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人简介
  • 车载音乐
  • 车载视频
  • LRC歌词
  • 简谱图片
  • 手机铃声
  • 名人简介
  • 汽车知识
当前位置:首页 - 名人 - 哲学 - 张志扬(海大教授)
张志扬(海大教授)

张志扬(海大教授)

张志扬,1940年生,武汉人,现任教于海南大学社会科学研究中心社会伦理思想研究所。
展开

人物履历

1980年,全国招考500名社会科学研究人员,他以助理研究员资格被录入湖北省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从事现代德国哲学研究工作。1986年调入湖北大学德国哲学研究所,职任研究员。1994年调入海南大学社会科学研究中心。中国现象学专业委员会学术委员。浙江大学人文学院、同济大学哲学系兼职教授。

研究方向

(1)重审西方形而上学史的语言之维,得出“语言的两不性”,即语言既不能证实本体也不能证伪本体,使本体论和虚无主义失去理论根据;

(2)惊奇苦难向文字转换时的失重状态,从“创伤记忆”入手,研究记忆质性从过去时同一性转向将来时偶在性的条件,并把这看作是中国现代哲学的门槛;

(3)发掘西方哲学史中的“偶在性”资源,提出非同一非辨证的悖论式“偶在论”,先是为了消极地作为现代性理论建构的检测与防御机制,后才意识到它的积极意义在于,可以审视所谓“西学东渐”中的四次主要重述(黑格尔/马克思、尼采、海德格尔、施特劳斯),进而审理当今普世面临的“古今之争”及其背后的“诸神之争”难题,为了寻求不同于“非此即彼”的另类出路;

(4)区分“现代中国哲学”(包括新儒家、现代儒家伦理、马克思主义新儒家、毛泽东思想等意识形态)和“中国现代哲学”,从三个维度上(语言的界面性、超验的中立性、个人的自律性)探讨建立“中国现代哲学”的基础与形式;

张志扬

(5)提出汉语言哲学,除了现代汉语能说与应说的实践,还着手检讨以《论语》、《大学》、《中庸》、《孟子》、《传习录》为文本的语式分析,即不走“论语集释”注疏章句字义的路子,而是专注语式的基本类型,以此分析儒家所代表的中国思维方式及其阐释与论证方式。

以上五点大都以文字的形式不同程度地见诸于著作或论文。后三点是目前关注的方向。由此可见,其学术虽有西学背景,但目的始终在于“中国现代哲学”的建立。

主要著作

《渎神的节日》(香港三联“学术精选”1992,上海三联“学术文库”1996年,上海三联“张志扬著作”2001年)

《门 一个不得其门而入者的记录》(上海人民出版社1992年,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2003年再版)

《形而上学的巴比伦塔》下篇“重审形而上学的语言之维”(华中理工大学出版1994年,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2003年再版)

《缺席的权利》(上海人民出版社1996年、1997年两次印刷)

《语言空间》(福建人民出版社1999年)

《创伤记忆》(上海三联“张志扬著作”1999年)

《禁止与引诱》(上海三联“张志扬著作”1999年)

《偶在论》(上海三联2000年)

《现代性理论的检测与防御》(社会科学文献出版 社2001年)

《一个偶在论者的觅踪:在绝对与虚无之间》(上海三联2003年)

《西学中的夜行——隐匿在开端中的破裂》,香港牛津大学出版社,2009。

《禁止与引诱——墨哲兰手迹》(珍藏版),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

《偶在论谱系——西方哲学的阴暗之谷》,复旦大学出版社,2010。

另著有《解释与论证》、《中国现代性思潮中的“存在”漂移”——“西学中取”的“四次重述”》、《重问“知识论”》等数十篇论文。

主译伽达默《美的现实性》(北京三联“新知文库”1998年)。

审校舍勒《死、永生、上帝》(孙周兴译,香港汉语基督教文化研究所1996年)、卡尔·洛维特《世界历史与救赎历史》(李秋零、白薇译,香港汉语基督教文化研究所1997年)、施米特《政治神学》(吴增定译,华夏出版社2003年)。

更新日期:2024-11-23

免费下载联系我们下载帮助免责声明版权声明用户协议隐私协议撤稿声明作品投搞关于我们常见问题网站地图

声明:网站内容全部来自于网络公开搜索结果,不保证100%准确性,仅供参考,如侵犯到您的权益,请提供版权证明来信通知,我们72小时内删除!

本站仅仅提供一个观摩学习的环境,非赢利性网站,将不对任何资源负法律责任,不接受任何赞助和广告!

删稿邮箱: djkk57@qq.com

Copyright @ 2023-2024 pc.djkk.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