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人简介
  • 车载音乐
  • 车载视频
  • LRC歌词
  • 简谱图片
  • 手机铃声
  • 名人简介
  • 汽车知识
当前位置:首页 - 名人 - 传媒工作者 - 李佩钰
李佩钰

李佩钰

李佩钰,女,中国经营报社总编辑兼《商学院》杂志社长。1986年进入中国经营报社工作,历任编辑、记者、记者部主任、发行部主任、副总编等职,1994年被任命为中国经营报社总编辑。1999年至2001年曾兼任精品购物指南报社总编辑。2004年被新闻出版总署授予全国新闻出版行业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
展开

李佩钰 - 人物简介

李佩钰,女,中共党员,工商管理硕士,主任编辑,中国经营报社总编辑兼《商学院》杂志社长。1986年进入中国经营报社工作,历任编辑、记者、记者部主任、发行部主任、副总编等职,1994年被任命为中国经营报社总编辑。1999年至2001年曾兼任精品购物指南报社总编辑。2004年被新闻出版总署授予全国新闻出版行业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

其主要论文有:报纸的商品性及其营销策略分析(《中国报业》1999年第10期),二十一世纪报业人才需求的变化(《中国劳动保障报》1999年10月),报纸的营销技巧及其策略

分析(《中国记者》增刊第3期),关于新时期经济类报纸发展的思考——从《中国经营报》的发展谈起(《中国报业》2001年8期)等,其中“关于新时期经济类报纸的思考”获中国报业协会举办的首届中国报业(经营管理)优秀论文奖。

李佩钰 - 相关访谈

威严经营报

[网友]:您觉得中国经营报在全国的财经媒体中处于什么样的地位?

[李佩钰]:《中国经营报》创刊于20年以前,1985年创刊,后来经过很多次改革,实际上1996年我们对《中国经营报》进行重大改版以后,使《中国经营报》走上了主流的财经媒体之路。应该说我们96年的改版是步别人的后尘,是在学习其他成功的媒体,比如《中华工商时报》,我们是在这个基础上再一次发展起来的。而后来有其他一些媒体的出现,实际上也应该是在借鉴了《中国经营报》的一些成功经验和失败的教训基础上,又进一步向财经媒体方向发展。这几年我们应该看到财经媒体越来越多,而《中国经营报》在这其中应该处于一种既是先行者,同时在日益加剧的财经媒体竞争过程中,也激发了我们不断的创新激情和力量,学到了很多的新方法和新的更市场化的运作模式。 

[网友]:整体感觉经营报似乎比较大众、比较通俗,不像财经时报、经济观察报那么高深,您怎么看待这个问题?

[李佩钰]:《中国经营报》可能给读者的感觉是比较大众化或者比较通俗。我们解释是经济新闻的一种社会化,另外我们在做报纸的时候,十分强调它的可读性,在这个问题上,我们怎么来看待?无论是财经类报纸、社会生活类的报纸、消费类的报纸、还是时尚类的报纸,它都脱离不出报纸这本身的命题,它首先是一份报纸,还应该是一个文化休闲产品,就是给大家提供阅读的享受的这么一份产品。所以,这个时候把握一份报纸的专业性是必要的,就是它必须有专业性,特别是经济类、财经类报纸更应该有专业性,因为你的读者具有一定的专业水准,如果你做这份报纸感觉到很浅,读者不可能接受这份报纸。同时,我们应该特别注意到无论多么专业性,这份报纸也是一份休闲产品,读者读这份报纸也应该获得一种轻松的感觉,所以这个时候的可读性是我们所有的报纸特别是财经报纸特别要注意的。

在把握《中国经营报》可读性问题上,其实我们用了很多的方法、很多的制度化规定,来注意我们报纸的可读性。比如我们开辟的“老板对话”专版,通过“对话”这种闲聊的方式,使我们的企业家能够对读者所关注他们的一些关于企业经营上的话题展开一些讨论,提出他们的一些新的看法。我觉得在这个问题上应该说是《中国经营报》一直是坚持不变的。另外,我们也必须看到,从读者的需求和读者本身具有的专业性来讲,我们也想我们的大部分读者还不是说都具有专家的水平,尽管他是专业人士,所以如果你的报纸要是太高深了,或者太枯燥了,我们的读者阅读起来会有一些困难。在这种情况下,作为一份财经报纸,我们必须兼顾读者阅读的能力以及他阅读的要求两个方面去考虑,给他们提供他能够轻松阅读的这么一个产品。

李佩钰

[网友]:提个建议,中国经营报的网站可不怎么样,有点不上台面,在网络时代,报纸也应该重视网站的建设与网络的互动,您认为呢?

