作尚未完成,而作了“水内冷12000千瓦汽轮发电机试制情况”的报告。会中,大家参观了在闸口电厂井网运行的3000千瓦双水内冷凸极同步发电机。

  1958年l0月,上海电机厂的12000千瓦双水内冷隐极式汽轮发电机也完成试制,并于12月4日在上海市南市电厂投入并网运行。这是国际上第一台隐极式定转子水内冷汽轮发电机。

  1958年12月,中国研制成功的双水内冷发电机参加了列宁格勒的展览会。闻讯而来的中国留学生悄悄告诉中国代表,苏联专家差点哭了,因为他们正在试验的只有0.3万千瓦的双水内冷发电机还躺在实验室里。

  60年代一开始,中国科学院和一机部联合在北京召开生产20万千瓦汽轮发电机采取冷却方式的论证会,准备把中国生产汽轮发电机的能力提高到当时的国际水平 (即单机容量20万千瓦)。但对采取何种冷却方式(即国际上已成熟的氢冷还是中国首创的双水内冷)必须加以论证,会上决定由本人领导的浙江大学双水内冷电机科研组与上海电机厂合作论证双水内冷的优越性。

  双水内冷发电机的成功研制,使中国不必采用当时国际上大型汽轮发电机唯一采用的氢气冷却方式,而可采用经济技术指标远较优越的双水内冷技术,打开了中国自制大型发电机的坦途,加速缓解了中国国民经济与电力工业的供需矛盾,促进了国民经济的发展。但是,长期来形成的“大型汽轮发电机必须采用氢气冷却,否则,空气摩擦损耗太大,效率降低”的偏见,在有些人的头脑中已根深蒂固,他们一下子接受不了新生事物,为此,我结合论证工作又系统地进行理论分析和实验验证,写出了“双水内冷汽轮发电机减少通风摩擦的新途径(20万千瓦双水内冷汽轮发电机铁心采用空气冷却的论证)”的论文。从而为推广中国自行研制的双水内冷发电机扫清了障碍,也为发展中国的双水内冷发电机建立了扎实的技术平台。

  国外报道制成双水内冷发电机约迟于中国10余年。目前中国双水内冷发电机的台数及总装机容量仍占国际首位。

  30余年来双水内冷发电机技术为中国电力工业的发展做出的巨大贡献,主要反映在:

  1、使中国自制发电机的单机容量迅速上升。中国自制汽轮发电机单机容量迅速从12000千瓦提高为25000、100000、125000、200000 千瓦;到1981年制成了单机容量大300000千瓦的双水内冷汽轮发电机。这在国外,约需六、七十年,而中国仅用了13年时间,同时,又制成 l0000、72500和300000千瓦的双水内冷汽轮发电机。

  2、使中国发电机总装机容量迅速增长。中国现在发电机总装机容量约为1.4亿千瓦(1949年刚解放时仅为185万千瓦,增长75.68倍),居世界第四位,其中中国自制的双水内冷发电机起了很大作用。中国双水内冷发电机在整个电网中已占很大比例。例如,在杭州市的火电中约占十分之九;在浙江省所发电力中约占一半,在全国电网中也占了很大比例,截止1987年底,中国在运行中的5万千瓦及以上容量的火电电机组中,双水内冷的已占总装机容量的52.34%。1987年是“八五”计划的第一年,浙江省新增发电机总装机容量为120万千瓦。其中一半是双水内冷的,这里包括秦山双水内冷发电机。至1987年,全国自制的双水内冷发电机的总台数及总装机容量都占世界首位。

  3、与以往国际上唯一流行的氢气冷却汽轮发电机相比较:有重量轻,体积小,加工、使用、维修方便,电站上马快等明显的优点。为中国发展电力工业创造了一条最有效的途径。

  以上所述是指电机双水内冷技术应用最重要的一方面,即用于大型电机的制造。七十年代开始,根据中国电力需求偏紧而小水利资源丰富的特点,我又进行“把双水内冷技术应用于中、小型电机的研究和推广”,以促进中国中、小型电站的建设。我所研制的一台500千瓦,每分500转的立式水轮发电机已在安锻黄山麓二坝电站安全运行达六年左右,这种容量的双水内冷发电机仍属于国内、外首创。自1958年首创双水内冷发电机技术以来,我不断深化电机双水内冷技术的研究,并为此申请了四项发明专利和二项实用新型专利,都已获得国家专利局授权并发给专利证书。

  在科研工作方面,曾多次受到各级领导的鼓励和国家奖励:

  1958年12月初刘少奇同志亲临浙江大学视察,到电机实验室观看双水内冷电机的样机,当我汇报研制情况后,刘少奇同志详细地垂询了有关情况,并给以鼓励,刘少奇同志平易近人的作风使我感到分外亲切、倍受鼓舞。

  1958年我随浙江代表团参加了建国十周年的国庆观礼。在观礼台上,我见到了伟大领袖毛主席和周总理,一股暖流涌上心头,看到了中国建国十年来取得的伟大成绩,感到无比自豪。

  1960年参加全国科教文卫群英会。

  1960年一机部授予浙江大学双水内冷发电机课题奖金30万元,银盾一枚,参与研究人员奖金1万元(上海电机厂和萧山电机厂各碍参与研究人员奖金2万元)。

  1964年国家科委授予双水内冷发电机国家发明一等奖;

  1978年我随浙江代表团参加了全国科学大会,被全国科学大会授予课题奖和先进个人奖,并代表我省上主席台接受颁奖。以后,陈云同志、彭真同志都来实验室观看了科研样机。国家领导人的关怀使我受到了莫大的鼓舞,鞭策着我更加努力奋进。

  1985年3000转/分双水内冷汽轮发电机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

  1987年安徽省科委发给浙大科学技术研究成果证书;

  1997年起获①国家有突出贡献科技工作者津贴;②政府全国劳模津贴。

  自1958年创造性地解决了国际上当时未能解决的电机转子水内冷的技术难题.首创研制成双水内冷发电机及电机双水内冷技术,打破了国际上认为制造在容量汽轮发电机非用氢气冷却不可的老框框,使中国制造大容量发电机能够走较国外更为先进的新路,为中国自力更生发展电力工业和开发能源作出了应有的贡献。这也使我确切地感到做中国人的自豪。

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植物园研究员

  郑光华(1933年11月—2005年12月9日)福建省大田人。中国著名植物种子生理学家、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植物园研究员。

  郑光华先生生于1933年11月,福建省大田人。1955年以优异成绩毕业于浙江农学院农学系农学专业,后分配到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植物园,一直从事种子生理研究,曾任联合国FAO/IBPGR世界种子库标准化顾问委员会委员,农业部全国农作物种子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委员及国内其它单位顾问、理事、编委等;浙江农业大学兼职教授。1990年3月晋升为研究员,1996年8月退休。

  郑光华先生热爱中国共产党,热爱社会主义祖国,拥护党的各项方针政策,积极支持和参加党组织的各项活动。

  在植物研究所工作的40多年中,他对工作一贯认真负责,学术思想活跃,学风正派,十分重视科研工作的科学性、严谨性和系统性,充分表现出一个科学工作者的认真工作态度和严谨的治学精神。

  郑光华先生在浙江大学学习阶段,就对作为植物生活史中极为重要阶段的种子所具有的“隐蔽生命”及其对严峻逆境胁迫的顽强适应能力产生深深的思索,由此对种子科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以种子为题材的毕业实习论文就是其数十年从事种子科研生涯漫长道路上的第一步。

  大学毕业后郑光华先生来到北京香山之麓的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植物园工作,从此,探索种子生命的奥秘,把握种子并使其为人类造福就成为郑光华先生坚持不懈的奋斗目标。在早期阶段,主要是结合植物园建园和植物引种栽培及种质保存的实际需要,首先着手种子贮藏、控制生命力,克服种子休眠、促进萌发及生活力的快速测定等方面的试验研究。研究成果除直接为建园所利用外,还为首都的绿化和园林建设提供科学资料、转化为生产力,如结缕草、羊胡子草种子发芽和七叶树种子贮藏技术等为园林生产所应用。在种子丧失生命力的机制和种子休眠机理等理论上也有所创新;与此同时,还开展了油瓜种子的性别鉴定和种子类似赤霉素物质提取和生物鉴定的研究,并获得了很有价值的资料,这在当时应属于国内独到之处。70年代中期,当时植物园正全力以赴为解决中国石油井压液胶、提高产油量,而从国外引种瓜尔豆的工作。鉴于在北京初试引种的失败乃归咎早播烂种缺苗的问题,郑光华先生通过系列研究,终于解决了早播难关,并由此而引伸到各种豆类种子萌发早期对水势、低温敏感性的系统研究,又进一步扩大到更多的农作物和经济植物种子上,从而为国内首先开辟了种子吸胀冷害和渗透调控的新领域,并于80年代结合国家三江平原攻关项目,承担主持“大豆抗寒早播丰产研究”课题。在持续十多年的大量研究与实践基础上,提出了种子萌发初始阶段的“双修补”新理论,并确立了新的“渗控”系统,将创新技术应用于农林园艺生产上。到80年代末,面临着世界范围内急迫着手于生物多样性保护的严峻挑战,郑光华先生开始转而投入了为保护中国植物种质资源,结合国情建造经济实用的节能型种子基因库方向,随即与联合国FAO/IBPGR签订合同项目,开展超干贮藏保存种子种质的系列研究。十多年来在FAO/IBPGR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的连续大力资助下,在种子超干贮藏技术和理论上都有了系列进展与突破,在Nature上撰文引起国内外的广泛重视。

