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人简介
  • 车载音乐
  • 车载视频
  • LRC歌词
  • 简谱图片
  • 手机铃声
  • 名人简介
  • 汽车知识
当前位置:首页 - 名人 - 建筑学 - 张维岳
张维岳

张维岳

张维岳,结构力学专家。长期从事建筑科学研究工作,在薄壳、悬索、升板等空间建筑结构和高层建筑结构的计算力学研究方面有较深造诣,为发展适合我国国情的建筑结构科学技术作出了贡献。
展开

张维岳

张维岳,结构力学专家。长期从事建筑科学研究工作,在薄壳、悬索、升板等空间建筑结构和高层建筑结构的计算力学研究方面有较深造诣,为发展适合我国国情的建筑结构科学技术作出了贡献。

中文名:张维岳
国籍:中国
民族:
出生地:天津市
出生日期:1931年6月7日
性别:

人物简介

  张维岳,1952年毕业于天津大学土木系结构专业,在中央重工业部、国家建设委员会编译出版局等单位任俄语科技书刊的编译工作。1957年至今,一直在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从事科研工作。1978年9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83年,任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副院长,1984年,被评为国家级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1986年,任博士生导师和研究员,1992年,任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顾问总工程师,受聘为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三届学科评议组成员,他还兼任中国力学学会常务理事,中国振动工程学会理事,中国建筑金属结构协会副理事长,中国灾害防御协会理事,中国勘察设计协会抗震防灾协会副理事长。

学术学风

  张维岳从50年代起,在何广乾教授指导下,数十年如一日,刻苦攻关,潜心于薄壳等空间结构及结构力学的科研工作。  他学风严谨,为人谦逊,作风正派,成果丰硕,学术造诣较深,多次获得国家和部级科技进步奖。职务上晋升为副院长、研究员,但从不以专家学者或领导自居。多年来,他以坚实的理论基础和丰富的实践经验,赢得了学术带头人的地位。他十分关心建筑科学研究院的科技发展和人才培养,特别是青年科技人员的成长。他总是谆谆教导,循循善诱,甘当“铺路石”,注重在实践中对青年人严要求、压担子,主动为他们解难、释疑、导向,培养了一批技术骨干。1978年以来,他为国家培养的2名博士生、6名硕士生,在工作上都获得了优良成绩,发挥着骨干作用,有的当上了省级设计院院长。他服从工作需要,勇挑重担,如核弹现场试验,唐山震后观测,湖南水灾等他都亲自到现场,积极承担任务。在他分管的科研工作中,总是把质量放在第一位,在主持科研成果鉴定时,严格把关,保证了建研院在学术上的权威性和领先地位。科研体制改革以来,他积极拥护党中央的英明决策,并认为在积极投入技术开发的同时,还必须重视科研工作,保持技术后劲。他重视发扬学术民主,在与人共事合作中,尊重别人,虚心听取不同意见,严守科研道德,争集体荣誉,从不争个人名利。他要求自己严,还表现在严格教育子女上,从不走后门、谋私利,教育子女服从组织安排。

