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人简介
  • 车载音乐
  • 车载视频
  • LRC歌词
  • 简谱图片
  • 手机铃声
  • 名人简介
  • 汽车知识
当前位置:首页 - 名人 - 探险 - 马可·波罗(意大利旅行家)
马可·波罗(意大利旅行家)

马可·波罗(意大利旅行家)

马可·波罗,13世纪意大利的旅行家和商人。17岁时跟随父亲和叔叔,沿陆上丝绸之路前来东方,经两河流域、伊朗高原、帕米尔高原,历时四年,在1275年到达元朝大都(今北京)。他在中国游历了17年,并曾担任了元朝官员,访问当时中国的许多地方,到过云南和东南沿海地区。 1289年波斯国王阿鲁浑的元妃去世,阿鲁浑派出三位专使来元廷求婚。忽必烈选定阔阔真为元室公主,马可波罗趁机向忽必烈大汗请求参与护送任务,在完成使命后,他们可以并顺路归国。 1292年春,马可波罗随三使者护送阔阔真公主从泉州起航出海到波斯成婚。1295年马可波罗一家回到意大利。 回意大利后,马可·波罗在一次海战中被俘,在狱中他口述了大量有关中国的故事,其狱友鲁斯蒂谦写下著名的《马可·波罗游记》。 《马可·波罗游记》记述了他在东方最富有的国家——中国的见闻,激起了欧洲人对东方的热烈向往,对以后新航路的开辟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同时也是研究我国元朝历史和地理的重要史籍。
展开

人物经历

马可·波罗(Marco Polo)[1254年9月15日~1324年1月8日],世界著名 旅行家和商人。1254年生于意大利 威尼斯一个商人家庭。他的父亲尼科洛和叔叔 马泰奥都是威尼斯商人。据称17岁时,马可·波罗跟随父亲和叔叔前往中国,历时约四年,于1275年到达元朝的首都,与元世祖 忽必烈建立了友谊。他在中国游历了17年,曾访问当时中国的许多古城,到过西南部的云南和东南地区。回到威尼斯之后,马可·波罗在一次威尼斯和 热那亚之间的海战中被俘,在监狱里口述旅行经历,由 鲁斯蒂谦(Rustichello da Pisa)写出《 马可·波罗游记》(Il Milione)。但其到底有没有来过中国却引发了争议。《 马可·波罗游记》(又名《马可·波罗行纪》、《东方见闻录》)记述了马可·波罗在东方最富有的国家—中国的所见所闻,后来在欧洲广为流传,激起了欧洲人对东方的热烈向往,对以后 新航路的开辟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同时,西方地理学家还根据书中的描述,绘制了早期的“世界地图”。

马可·波罗小时候,他的父亲和叔叔到东方经商,来到 元大都(今天的北京)并朝见过 蒙古帝国的 忽必烈大汗,还带回了大汗给 罗马教皇的信。他们回家后,小马可·波罗天天缠着他们讲东方旅行的故事。这些故事引起了小马可·波罗的浓厚兴趣,使他下定决心要跟父亲和叔叔到中国去。1271年,马可·波罗17岁时,父亲和叔叔拿着教皇的复信和礼品,带领马可·波罗与十几位旅伴一起向东方进发了。他们从威尼斯进入 地中海,然后横渡 黑海,经过两河流域来到中东古城 巴格达,从这里到 波斯湾的出海口 霍尔木兹就可以乘船直驶中国了。然而,这时却发生了意外事件。当他们在一个镇上掏钱买东西时,被强盗盯上了,这伙强盗乘他们晚上睡觉时抓住了他们,并把他们分别关押起来。半夜里,马可·波罗和父亲逃了出来。当他们找来救兵时,强盗早已离开,除了叔叔之外,别的旅伴也不知去向了。他的经历激发了 哥伦布和其他不少旅行家。有很多的文学作品都是基于他的游记。马可·波罗还影响了欧洲的地图制作,导致了弗拉·毛罗地图的出现。

主要作品

《马可·波罗游记》是欧洲人撰写的第一部详尽描绘中国历史、文化和艺术的游记。16世纪,意大利收藏家、地理学家 赖麦锡(Ramusio)说,马可·波罗在1299年写完《游记》,“几个月后,这部书已在意大利境内随处可见”(注:Lach,p.35.)。在1324年马可·波罗逝世前,《马可·波罗游记》已被翻译成多种欧洲文字,广为流传。现存的《马可·波罗游记》有119种各种文字的版本。在把中国文化艺术传播到欧洲这一方面,《马可·波罗游记》具有重要意义。西方研究马可·波罗的学者莫里斯·科利思(MauriceCollis)认为,马可·波罗的游记“不是一部单纯的游记,而是启蒙式作品,对于闭塞的欧洲人来说,无异于振聋发聩,为欧洲人展示了全新的知识领域和视野。这本书的意义,在于它导致了欧洲人文的广泛复兴。