[李佩钰]:这个网友批评《中国经营报》的网站不怎么样,非常感谢网友对《中国经营报》这么强烈的关注,首先应该承认过去《中国经营报》的网站做得不是很好,与我们这份财经报纸的地位,包括与我们读者的需要有一定差距。所以,实际上我们现在也正在做工作,因为原来我们的网站就是我们的技术部委托外面的一些机构代我们来做,但是我们今年上半年专门成立了我们新媒体事业部,现在正在对《中国经营报》网站进行重大的改版,希望大家给我们时间,让我们把这个网站建设的能够满足各位《中国经营报》读者以及网友的需要。确实应该像您说的,我们应该重视网站的建设与网络的互动。 

亲和女总编

[网友]:在现在这种媒体商业化的背景下,女记者的前途渺茫亚,您是二十年前进入中国经营报的,换位思考一下,如果您年轻二十岁,会怎么走这条路?

[李佩钰]:我是十九年前进入中国经营报社的,我当时是应聘考试到这个报社做编辑记者,在这个报社经历了十九年,而且我在这个报社之前几乎没有什么其他的从业经历,等于大学毕业的第二年就到这个报社里来。应该说我还算是比较幸运吧,随着中国经营报社一起成长,并且在这个报社经历了由一个记者编辑,做到中层干部,最后做到总编辑这个职位。这位网友说到在现在这种媒体商业化的背景下,女记者的前途渺茫,我不知道大家为什么这么认为。

无论是《中国经营报》还是今天来到这里的人民网,其实在传媒行业中,女性的位置越来越重要。另外,女性从业者的比例越来越大。原来我刚来到《中国经营报》的时候,女记者很少,而现在《中国经营报》整个报社的人才结构中大约有40%多的从业人员都是女性。而且我还真的有一种感觉,我觉得其实从事报业传媒这个行业,女性有她一定的优势,甚至比男性更强的优势。我不认为在这种商业背景下,女性就前途渺茫,我反而认为在现在大家对女性在这个行业中是没有过多的歧视,他应该更希望女性加入到我们这个团队中来,至少《中国经营报》是这样,我们从来不认为女性在这方面有什么弱势。

这位网友提到“换位思考一下,如果你年轻一下二十岁,还会走这条路吗?”我想有一句话叫“干一行,爱一行”,或者叫做“先干一行再干一行”,我当年是从一个外行进入《中国经营报》这个行业里来,当时是糊里糊涂进入这个行业,经过了19年,但是这19年,我是非常热爱这个职业的,无论我是做记者,后来我做发行部主任,后来做记者部主任,后来做副总编辑,现在做总编辑,我真是非常喜欢这个职业。如果现在让我回答我年轻二十岁,我走哪条路?我毫不犹豫地说我还会走这条路。

[网友]:您的家庭会否因您的事业受到影响?

[李佩钰]:其实在很多场合都有人问过这个问题,我觉得毫无影响,而且我甚至认为因为我的事业会有助于我的家庭,我说这番话绝对不是口是心非的粉饰,而是事实。为什么呢?首先,我认为可以有各种各样的女人,而且每个女人会有每个女人的生活方式,每个人有每个人认为最幸福的生活方式。但是我认为现代社会,一个女人的幸福,就我认为,她肯定不仅仅是家庭生活本身,她应该有事业,有能够让你产生自信的这么一份事业。而因为你有了这份事业,也会让你在家庭生活中有一份自信,并且如果一个女人仅仅有事业,而没有家庭生活,没有完美的家庭生活,我认为她自己的内心,她的性格上面肯定会受一些影响。所以,我觉得事业和家庭绝对是相辅相成的。

当我事业做到今天的时候,一方面有我自己的努力,有方方面面的朋友们的帮助,同时也应该有我的家人、我的爱人、我的女儿以及我的亲人们的帮助,使得我能够走到今天。但是当我走到今天的时候,我也认为作为一个能够自立的母亲,我觉得至少在我的女儿面前,我应该是自豪的,让她认为她的母亲是她认为她眼里最喜欢的妈妈,我觉得这一点是很幸福的一件事情。

我认为要处理好家庭与事业关系,在家庭生活中必须摆明位置,你在家庭生活中你就是母亲,是妻子,应该承担应该承担的责任,千万不能在家庭生活中也拿领导的气势,有的时候就容易出现问题。同时我也认为在工作中那就是工作,绝对不能跟你的家庭再掺到一块儿。如果要想做得好,就应该把家庭和事业截然分开。

[网友]:今天的主题是“威严经营报,亲和女总编”,这个“亲和”是谁给李总加的呢?李总真的很亲和吗?

