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人简介
  • 车载音乐
  • 车载视频
  • LRC歌词
  • 简谱图片
  • 手机铃声
  • 名人简介
  • 汽车知识
当前位置:首页 - 名人 - 隋朝 - 隋文帝
隋文帝

隋文帝

隋文帝结束了自西晋末年到隋统一前近300年的分裂割据状态,实现了自秦汉以来中国又一次统一,使北方民族大融合,南方经济发展,使隋代获得了“国计之富者莫如隋”的赞誉,为中国封建社会隋唐盛世的出现奠定了基础。自从周武灭佛后,佛教元气大伤,隋文帝登基后,大兴佛教,隋唐佛教之盛,历史上称为黄金时代。
展开

隋文帝 - 文帝简介

隋文帝(公元541-604年)杨坚,汉族,鲜卑赐姓是普六茹,小字那罗延。隋朝开国皇帝,其父杨忠是西魏和北周的军事贵族,北周武帝时官至柱国大将军,封为隋国公,杨坚承袭父爵。初唐的李延寿在《北史》中赞美隋文帝, “皇考美须髯,身长七尺八寸,状貌瑰伟,武艺绝伦;识量深重,有将率之略。”

公元581年二月甲子日,北周的静帝以杨坚众望有归下诏宣布禅让。杨坚登基称帝,定国号为大隋,改元开皇,宣布大赦天下。

杨坚称帝后,于开皇七年(公元587年)灭亡后梁,一年后下诏伐陈。开皇九年(公元589年)灭亡陈,统一了中国,结束了西晋末年以隋文帝杨坚来近三百年的分裂局面。同年琉球群岛归降隋朝。隋文帝结束了中国长期混乱的局面,使中国又回到了和平年代。

隋朝建立以后,隋文帝精心治理,隋朝迅速强大繁荣起来。他不仅完成统一中国的大业,还使隋朝成为政权稳固,社会安定,户口锐长,垦田速增,积蓄充盈,文化发展,甲兵精锐,威动殊俗的强盛国家。在政治、经济等制度方面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在中央实行三省六部制,将地方的州、郡、县三级制改为州、县两级制,地方官吏概由中央任免,由此巩固了中央集权。

隋文帝下令修建西京大兴城(即后来长安城所仿照原形)和东京洛阳城,大兴城的设计和布局思想,对后世都市建设及日本、朝鲜都市建设都有深刻的影响。隋文帝于公元584年命宇文恺率众开漕渠。自大兴城西北引渭水,略循汉代漕渠故道而东,至潼关入黄河,长150多公里,名广通渠。这是修建大运河的开始,大运河连接了两个文明。使黄河流域长江流域逐渐成为一体。

隋文帝

他在不长的时间内将中国重新置于一个政权治理下,外御强敌突厥、契丹,内令人民安宁生息,功业之伟大,连后世盛唐也没有完全恢复隋朝的国土面积。文帝在位24年,604年病逝于大兴殿,终年64岁,葬于泰陵(今天陕西省杨陵(凌)区城西5公里处)。

隋朝的泰陵位于咸阳城西75公里处杨陵区五泉乡双庙坡村。隋文帝杨坚陵。陵冢封土为覆斗形,东西横距166米,南北纵距160米,高27.4米。附近有陵园,残基发现带有浓厚佛教色彩的砖瓦纹饰。

隋文帝 - 家族背景

杨坚之所以能最后取代北周,建立隋朝,和杨氏的世族地位有着直接的关系。杨氏是从汉朝以来,直到魏晋、南北朝时代的名门望族。在西魏时期,杨坚的父亲杨忠便和独孤信一起投靠了权臣宇文泰,此后,杨忠因为屡建功勋,而且帮助宇文觉建立了北周政权,所以,官爵升至柱国,封随国公(随字后来才改成了隋)。

公元541年,即西魏的大统七年,杨坚出生。和许多帝王一样,传说他出生时也有祥云出现。但他在青少年时期并不是很聪明,靠着贵族家庭的关系,他在专门为贵族子弟设立的学校里读过书,但由于成绩不好,被讽刺为不学无术,他自己也有自知之明,自嘲地说他“不晓书语”。

杨坚虽然读书不行,但因为有父亲的关系,他在十四岁时便开始做官,应了那句话“老子英雄儿好汉”。在北周建立时,因为父亲杨忠功劳卓著,杨坚则借光升为骠骑大将军。后来,又封为大兴郡公。到公元560年,周武帝即位时,不满二十岁的杨坚做了随州刺史。六年后,当朝的柱国、大将军独孤信看出了杨坚的前程远大,就把刚十四岁的女儿许给了杨坚,这就是后来有名的独孤皇后。

因为当时独孤家族比杨氏家族的势力要强大得多,加上独孤皇后的个性,杨坚算得上是历史上有名的“惧内”皇帝了,据说因为和皇后吵架,杨坚曾独自骑马到深山中,几天后才回来。