元朝时,中外交往很频繁,意大利旅行家马可波罗在 元世祖时来华,居住了十几年。《 马可·波罗行纪》 的主要内容是关于马可·波罗在中国的旅游纪实,兼及途径西亚、中亚和东南亚等一些国家和地区的情况。全书以纪实的手法,记述了他在中国各地包括西域、南海等地的见闻,记载了元初的政事、战争、宫廷秘闻、节日,游猎等等,尤其详细记述了元大都的经济文化民情风俗,以及西安、开封、南京、 镇江、扬州、苏州、杭州、福州、泉州等各大城市和商埠的繁荣景况。它第一次较全面地向欧洲人介绍了发达的中国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将地大物博、文教昌明的中国形象展示在世人面前。

东方之行

马可·波罗小的时候,他的父亲和叔叔到东方经商,来到元大都(今天的北京),并朝见过蒙古帝国的 忽必烈大汗,还带回了大汗给 罗马教皇的信。他们回国后,小马可·波罗天天缠着他们讲东方旅行的故事,引起了小马可·波罗的浓厚兴趣,使他下定决心要跟父亲和叔叔前往中国。

马可·波罗

1271年,即马可·波罗17岁时,父亲和叔叔拿着教皇的复信和礼品,带领马可·波罗与十几位旅伴一起向东方进发了。他们从 威尼斯进入 地中海,然后横渡 黑海,经过 两河流域来到中东古城 巴格达,从这里到 波斯湾的出海口 霍尔木兹就可以乘船直驶中国了。然而,这时却发生了意外事件。当他们在一个镇上掏钱买东西时,被强盗盯上了。这伙强盗乘他们晚上睡觉时抓住了他们,并把他们分别关押起来。半夜里,马可·波罗和父亲逃了出来。当他们找来救兵时,强盗早已离开,除了叔叔之外,别的旅伴也不知去向了。

马可·波罗和父亲、叔叔来到霍尔木兹,一直等了两个月,也没遇上去中国的船只,只好改走陆路。这是一条充满艰难险阻的路,是让最有雄心的旅行家也望而却步的路。他们从霍尔木兹向东,越过荒凉恐怖的伊朗沙漠,跨过险峻寒冷的 帕米尔高原,一路上跋山涉水,克服了疾病、饥渴的困扰,躲开了强盗、猛兽的侵袭,终于来到了中国新疆。一到这里,马可·波罗的眼睛便被吸引住了。美丽繁华的 喀什、盛产美玉的 和田,还有处处花香扑鼻的果园。

马可·波罗他们继续向东,穿过 塔克拉玛干沙漠,来到古城 敦煌,瞻仰了举世闻名的佛像雕刻和壁画。接着,他们经 玉门关见到了万里长城。最后穿过 河西走廊,终于到达了上都—元朝的北部都城。这时已是1275年的夏天,距他们离开祖国已经过了四个寒暑了! 马可·波罗的父亲和叔叔向忽必烈大汗呈上了教皇的信件和礼物,并向大汗介绍了马可·波罗。大汗非常赏识年轻聪明的马可·波罗,特意请他们进宫讲述沿途的见闻,并携他们同返大都,后来还留他们在元朝当官任职。

聪明的马可·波罗很快就学会了 蒙古语和汉语。他借奉大汗之命巡视各地的机会,走遍了中国的山山水水,中国的辽阔与富有让他惊呆了。他先后到过新疆、甘肃、内蒙古、山西、陕西、四川、云南、山东、江苏、浙江、福建以及北京等地,还出使过越南、缅甸、 苏门答腊。他每到一处,总要详细地考察当地的风俗、地理、人情。在回到大都后,又详细地向忽必烈大汗进行了汇报。

在《马可·波罗游记》中,他盛赞了中国的繁盛昌明;发达的工商业、繁华热闹的市集、华美廉价的丝绸锦缎、宏伟壮观的都城、完善方便的驿道交通、普遍流通的纸币等等。书中的内容,使每一个读过这本书的人都无限神往。

