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志声
郑志声 - 生平简介
郑志声(1903—1941年),中国作曲家、指挥家。曾用名郑厚湖。1903年生于广东省中山县,1941年12月逝世于重庆。郑志声原名厚湖,因立志献身音乐,改名志声。1911年12月19日生于广东中山县,父亲为广州香港间一铁路小站的站长,母亲去世比较早,有兄、弟、妹各一人。 鸦片战争后,广州开沙面为租界。法国天主教在此开办圣心中学。1922年郑志声入圣心中学读书。校长为法国天主教神父,懂音乐,为作弥撒的需要,组织了学生管乐
队。1922年入广州沙面圣心中学读书,1927年毕业,改名志声,赴法国学习音乐。先入里昂音乐戏剧学院,毕业后入巴黎音乐戏剧学院深造,师从B.H.比塞学作曲,师从P.戈贝尔学指挥。1935年毕业,以优异成绩获作曲与乐队指挥奖,并指挥了学院管弦乐队的公演。同时,他还获得巴黎塞撒·弗朗斯音乐学校的毕业文凭。后在巴黎高等音乐戏剧专门学校任教,为电影配乐,并被吸收为法国全国文学家与作曲家学会会员。
留法期间,他参加了中国留法学生组织的抗日联盟,并和冼星海等人组织了中国留法音乐学会,立志发展民族音乐。1937年7月回国,先在云南中山大学任教,后于1940年9月到重庆国立实验剧院任教。1941年下半年,兼任中华交响乐团指挥。 郑志声传世作品极少。
他在法国写的作品,回国时都留在香港,已下落不明,仅知其中有以广东音乐《昭君怨》改编的带钢琴伴奏的提琴曲。现存作品有:以岳飞词谱写的、用管弦乐队伴奏的合唱曲《满江红》,歌剧《郑成功》片断的乐队曲《早晨》、《朝拜》等。此外,还有弦乐三重奏1首、女高音独唱曲《泣女》1首以及为《无锡小调》编配的钢琴伴奏等。从中可看出他的作品民族风格鲜明、结构严谨、和声丰富,能以简练的手法取得生动和新颖的效果。郑志声曾指挥中华交响乐团演出了W.A.莫扎特、L.van 贝多芬、F.门德尔松、G.罗西尼等人的作品及他自己的作品《满江红》和《郑成功》片断,他对乐曲的处理生动、严谨,受到当时重庆文化界的赞扬。
郑志声 - 个人轶事
国立实验剧院管弦乐团
国立实验剧院管弦乐团的前身是山东省立剧院弦乐团,由陈鹤田负责。1940年,冼星海介绍毕业于巴黎音乐院指挥和作曲专业的郑志声来重庆任剧院歌剧部主任。郑是第一个指挥巴黎音乐院交响乐团的中国人。他来重庆后,将弦乐团扩建为管弦乐团并兼乐团团长及指挥。剧院又聘请王云阶、黎国荃、朱崇志、李元庆等人协助。
乐团团部设在现渝中区大梁子。剧院训练班学生、附设乐团和附设剧场国剧组三方面共200人,学生全系公费,开支浩大,多靠剧场国剧组的演出收入维持。郑志声初到剧院时,乐团演奏员们并不了解冼星海推荐的是“何许人”,直到第一次排练贝多芬《第五交响曲》,郑志声不看总谱,背谱指挥,大家对其罕见的记忆力感到震惊,从此口服心服,对他备加尊重。
郑志声不仅在音乐上有很高的造诣,创作了交响大合唱《满江红》、管弦乐《郑成功》组曲,其不畏权势的高尚人品、铮铮铁骨,更是令人钦佩。叶语回忆说,有一次,蒋介石在军委会大礼堂举行由中华交响乐团演出的音乐
会,招待美、英、苏、法大使及夫人,高级官员及其他外宾都在座。帷幕拉开,郑志声握着老师戈贝教授送给他的指挥棍在掌声中走出舞台,当他回身向观众答礼时,突然向幕侧喊道:“关幕!”司幕员在惶惑中把幕关上。值日副官长急忙跑到后台:“这是怎么回事?谁叫关幕?”“我!”郑志声掷地有声,“中国是文明国家,大使先生们也来自文明国家。我从欧洲指挥交响乐团到回国担任指挥,从来没有见过一边吃东西一边听交响乐的事,我拒绝指挥!”直到副官长再次到后台报告说,华筵已全部撤除时,郑志声才在全场起立致敬、暴风雨般的掌声中重新出场。 遗憾的是,1941年月12月21日,郑志声不幸患“黑死病”逝世,弦乐团也随之解体。联合演出与励志社管弦乐团
有意思的是,三大乐团虽然各有其名,但演奏人员时常相互客串,多次联合成大型乐团演出。联合演出由吴伯超、马思聪、王人艺等几位音乐家偕手创办,受到他们邀请的演奏人员都会欣然前往。
“声势最浩大的一次,要数1941年3月5日和6日的三大乐团联合演奏大会。节目由吴伯超、马思聪、戴粹伦、郑志声等音乐家商讨,选定了世界名曲及我国音乐家独创的优秀曲目。经过严格筛选,决定演出人数为60人,指挥由三大乐团的马思聪、吴伯超和郑志声担任。”经过多次排练,演奏直臻纯熟境地,演奏大会最后在泰戏院举行,“戴粹伦在演奏中表现得淋漓尽致,不愧为当时最负盛名的小提琴演奏家。”三大乐团联合演出汇集了全国各地的精英,实属空前盛举,听众座无虚席。