人物贡献

  50年代中期,我国建设事业蓬勃发展,急需解决大跨度结构技术难题。薄壳、悬索结构具有覆盖空间大、节省材料等优点,但设计计算是一个难点。张维岳在何广乾教授的带领下,经过近十年的努力,不仅系统全面地解决了各类壳体的计算问题,而且攻克了一些国际上尚未解决的难题。双曲抛物面组合型扭壳是一种很好的屋面结构形式,它施工方便,造型美观,但精确的计算分析难度很大,国际上一般采用“薄膜理论”近似计算,用构造措施保证结构安全。为了达到精确合理、安全可靠,他与专题组的同事们研究有矩理论计算问题。当时,他家中有年迈的母亲和患病的妻子需要照顾,但他以锲而不舍的精神,埋头苦干,克服了种种困难,在解决了单块扭壳的计算后,再接再厉,不停步地向四块组合型扭壳进军,终于在1963年与专题组共同提出“四块组合型双曲抛物面扭壳按有矩理论的内力分析方法”,这一方法曾在北京新华印刷厂某车间屋盖、大连港务局仓库屋盖等多项工程中成功地被应用,1982年,荣获国家级发明四等奖。他在研究壳体温度应力分析方法的同时,还指出了当时壳体权威——前苏联B.Э.符拉索夫(Власов)的名著中关于推导壳板在温度作用下弯曲应力应变关系时所用表达式不完全之处,给予了修正。为解决壳体结构施工需要大量脚手架的问题,他与同志们合作研究完成了不用脚手架施工的装配式球壳的理论分析和试验研究,并在无锡市54 m直径的球壳结构的国防工程中实际应用。为使薄壳结构计算能为广大设计工作者掌握应用,他从事壳体的简化计算方法研究,他是编写《钢筋混凝土薄壳顶盖设计计算规程》的负责人之一。该规程经建工部颁布后已在国内广泛应用至今。  悬索结构是一种造型美观、跨度大、重量轻、节约钢材、施工方便的屋盖结构,张维岳在悬索结构方面研究出双曲抛物面索网结构的非线性理论的计算方法和作为索网边缘构件的空间曲梁的计算方法。1965年,在浙江人民体育馆80 m跨的实际索网工程中,他提出了在圈梁上增设水平拉索,并采取分次加荷、分次张拉预应力的巧妙概念,大大节约了材料,屋盖用钢量仅17kg/平方米,是国内外用钢量最省的悬索结构。60 年代后,他服从国家需要从事国防工程及地下结构方面的研究工作,参加了核效应试验及相应的理论研究。他曾经为济南军区某大跨度地下飞机库工程提出了新型叉洞衬砌结构方案,做了模型试验,提供了设计计算方法,用料比老方案节省1/4,且工期短,改善了施工条件,工程施工完成后使用效果良好。在地下结构的研究中,他提出了地下旋转壳体顶盖考虑岩石抗力作用的计算方法,参加编制和计算了《地下衬砌计算图表》,为国内实际工程所应用。我国在70年代末开始研究升板建筑结构,这种结构具有节约木材、减少高空作业、降低劳动强度,施工设备简单及施工占用场地小等优点。使用面逐步扩大。1974年上海某升板工程出现重大倒塌和伤亡事故之后,升板结构的采用,受到极大影响。他受建设部委托,负责去上海处理事故,分析倒塌原因,同时到有关城市总结全国升板建筑的实践经验,进行必要的理论研究。之后,他提出了升板建筑群柱稳定性的计算原则和方法,主编了《升板建筑结构设计与施工规定》,经建设部批准后在各地使用,此后的升板工程就未再出现过任何事故,挽回了上海升板事故的不良影响。他还指导了国内若干个提升楼板与提升墙体模板相结合的新型结构设计及盆式升板法新工艺的研究,后者获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  张维岳还结合工作需要,独译了《弹性薄壳结构计算基本理论》、《钢结构设计》等书15本、文章百余篇。撰写中国大百科全书土木工程卷的若干条目。他在科研工作中硕果累累。用他自己的话说:从工程实践中发现理论问题,通过科研创造新的理论和方法,然后又去指导工程实践。总之,求实、创新是他从事科研工作的特色。

主要论著

  1张维岳,吴秀水,宦荣芬.高层建筑筒体结构的空间分析.合肥工业大学学报,1983,(4):147.   2 张维岳,吴秀水,樊小卿,黄耀莘.深圳国贸中心大厦筒体结构内力计算和结构特性分析.建筑结构,1985,(2):2.   3 张维岳,吴秀水,宦荣芬.中央彩电中心播出大楼结构模型试验研究.第九届全国高层建筑结构会议论文集,1986,5.   4 樊小卿,张维岳.高层建筑筒体结构动力特性的分析方法及试验研究.建筑结构学报,1983,(3):1.   5 浙江省工业设计院,浙江省基建局第一工程处,国家建委建筑科学研究院.采用鞍形悬索屋盖结构的浙江省体育馆.建筑学报,1974,(3):38.   6 国家建委建筑科学研究院结构所.椭圆底平面双曲抛物面索网屋盖的两个能量变分解.力学,1974,(3):116.   7 张维岳,陈吼华,杨华雄.四块组合型双曲抛物面扭壳按有矩理论的内力分析(一)、(二).土木工程学报,1964,(3):1;1964,(4):40.   8 Zhang Weiyue,Wu Xiushui.Bending analysis of thin plates with openings. Proceedings of the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Finite Element Methods,Beijing:Science Press,1982:324.   9 张维岳,高小旺,周锡元等.唐山市综合防灾的研究.建筑科学,1996,(2):8.   10 张维岳,周锡元.经济快速发展时期城市与工程的防灾减灾策略.建筑科学。

张维岳

更新日期:2024-11-23

免费下载联系我们下载帮助免责声明版权声明用户协议隐私协议撤稿声明作品投搞关于我们常见问题网站地图

声明:网站内容全部来自于网络公开搜索结果,不保证100%准确性,仅供参考,如侵犯到您的权益,请提供版权证明来信通知,我们72小时内删除!

本站仅仅提供一个观摩学习的环境,非赢利性网站,将不对任何资源负法律责任,不接受任何赞助和广告!

删稿邮箱: djkk57@qq.com

Copyright @ 2023-2024 pc.djkk.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