殷铖杉
成长经历
殷铖杉出生在常州,后随支边的父母来到了宁夏银川。到学龄时,又回到了教育发达的常州,完成了自小学到高中的少年求学生涯。1982年,他以优异的成绩考入华东工学院(南京理工大学的前身)就读机械设计专业。西边边陲大漠长河的自然风光,苍凉古朴的人文气韵,给了殷铖杉豪爽坦荡的精神气魄;龙城常州,地处烟雨江南,有“天下名士有部落,东南无与常匹俦”之美誉,工商比翼,人文荟萃,给了殷铖杉细腻严谨、文理兼通的气质秉赋。
1988年,大学毕业后,殷铖杉被分配到了宁夏工作。短短两年时间,从技术到销售经理,再到副厂长,殷铖杉通过自己的努力迅速证明了自己的能力,也让他看到了更为广阔的人生舞台。
创业
第一桶金对于一无背景、二无门路的创业者来说,既迫切,又艰难。而殷铖杉的第一桶金却来得何其轻松、畅快。作为家中的老幺,殷得到了家族的“万千宠爱”。在海军任职的舅舅无意中透露了所在厦门海军仓库中,积压了查没的大量非法走私物品的消息。闻及至此,不禁眼睛一亮:虽然改革开放的春风早已吹遍神州大地,但银川地处欠发达地区,物资消费品相当匮,购买力有了,苦于无货可买。如能将积压物品贩运到银川,一定抢手。
说干就干。经在海军工作的姐姐引见,正为积压物品的处理犯愁的厦门海军领导迅速拍板,同意殷铖杉以不可思议的低价拿走这些“累赘”。1分钱一支的签字笔,到了银川,可以卖到5毛。就这样,殷铖杉通过“可遇不可求”的两趟长途贩运,一转手就赚了500万元。那个时候,500万可是天文数字。
发展
殷铖杉开发的项目“要想办大事,手中要有钱”。有了500万之后,殷铖杉索性辞去了制瓶厂的工作,在市场经济的大潮涌动之中,做起了弄潮儿:斥资200万在银川盘下了一个小型露天煤矿;平生第一次来到湖北境内的随州,购买了8辆随州拖挂,购买黄河柴油车,141解放车;租用了位于银川市新华路上的宁夏电影机械厂门面房,将其改造成商场,从事百货贸易。当时正值国内建筑市场方兴未艾之时,石棉瓦、石膏板材等建材非常热销。玻璃纤维是生产石棉瓦、石膏板材的主要原料,基于在制瓶厂的经历,技术上完全没有问题,市场又非常广阔,殷铖杉先在银川投资50万兴办了一家玻璃纤维厂。随后,又来到了南京,在泰山新村兴建了第二家玻璃纤维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