“记不清是哪一年了,一次在‘新生活运动广场’(今解放碑)联合举行音乐会。蒋介石到场,坐在贵宾席前排中央。由郑志声指挥《黄河大合唱》开场,刚唱了两曲,蒋介石就马着脸起立退场。接着,观众席突然响起热烈掌声。”三大乐团占据了当时陪都音乐,甚至是全国音乐的主流地位。与此相映照的,便是当时的“励志社管弦乐团”。这个乐团在南京沦陷后随政府迁来重庆,顶头上司是励志社的音乐股长刘蕙佐,乐团人数很少,实力较弱。在音乐界享的盛名的吴伯超、江定仙、马思聪、黎国荃、朱崇志等,除临时应邀排练弦乐重奏或弦乐合奏、参加演出外,很少以乐团的名义在社会上公开演出。
励志社乐团实际上是御用乐团,为四大家族达官贵人的社交活动服务。官员们举行宴会,要乐团演奏宴会音乐。音乐家们认为干这种酒吧间洋琴鬼干的活儿,简直是‘斯文扫地’,深受侮辱,范继森和朱崇志等人,旗帜鲜明地站了出来,他们起草了‘宣言’,提出‘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口号,征求全团成员签名。
这个举动使乐团分裂了。凡是科班出身的演奏家,包括月薪高达300元左右的吴伯超、马思聪等,大都签了名。但还是有一些人拒绝签名。他们认为,谁给钱,就给谁演奏。只要有钱,‘马路音乐’、‘厕所音乐’都行!官员们员召集全体乐团开会,范继森和朱崇志等人当场朗读‘宣言’,会场一片混乱。”“谁愿干,谁干!我们不伺候官老爷们喝酒划拳。”所有知名音乐家拂袖而去,在抗日战争胜利前夕,乐团终遭解散。
郑志声 - 个人作品
《满江红》是宋、元时最流行的词牌之一。曲谱最早见于1920年12月北京大学音乐研究会编《音乐杂志》第一卷9、10号合刊,当时歌词为元代萨都刺所作的《满江红·金陵怀古》。1、1925年"五卅"运动后,杨荫浏将岳飞的《满江红》填入原曲调中,用以表达当时人民的爱国热情,因此流传广泛。歌曲的曲调淳厚有力,节奏稳健,抒发了激愤、昂扬和壮烈的情绪。全曲分上、下阕,曲调基本相同,略有变化:下阕第一句采用了词调音乐中典型的"换头"手法;结尾一小节提高八度,表现出强烈的爱国热忱和抗敌决心。此后一些大型音乐创作即以此曲为主题。
2、管弦乐组曲。1943年冼星海以歌曲《满江红》为主题作于苏联。该曲被列为第四组曲,作品第15号。全曲共三段:一、柔板,持续地,描写抗日战争"中国人民的坚毅斗争";二,小快板,谐谑曲,描写"斗争的中国";三、小行板,"胜利之歌"。
3、管弦乐伴奏的合唱曲。郑志声作曲,词为岳飞的《满江红》。
郑志声 - 相关书籍
书籍名称:《郑志声百年诞辰纪念文集1904--1941》
出版社:郑志声百年诞辰纪念活动筹备小组
类别:文学
出版时间:2004-12-01
上书时间:2007-09-26
开本:32
页数:103 页
装订:平装
郑志声 - 相关条目
查阜西 陈田鹤 丁善德 杜鸣心 傅庚辰 高曼华 何士德 胡坤 黄自
郑志声 - 参考资料
http://www.zsnews.cn/Culture/2004/06/23/466868.shtml
http://www.lsqn.cn/mingren/RWJS/NOW/200703/26481_2.html
http://www.kongfz.com/bookstore/2731/book_14142294.html
郑志声(1903—1942),早年留学法国,在里昂音乐戏剧学院和巴黎音乐戏剧学院学习作曲和指挥。1937年回国后,曾在中山大学、重庆国立实验剧院任教,还兼任中华交响乐团指挥,1942年病逝于重庆。郑志声逝世后,《扫荡报》发表了广西艺术馆馆长欧阳予倩的悼念文章《多难的中国音乐界》(1942.2.21),同日还发表了胡彦久的文章《追忆郑志声先生》。欧阳予倩在文章中赞扬郑志声先生严谨的治学态度和为事业而献身的精神,对聂耳、黄自、张曙、郑志声等一批音乐家的早逝深表哀痛。对音乐运动的现状,他指出:音乐队伍中“门户对立之势已形成”,“音乐家先从‘自见’上做功夫是最不合算的”,“音乐运动尚处启蒙阶段……音乐运动的发展需要大家尽全力于音乐本身的诸多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