17年很快就过去了,马可·波罗越来越想家。1292年春天,马可·波罗和父亲、叔叔受忽必烈大汗委托,护送一位名叫阔阔真的蒙古公主从泉州出海到波斯成婚。他们趁机向大汗提出回国的请求。大汗答应他们,在完成使命后,可以转路回国。元史专家、内蒙古自治区文化厅文物处处长王大方则认为,在元朝供职的17年间,马可·波罗常被忽必烈派到帝国各地执行机密任务。

1295年末,他们三人终于回到了阔别二十四载的亲人身边。他们从中国回来的消息迅速传遍了整个威尼斯,他们的见闻引起了人们的极大兴趣。他们从东方带回的无数奇珍异宝,一夜之间使他们成了威尼斯的巨富。1298年,马可·波罗参加了威尼斯与热那亚的战争,同年9月7日不幸被俘。在狱中,他遇到了作家鲁思梯谦,于是便有了马可·波罗口述、鲁思梯谦记录的《马可·波罗游记》。

历史贡献

马可·波罗的中国之行及其游记,在中世纪时期的欧洲被认为是神话,被当作“天方夜谭”。但《马可·波罗游记》却大大丰富了欧洲人的地理知识,打破了宗教的谬论和传统的“天圆地方”说;同时《马可·波罗游记》对15世纪欧洲的航海事业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意大利的哥伦布、葡萄牙的 达·伽马、 鄂本笃,英国的卡勃特、安东尼·詹金森和 约翰逊、马丁·罗比歇等众多的 航海家、旅行家、探险家读了《马可·波罗游记》以后,纷纷东来,寻访中国,打破了中世纪西方神权统治的禁锢,大大促进了中西交通和文化交流。因此可以说,马可·波罗和他的《马可·波罗游记》给欧洲开辟了一个新时代。

同时,在《马可·波罗游记》以前,更准确地说是在13世纪以前,中西方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交流都是通过中亚这座桥梁间接地联系着。在这种中西交往中,中国一直是以积极的态度,努力去了解和认识中国以外的地方,特别是西方文明世界。最早可以追述到周穆王西巡。尽管周穆王西巡的故事充满了荒诞和神话色彩,但至少反映了中国人已开始去了解和认识西方,西汉武帝时期 张骞通西域之后,一条从中国经中亚抵达欧洲的“ 丝绸之路”出现了,中国对西方世界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和了解。唐朝是中国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经济、文化等都达到了空前的繁荣,一大批西方的商人来到中国,中国对西方世界的认识更深入了。但直到13世纪以前,中西交往只停留在以贸易为主的经济联系上,缺乏直接的接触和了解。而欧洲对中国的认识,在13世纪以前,一直停留在道听途说的间接接触上,他们对中国的认识和了解非常肤浅。因而欧洲人对东方世界充满了神秘和好奇的心理。《马可·波罗游记》对东方世界进行了夸大甚至神话般的描述,更激起了欧洲人对东方世界的好奇心。这又有意或者无意地促进了中西方之间的直接交往。从此,中西方之间直接的政治、经济、文化的交流的新时代开始了。马可·波罗是一个时代的象征。

《马可·波罗游记》直接或间接地开辟了中西方直接联系和接触的新时代,也给中世纪的欧洲带来了新世纪的曙光。事实已经证实,《马可·波罗游记》给这个世界带来了巨大的影响,其积极的作用是不可抹杀的。

《马可·波罗游记》打开了欧洲的地理和心灵视野,掀起了一股东方热、中国流,激发了欧洲人此后几个世纪的东方情结。许多人开始涌向东方,学习东方,以致欧洲经历了翻天覆地的变革。许多中世纪很有价值的地图,是参考游记制作的。许多伟大的航海家,扬帆远航,探索世界,是受到马可·波罗的鼓舞和启发。事实上,美洲大陆的发现纯属意外,因为游记的忠实读者哥伦布原本的目的地是富庶的中国。当时欧洲人相信,中国东面是一片广阔的大洋,而大洋彼岸,便是欧洲老家了。 马可·波罗 东方之旅已经过去700多年了,但他的精神依然震撼着人们心灵,激励着人们不断作出新的探索取得新的进展。将会有越来越多的人,走在由他所开辟的这条东西方交流之路上,并使之不断延伸拓展,越走越宽广、越走越平坦,超越时间、空间的局限,走向一个和谐的世界。马可·波罗是属于全世界、全人类的。至于他是出生在 科尔丘拉,还是别的什么地方,似乎并不太重要。

