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介绍
Gelatekefu革拉特科夫(1883~1958),中学毕业后,1902年去外贝加尔任教。因参加革命活动被捕,流放 3年。1914至1917年在库班任教,在白卫军占领期间参加布尔什维克的地下工作。国内战争期间当过红军志愿兵。1920年加入共产党。国内战争结束后去莫斯科工作。从1932年起,先后担任过《新世界》杂志编委、高尔基文学院院长等职。
青少年时期颠沛流离的生活经历为革拉特科夫提供了丰富的写作材料。1900年发表短篇小说《走向光明》。1902年开始同高尔基通信。在高尔基热情帮助下,成长为无产阶级作家。1909年写出反映政治流放犯生活的中篇小说《失去继承权的贵族》。1917年高尔基在《编年史》杂志上发表了他的短篇小说独生子(即《深渊》)。早期作品主要描写工人、贫农和流浪汉的生活。他的作品大多与社会现实息息相关。在国民经济恢复时期发表的长篇小说《水泥》(1925),描写国内战争结束后工人阶级的先进代表格列勃·楚马罗夫团结广大工人和知识分子奋发图强,克服困难,使一个停产几年、破烂不堪、人心涣散的水泥厂迅速恢复了生产。书中男女主人公格列勃和达莎被誉为苏联社会主义建设者形象的始祖。
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写的长篇小说《动力》 (1932~1938) ,生动地塑造了第一个五年计划时期第聂伯水电站建设者的英雄形象。小说表明用社会主义思想武装起来的人民群众是推动社会主义建设的无穷动力。卫国战争期间,他的中篇小说《宣誓》(1944)热情地歌颂了撤退到乌拉尔的列宁格勒工人的忘我劳动精神。战后,他写了自传性三部曲。第 1部《童年的故事》(1949,获1950年度斯大林奖金)描写19世纪末俄国农民的苦难生活和他们对地主、财东的初步反抗。第 2部《自由人》(1950,获1951年度斯大林奖金)描述主人公费佳随父母外出流浪,在黑海渔场干活,受到渔场工人革命斗争的教育。第 3部《荒乱年代》(1954)写费佳和父母被迫返回霍乱流行、饥荒严重的故乡,以及农民生活极端痛苦,走投无路,在革命知识分子的启发下走上自觉斗争的道路。
荣誉
革拉特科夫终生勤奋写作,由于他在文学创作上的贡献,曾两次获得列宁勋章。他的作品受到中国读者的欢迎,鲁迅曾称《水泥》是“新俄文学的永久的碑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