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雄文
作品简介
《无冕元帅:一个真实的粟裕》
序言(《粟裕传》编写组组长:朱楹)
前言 军史的发现与被淡化的名将
第一章 战绩最大的野战军——华东野战军
一、缩短战争进程的关键,在于歼灭国民党军有生力量。毛泽东说;“国民党的命根是他的军队。”“消灭了他的力量,也就算打倒他了。”
二、非主力部队发展而来的方面军。粟裕说:“我们华东野战军,本来是一支数量不大的军队。”
三、纵横全国主战场。华东:卧榻之侧,岂容他人酣睡。中原;谁想统一中国,谁就要控制中原。
四、屡屡超额完成任务的方面军。四大野战军里歼敌数量最多的一个方面军。毛泽东说:“三野的仗打得好!”
第二章 华东野战军的代表——粟裕
一、当选第三野战军代表团首席代表。第四个为人民英雄纪念碑铲土奠基的人。
二、华东野战军战役指挥员。陈毅说:华东军事指挥主要靠他。
三、华东野战军(三野)代司令员兼代政委。人民解放军将帅中第四个集大方面军党政军最高职务于一身的将领。
四、第三野战军暨华东军区工作的实际主持者。继续担负野战军全面领导责任。
五、选择一个战略区的领导人主要是选择军事指挥员。刘华清、张震:在战役指挥上,粟裕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
六、陈毅、粟裕多长时间在一起?郭化若说:由于工作需要,陈、粟之间有分有合,而且分多合少。
第三章 毛泽东为何授予粟裕华野战役指挥权?
一、战役指挥与战役指挥权。粟裕行使华野的战役指挥权,是中共中央做出的不同寻常的组织决定。
二、先内线作战还是立即外线作战?粟裕说:哪里好消灭敌人就在那里打仗!
三、两淮保卫战之争。粟裕建议和恳请山野主力迅速南下参战,“否则淮阴难保”。
四、战略出击方向和出击时机之争。毛泽东深感欣慰:决心在淮北打仗,甚慰!
第四章 华东地区战史,没有粟裕就不成章(上)
一、苏中首战,七战七捷,毛泽东大喜过望:“希望各区仿照办理。”
二、宿北周旋,还是倚重粟裕,毛泽东殷殷叮嘱:“望粟即日北返,部署沭阳作战。”
三、鲁南田猎,继续关注战役的组织指挥,毛泽东询问:“粟及1师是否已至鲁南与你们在一起?”
四、莱芜角逐,“示形于南,击敌于北”。战果之大,在中国战史上是空前的。华野指战员充满信心地说:“再难打的仗,有502指挥,胜利就有把握。”
五、血战孟良崮,以中央突破对付敌人的中央突破。毛泽东对粟裕说:有两个人没想到,一是蒋介石,一是我毛泽东本人。
第五章 华东地区战史,没有粟裕就不成章(下)
一、沙土集鏖兵,粟裕还会指挥敌人。毛泽东传令嘉奖:对于整个南线战局之发展有极大意义!
二、豫东逐鹿,奏响气势恢弘的战争交响乐,志在改变中原战局,毛泽东交代:“粟裕全权指挥。”
三、虎啸泉城,揭开战略决战序幕。毛泽东重申:“全军指挥,由粟裕担负!”
四、百万雄师过大江,围歼逃敌于郎广。张震深有感触:与粟裕同志机断行事的优秀指挥素质分不开。
五、战上海,犹如瓷器店里抓老鼠。周恩来说:“是毛主席亲自交给粟裕同志的任务。”
第六章 淮海战役胜利第一功臣(上)
一、中原战局形成反复拉锯的僵持状态。战略构想的最早起源:粟裕“子养电”:集中更大兵力打更大规模的歼灭战。
二、一个改变历史进程的重大战略。淮海战役的最初蓝图:粟裕再次建议:集中兵力在中原黄淮地区打大歼灭战。
三、淮海战役名称的由来:粟裕建议:“即进行淮海战役。”——唯一由战区领导人命名的中国命运大决战。
四、从小淮海到大淮海,粟裕再次提出关键性的战略建议:抑留敌人于徐州及其周围,尔后分别削弱与逐渐消灭之。
第七章 淮海战役胜利第一功臣(下)
一、机断专行,提前两天发起战役。徐州“剿总”惊叹:“未料共军行动这样迅速!”悍将黄百韬终于找到了归宿。
二、钳制、阻击南北两线5个兵团。粟裕主动给刘陈邓再派援兵。黄维的士兵惊呼:共军军装变了!枪声也变了!
