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人简介
  • 车载音乐
  • 车载视频
  • LRC歌词
  • 简谱图片
  • 手机铃声
  • 名人简介
  • 汽车知识
当前位置:首页 - 名人 - 校长 - 熊光清
熊光清

熊光清

熊光清,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副院长、教授
展开

教育背景

1986-1990年,湖北师范学院本科生,获历史学学士学位;

2001-2004年,中国人民大学研究生,获法学硕士学位;

2004-2007年,中国人民大学研究生,获法学博士学位。

学术兼职

新加坡国立大学东亚研究所访问学者(2011.10-2012.1)

中国思想政治工作研究会、中宣部思想政治工作研究所特约研究员(2011.1-2012.12)

熊光清

研究领域

当代中国政治发展;比较政治制度;当代国际问题。

讲授课程

当代中国政府与政治;当代中国政治发展与制度创新。

主要著作

, coauthored with Pu Guoliang, translated by Guo Hui, Berlin; London: Canut International Publishers, 2011.

Yazar: Pu Guoliang-Xiong Guangqing, Ceviri: Pinar Uygun-Deniz Kizicec, Istanbul: Kalkedon Yayincilik, 2011.

《中国流动人口中的政治排斥问题研究》(独著),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当代中国政治发展与制度创新》(合著,第二作者),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公务员九大能力建设培训教程》(主编,上、下册),研究出版社2007年版。

《全球化进程中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关系》(合著,第二作者),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主要论文

《中国网络公共事件的演变逻辑——基于过程分析的视角》,载《社会科学》2013年第4期。

《网络“扒粪运动”—一种新型社会监督力量的兴起》,载《探索与争鸣》2013年第2期。

《从限权到平权:流动人口管理政策的演变》,载《社会科学研究》2012年第6期。中国人民大学报刊复印资料《管理科学》2013年第1期全文转载。

《必须取消带有社会歧视含义的“农民工”称谓》,载《探索与争鸣》2012年第5期。

《中国网络政治的兴起与政治文化的变迁》,载《社会科学》2012年第1期。

《制度设定、话语建构与社会合意——对“农民工”概念的解析》,载《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11年第5期。《高等学校文科学术文摘》2011年第6期转载。

《当前中国的腐败问题与反腐败策略》,载《社会科学研究》2011年第5期。

《当代中国政治文化变迁与政治发展》,载《太平洋学报》2011年第12期。

《网络公共领域的兴起及其影响:话语民主的视角》,载《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11年第3期。

《流动选民选举权与被选举权如何保障》,载《人民论坛(学术前沿)》2011年8月(下)总第337期。

《中国网络民主中的多数暴政问题分析》,载《社会科学》2011年第3期。中国人民大学报刊复印资料《中国政治》2011年第9期全文转载。

《中国网络公共领域的兴起、特征与前景》,载《教学与研究》2011年第1期。

《如何增强中国共产党执政的合法性基础:历史的审视》,载《学术探索》2011年第1期。

《党代表任期制:党内民主建设的制度创新》,载《学习与探索》2011年第1期。《红旗文摘》2011年第2期转载;中国人民大学报刊复印资料《中国共产党》2011年第5期全文转载;《北京社科规划》2011年第9期全文转载;收录入教育部社会科学司、教育部高等学校社会发展研究中心编:《光辉的历程 辉煌的成就——全国高校纪念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理论研讨会文集》,教育科学出版社2011年版。

《自由主义民主与社会主义民主之比较分析》,载《太平洋学报》2010年第8期。中国人民大学报刊复印资料《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2011年第1期全文转载。

《全球公民社会的发展对国际体系变革的影响》,载《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10年第4期。

《流动人口的增长态势、权利特征与权利救济》,载《社会科学研究》2010年第1期。中国人民大学报刊复印资料《中国政治》2010年第4期全文转载。

《中国网络社团兴起的影响:国家与社会关系的视角》,载《南京社会科学》2009年第11期。

《当代中国政治发展前后30年之比较分析:制度变迁的视角》,载《社会科学研究》2009年第4期。

《经济全球化进程中的国际数字鸿沟问题:现状、成因和影响》,载《国际论坛》2009年第3期。

《詹姆斯·扬克实用的市场社会主义理论述评》,载《科学社会主义》2008年第4期。

《流动人口中政治排斥问题原因探析》,载《社会科学研究》2008年第2期。中国人民大学报刊复印资料《中国政治》2008年第6期全文转载。

《政治排斥:一种新的分析范式》,载《学术论坛》2008年第2期。中国人民大学报刊复印资料《政治学》2008年第6期全文转载。

《欧洲的社会排斥理论与反社会排斥实践》,载《国际论坛》2008年第1期。

《中国城市新移民中的政治排斥问题分析》(第二作者),载《文史哲》2007年第4期。《高等学校文科学术文摘》2007年第5期转载。

《关于中国城市流动人口中政治排斥问题的调查分析》,载《社会科学研究》2007年第3期。

《当前中国社会风险形成的原因及其基本对策》,载《教学与研究》2006年第7期。

《政治排斥问题初探》(第二作者),载《社会科学研究》2006年第4期。中国人民大学报刊复印资料《政治学》2006年第6期全文转载;国务院体改办《经济管理文摘》2006年第19期全文转载;《新华文摘》2006年第19期论点摘编。

《论21世纪中国政治发展的基本目标》,载《社会科学研究》2006年第1期。

科研项目

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基金一般项目“新生代农民工政治效能感实证研究”(项目号:11BZZ007)。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规划基金项目“中国流动人口权利救济问题研究”(项目号:10YJA810031)。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专项任务项目(纪念建党九十周年)课题“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民主政治建设的经验研究”(项目号:10JDJNJD048)。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学术创新团队“政治发展:国际比较与中国前景”(项目号:CXTD2011-06)。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211工程”三期重点学科建设项目“经济全球化进程中数字鸿沟的影响因素研究”(项目号:73300048)。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211工程”三期重点学科建设项目“中国网络公共领域的兴起、特征与前景”(项目号:7310004828)。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校级科研项目“中国流动人口中的政治排斥问题研究”(项目号:07QD023)。

更新日期:2024-12-22

免费下载联系我们下载帮助免责声明版权声明用户协议隐私协议撤稿声明作品投搞关于我们常见问题网站地图

声明:网站内容全部来自于网络公开搜索结果,不保证100%准确性,仅供参考,如侵犯到您的权益,请提供版权证明来信通知,我们72小时内删除!

本站仅仅提供一个观摩学习的环境,非赢利性网站,将不对任何资源负法律责任,不接受任何赞助和广告!

删稿邮箱: djkk57@qq.com

Copyright @ 2023-2024 pc.djkk.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