杨坚的地位也引起了其他人的嫉妒,有的想借机除掉杨坚,但杨氏家族以及独孤家族的势力也对他起了保护作用,加上杨坚的长女又是北周武帝太子的王妃,所以,虽有危险,但终究没有对杨坚构成致命威胁。

隋文帝 - 建立隋朝

在公元578年,周武帝病死,宣帝即位。杨坚的长女做了皇后,杨坚升任上柱国、大司马,掌握了朝政大权。加上年少的皇帝也比较昏庸荒淫,在群臣中没有威信,于是,杨坚便开始准备取而代之。

杨坚的行动多少让小皇帝有所察觉,但没有真凭实据,他也没法处罚杨坚,何况他还是自己的岳父大人,更难下决心做事。杨坚为了避免皇帝的猜疑,就想到地方上去任职,也为将来有变时能利用实力争夺皇位。于是,他便把这种愿望告诉了自己的朋友、内史上大夫郑译。

到了公元580年,机会来了,皇帝决定出兵南伐。郑译便向皇帝推荐了杨坚,皇帝对郑译原来就很信任,于是任命杨坚为扬州总管。但是,还没有等出征周宣帝便一病不起,而且很重。在郑译的参与下,他们做了一个假诏书,以宣帝遗诏的名义宣布:诏杨坚总管朝政,辅佐刚八岁的周静帝宇文衍。

宣帝死后,杨坚等人并没有立即公布消息,而是趁机用假诏书夺取了军政大权,以及京城部队的指挥权,等一切准备就绪后,这才发布了皇帝去世的消息,辅佐小皇帝即位。

杨坚做了辅政大臣后,首先建立了新的领导班子,吸收了一些有才干的人,稳定政局。然后又向威胁他地位的宗室各王展开了攻势。

刚去世的周宣帝的弟弟宇文赞在朝廷中和杨坚的地位不相上下,是杨坚秉政的一大障碍。杨坚便派人对他说,你不必再这样劳累地参与政事。以后的皇帝位置肯定是你的,你只管回家等着就行了。宇文赞一来年轻,二来也没什么谋略,就相信了。

没了身边的对手,杨坚又向其他的王下手了。已经成年而且在地方有些势力的是五个王,如果他们联合起兵,杨坚还很难对付。所以,在他们得知宣帝病逝的消息之前,杨坚便用假诏书将他们召回到长安,然后收缴了他们的兵权和印信。五个王见自己无法与杨坚抗衡,便秘密联系在外的另一个王起兵,但不久便被杨坚打败。五王只好寻机下手。一次,他们设下鸿门宴,请杨坚去,幸亏随从的人有所察觉,拉他借口跑出来。然后,杨坚便以谋反罪杀掉了主谋的两个王,其他三个不久也被除掉。宗室势力被消除后,杨坚的皇帝之路平坦了许多。

解除了中央的威胁后,地方势力也开始反对他,河南、四川、湖北等地的将领纷纷起兵。经过打与拉两手策略的较量,杨坚在半年后,终于平定了三地的军事力量,彻底控制了北周的政权,做皇帝仅仅是一个形式的问题了。
到了公元581年的正月,杨坚走了一个前人使用过的体面形式--皇帝禅让帝位。他让人替周静帝写好退位禅让诏书,然后送到他的王府。杨坚假意推辞,最后才接受了大家的意思,穿上皇帝服装,登上心仪已久的宝座。这时的杨坚刚四十岁。

因为杨坚是继承的父亲的爵位随国公,后来又进封为随王,因此把新王朝定名为“随”,但又觉得这个字有个和“走”同义的偏旁,于是,把这个不太吉利的偏旁去掉,成了“隋”。年号也按照惯例改了,定为“开皇”。但都城没有变动,仍上长安,不过不久就新修了大兴城。

隋文帝 - 开皇之治

“鸿恩大德,前古未比。”“七德既敷,九歌已洽,要荒咸暨,尉候无警。于是躬节俭,平徭赋,仓廪实,法令行,君子咸乐其生,小人各安其业,强无凌弱,众不暴寡,人物殷阜,朝野欢娱。二十年间,天下无事,区宇之内晏如也。考之先王,足以参踪盛烈。”这就是隋书里的“开皇之治”。

隋文帝统一中国后,一面躬行俭朴,一面采取了许多有利于巩固政权的措施。由于他明白到“古帝王没有好奢侈而能持久的”之道理,所以由他辅政时开始,就提倡生活节俭,宫中的妃妾不作美饰,一般士人多用布帛,饰带只用铜铁骨角,不用金玉。文帝曾想用胡粉和织成的衣领,居然搜遍宫殿,都找不到。这种躬行节俭,使人民的负担相应得到减轻,而且有利于各项措施的推行,隋文帝一系列的改革措施,大量地减少了国家的财政开支,增加了国家的财政收入。开皇十七年,户口滋盛,中外仓库,无不盈积。所有赉给,不逾经费,京司帑屋既充,积于廓庑之下,高祖遂停此年正赋,以赐黎元。隋文帝初登基时全国人口400万户,隋炀帝登基时已达890万户,以一户六口计,全国人口不下5000万,这个数字大约直到唐玄宗时才达到。直到唐太宗死后,唐高宗继位,计户口380万户。唐玄宗时,全国760万户,4100万人。隋开皇九年已垦田地1944万顷,大业中期已垦田地5585万顷。唐天宝十四年已垦田地1430万顷。隋炀帝登基就有890万户,而唐太宗直到驾崩才有380万户,国力之差距可以想见。