与眼镜的故事

眼镜有着悠久的历史,中外史籍中都记载了眼镜最早起源于中国,是中国古老文化、医疗、技艺的遗产。它的发展变迁经历了几千年的历史。在西方国家,眼镜的最早出现是在13世纪末叶。当时有个意大利人,名叫马可波罗(Marco Pol6),他曾旅居小国十七年,为元朝宫庭办事,跑遍中国各地,当时他见到元朝宫庭里有人戴眼镜,对此他很感兴趣,在他回国时就把眼镜传到了西方,所以在西方最早制造眼镜的地方,则是马可波罗的故乡威尼斯。另外,在马可波罗的游记中还载有老年人戴眼镜阅读小说及小字的记载。

相关争议

是否来过中国

马可·波罗与他的故事《马可·波罗游记》,早已家喻户晓、妇孺皆知了。国内外“肯定论者”之所以肯定或承认马可·波罗到过中国,主要基于两个方面的理由:一是人们对马可·波罗与《马可·波罗游记》的善意解释。另一方面的原因是《马可·波罗游记》所记载的某些内容若非亲身经历是不可能知道得那样详细具体的。

不过,也有 一些学者认为,《马可·波罗游记》的内容都是在重述一些尽人皆知的故事,比如元朝的远征日本、 王著叛乱、襄阳 回回炮、波斯使臣护送 阔阔真公主等。

尽管如此,《马可·波罗游记》所记载的某些内容使学者们很惊奇。比如,《马可·波罗游记》关于杭州的记载说,杭州当时称行在,是世界上最美的城市,商业兴隆,有12种行业,每种行业有12000户。城中有一个大湖(即 西湖),周围达30 英里,风景优美。这些记载在《 乾道临安志》和《 梦梁录》等古籍中得到了印证。其它的如苏州的桥很多,杭州的人多。《马可·波罗游记》的记载都相当地详细、具体。这些材料,在当时的历史背景下是不可能从道听途说中得到的,

国际上研究马可·波罗的学者形成了两种相互对立的学派,即肯定马可·波罗到过中国的“肯定论者”和怀疑马可·波罗到过中国的“怀疑论者”。两方激烈争辩。其实这种争辩意义不大。提起 哥伦布,可能几乎所有的人都知道他发现了美洲。不过,这只是我们后人的想法,就哥伦布本人来说,他至死都认为他发现的不是美洲,而是印度,所以,他坚持称他航海中于美洲附近所见到的第一片陆地为“ 西印度群岛”。哥伦布不是个骗子,马可·波罗也不是有意要撒谎,他可能像克鲁纳斯所认为的那样,只到过中亚的某些国家,而他则把这些国家当成了中国。不过,今天绝大多数人还是相信他到过中国。

解决马可·波罗问题的出路在哪里呢?关键的一点就是不能只躺在《马可·波罗游记》上去研究所谓的“马可·波罗学”。国内外学者们都承认,《马可·波罗游记》在开拓东西方交流方面做出了巨大的贡献。那么我们又何必去计较马可·波罗是谁呢?其实,“马可·波罗”这个名字不一定是指某个特定的人,而是指当时的一批东西方交通的开拓者。“马可·波罗”就是他们的代名词,《马可·波罗游记》就是他们当时历险经历的总结。

据2011年8月11日出版的《环球时报》报道,英国媒体10日引述意大利一组考古学家的调查结果称,大探险家马可·波罗事实上从来没有真正到过中国,《马可·波罗游记》是道听途说的汇集。英国《每日邮报》9日称,如果这一理论被证明正确,人类历史上最伟大探险家之一的马可·波罗就是一个“骗子”。

据英国《每日电讯报》9日报道,考古学家们认为,马可·波罗更有可能是从波斯商人处获悉了有关中国、日本和蒙古帝国的“二手故事”。然后,他将这些故事同其他零碎的信息汇集在一起,这就是畅销书《马可·波罗游记》的来源。考古学家指出,《马可·波罗游记》在描述忽必烈1274年和1281年两次远征日本部分存在矛盾和不准确性。意大利那不勒斯大学的丹尼尔·彼得雷拉说:“马可·波罗混淆了两次远征的细节,在对第一次远征的记述中,他描述元军舰队离开朝鲜、抵达日本海岸前遭到台风打击。但那发生在1281年,如果他真的是一名所谓的见证者,他会混淆时间跨度长达7年的两场战役吗?”此外,在书中的不少部分,马可·波罗用波斯文标注中国和蒙古地名。彼得雷拉对一家意大利历史杂志表示,随着研究的深入,对《马可·波罗游记》的质疑也变得越来越多。其他考古学家也表示,马可·波罗宣称曾在忽必烈的宫廷中担任使者,但他的名字并没有出现在任何现存的蒙古或中国古书记载中。