三、瓮中之鳖,军政并用。雨雪霏霏,四面楚歌,名将杜聿明束手就擒。
四、毛泽东说:不考虑几百万人的吃饭穿衣,就不是战略家。粟裕将军事上精于筹算的特长发挥在了后勤上。
五、斯大林在记事本上写道:奇迹,真是奇迹!毛泽东平静地说:淮海战役,粟裕同志立了第一功!
第八章 抗美援朝第一司令员人选
一、杜鲁门悍然出兵朝鲜。中国主要战略方向由东南转到东北。毛泽东再次点将粟裕。
二、百战之将终于病倒。周恩来建议:“粟、萧、萧去后,再成立新的边防军司令部。”
三、高岗焦虑:建议指挥部队的统帅早日来东北。毛泽东无奈,粟裕之外,又加林彪为司令员人选。
四、林粟均有病,出兵援朝万分火急!毛泽东说:“我的意见还是请彭老总出马。”
五、“五虎上将”,各有千秋。毛泽东为何青睐粟裕、林彪?
六、一为南线爱将,一为北线爱将,两人毛泽东都曾破例亲自出门迎接过,却为何首选粟裕?
第九章 人民解放军“最优秀的将领”
一、毛泽东对英国元帅蒙哥马利说:“我的战友中,数粟裕最会打仗。”领袖、战友、敌手眼中的战神。
二、建树战役指挥的众多军史之最。高超的军事才能和不败的记录,在中国战争史上写下了极为精彩的一页。
三、全局性、战略性建议最多的将领。粟裕说:一个指挥员对战略问题有了较深刻的理解,有了清醒的头脑,才能运筹自如地指挥作战。
第十章 丰富和发展毛泽东军事思想
一、游击战的高手。长期的游击战争实践,造就了粟裕高超的游击战指挥艺术。
二、指挥大兵团作战的奇才。迟浩田说:粟裕用兵,无穷如天地,不竭如江河。
三、中国军事科学事业的主要奠基人。粟裕说:“一成不变的军事原则和作战方法是没有的。”
第十一章 在人民军队建设中的独创性贡献
一、没有武装则没有一切。发展强大的野战军。
二、指导部队总结政治工作的三把钥匙,成为华东野战军越打越多、越战越强的重要保证。
三、粟裕建议:统一全国之建军思想,使无地域与界限之分与打破本位主义。人民军队正规化、现代化建设中的独特贡献。
第十二章 毛泽东:粟裕可以领元帅衔
一、元帅军衔授予标准之一:领导战役军团作战、立有卓越功勋的高级将领,授予中华人民共和国元帅军衔。黄炎培说:“粟裕是可以当元帅的。”
二、只争工作、不争职务,只争重担、不争荣誉。毛泽东:解放战争中,谁人不晓得华东粟裕呀?
三、再让元帅。毛泽东对粟裕说:“你是担的大将衔,而干的却是元帅的任务!”
第十三章 三十六年是与非
一、毛泽东激动地说:“我们的英雄回来了!欢迎你,粟裕同志!”曾受毛泽东极信任的方面军级将领之一。
二、调入总部工作,朴实无华的处事和待人原则,显示出不适应的一面。杨尚昆说:“元帅们当时对粟(裕)有些意见。”
三、山雨欲来风满楼。粟裕忍受着屈辱和痛苦,在大小会上作检讨8次,却始终通不过。
四、粟裕:我相信自己几十年的革命实践足够说明自己。战将陶勇感慨地说:粟老总的胸怀,装得下整个海洋啊!
