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人简介
  • 车载音乐
  • 车载视频
  • LRC歌词
  • 简谱图片
  • 手机铃声
  • 名人简介
  • 汽车知识
当前位置:首页 - 名人 - 戏曲 - 陈正薇
陈正薇

陈正薇

  陈正薇,女,本名陈乐华,京剧旦角演员。现为中国剧协会员、江苏剧协理事、中国梅兰芳研究会理事、中国戏曲学院优秀青年演员研究生班导师暨客座教授。
展开

个人履历

  陈正薇,女,本名陈乐华,京剧旦角演员。工青衣、花衫,1933年生于浙江杭州,祖籍上海。她出身书香门第,其父陈大悲乃是话剧界的我国早期话剧的开拓者和领袖人物。9岁入上海戏剧学校正字班学戏。14岁在北平登台演戏。初从徐紫云、陈月梅分别学青衣、花旦戏,从周斌秋学昆曲戏;又相继由刘玉芳练武功,从赵绮霞、陈世鼐、魏莲芳、赵桐珊及昆曲名师朱传茗学戏。1948年正月初五拜梅兰芳为师。20世纪50年代在上海参加华东实验京剧团,60年代加入扬州地区京剧团担任主演,1981年执教于江苏省戏剧学校,现为中国剧协会员、江苏剧协理事、中国梅兰芳研究会理事、中国戏曲学院优秀青年演员研究生班导师暨客座教授。

常演剧目

  《天女散花》、《穆桂英挂帅》、《洛神》、《廉锦枫》、《霸王别姬》、《凤还巢》、《玉堂春》、《木兰从军》、《大英杰烈》、《贵妃醉酒》、《十三妹》、《穆柯寨》、《坐楼杀惜》、《挑帘裁衣》、《拾玉镯》、《贩马记》、《百花赠剑》、《秦香莲》等和武小生戏《雅观楼》,昆曲戏《思凡》、《闹学》、《断桥》、《游园惊梦》等,还曾参加过许多新剧的排演,如《信陵君》、《皇帝与》、《游龟山》、《武则天》、《秋瑾》、《杨门女将》、《穆桂英挂帅》、《社长的女儿》、《在平凡的岗位上》、《樱花颂》等。

活动年表

  1951年,农历辛卯年:上海京剧界为捐献飞机大炮第二次义演

  1950年朝鲜战争爆发以后,中国人民志愿军雄赳赳、气昂昂地跨过了鸭绿江,“抗美援朝卫国保家”,文艺界发起了捐献飞机大炮的义演活动。京剧改进协会举行了规模盛大的义演活动,共有三次。第二次义演是天蟾舞台的全体女演员会演,有一出《八蜡庙》,反串演出,可以说是异彩纷呈。其中三个主角黄天霸、褚彪、费德公分别有白玉艳、言慧珠、李玉茹扮演。李玉茹扮演的是个花脸角色,勾紫脸,紫箭衣,挂开口扎,穿着那么高的厚底耍大刀,与她原先的行当来了个大反差。李玉茹有着深厚的跷工,演来照样有声有色。白玉艳以武旦反串武生,她那《擂鼓战金山》中梁红玉的开打与《挑滑车》一样繁重,因此演来轻车熟路,功力不凡。言慧珠家学渊源,文武老生的行当中耍髯口等技巧丝毫不偷工减料,特别是三人“三见面”的开打,观众一下子炸了窝。另外,象董明艳、赵晓岚、陈正薇等也参加了演出。这台戏别出心裁,卓有特色,征服了观众,剧场连台客满。

  1984年10月26日,农历甲子年十月初三日,19时:梅兰芳诞辰90周年纪念演出第一场

陈正薇

  文化部和中国文联等6个单位在北京联合举办梅兰芳诞辰90周年纪念会和演出活动,演于人民剧场。马彦祥观摩了全部演出并主持了部分讨论会。

演出剧目

  《木兰从军》(阎桂祥)

  《打渔杀家》(陈正薇,李崇善,马增寿)

  《女起解》(丁至云,黄德华)

  《断桥》(杜近芳,叶少兰,单体明)