此前,也有英国学者质疑马可·波罗是否到过中国。1995年,英国历史学家弗朗西斯·伍德著书称,马可·波罗事实上没有到过黑海以外地区,当时在中国很常见的一些东西,如四大发明、筷子、裹脚布和长城等,马可·波罗都没有提到过。伍德还表示,威尼斯的档案中也根本没有提到波罗家族同中国有直接接触。她说:“在《马可·波罗游记》整个原稿中,只有18个句子用第一人称书写。与其说这是一个人的记述,更像是中世纪欧洲人的远东知识资料库。”

马可·波罗是13世纪来自意大利的旅行家和商人,据称17岁时开始游历世界,在中国生活17年,曾访问当时中国的许多古城,到过西南部的云南和东南地区。他的《马可·波罗游记》描述了当时富饶中国的景象,激起了欧洲人对东方的热烈向往,对以后新航路的开辟产生了巨大影响。

2013年4月18日,一尊以马可·波罗为原型创作的铜雕艺术作品在中国江苏省扬州市揭幕。据当地文化部门介绍,马可·波罗曾经在扬州为官三年,作为文化商人和交流使者,马可·波罗在当地的宣传、文化等方面做过不少贡献。在江苏省扬州市建有马可·波罗纪念馆。

是否伪作

从《马可·波罗游记》一书问世以来,700年来关于他的争议就没有停止过,一直不断有人怀疑他是否到过中国,《马可·波罗游记》是否伪作?

早在马可·波罗活着的时候,由于书中充满了人所未知的奇闻异事,《马可·波罗游记》遭到人们的怀疑和讽刺。关心他的朋友甚至在他临终前劝他把书中背离事实的叙述删掉。之后,随着 地理大发现,欧洲人对东方的知识越来越丰富,《马可·波罗游记》中讲的许多事物逐渐被证实,不再被目为荒诞不经的神话了。但还有人对《马可·波罗游记》的真实性发生怀疑。

直到19世纪初,学术界开始有人站在学者的角度批判此书,并质疑马可·波罗。德国学者徐而曼是最早提出马可-波罗根本没有到过中国的论证,认为所谓他在元朝17年的历史完全是荒诞的捏造,为游记而编排拙劣的教会传奇故事,是为了传教士和商人的利益,借以激发感化蒙古人的热情以便到中国通商而创作的。并且说,波罗一家最远不过到达大布哈里亚 (Bucharia) 境内,关于蒙古帝国的情况是从曾到过该地的商人们口中听来的;关於印度、波斯、阿拉伯及埃塞俄比亚的叙述则抄自阿拉伯著作。1965年,德国汉史学家福赫伯则列举了许多疑点,如扬州做官、襄阳献炮等疑点加以印证。1979年,美国学者J.W.Haeger(海格尔)翻检《马可·波罗游记》全文,撰成《马可·波罗到过中国吗—从内证中看到问题》一文提出质疑。1982年,英国《泰晤士报》发表了英国学者C.Clunas(克雷格·克鲁纳斯)《探险家的足迹》的一文,提出四条疑问对波罗到过中国一说提出质疑。与此同时,中国国内学者也有不少人质疑马可·波罗。不过都是写些短文或在其他论文中附带提及。1995年,英国学者Frances Wood(吴芳思)博士经过多年研究,把所有的疑问写成了一本书《马可·波罗到过中国吗?》,从而成为“ 怀疑论者”的代表。

国内“肯定论者”以杨志玖先生为代表。他从40年代起就不断地同国内外的“怀疑论者”进行论战。国外许多学者也认为或承认马可·波罗曾到过中国以及《马可·波罗游记》的真实性。其代表性人物是德国的傅海波、英国的亨利·玉尔和法国的 伯希和。在19世纪的90年代,英国的马可·波罗研究专家亨利·玉尔在他的《马可·波罗游记—导言》中一一列举了《马可·波罗游记》中存在的缺陷和失误。他认为《马可·波罗游记》中对中国的记载有多处缺陷,如根本没有记载任何关于长城、茶叶、妇女缠足、用鹭鸶捕鱼、人工孵卵、印刷书籍、中国汉字及其它奇技巧术和怪异风俗等等,还有许多不确定的地方,如中国的地名多用鞑靼语或波斯语、记载 成吉思汗死事及其子孙世系关系失误、攻陷襄阳城等等。但是他没有怀疑过马可·波罗到过中国这一事实。德国的马可·波罗研究专家傅海波曾经说过,“不管怎样,在没有举出确凿证据证明马可·波罗的书只是一部世界地理志,其中有关中国的几章是取自其它的、也许是波斯的资料(他用了一些波斯词汇)