[李佩钰]:今天的主题是“威严经营报、亲和女总编”,“亲和”是谁加给我的,我想这可能是我的同事们他们加上来的。我不知道我在部下包括我的领导,我的同级面前是个什么样的形象,但是我想作为一个女性管理者,她肯定一方面有威严的一面,另一方面也有亲和的一面。无论是女性还是男性管理者,都需要有一种恩威相间的气质。

其实《中国经营报》做的是一份报纸,同时我们把报社当做一个企业来做。所以,在报社一直是需要有一种管理者的形象的出现,而且需要一种管理者的号令来带领大家怎么做,而不是大家一盘散沙想怎么做就怎么做,也不是大家各自为政,不是这样的。我们一直有一种主导,比如在我带领下,在社里的主导下,大家朝这个方向去做。所以,这个时候就特别需要一种威严,同时也更需要一种亲和力。因为我们是一个文人的团队,如果仅仅靠威严,特别是一个女性,因为我的部下可能是男性居多,所以仅仅靠威严,肯定很难在文人成堆的环境中建立自己真正的威严。所以,亲和力是必须的。另外,作为本人,亲和力也是我本身的东西,包括工作之余,以及其他时间,跟同事们建立朋友的关系,跟大家共同地去完成一件我们非常喜欢做的事情。所以,我觉得亲和可能应该这么理解。

女总编vs经营报

[网友]:中国经营报是以男人为主要读者群的经济类报纸,而您作为一个女总编是如何把握报纸的走向的?

[李佩钰]:的确,《中国经营报》主要的读者对象是企业的中层以上的管理者,特别是以男性为主,当然也有很多女性。我作为一个女性总编辑,怎么把握报纸走向?这个好象跟性别没有太多的关系。因为我们知道,无论是男性、女性,作为一个总编辑,他的身份还有他自身的要求,就是如何把这份报纸做好,并且如何把这个报社、这个企业做好。至于是男性、女性,我觉得应该在我们的工作当中没有过多的性别色彩。所以,把握的报纸导向并不是说一份“给男人看的报纸”,女总编就没有办法把握,我觉得这都是一种职业需求。  

[网友]:请问嘉宾,您作为总编,怎么让内容迎合市场?作为女主编,感性成份大些还是理性成份大些?怎么样调节好感性和理性?

[李佩钰]:作为总编辑,我想首先解释一下,不应该叫做“迎合市场”,实际上作为总编辑,我想我们一方面是总监,另一方面我们又是一个报业的经营管理人员。这样,在确定办报思路的时候,比如《中国经营报》就要首先明确我们的办报方针:第一点叫政治导向;第二叫社会责任;第三叫经济利益。第一,政治导向就不言而喻了,是我们安身立命之本。第二,社会责任。作为一份传媒,作为报纸也是这样,它要想提高它的影响力,获得它的公信力,从他们主观上来讲,大家有这种社会责任感,这是必须的,并且也是任何新闻人的职业理想。第三,经济效益。当然一份报纸,应该说盈利不是万能的,但是不盈利也应该不是万万不能的,所以获得经济利益,特别是像《中国经营报》这样市场化运作的报纸特别需要把握的。

所以,在这一点上,我们不能迎合市场,为了达到这三者的结合,应该根据市场的需求来适时地规划和调整我们的编辑方针,以达到刚才说的这三点的和谐和统一,而不是单纯地迎合市场的需求。

作为女总编是感性成分大还是理性成分大,我想作为任何一个经营管理者,其实都存在着是感性成分大还是理性成分大。我现在有这样一个感觉,每一个人实际上都具备这两种成分的综合体,很难说哪位管理者是纯感性的或者纯理性的,是两种综合体,怎么样把这两种特质很好地结合起来,其实是非常有利于管理的实施。作为一个管理者,特别是一个企业的包括报社的一把手,大家知道如果没有理性肯定是不可能的,必须要有理性。但是如果仅仅是理性,缺乏感性,缺乏激情,甚至缺乏一种情绪的宣泄,我想作为一个一把手往往他的个人魅力或者是他的一种观点抒发有时候也是需要借助感性的东西去表达,也不能仅仅靠理性都能够做到。这个应该是不分性别。

如果仅仅说到性别,如果是一个女总编,比起男性总编辑来讲,我承认女性总编辑、包括我本人感性成分多一点,理性成分可能相对少一点。所以,我们在工作中也必须要适当地调整,怎么使得感性和理性这两方面充分地协调,有利于职业,以及报社事业的发展。但是我也承认仅仅有理性的女性管理者,或者感性色彩太少的女性管理者,也不一定是成功的管理者。  

[网友]:您作为一名总编,最担心的是什么?