在隋朝雄厚而强大的经济实力的前提下,隋文帝下令修建大兴城,大兴城的修建不仅是中国古代城市建设规划高超水平的标志,也是当时国家的经济实力和科技水平的综合体现。大兴城乃当时的“世界第一城”,它的设计和布局思想,对后世都市建设及日本、朝鲜都市建设都有深刻的影响。

隋文帝杨坚于公元584年命宇文恺率众开漕渠。自大兴城西北引渭水,略循汉代漕渠故道而东,至潼关入黄河,长150多公里,名广通渠。这是修建大运河的开始。大运河连接黄河流域长江流域,连接了两个文明。使黄河流域长江流域逐渐成为一体。这条运河在他的儿子杨广统治期间竣工,为中国南北统一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杨坚使隋朝成为政权稳固,社会安定,户口锐长,垦田速增,积蓄充盈,文化发展,甲兵犟锐,威动殊俗 无比辉煌的皇朝,留给我们子孙后代的财富、对后世中国造成深远的影响很多。如长安城、三省六部制、开皇律、大运河、科举制度、义仓的创立。

隋文帝 - 革新图强

杨坚在称帝之后,先是把自己的儿子们封到各地去驻守,同时掌管当地及周围的军事。这是吸收了北周被自己灭掉的教训,加强对地方的控制。为了更好地治理国家,杨坚罢黜了一些没有才干的大臣,包括对自己夺取帝位有功的人,将一些有真才实干的人提拔上来,辅佐自己管理国家政务。

在政权基本稳定之后,杨坚便开始了一系列的改革,包括了中央和地方的政治体制、赋税、土地制度、法律、钱币、对外关系等方面,加上对江南的统一。所以隋文帝杨坚在中国历史上还算得上是一个有功绩的皇帝,他对政治体制包括法制的改革,对于唐朝的体制是个直接的影响,实际上,唐朝的体制基本上是隋朝时的翻版,一般我们对唐朝的评价很高,但是,唐朝的很多的制度却是在杨坚的时候确定的。

隋文帝 - 体制改革

北周的官僚体制基本上是效仿原来西周时期的《周官》即《周礼》的形式,但实际很乱。杨坚恢复了汉魏时期的体制,在中央设立三师、三公、五省。掌握政权的的是五省,三师是荣誉称号没有实权。三公虽然也有僚属,也参与国家政务,但仅仅是顾问性的机构,没有实权,也不常设置。

执掌国家政务实权的是五省。即内侍省、秘书省、门下省、内史省和尚书省。内侍省是宫廷的宦官机构,管理宫中事务。秘书省掌管书籍历法,事务较少。以上二省在国家政务中不起重要作用,起作用的是其他三省,这就是后来被唐朝继承的三省制。门下省和内史省都是辅助皇帝的决策机构,内史省是起草诏书的机构,门下省则负责封驳,即审查机构。最后执行诏书的机构是尚书省,同时负责日常的政务。尚书省设置尚书令一人,左、右仆射各一人作为助手。下面的具体办事机构是六部:吏部,掌管全国官吏的任免、考核、升降和调动;度支,后来改成民部,掌管全国的土地、户籍以及赋税、财政收支;礼部,掌管祭祀、礼仪和对外交往;兵部,掌管全国武官的选拔,和兵籍、军械、等;都官,后来改成刑部,掌管全国的刑律、断狱;工部,掌管各种工程、工匠、水利、交通等。开始的时候,六部叫做六曹,即六个办事机构。六部的长官为尚书。

除了五省六部,还有御史台、都水台,十一寺和十二府。这些后来基本上成为日本大化改新时参考的内容,如日本的八省制即是把五省和其他的机构融合而成的。到现在为止,日本的行政机构的名称还保留了隋唐时期的名字:中央的省相当于我国中央的部,但他的地方机构是县,县长官知事是标准的中国古代名称,级别相当于我国的省长。其他如北海道、东京都、大阪府,都是从中国学来的名称。包括日本的和服,日本的仕女长相、装束等等,都是和隋唐时期的中国文化极其相似的,这不是巧合,而是直接学习的结果。

对于地方机构,杨坚也进行了改革,将原来比较混乱的地方官制从州、郡、县精简为州、县两级。同时,精减了大量的官员,将一些郡县合并。为了更好地行使权力,控制地方,杨坚下令,九品以上的官员一律由中央任免。而且每年都要由吏部进行考核,以决定奖惩、升降。后来,又实行三年任期制,刺史和县令三年后要轮换到另一地做官,防止时间长了形成地方割据势力,对抗中央。