以前,我们只好作善意解释,假定(姑且认为)他还是到过中国。”法国的东方学家 伯希和虽然花费了很多时间为《马可·波罗游记》作了大量的注释,但对马可·波罗书中的疏失也是表示谅解的,基本承认马可·波罗到过中国。

质疑与辩驳

面对质疑,值得奇怪的是中国史学家们的态度耐人寻味。国学大师 钱穆的回答妙趣横生,或许代表了他们普遍的想法和观点。他说他“宁愿”相信他真的到过中国,因为他对马可-波罗怀有一种“温情的敬意”。因此真正对上述质疑“奋起”进行说明和批驳的,也仅有杨志玖教授等寥寥数人。双方利用报纸、电视、著作、学术研讨会等各种手法进行了上百年激烈争辩。双方质疑与辩驳集中为四点。其他质疑和辩驳都是在四点基础上的扩展。总结如下:

A、 自称深受大汗信任,还担任过官职。但没有任何东方史籍有一条关于马可·波罗的记载。

怀疑论者:在中国古代浩如烟海的史籍中,无数学者查阅数十年,没有找到一件可供考证的关于记载马可·波罗的史料。

肯定论者:为反驳史书中没有关于马可·波罗记载的疑问,杨教授皓首穷经,终于在永乐大典残片《站赤》中找到一条记载“兀鲁得、阿必失和火者取道马二八往 阿鲁浑大王位下”与《马可·波罗游记》中记载一致,从而可以证明他是到过中国的。但是这是所有史书皓首穷经找到的仅有的一条孤证。并且《马可·波罗游记》说蒙古忽必烈汗因他识海路,让他带领这个使团,把蒙古的公主护送去波斯完婚,而这条孤证中并没有提到马可·波罗的名字。

怀疑论者:“然而用明朝的史书证实元朝的人物明显让人难以信服,更重要的是:这条记载中和其他史书一样没有提到马可-波罗的名字,只能说明此事与他的叙述一致,不过是他讲述尽人皆知的故事(如远征日本和 王著行刺)罢了,而不能证明马可-波罗与此事有任何联系,更不能作为他到过中国的直接证据。”(注:北京青年报2004-08-13)

肯定论者: 杨志玖先生几乎在他的所有批驳性论文中都提到这条“确凿证据”,用它来作为批驳“怀疑论者”的致命武器。这段公文虽然一个字都没有提到马可·波罗,但至少能够说明《马可·波罗游记》所记载的关于他们随从波斯使臣离华回国的内容有着一致的地方。学者们根据这条材料后来还推断出马可·波罗他们由中国泉州从海道回国的具体时间在1291年初。对于这一条材料,学术界一致认为这是迄今为止在汉文文献中发现的唯一的有关马可·波罗的间接记录。这也是国内外“肯定论”学者唯一感到欣慰的地方,至少可以用这条材料来抵挡一下“怀疑论”学者的穷追猛打了。

怀疑论者:马可·波罗自称在中国17年深受忽必烈器重,但没有任何一本元朝史书找不到哪怕一条可供考证的记录。包括他自称扬州做官三年,扬州地方志里同样无从考稽。关于马可-波罗自称在扬州做总管三年的谎言,史书和扬州地方志都没有记载。

肯定论者:马可-波罗其时也许只是一个管理盐务的小官,因为他在游记中写到了产盐区长卢、海门和真州,关于盐务的小官是不会记入史籍的。

怀疑论者:马可·波罗是 色目人,色目人作为元朝的贵族阶级“二等人”,他也自称在扬州地方上担任总管。即使不担任要职,可扬州地方志中明确记载了元代大小官员,包括外国人的详尽名单,仍然没有找到他的记录。