[李佩钰]:作为《中国经营报》的总编辑,最担心的是什么?当然我现在谈的是跟工作相关联的。我认为《中国经营报》走到今天,应该说我们完成了从最初的创业阶段,以至到后来我们的崛起阶段,到现在我们的发展阶段,完成了这三个阶段的任务。所以说下一步对我们来讲,需要解决的就是进一步创新的问题。随着竞争的加剧,我们时时刻刻感觉到这种竞争的压力,而这个时候如果没有什么新的东西,没有什么新的变革,我们肯定随时都会被新进入的竞争者所淘汰。所以,第一个问题应该是我们的创新问题。第二个问题,就是我们自身的建设问题。其实一个报社,特别是一个企业做到一定程度,因为我们还不敢说我们做得很大,只能相对于原来做得大,我们最大的竞争对手或者说最大的敌人就是自己。因为报纸做到今天,无论多么的竞争对手,很难说竞争对手就可以把你打垮,让你一夜之间就怎么样了,报业在这方面还是相对比较好的,还不至于马上就怎么样。但这个时候,其实我们最大的担心就是我们内部的一些问题,包括我们管理上的一些问题,包括我们的资源整合问题。 

所以,《中国经营报》今年提出的经营方针叫做“整合年”:实际上就是对外整合我们相关的利益方,包括方方面面,无论是行政主管部门、新闻宣传主管部门,还是我们的客户,还是我们的读者等等,整合各种各样的资源。另外对内也是整合,就是我们部门之间的整合的人才之间的整合等等,我认为这实际上是很多媒体做到一定程度都要面临的问题,就是我们自身的一些建设问题。

对我们来讲,无非就是以上两点,第一是要创新,第二是我们内部管理问题。如果要说现在最担心的问题,如果这两个问题解决不好,就会使我们逐步地走向衰落。

[网友]:了解传媒的人都知道中国经营报更知名的事件是产权事件,这件事李总是当事人之一吧,你说说这件事对经营报的影响吗?你认为中国报业改革是不是还是要触及产权问题呢?

[李佩钰]:这位网友提的关于《中国经营报》所谓“产权事件”,我作为当时在中国经营报工作过的主要的负责同志,我觉得这个事件不应该叫做“产权事件”,其实它无非就是我们在报社的经营管理中出现了一些问题,就像我刚才说到了内部出现的一些问题,一旦做大了以后,有一些观点上的不一致,最后产生一些问题和分歧。当然,最后有一个过程,我觉得这还不应该叫做“产权事件”,因为那是过去的事情,我想它应该翻开过去一页。

另外谈到对中国报业改革是不是还是要触及“产权问题”?就像中国企业改革,最后不能够回避产权问题一样,中国报业改革的进程肯定最后也要触及到这个问题。因为我们在报业改革的过程中,我们会发现实际上谈报业改革自然要谈到我们报业改革的主体,所以我们我们前几天刚刚由新闻出版总署报刊司主办,中国经营报社承办的第二届报业竞争年会上,我们主题就是“重塑新型市场的主体”。至于市场竞争的主体确定,肯定也牵扯到主体的属性,以及与它相关联的产权等等方方面面的问题。我作为一个报业的从业人员,可能会触及到这方面的问题。

另外,包括产权问题,包括外界认为《中国经营报》因为产权问题所产生的一些争论等等,其实它只不过是你在发展过程中一个很小很枝节的问题,至于说《中国经营报》能够走到今天,它从一份很小的报纸走过来,能够走成功,它成功的必然并不是说它产权问题怎么就确定了,关键还是我们怎么操作的问题。应该说报业在改革和发展过程中,摸着石头过河,或者说先做事再谈产权怎么怎么着,那不是非常必要的,不是前提条件。先把报纸做好了,怎么按照市场化的方式把报业做好,然后再议论产权问题,那可能是以后的问题,而不是说先把产权划分好,划分不好,就不可能推进报业改革,不可能把报业市场化这条路走成功。我觉得不是这样的,或者说《中国经营报》的经历不是这样的。  

财经媒体面面观

[网友]:听说北京、上海、广州逐渐成为全国性综合财经报纸的中心?