对于法律,杨坚也进行了卓有成效的改革。北周的法律既混乱又残酷,在杨坚掌握北周政权时就曾经进行过改革,但不太彻底。隋朝建立后,他在下令制订《开皇律》的时候,就将原来的枭首(即砍下头悬挂在旗杆上示众)、车裂(即五马分尸)等残酷刑法予以废除,保留了律令五百条。而刑罚则分为死、流、徒、杖、笞五种,基本上完成了自汉文帝刑制改革以来的刑罚制度改革历程,这就是封建五刑制。到了唐朝,将顺序颠倒过来,从轻到重,内容基本上继承,没有改变。

流传至今最完整的是《唐律疏议》,代表了唐律,其实这也是从杨坚《开皇律》中继承过来的。杨坚对于我国古代法制建设作出了重要贡献。

隋文帝 - 制度改革

赋税与土地制度改革

由于赋税越来越多,所以,农民总是设法逃避。豪强地主也是想尽办法少交租税。为了增加国家的财政收入,杨坚在建立隋朝后,采用了两项措施,即“大索貌阅”和“输籍定样”。

大索貌阅,就是根据相貌来检查户口,是不是隐瞒了,或者报了虚假年龄。输籍定样则是在第一个的基础上确定户口数,编制“定簿”,以此为依据来收取赋税。这样,既增加了收入,也防止地方豪强和官僚勾结,营私舞弊。同时,从豪强手里将原来依附的人口解放出来,也有利于增加国家的劳动力,调动他们的生产积极性。

农民的赋税包括租、调和力役几种,在隋朝,对年龄有明确的规定:三岁以下的男孩和女孩都叫做黄,四岁到十岁的叫做小,十一到十七叫中,十八到六十叫丁,六十以上叫老。

国家的赋役对象是丁,一对成年的夫妇每年向国家交粟三石,这是租。种桑养蚕的地方每年交绢一匹,相当于四丈,以及绵三两;种麻的地区则改为交纳布一端,相当于五丈,以及麻三斤,这两种都叫调。另外,成丁的男子每年要服役一个月,叫力役。到了后来,隋文帝又规定,五十岁以上的人的力役可以用布帛来代替,这叫庸。租庸调制在唐朝也基本上实行了。

同时,隋文帝还统一了币制,废除其他比较混乱的古币以及私人铸造的钱币,改铸五铢钱。度量衡也在这时重新统一。

至于土地制度,隋朝基本上继承了北魏以来实行的均田制:成年男子即丁男可以分到露田八十亩,永业田二十亩。成年的女子分露田四十亩。奴婢和一般人的占田数相等。此外,官员从一品到九品,可以分到一到五顷数量不等的职分田,以此作为俸禄,等以后不做官了上交国家。各地的行政机关也有一些土地,收入作为办公的费用支出,叫做公廨田。

这些办法大量地减少了国家的财政开支,从另一个角度看,就是增加了国家的财政收入。由于有了这些有效的措施,所以,在整个隋朝都是很富足的。

隋文帝 - 统一江南

当时占据江南的是陈,末代皇帝是喜欢酒色的陈叔宝。在公元588年的秋天,杨坚派兵五十万,东到海边,西到四川,在长江沿线向陈发动了全面进攻。陈叔宝却不以为然,而且上下没有积极地备战,只是沉于酒色之中。结果当隋军抓到陈叔宝时,前线的急报还没有打开看过。

陈叔宝到了隋朝,受到杨坚的礼遇,但杨坚很爱节俭,陈叔宝却建议杨坚造宫殿。有一次,陈叔宝应约赴宴,又向杨坚建议修宫殿,以示文治武功。杨坚表面上没有说什么,等陈叔宝走远了,就对群臣说:“他就是因为贪图享受才落到今天这个地步,现在又来劝我学他那样。”

隋文帝 - 文化贡献

汉朝灭亡后中国经历了漫长而混乱的四分五裂的时期。汉民族陷入了长达三个半世纪的厮杀战乱之中。因为春秋、汉代的文化典籍因几百年来的混战,因战火焚毁、遗失大半,公元583年隋文帝下诏求书,献书一卷赏绢一匹。“民间异书,往往间出”,“一、二年间,篇籍稍备”。隋时的藏书量是中国历代最多的,隋朝藏书最多时有37万卷,77,000多类的图书。可大部份图书又毁于战火,唐玄宗时藏书最多时8万卷,唐学者自著28,467卷,唐以前图书只还剩28,469卷,这些图书大部分也难逃战火。