肯定论者:后人将马可-波罗的原话“奉大汗命‘居住’扬州三年”误抄成了“奉大汗命‘治理’扬州三年”造成了误会。

怀疑论者:仅仅“居住”扬州为何要“奉大汗命”,他“居住”扬州三年做什么?而他三年对繁华扬州的印象仅仅是除了出产马饰外“没有什么值得一提的”。

肯定论者:作为一个商人,他对马饰有特别兴趣,至于其他,是属于记载疏忽。

B、 有些具有中国特色的事物在书中只字未提,如长城、筷子、茶叶、中医(如针灸)、汉字、 印刷术、妇女 缠足、用 鸬鹚捕鱼等等

怀疑论者:而这些事物在同一时期的波斯商人的游记以及1792年英国马噶尔尼访华回国后游记都有记载。

肯定论者:没有提到长城,是因为元长城已经年久失修破败不堪,况且元长城土木结构并非明长城砖石结构那样引人注目,没有引起他的足够重视。

怀疑论者:金人修建的 金长城(也叫 金界壕)受战乱损坏并不严重。如果马可-波罗真的游遍中国,必然要数次经过长城,不可能视而不见。而同时代的元名臣 张德辉曾记载“北上漠北途中,有长城颓址,望之绵延不绝”; 王恽写道:“ 恒州西南十里外有北界壕,尚宛然也”。

肯定论者:没有提到茶叶是因为蒙古人不喜饮茶,因此马可-波罗对此也无印象。

怀疑论者:忽必烈于1268年开始榷买蜀茶,1275年逐渐榷江南各地之茶,1276年设立常湖等处茶园都提司“采摘茶芽,以供内府”;而8~9世纪西域商人苏来曼所写的《中国印度见闻录》则明确提到了茶。

肯定论者:关于汉字书法和印刷术,马可-波罗不认识汉字,故对中国汉字书法和印刷术不会做记载。

怀疑论者:然而当他写书的时候,尤其是欧洲处于手抄书本的年代,必然会联想到中国神秘的汉字书法和先进的印刷术,而比他早30年到蒙古的法国传教士 鲁不鲁乞乞《东游记》却记载了中国的书法和印刷术。

肯定论者:对于筷子、缠足、鸬鹚等等,17年来,马可-波罗只用刀叉,没见过筷子;17年来,他从没见过任何一个缠足的妇女;他是城里人,而不是渔民等等。

怀疑论者:其他外国人如14世纪英国旅行家曼德维尔在《爵士游记》中、1862年退役的英国裕尔上校在《中国和通向中国之路》里,对这些事物都有提及。

肯定论者:《马可-波罗游记》也许有过记载,但它成书后经过无数人传抄,也许是传抄中的失误,或者原稿散失。

C、襄阳献炮是明显有违史实的捏造。除此之外,还捏造了一系列史实。

怀疑论者:马可-波罗自称蒙军久攻襄阳不下,于是他献出了威力巨大的抛石机,迫使襄阳守将出降。事实是1273年蒙军攻襄阳时,他还在来中国的路上,而献抛石机的自然也不是他,而是波斯的亦思玛因和 阿老瓦丁,《元史·方伎传》:“亦思马因,回回氏,西域旭烈人也。善造炮。……天历三年以疾卒。”白纸黑字,写得十分清楚。

肯定论者:亦思马因会不会就是马可·波罗

怀疑论者:《元史》上说得很清楚,亦思马因在元世祖至元十一年,亦即公元1274年就去世了(“以疾卒”)。亦思马因的儿子布伯这个名字听起来倒是与“马可”相近,但此人也不能与马可·波罗画等号,因为他卒于天历三年。“ 天历”是元文宗图贴睦耳的年号,天历三年是公元1330年,马可·波罗则卒于公元1324年。更能说明他们之间没有任何关系的一点证据是:马可·波罗死在了欧洲,而布伯却卒于中国。

肯定论者:这是后人传抄《游记》时随意添加的。因为马可-波罗的手稿已经流失了。

怀疑论者:书中道听途说的痕迹比比皆是,李松寿之乱的时间整整推后十年;把 成吉思汗的病死说成是膝上中箭而死;将传说中的非洲的祭司王约翰嫁接成为 忽必烈外孙 阔里吉思的祖父,而记载的脱脱被 那海打败的事居然发生在他回国之后,

肯定论者:书中所有的猜测、臆断和错误都是在传抄中后人的过失。

怀疑论者:《游记》中记载了镇江的基督教堂和一些“可疑的”、“战战兢兢、躲躲闪闪”的基督徒。而元朝迫害基督徒找不到任何一本史料证明。

肯定论者:他们其实是摩尼教徒,因为该教被认为是邪教,不敢公开活动,这一记载翔实生动,没到过中国是不可能掌握这样的第一手资料的。这正说明了马可-波罗到过中国。

怀疑论者:但是中国人把摩尼教看作邪教还是元朝末年的事,蒙元初期政府对各种宗教采取优容的态度,对各教一视同仁。对各教的分歧提倡以辩论的方式分优劣,更不采取灭教这样极端的迫害措施。忽必烈曾说:“世上常奉预言人,我都致敬礼。”因此即使是摩尼教徒在一个宽松的宗教氛围中,根本用不着“战战兢兢、躲躲闪闪”。