  郑光华先生在《Nature》、《中国科学》、《科学通报》、《Seed Science & Technology》、《Seed Science Research》等刊物上发表论文共160多篇,撰写种子学专著5部,曾获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奖一等奖和科技进步奖三等奖。其中有不少的成果已相继直接或间接转化为生产力,有些论点与见解、技术与方法已被收入高校专业教材之中,对推动中国种子学科的发展起到重要作用。

  郑光华先生为人耿直,生活简朴,廉洁奉公,严以律己,宽以待人,深受同志们的尊敬和爱戴。

  郑光华先生十分热爱植物学研究事业,他生命不息,工作不止,一直奋斗到生命的最后时刻,还念念不忘种子生理研究。他的不幸逝世是中国植物生理学和种子生物学事业的重大损失,也使我们失去了一位好师长、好朋友和好同志,我们将永远怀念他。我们要化悲痛为力量,以郑光华先生为榜样,努力学习,勤奋工作,为促进中国种子生理学事业的发展而贡献力量。

郑光华(麻将推广)

个人履历

  1952年 8月生,湖北省赤壁市人,中专文化,致力于在赤壁市推动中国竞技麻将;

  1983年 1月在蒲圻县首届麻将公开赛上夺得冠军,并且荣获公平比赛个人奖;

  1984年 4月在蒲圻县艺术研究院休闲研究中心举办的100人麻将对抗赛中,荣获冠军;

  1985年 9月在蒲圻县电视台担任棋院桥牌频道解说嘉宾,并被授予最佳教练奖;

  1986年10月担任蒲圻市青年棋牌运动大赛评委,并获得赤壁市三八红旗手称号;

  1990年 2月~1998年3月担任赤壁市麻将公开赛执行委员会主任兼秘书长;

  1999年 5月出席全市劳动模范表彰大会,并被授予"赤壁市世纪最佳女士";

  2000年12月被评为赤壁市最具有影响力女性、最佳模范女性、以及"赤壁"啤酒代言人;

  2001年11月在首届"金剑"杯地区竞技麻将大赛上,荣获竞技麻将赤壁赛区第 1 名;

  2001年 8月评为赤壁市先进十佳女性,并被聘为赤壁市艺术研究院休闲文化研究中心主任;

  2003年 6月~2007年12月被聘为赤壁市陆水湖风景区形象代言人;

  2008年 7月担任赤壁市5.12抗震救灾工作领导小组组长,并宣传捐款捐物近70万人民币;

  2009年任中国竞技麻将协会赤壁分会主席兼赤壁市艺术研究院休闲文化研究中心主任。

个人贡献

  在努力推动中国竞技麻将比赛规则的同时,她还致力于麻将改革,将休闲麻将引导走向健康轨道,使

  赤壁市目前99%的麻将爱好者进行麻将国标打法,抛弃地方赌博行为,并成功将麻将文化引领到全市民众

  ,使赤壁市的麻将普及率大幅提升。

  在2009年台湾8.8风灾之后,她还组织赤壁市红十字会、民政局、地方企业家、著名演员、民众在赤

  壁市人民广场上演了"同一颗心"爱心义演捐助活动,筹款37万元。

  2009年10月1日,她组织申请赤壁市国庆节60周年游行活动并获得政府有关部门批准,4000余人的游

  行队伍高唱国歌,年龄最大的是83岁老兵,最小才4岁与共和国同天生日,充分展现了她热爱祖国、热爱

  生活、拥护科学发展观的伟大信念。

  -----------------------------------------------------------------------------------------------------------------------------

更新日期:2024-11-23

免费下载联系我们下载帮助免责声明版权声明用户协议隐私协议撤稿声明作品投搞关于我们常见问题网站地图

声明:网站内容全部来自于网络公开搜索结果,不保证100%准确性,仅供参考,如侵犯到您的权益,请提供版权证明来信通知,我们72小时内删除!

本站仅仅提供一个观摩学习的环境,非赢利性网站,将不对任何资源负法律责任,不接受任何赞助和广告!

删稿邮箱: djkk57@qq.com

Copyright @ 2023-2024 pc.djkk.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