隋文帝杨坚登基后下过这样一道诏书:“建国重道,莫先于学,尊主庇民,莫先于礼。自魏氏不竞,周、齐抗衡,分四海之民,斗二邦之力,递为强弱,多历年所。务权诈而薄儒雅,重干戈而轻俎豆,民不见德,唯争是闻。朝野以机巧为师,文吏用深刻为法,风浇俗弊,化之然也。虽复建立庠序,兼启黉塾,业非时贵,道亦不行。其间服膺儒术,盖有之矣,彼众我寡,未能移俗。然其维持名教,奖饰彝伦,微相弘益,赖斯而已。王者承天,休咎随化,有礼则祥瑞必降,无礼则妖孽兴起。人禀五常,性灵不一,有礼则阴阳合德,无礼则禽兽其心。治国立身,非礼不可。朕受命于天,财成万物,去华夷之乱,求风化之宜。戒奢崇俭,率先百辟,轻徭薄赋,冀以宽弘。而积习生常,未能惩革,闾阎士庶,吉凶之礼,动悉乖方,不依制度。执宪之职,似塞耳而无闻,莅民之官,犹蔽目而不察。宣扬朝化,其若是乎?古人之学,且耕且养。今者民丁非役之日,农亩时候之馀,若敦以学业,劝以经礼,自可家慕大道,人希至德。岂止知礼节,识廉耻,父慈子孝,兄恭弟顺者乎?始自京师,爰及州郡,宜祗朕意,劝学行礼。”《隋书》这样说道:“自是天下州县皆置博士习礼焉。”由此可见他对汉文明的复兴起到的巨大的作用。

隋文帝 - 文帝复汉

北齐和北周时期上层贵族,曾经一度热衷于鲜卑化与西胡化。虽然北周武帝亲政之后,开始倡导汉化。577年,北周灭北齐,统一北方。但是由于北周武帝英年早逝,北周的汉化进程一度搁浅。]杨坚先辈武川镇司马杨元寿因辅助鲜卑有功被赐胡姓普六茹,[杨坚上台后立即恢复了自己的汉姓,立即力行汉化。杨坚对反叛旧臣、豪强大吏、上层贵族,诛夷罪退,毫不手软。他罢黜了一些没有才干的大臣,包括对自己夺取帝位有功的人,将一些有真才实干的人提拔上来,辅佐自己管理国家政务。隋文帝对平民百姓实行宽仁的政策。杨坚在政权基本稳定之后,杨坚便开始了一系列的改革,包括了中央和地方的政治体制、赋税、土地制度、法律、钱币、对外关系等方面。杨坚内修制度,外抚四夷,崇尚节俭,勤理政务。“求劳日昃,经营四方”,“大崇惠政,法令清简,躬履节俭,天下悦之。”,“乘兹机运,逐迁周鼎”,“职方所载,并入疆理,禹贡所图,咸受正朔。”公元587年(开皇七年)隋灭后梁, 公元589年(开皇九年)隋灭陈,统一全国。隋文帝结束了中国上百年来分裂的局面,也结束了中国三、四百年的战乱时代。 隋文帝采]用长孙晟的“远交而近攻,离强而合弱”的战略,主要运用和亲拉拢分化突厥,使突厥耗于内战,从而各个击破。公元599年(开皇十八年)突厥内讧,突利可汗奔隋,以突利为启民可汗,筑大利城居之。公元602年(仁寿二年)隋军大破突厥,夺回了河套地区,把边界扩展到阴山以北。杨坚开创的“甲兵强盛”、“风行万里”的大隋王朝,致使“金陵失险” 、“单于款塞”。[隋的统一标志着胡汉文化嫁接的完成。

杨坚拯救了汉文化,因为春秋、汉代的文化典籍因几百年来的混战,因战火焚毁、遗失大半,公元583年隋文帝下诏求书,献书一卷赏绢一匹。“民间异书,往往间出”,“一、二年间,篇籍稍备”。隋时的藏书量是中国历代最多的,隋朝藏书最多时有37万卷,77,000多类的图书。可大部份图书又毁于战火,唐玄宗时藏书最多时8万卷,唐学者自著28,467卷,唐以前图书只还剩28,469卷,这些图书大部分也难逃战火。多少优秀的学者、多少伟大的著作、多少中国的文明、辉煌都消失在历史的尘霭里,但只要是诸子百家的书还在,只要是儒家经典还能留存,中华文明就不会死。