D、《马可·波罗游记》中的许多中国地名用的都是波斯叫法,有可能马可只到过中亚的伊斯兰国家。

怀疑论者:马可-波罗自称懂蒙古语和汉语,在意大利用法文写成此书,书中很多名称却偏偏采用波斯语,我们注意到,当时来往的商人们以波斯人居多,可以证明游记内容是听来的。

肯定论者:马可-波罗是色目人。他在元朝打交道也是色目贵族。他本人也是属于色目贵族。所以他不知道中国的很多名称的汉文叫法,只知道波斯语叫法。

E、其他的一些疑点

1.书中几乎很少提到马可-波罗的父亲和叔父,也从未提到过他们的生意,没有提到过在中国符合他们身份的任何经商活动,恰恰说明他们没有到过中国,所以经商也无从谈起。

2.马可-波罗回国时没有携带任何中国特有的东西,威尼斯珍宝馆收藏的马可-波罗罐,其实是十四世纪的德化白瓷,与他毫无关系,而他带回的一些宝石倒是波斯的特产。

3.书中的叙述描写充满了夸张失实的情节、信口妄说的逸事,其中许多地方即使今天看来也是非常夸张而令人吃惊的。动辄使用“百万”这个词,以至于人们送他“百万先生”的外号加以揶揄和讽刺。

4.1999年美国组成一个科学考察队,重走当年马可-波罗走过的道路,不过是用现代交通工具代步,然而旅程同样十分艰辛。考察结束后,10位考察队员和22位提供后援的专家们一致认为,马可-波罗通过这条路来中国“简直是难以想象的”。全程网上直播,一万名对马可-波罗深信不疑的网民看过直播后举行投票,65%认为他根本没有到过中国。

德国汉学家最新研究说明:马可·波罗的确来过中国

德国图宾根大学汉学家福格尔的最新研究说明,历史学上颇有争议的马可·波罗的确来过中国。

自十八世纪中以来,学界与民间对马可·波罗是否真正到过中国一直存有争议。怀疑者认为这位欧洲中世纪(中国元朝时期)的威尼斯人很可能只到过黑海岸的拜占庭(今土耳其)或波斯(今伊朗),在那里见到了一些经丝绸之路去过中国的商人、阅读了一些现已失传的有关中国的记载,在此基础上杜撰了一本传记,描述自己在中国的虚构经历。然而德国图宾根大学汉学系教授福格尔(Hans Ulrich Vogel)最新出版的《马可·波罗到过中国:货币、食盐、税收方面的新证据》一书,通过对中文、日文、意大利文、法文、德文、西班牙文等大量文献的研究,有力地说明:不但怀疑者的一切疑问都可以解释,而且马可·波罗传记中很多对中国的描述是独一无二并且十分准确的,足以证明其真实性。

该书首先列举并评述了相信与怀疑马可·波罗到过中国的双方至今为止提出过的论点与论据。例如怀疑者质问“马可·波罗为何从未提及过中国长城?”——事实上中西方历史学界早有共识,认为元朝以前的古长城那时已经完全残破而不再受人关注,而现今举世闻名的明长城自然尚未出现。另一个常见的质疑是“为何在现存的中国文献中找不到任何对马可·波罗的记载?”——这实际上是对中国古代文献性质与密度的严重误判,因为即使是同一时期罗马教皇本笃十二世派往中国的特使团,也从未出现在中国历史文献中。

该书随后详细阐述了一个至今被学界忽略了的课题,即马可·波罗对当时中国的货币、食盐生产与税收体制的大量详细描述。傅汉思发现在当时的欧洲、阿拉伯或波斯文献中根本找不到像马可·波罗一样准确而详尽的描述,说明这些独家描述确实来自于他本人的经历。

更新日期:2024-11-21

免费下载联系我们下载帮助免责声明版权声明用户协议隐私协议撤稿声明作品投搞关于我们常见问题网站地图

声明:网站内容全部来自于网络公开搜索结果,不保证100%准确性,仅供参考,如侵犯到您的权益,请提供版权证明来信通知,我们72小时内删除!

本站仅仅提供一个观摩学习的环境,非赢利性网站,将不对任何资源负法律责任,不接受任何赞助和广告!

删稿邮箱: djkk57@qq.com

Copyright @ 2023-2024 pc.djkk.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