[李佩钰]:我想作为一份财经类报纸,实际上无论从我们的办报的理想还是实际经营运作过程的一些具体问题,我们无疑都要把我们的重心放在全国的经济、文化的中心来做。作为《中国经营报》,从我们后来1996年改版一直到现在这么多年,其实我们一直强调我们要以经济发达地区对财经新闻感兴趣、对经营管理感兴趣的这些读者为我们的重要的读者对象。当然,我们也会关注其他各个地区关注经营管理常识的这些读者。

所以,我觉得自然北京、上海、广州就成为《中国经营报》具有重要位置的一个地区,在这个重要位置中,一方面是读者群体的重要性,还有一方面也是广告收入的重要性,这三个地区的广告收入占《中国经营报》广告收入的很大一部分。我觉得现在不仅仅是《中国经营报》,其他的财经媒体,在做媒体过程中,无论它的编辑部选择的地址还是他的工作重心,其实大家都把这几个重点城市作为他们的中心,我想这也是大家的共识。

[网友]:您觉得现在的财经媒体受众有什么变化?他们的构成有什么特点?

[李佩钰]:现在财经媒体的受众有什么变化,他们的构成有什么特点?我想可能确切的数据需要我们调查公司的调查结果来反馈给我们。凭我们近十年来做报纸的感觉,我认为财经媒体的受众的确在发生变化。第一个变化,我认为是它整体数量的变化,记得96年,当时《中国经营报》改版说要做一份主流财经媒体的时候,我们在探讨《中国经营报》读者的时候,我们曾经有一个预测,预测未来能够读这样的报纸的读者总量是多少,当时是一个很保守的估计,认为全国能读这样的报纸无非就是20万。但是那个基础也是因为当时我们依据统国家统计公报——“关于经济人群的划分”,最后用的一种客观和主观双方面的想法做了这么一个规划。

但是现在到了2005年,我们应该看到实际上无论是《中国经营报》还是其他各个财经媒体,我们大家总的发行量加在一块儿肯定会远远高出这个数。而且现在阅读这样的报纸还不是总的经济类报纸的读者群,随着国家的经济社会的发展,随着人们关注经济活动的人群的增多,财经类报纸的受众总量在非常快地增长。现在读财经类报纸不仅仅是经济活动的参与者,还有一些关注经济活动的人群,比如读这些报纸有企业界的人士,有做经营的人士,同时也有教师、学生、政府官员等等方方面面的人都在关注经济形态。所以,我们认为首先是总量的增多。

第二个变化,受众结构的变化,十年以前,读经济类报纸的人可能高素质的政府官员比较多,另外就是企业的高层管理者,特别是国有大型企业、外资企业高层管理者读这份报纸比较多。而现在经过我们这几年的读者调查,我们明显发现财经类报纸的读者结构中,企业的读者群进一步扩大,不仅仅是高层管理者,中层,甚至基层企业的员工也要读这些报纸,了解一些关于经济类的话题,特别是经济管理的常识。

现在我们发现一个特别有意思的现象,就是大学生,包括在校的学生,我们十年以前做读者调查的时候,发现学生的读者群只能够占《中国经营报》读者总量的二十分之一,是这么一个比例。我们现在对读者调查,发现学生占到《中国经营报》总量的十分之一。未来的经营管理者他们也是在关注着经营管理的知识,这是结构的变化。

第三个变化,知识层次的变化,我们明显地感觉到财经媒体的受众他们的知识水平,他们本身具有的经营管理知识的能力会越来越高。其实在这一点上,也逼迫着我们所有财经类媒体加强我们的深度,同时给他们提供更新的内容,否则就很难满足他们的需求。应该说有以上这三方面的变化。

[网友]:能谈谈财经媒体的发展趋势吗?会越来越多吗?会出现像华尔街日报和金融时报那样的吗?

[李佩钰]:这个话题是比较大的,对于趋势的预测,我想我们每个人都有点不敢说,但是作为一份财经报纸做了十几年的传媒人士,就我个人的观点谈谈看法。

就发展趋势而言,从二十一世纪初开始,越来越多的报业同仁都加入到了财经媒体的行列中来,就说明大家都看好了比较好的发展态势。事实上也是这样,记得96年我们在对《中国经营报》进行改版的时候,当时大家非常困惑的是,那个时候已经做了十年《中国经营报》了,但是一直是非常艰难,而我们93年做了一份生活服务类报纸——《精品购物指南》。两年的时间就表现出很好的态势,当时《中国经营报》的很多同事们大家一起议论这个话题,感觉非常困惑,认为是不是做一份全国性的经济类报纸非常难做,而做《精品购物指南》这样一份地区的生活服务类报纸就相对比较好做。