隋文帝杨坚登基后下过这样一道诏书:“建国重道,莫先于学,尊主庇民,莫先于礼。自魏氏不竞,周、齐抗衡,分四海之民,斗二邦之力,递为强弱,多历年所。务权诈而薄儒雅,重干戈而轻俎豆,民不见德,唯争是闻。朝野以机巧为师,文吏用深刻为法,风浇俗弊,化之然也。虽复建立庠序,兼启黉塾,业非时贵,道亦不行。其间服膺儒术,盖有之矣,彼众我寡,未能移俗。然其维持名教,奖饰彝伦,微相弘益,赖斯而已。王者承天,休咎随化,有礼则祥瑞必降,无礼则妖孽兴起。人禀五常,性灵不一,有礼则阴阳合德,无礼则禽兽其心。治国立身,非礼不可。朕受命于天,财成万物,去华夷之乱,求风化之宜。戒奢崇俭,率先百辟,轻徭薄赋,冀以宽弘。而积习生常,未能惩革,闾阎士庶,吉凶之礼,动悉乖方,不依制度。执宪之职,似塞耳而无闻,莅民之官,犹蔽目而不察。宣扬朝化,其若是乎?古人之学,且耕且养。今者民丁非役之日,农亩时候之馀,若敦以学业,劝以经礼,自可家慕大道,人希至德。岂止知礼节,识廉耻,父慈子孝,兄恭弟顺者乎?始自京师,爰及州郡,宜祗朕意,劝学行礼。”《隋书儒林列传》赞曰:“高祖膺期纂历,平一寰宇,顿天网以掩之,贲旌帛以礼之,设好爵以縻之,于是四海九州强学待问之士,靡不毕集焉。天子乃整万乘,率百僚,遵问道之仪,观释奠之礼。博士罄悬河之辩,侍中竭重席之奥,考正亡逸,研核异同,积滞群疑,涣然冰释。于是超擢奇秀,厚赏诸儒,京邑达乎四方,皆启黉校。齐、鲁、赵、魏,学者尤多,负笈追师,不远千里,讲诵之声,道路不绝。中州儒雅之盛,自汉、魏以来,一时而已。”《北史》这样说道:“自是天下州县皆置博士习礼焉。”由此可见他对汉文明的复兴起到的巨大的作用……

隋文帝统一了币制,废除其他比较混乱的古币以及私人铸造的钱币,改铸五铢钱。“五铢钱”背面肉好,皆有周郭,重如其文,每钱一千重四斤二两。 “车书混一,甲兵方息。”度量衡在隋文帝时重新统一。“隋氏混一南北,凡齐、周之故老,梁、陈之旧臣,咸荟粹一朝,成文章之总汇。”

北周的]法律既残酷又混乱,“内外恐怖,人不自安” 。在杨坚掌握北周政权时就曾经进行过改革,亲手删定《刑书要制》,但不太彻底。隋朝建立后,开皇元年隋文帝下令命高□等人参考魏晋旧律,制订《开皇律》。开皇三年, 隋文帝又命苏威、牛弘修改新律,删除苛酷条文。《开皇律》将原来的宫刑(破坏生殖器)、车裂(五马分尸)、枭首(砍下头悬挂在旗杆上示众)等残酷刑法予以废除。规定一概不用灭族刑。减去死罪八十一条,流罪一百五十四条,徒、杖等罪千余条,保留了律令五百条。刑罚分为死、流、徒、杖、笞五种。基本上完成了自汉文帝刑制改革以来的刑罚制度改革历程,这就是封建五刑制。《读通鉴论》这样赞评道:“古肉刑之不复用,汉文之仁也。然汉之刑,多为之制,故五胡以来,兽之食人也得恣其忿惨。至于拓拔、宇文、高氏之世,定死刑以五:曰磬、绞、斩、枭、磔,又有门房之诛焉,皆汉法之不定启之也。政为隋定律,制死刑以二:曰绞、曰斩,改鞭为杖,改杖为笞,非谋反大逆无族刑,垂至于今,所承用者,皆政之制也。”死刑复奏制度是从开皇十五年形成定制的,隋文帝规定凡判处死刑的案件,须经“三奏”才能处决死刑。《隋书 刑法志》:“(开皇)十五年制,死罪者三奏而决。”隋文帝还下诏:“天下死罪,诸州不得便决,皆令大理覆治。” 《开皇律》对后世律法影响深远,杨坚修订的法律唐朝都基本上继承了。

隋文帝 - 家庭关系

厉害的皇后

独孤氏皇后出身的独孤家族对杨坚以及他的父亲杨忠都有恩惠,所以杨坚对妻子有所敬畏,独孤氏做了皇后之后,在参政过程中,更让杨坚佩服,敬畏之心更浓了。历史上曾经有人把杨坚作为惧内的一个代表,看来不是空穴来风。

独孤氏的才干不在杨坚之下,实际上,独孤氏也像一个皇帝,或者说她是实际的皇帝。所以,宫中常把他们夫妻称为“二圣”。

由于独孤氏看管很严,不许杨坚和其他的女人过多地接触。有一次,杨坚一时兴奋,亲近了一个宫女,独孤皇后知道后,趁着杨坚上朝时竟杀了这个宫女。因为有妻子的管束,杨坚没有像其他皇帝那样荒淫败国。

五个儿子们
杨坚一共五个儿子,都是独孤氏所生,皇长子是杨勇,小时候很受父母喜欢。但长大后,杨勇却奢侈起来,这犯了父亲的忌讳,加上他迷恋女色,更让母亲讨厌,因为母亲最不喜欢男人有三妻四妾了。杨勇死时仅三十岁左右,但光儿子就有十个,而且不是一两个母亲生的。杨坚夫妻俩都不喜欢了,杨勇的太子之位也保不住了,最后被废为平民。