相关新闻

        陈正薇的 父亲陈大悲是中国话剧早期倡导人之一,由他组织并实践的“爱美的”话剧,是中国戏剧史上一大创举。1913年,梅先生到上海演出,他在后来的《舞台生活四十年》一书中说:“这次是我初次来上海,碰着汪优游、张双宜、陈大悲、胡恨声等几位话剧家,彼此一见如故,很谈得来。”

        在拜梅先生为师前,我学过戏。说来有趣,我父亲年轻时学新剧,遭到我爷爷强烈反对;我学戏曲,我父亲也强烈反对。不同的是,我爷爷当时在上海做官,认为演戏是“下三滥”的行当,而我父亲则认为京剧落后,不如新剧,他本人就是批判“旧剧”的急先锋。但我母亲是个京剧迷,趁我父亲在外地工作,让我上了上海戏剧学校,那年我9岁。

       1944年,父亲在武汉去世,全家失去了经济来源,母亲带着我们兄妹4人回北平投奔外祖母。梅先生得知我们一家的困境后,托人捎信来,让我们回上海,他可以收我为弟子。

       1947年秋的一个下午,母亲带我去上海马斯南路拜见梅先生。只见他穿着一身整齐的西服,脚上的皮鞋擦得锃亮,皮肤白皙,身材看上去比常人稍高,气度宽宏,又和蔼可亲。母亲把我介绍给梅先生,我深深地向他鞠了一躬。梅先生很和气地问我多大,学过哪些戏,我一一作答,接着,梅先生和母亲就商定了拜师的日子。

       1948年农历正月初五,拜师仪式就在梅宅的客厅举行。那一年我14岁。我穿的墨绿底大花夹袄和墨绿色的皮鞋都是师母为我准备的,梅先生和师母带我穿梭在宾客中,把我引见给他们。

      拜师仪式上,梅先生夫妇并排南面而坐,我行弟子礼,按梨园传统习俗,行的是叩首大礼。行礼完毕,梅先生对我说:“我在童年时失去双亲,饱尝人间辛酸,所以对年幼失怙的孩子总是特别心疼。你父亲是位大戏剧家,可惜过早去世了,希望你一心向学,把你父亲的事业继承下来,也就不枉我这片心意了。”

师母让我对她不必叫“师娘”,也随梅葆玖和梅葆玥叫“香妈”。

        梅先生收徒,每次都要拍照,一律是梅先生坐于沙发上,弟子侍立一旁。但那一天,梅先生安排我坐在他和师母中间,我明白,这是她对我这个失去父亲的孩子的特别照顾。

我投入梅门之时,正好是梅先生的子女葆玥葆玖学戏之时,梅先生请了陈秀华、王幼卿、陶玉芝和朱传茗等一流名师给我们授课。从那时起直到1952年,我一直与葆玥、葆玖一起学习。梅家是个大沙龙,来访者络绎不绝。我常常坐在一边用心聆听,自得其乐。

      我记得有两个细节,一是梅先生家盥洗室总有一把刷子,梅先生常常会很小心地用刷子刷他的手指甲。另一件事是,有一次我竟然看到梅先生给师母福芝芳专心致志地洗丝袜。

       有很长一段时间,梅先生差不多每天都去冯耿光家用晚餐,去时常常带上我。座中有戏剧家、电影明星、画家、诗人,还有学者,他们高谈阔论,让我受益匪浅。

在冯家,我常常要读报,这也是梅先生给我准备的“课程”。我从小说话快,以至于在舞台上,影响口齿清晰。梅先生让我读《人民日报》社论,从而提高念白的水平。

更新日期:2024-11-23

免费下载联系我们下载帮助免责声明版权声明用户协议隐私协议撤稿声明作品投搞关于我们常见问题网站地图

声明:网站内容全部来自于网络公开搜索结果,不保证100%准确性,仅供参考,如侵犯到您的权益,请提供版权证明来信通知,我们72小时内删除!

本站仅仅提供一个观摩学习的环境,非赢利性网站,将不对任何资源负法律责任,不接受任何赞助和广告!

删稿邮箱: djkk57@qq.com

Copyright @ 2023-2024 pc.djkk.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