所以,最后我们也是本着背水一战的心态去投入到了《中国经营报》96年的改版工作中。改版以后,取得我们预想不到的成绩,到2000年,《中国经营报》已经有了非常明显的上升,无论它的发行量还是广告收入。这个时候我们发现很多同行大家也都看到了这一点,纷纷加入到这个行列中来了。其实一段时间以来,为什么大家对财经媒体这么看好?我想有几点原因:第一,经济全球化的趋势为全国的经济类报纸的发展提供了一个非常大的空间,更多的读者需要全国宏观经济背景的报道的出现。第二,参与经济活动以及关注经济活动的人群增多,为经济类报纸提供了更广泛的读者队伍,大家都要关注经济话题,读者队伍就扩大了。第三,现在经济活动进一步的扩展,使得现在的经济报道内容更丰富了,没有明显的边界了,比如社会新闻、体育新闻、文化新闻,背后往往有经济活动的背景,这样作为经济类报纸可写的内容也多了。

这三个原因使得经济类报纸在九十年代末二十年代初就出现了非常好的趋势。未来的发展会怎么样?我们当然希望它继续往前发展,但是不可否认的是,从去年下半年一直到今年上半年,因为经济类的媒体竞争加剧,同时也是因为整体的宏观的广告市场的变化,使得我们大家看到了做一份经济类报纸,玻璃天花板其实已经出现了,它上升的空间到底有多大?它应该是有边界的。

我们做了一个多亿的广告收入,再往上走,我们发行量做到30多万,再往上走很难。尽管看到玻璃天花板上面阳光灿烂、白云朵朵,但是我们就是上不去。这些也是大家最近议论的话题,也是大家都看到的。它的空间肯定不是无边界的,可能有一定的边界。会越来越多吗?我想不会越来越多的,因为随着新进入的媒体增多,竞争加剧,新进入媒体的成本也增加了,包括成功的可能性也在缩小。因为原来一些在位者他也会采用各种各样的办法不断地创新来巩固自己的位置,而新进入者他要想进入到这个市场,需要花的力气就要比过去大,而总盘子又不是很大。这种情况下,可能不会很大。

另外,会像《华尔街日报》和《金融时报》那样吗?关于经济类报纸下一步是不是要做日报,日报的前景怎么样?刚才我也看到有网友问这个问题。作为《中国经营报》,我们短期之内不会选择做日报这么一种方向,为什么不选择呢?我在今天不想过多地讲这方面的原因。至少我认为在现阶段做一份经济类日报的难度是非常大的,我们能否在中国诞生一份《华尔街日报》或《金融时报》,不确定的因素比较多。而且随着互联网的出现,我们一份日报的难度会进一步加大。是不是能出现《华尔街日报》,我持观望的态度吧。 

人才观与管理人才

[网友]:作为财经媒体的总编,假如要找一名记者,您愿意招一名新闻专业的学生还是一名MBA?

[李佩钰]:作为财经媒体的总编,要找一名记者,我不怕得罪新闻专业的学生,我当然希望找一名MBA,为什么呢?其实这牵扯到我们对从业人员的要求,我记得我在一次北京大学演讲中,一个学生曾经问我一个问题,“您认为我们现在马上毕业了,我们要增强哪方面的技能?”我当时的回答是说,我说你们在知识储备上经过北京大学这么著名的学府培养,尤其一些学生是研究生毕业,你们的专业技能完全能够适应一个报社的工作需要。这时候我认为大家最需要的是什么呢?是一种职业精神。

所以,我认为作为一个新闻专业的学生,他学的新闻知识,包括作为一名记者的一些专业知识,我觉得已经足够了。这个时候无论是新闻专业还是其他专业,作为一个记者,我认为除了他具备专业知识以外,很重要的一点要有一种职业精神。因为记者这个行业无论他是财经记者还是社会新闻的记者,还是文化新闻记者还是体育新闻的记者,我认为其实入门的门槛相对都不是很高,只要有一定的专门知识就可以了。但这个时候职业精神对他今后从业经历的影响却是非常大的,他是不是非常敬业?他是不是能够吃苦?他是不是有那种正直的心态?他是不是有这种客观的眼光去看待问题?这对学生来讲是重要的。

为什么要更喜欢MBA或者是学经济专业的记者,因为财经媒体嘛,我们需要一些经济管理方面的专业知识,这些知识可能需要长时间的积累才能获取。至于新闻知识,我们可以在学的过程中不断地丰富。所以,要《中国经营报》选择,我们当然希望他具备一定的经济管理学的专业知识,包括法律知识等等,同时又有新闻学的基本的常识和方法的人才。

[网友]:听说《经济观察报》中记者竞争特别激烈,经常会“头破血流”。你们的记者也是这样吗?