二皇子杨广,是儿子中城府最深的。对父亲表现得很节俭,对母亲表现得守规矩。最终代替了哥哥杨勇,做了太子。

三皇子杨俊,也是奢侈,贪恋女色,放高利贷剥削百姓。妻子为了报复他的冷落,在他吃的瓜中放了药,使杨俊得了病,后来又被父亲免官,后来,杨俊病死。

四皇子杨秀,不但奢侈,还总想效仿父亲,想着将来做皇帝。他的失败在于太显露,培植势力,编谣言为以后做皇帝造舆论。结果被调回了长安,然后寻找借口,强加罪名,把他废为庶人,即平民。

小皇子是杨谅,他在外地任职,也在积蓄力量,想以后争夺皇位。杨坚死时,他没有奔丧,而是起兵直奔京城,但很快被打败,做了俘虏。

隋文帝 - 历史评价

隋炀帝杨广曾这样歌颂过父亲:“高祖文皇帝受天明命,奄有区夏,拯群飞于四海,革凋敝于百王,恤狱缓刑,生灵皆遂其性,轻徭薄赋,比屋各安其业。恢夷宇宙,混壹车书。”曾孙子越王杨侗这样赞美他,“高祖文皇帝圣略神功,载造区夏。张四维而临万宇,侔三皇而并五帝。”

理学的祖师爷朱熹激动地提到这位皇帝:“地凭宸极,天纵神武,开运握图,创业垂统,圣德也;拨乱反正,济国宁人,六合八纮,同文共轨,神功也;玄酒陶匏,云和孤竹,禋祀上帝,尊极配天,大孝也;偃伯戢戈,正礼裁乐,纳民寿域,驱俗福林,至政也。”

宋朝的陈普在《历代传授歌》中歌颂道:“北齐后周犹一隅,隋文混一朔南暨。”大儒王夫之赞评道:“隋文之待威也,固以古大臣之任望之;威之所以自见者,亦以平四海、正风俗为己功。”隋文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黄袍加身的皇帝,《读通鉴论》:“开皇元年,隋主服黄,定黄为上服之尊,建为永制。”自隋文帝开始穿黄袍以后,从此中国后代皇帝都穿的衣服了。

后世的大文豪苏东坡称他“睿圣自天,英华独秀,刑法与礼仪同运,文德共武功俱远。爱万物其如己,任兆庶以为忧。手运玑衡,躬命将士,芟夷奸宄,刷荡氛昆,化通冠带,威震幽遐。虞舜之大功二十,未足相比,姬发之合位三五,岂可足论。”魏征赞叹道:“皇帝载诞之初,神光满室,具兴王之表,韫大圣之能。或气或云,荫映于廊庙;如天如日,临照于轩冕。内明外顺,自险获安,岂非万福扶持,百禄攸集。”

隋文帝 - 传说故事

《隋书 高祖本纪》载:高祖以大统七年六月癸丑夜生于冯翊般若寺,紫气充庭神光满室。有尼来自河东,谓皇妣曰:“此儿所从来甚异,不可于俗间处之。”尼将高祖舍于别馆,躬自抚养。为人龙颔,额上有五柱入顶,目光外射,有文在手曰“王”。

周太祖见而叹曰:“此儿风骨,不似代间人。”明帝即位,授右小宫伯,进封大兴郡公。帝尝遣善相者赵昭视之,昭诡对曰:“不过作柱国耳。”既而阴谓高祖曰:“公当为天下君,必大诛杀而后定。善记鄙言。”武帝即位,迁左小宫伯。出隋州刺史,进位大将军。后征还,遇皇妣寝疾三年,昼夜不离左右,代称纯孝。宇文护执政,尤忌高祖,屡将害焉,大将军侯伏、侯寿等匡护得免。其后袭爵隋国公。武帝聘高祖长女为皇太子妃,益加礼重。齐王宪言于帝曰:“普六茹坚相貌非常,臣每见之,不觉自失。恐非人下,请早除之。”帝曰:“此止可为将耳。”内史王轨骤言于帝曰:“皇太子非社稷主,普六茹坚貌有反相。”帝不悦,曰:“必天命有在,将若之何!”高祖甚惧,深自晦匿。

每巡幸,恒委居守。时帝为《刑经圣制》,其法深刻。高祖以法令滋章,非兴化之道,切谏,不纳。高祖位望益隆,帝颇以为忌。帝有四幸姬,并为皇后,诸家争宠,数相毁谮。帝每忿怒,谓后曰:“必族灭尔家!”因召高祖,命左右曰:“若色动,即杀之。”高祖既至,容色自若,乃止。

《资治通鉴》载: 陈后主遣散骑常侍周坟、通直散骑常侍袁彦聘于大隋。后主闻大隋高祖文皇帝状貌异人,使彦画像而归。帝见,失态无状,惊狂仆地,大骇曰:“吾不欲见此人!”亟命屏之。

《隋书》卷五十《庞晃传》云: 时高祖出为随州刺史,路经襄阳,卫王令〔庞〕晃诣高祖。晃知高祖非常人,深自结纳。及高祖去官归京师,晃迎见高祖于襄邑。高祖甚欢。晃因白高祖曰:“公相貌非常,名在图箓。九五之日,幸愿不忘。”高祖笑曰:“何妄言也!”