[李佩钰]:经济观察报是不是竞争非常激烈,我不了解,但是我可以回答下面一个问题,我们的记者是不是也是这样?我想应该也是吧,其实《中国经营报》无论是办报的理念还是企业文化方面,我们都是“鼓励竞争,不保护落后”。我们要求无论是编辑、记者还是广告经营人员、发行人员,大家都是在竞争过程中体现他自身的价值,包括得到他应该得到在报社内部的一些个人利益,以及他应该得到的尊重。《中国经营报》的记者,据我了解,大家竞争也是非常激烈的。

最近,确实也有一些议论,我也听到其他报社一些人员的离职等等。我想做一个企业,特别是在中国做企业,任何企业做到一定程度都会出现内部的问题,都会出现“内讧”,我觉得这其实很客观。所以,作为《中国经营报》,我们看到兄弟媒体或者是竞争对手出现这种问题,我觉得很正常,不必大惊小怪。

另外,我想他们凭着自身的能力,应该能够处理好这个问题。但是有一点,一个企业是有一个企业的原则和企业利益的,这是至高无上的,在这个前提下,个人记者的一些想法只能是服从企业的利益。只不过我们作为一个企业,一个聪明的管理者,他怎么样把企业的利益和记者的个人理想巧妙地融合在一起,使大家形成一种共同的利益价值观,最后为了一个共同的目标去实现这种理想。我觉得这应该是我们大家都应该提醒自己注意,并且可能我们也会面临出现的这些问题。在《中国经营报》,人员流动或者个人的理念跟企业不吻合的时候,他们也会提出一些想法。我觉得这些都是非常正常的。

[网友]:请问中国经营报作为一家有着20年历史的大报,人才观是怎样的,现在社会上把员工分为几种:德才兼备、有德无才、有才无德、无德无才,您对这几类员工的使用是怎么样看的?

[李佩钰]:《中国经营报》经过了二十年,实际上我们的用人原则,从创办初期,从85年开始一直就是实行的是聘任制。所以,《中国经营报》到现在为止几乎所有的人员,从我开始,大家全部实行的是聘任制,包括我也是,没有明确的干部级别,没有这种级别的分配,就是聘任。其实在用人的问题上,一直采用的原则,叫做“因材施用”,不存在什么级别的分配,也不存在大锅饭的工资体系。所以,《中国经营报》也不需要为把谁留在这儿,或者谁愿意谋得这一份职位来用这个人,我们基本上完全按照企业的需要来用人。

说到企业需要来用人,这就牵扯到这位网友提到的用什么样的标准来判断什么样的人是“德才兼备、有德无才、有才无德、无德无才”的问题,我觉得任何一家企业都愿意用德才兼备的人,但是这种人才毕竟是有限的,而且怎么评定一个人的才,包括不同的人才,给他放到不同的位置,他可能都是不同的表现形式,可能有的时候在这个位置上显得很有才华,换到一个不适当的位置可能表现不出才华。德才兼备都应该是首选的。

另外,“有德无才”,其实《中国经营报》的企业文化中,我们很讲究一点,就是对报社的忠诚。我记得过去我们老社长说“《中国经营报》肯定不留那种端起碗吃肉,放下碗来骂娘的人”。无论他多么有才华,我们也不会选择这样的人。所以,我们愿意选择有德的人,至于他无才,可能有各种各样的原因,或者职位不适合他,我们一般会采用培养的方式,用一段时间来看看,实在不行再来选择。

至于“有才无德”,如果这个人再有才华,从道德方面有很大的缺陷,有些企业可能会提出限制使用,我认为对《中国经营报》来讲可能也会限制使用,但是更多的就是不用。我认为现在的社会发展到今天,其实我们大家都是讲究一种团队精神,我们都是靠一种团队精神完成一件事情,特别是报业集团。很难说哪个人缺他就不行,非得要他做。特别是《中国经营报》,我们提倡的一种文化,包括《中国经营报》成功,我们是靠我们的编辑方针的整体设计,靠我们团队的运作来实现《中国经营报》这么一种良好的版面形象,提升我们的发行量。所以,我们不是靠哪个名编辑、名记者,靠他一枝独秀,获得读者的认可。所以,我们对有才无德,我们一般选择不使用。

至于“无德无才”,我想任何企业都不会使用。这是我的一些基本看法。

纵观报业

[网友]:现在的报纸都越来越会炒作自己了,不仅只靠广告和发行,靠品牌来挣大钱,这样的发展趋势您如何看?

[李佩钰]:现在的报纸越来越会炒自己了,应该说是有这方面的方式。不能说是越来越炒作其实我们中国的报纸走向市场化近二十年来,中国的报业经历了几个时期:在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的时候,在谈起报纸是报纸的商品化,那个时候我们仅仅想到的就是我们遵循我们的一种原则,叫做“内容为王”,因为“内容为王”,所以只要把内容做好了,而且是根据我们编辑部内部同志们的想法做好了,读者就应该接受,就应该喜欢看。所以,这个时候大家不会考虑怎么去做发行,怎么去做广告,那时候是报业经营的初级阶段。

一直到后来的九十年代中期,我们大家认可了报业的二次销售理论,我们意识到如果要把一个报纸做好,它需要一种报业的良性循环,所以需要采编、发行、广告的良性的发展,就是先做好内容、然后做发行、再做广告。

到二十一世纪初,随着报业竞争的加剧,包括《中国经营报》在内,我们这样的财经类报纸,随着竞争的加剧,我们发现报社在报业竞争过程当中,如果仅仅靠内容做好了,然后把发行做得很大,靠读者群的总量和读者群的质量去吸引我们的广告收入,还不是很足。

最后,实际上我们会发现可能有些报纸它的发行量并不如《中国经营报》大,但是因为它的品牌张扬,就是对外的形象做得很好,大家认为它的发行量大,或者认为它的读者群质量非常好,所以它的广告收入反而会很快速增长。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很多报纸其实也意识到要做品牌经营,不是说仅仅会炒作自己,而是说我们在做品牌经营。所谓品牌经营就是我们意识到一个报纸做到一定程度,我们留给我们的社会或者留给我们的报社这个企业的最重要的资产就是我们的品牌资产。这种情况下,一些报纸会用各种各样的方法去树立它的品牌,包括我们通过打广告,通过做一些社会活动,甚至通过做各种各样的产品,通过这几种方式去做报纸的品牌。当然,这里面可能会给外界的感觉是我们自己也特别会炒自己,特别会包装自己,的确,因为我们本身就是传媒,我们等于是有能力让大众了解的情况和事情传播出去,可能给读者这种印象。

但是我们也注意到了在做品牌经营的过程中,的确应该避免读者所担心的情况,就是过分的炒作自己,把报社好的一面夸大地对外说,不好的一面去粉饰。我觉得这是传媒人下一步做品牌过程中特别应该注意的一个问题。

[网友]:《21世纪经济报道》的老总说现在的报纸都是在为网站打工,李总也这样认为吗?他的意思是报纸采编的内容以低廉的价格别网站采用,赚大头的是网站,是这样吗?报纸会采取对策吗?

[李佩钰]:其实关于这个问题,我也看到了这篇文章,我认为不这么严重吧。但是我认为这个问题确实存在。刚才几次都谈到了,互联网现在对传统媒体的冲击,让我们越来越感到一种压力。特别是商业网站它没有采编的权利,因为这种强大的信息集纳的功能,使得我们很多报纸都愿意被互联网转载,而且他们会用很低的价格就把我们所有的采访成果都可以随便转载。所以,我认为这一点对新闻类的报纸冲击会更大。

《中国经营报》有一部分内容不仅仅是新闻,有一部分是新知的内容,就是经营管理的知识,这方面的冲击肯定相对要少一点。但这确实是应该引起我们平面媒体高度重视的一个问题。

[李佩钰]:感谢大家,非常高兴今天有一个机会在比较短的时间内,可以跟各位网友进行一番交流。我看了一下,今天大家提问的话题一方面有对于宏观形势的分析;另一方面对具体报业集团的一些看法,包括对《中国经营报》走过这二十年历程具体事务的关注,同时也有对我本人个人生活的一些关注,因为时间关系,所以我选择了部分问题来回答大家。今后如果有时间,希望进一步地跟网友交流,也希望大家进一步关注《中国经营报》,关注我们为此奋斗的中国报业。谢谢各位!

更新日期:2024-12-04

免费下载联系我们下载帮助免责声明版权声明用户协议隐私协议撤稿声明作品投搞关于我们常见问题网站地图

声明:网站内容全部来自于网络公开搜索结果,不保证100%准确性,仅供参考,如侵犯到您的权益,请提供版权证明来信通知,我们72小时内删除!

本站仅仅提供一个观摩学习的环境,非赢利性网站,将不对任何资源负法律责任,不接受任何赞助和广告!

删稿邮箱: djkk57@qq.com

Copyright @ 2023-2024 pc.djkk.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