《隋书》卷七十八云: 韦鼎之聘周也,尝与高祖相遇,鼎谓高祖曰:“观公容貌,故非常人,而神监深远,亦非群贤所逮也。不久必大贵,贵则天下一家,岁一周天,老夫当委质。公相不可言,愿深自爱。”

道士张宾、焦子顺、雁门人董子华,此三人,当高祖龙潜时,并私谓高祖曰:“公当为天子,善自爱。”及践阼,以宾为华州刺史,子顺为开府,子华为上仪同。

茶之行世,常以廉俭为本。而据史籍记载,隋文帝勤于政务,自奉甚俭,茶却也侍于左右。《隋书》中曾记有一个颇为怪诞的事:某夜,随文帝做了个恶梦,梦见有位神人把他的 头骨给换了,梦醒以后便一直头痛。后来遇一僧人,告诉他说:“山中有茗草,煮而饮之当愈。”隋文帝服之以后果然见效。因为上有好者,下必甚焉,所以当时人们竞相采啜,并有一赞云:“穷春秋,演河图,不如载茗一车。”意为做人苦心钻研孔子的《春秋》,殚精竭虑去演绎谶书《河图》--想出人头地--还不如有许多茶喝来得快活。

南朝齐武帝也是一个尊茶的君主,并明文规定天下无论贵贱,有祭奠必须供茶,但因南齐地偏南方,其上行下效的影响和成效却远不如隋文帝。隋文帝一统天下,结束了南北朝长 期的对峙局面,南北的饮茶等风俗文化才得以迅速交融。而且以他帝王之尊而嗜茶(《隋书》的记载过于神化),于是普天之下(尤其是黄河流域)茶不再被卑视为“酪奴”。

隋文帝 - 文帝年表

 隋文帝公元541年,杨坚出生在冯翊般若寺内。

公元555年,年仅14岁的杨坚开始做官生涯,并逐渐升迁。

公元581年,杨坚代周称帝,建立隋朝。

公元582年,文帝营建“大兴城”。

公元583年,文帝废郡,实行州、县两级制。

公元585年,文帝颁布新的户籍制度,

公元589年,隋灭南陈,统一天下。

公元590年,文帝对府兵制进行改革。

公元597年,文帝平定李贤叛乱。

公元599年,文帝出征伐辽东。

公元601年,文帝下令废除天下所有学校。

公元604年,文帝病逝。

隋文帝 - 泰陵简介

隋文帝的陵被称为泰陵,位于今杨凌镇以西约十里的北莽山上。因隋朝第一代皇帝隋文帝杨坚在此埋葬而命此名。泰陵底长宽各166米,上长宽各38米,斜高64米。山腰果树成林,山脚猕猴桃飘香,陵园的建筑早已经毁废,现在地面的遗存物也已经难以找到了。按照史书的记载,这里应该建有高耸的阕楼。
从陵冢往南是一座清代石碑,大约高三米,碑上刻着“隋文帝泰陵”五个清晰的大字,是清代乾隆年间的陕西巡抚毕阮所书。

往泰陵东南走,在不远的陵角和陵东两块高地上,还有当年隋文帝庙的遗迹。今天俗称“祭祀坛”。原祀庙的垣墙建筑早已经毁掉,现在只能够看到残砖碎瓦了。但是我们不难设想,当初祀庙的规模是多么地宏大。从这里还能看到阕楼的遗迹。

就是在这些残砖碎瓦中,历史学家发现了带有浓厚佛教色彩的文饰和形制。比较多的是莲花状的方砖。方砖中央是浮雕的莲花图案,角边饰以蔓草,四周刻着连珠纹,非常美观大方。特别的,这里还发现了一枚残破的、以菩萨形象为文饰的瓦当。它的正面用弦纹和连珠纹组成一个心形,中心端坐着一尊双手合十、结迦跌坐的菩萨。据说这种直接以菩萨为文饰的瓦当在国内是非常罕见的。

隋文帝的泰陵,在中国陵寝史上具有承前启后的地位。它为以后唐宋陵寝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对于泰陵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隋文帝 - 参考资料

1、《隋书解读》  白玉林,曾志华,张新科 主编  华龄   2006年07月
2、《资治通鉴》  司马光 编著 胡三省 音注  中华书局  1956年06月
3、《隋文帝传》  韩升 著  人民出版社  1998年09月

更新日期:2024-12-04

免费下载联系我们下载帮助免责声明版权声明用户协议隐私协议撤稿声明作品投搞关于我们常见问题网站地图

声明:网站内容全部来自于网络公开搜索结果,不保证100%准确性,仅供参考,如侵犯到您的权益,请提供版权证明来信通知,我们72小时内删除!

本站仅仅提供一个观摩学习的环境,非赢利性网站,将不对任何资源负法律责任,不接受任何赞助和广告!

删稿邮箱: djkk57@qq.com

Copyright @ 2023-2024 pc.djkk.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