五、艰难而漫漫的申诉之路。不白之冤三十六年后才最终昭雪于天下。
书评简介
一、将军只合裹尸还——书评《无冕元帅》 (载《新京报》2008年6月7日)
魏寒枫(《北京体育画报》执行主编)
名不见经传的湖南作者——张雄文,运用多是公开披露的材料写作;最有权力的出版机构——人民出版社公开出版;传主是关于他的著作充斥市面网络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大将粟裕;该书出版后在国内最大的网站新浪搜狐连载,好评如潮。这诸多反差结合在一起,我已经能感觉到:张雄文著《无冕元帅——一个真实的粟裕》,是一本独特的书。因为,通常民间作者的书是自费印刷的,通常人民出版社这样的权威出版机构,书籍的作者都是官方写作,正襟危坐,通常关于我党高层书籍,总显得声音齐一,情节雷同,通常这样的书也不容易引起网友重视,而现在,张雄文这本书改变了这些。
这是一本什么独特的书呢?
独特首先在于传主。他叫粟裕,众所周知,他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大将。同时很多人知道他非凡的经历、坎坷的人生和独特的个性。纵观中外舆论,乱世英雄起四方,人们总是毫不客气地批判政客的险恶和战争对民生的残害,可作为战争主体的军人,却经常能享受舆论的赞颂、道德的美誉和功业的流传。正面军人不用说,古今中外,从孙子白起韩信周瑜到郭子仪岳飞曾左彭胡到朱彭林刘徐粟诸位,从汉尼拔拿破仑亚历山大到朱可夫麦克阿瑟巴顿,人们总乐意传颂他们的事迹,惊叹他们的武功,并津津乐道地关公战秦琼式对他们进行排比,就算是反面意义的军人,人们也迥异于对那些政治领袖的谴责,比如希特勒墨索里尼,却对隆美尔古德里安等爱憎难舍。这一切,都说明和世界上所有的艺术一样,战争艺术自有其超越政治险恶民生流离的艺术特征。而这种艺术的主角——军人、名将,总是得到更多的宽容和欣赏。而一旦是匡扶正义、保家卫国的名将,则低则进忠烈祠,高则成圣成神了。
粟裕,就是这样一位将战争艺术发挥到了淋漓尽致的军人、名将。当然,这本身并不能构成独特。名将如云,只能说是辉煌而非独特。独特在于,他匡扶社稷创造如许伟业,多少年来并不广为人知;独特在于,他位高权重热血沸腾报国时被打压冤屈,竟如此契合传统名将宿命,“将军只合裹尸还,何其生入玉门关”,恭喜粟裕将军,你和白起蒙恬徐达诸位为伍了;独特在于,他壮岁封衔正可运筹帷幄大展宏图,结果一朝跌倒遗恨终生,虽得善终却再未能施展才智雄心,契合名将另一法则,“自古名将如美人,不使人间见白头”。以上几大独特,足使其名垂千古。
电影《见龙卸甲》里,诸葛亮说:子龙,我们都是靠美好回忆活着的人。对粟裕来说,他应该是靠美好回忆、家国情怀和怀才不遇情绪活着。这是一种很诗意的活法。粟裕老年,嘴里总喜欢哼哼满江红;粟裕一生念兹在兹,“解放台湾”,粟裕曾感叹“将军只合裹尸还,何期生入玉门关”。吟诵满江红的名将有,写诗自志功业的名将有,感叹军人宿命的名将有,然而这样三位一体的浪漫悲观主义,除了岳飞,谁可堪当。而且岳飞不过是半壁江山、苦苦支撑而已。
有此传主,此书已经独特三分。
独特还在于书名。鉴于党史军史对各种头衔严格的规定,不可乱越雷池,人民出版社给出的书名就显得独特而不同凡响了。主题是“无冕元帅”,此书给传主粟裕的定义是“元帅”,当然前缀是“无冕”。虽然这是作者的意思,但人民出版社出版,等于认同或者允许此意思的出现。这种认同或允许,是具有独特意义的,人民出版社既是权力出版机构,也是权威出版机构,自毛泽东主席开始,诸多党史军史高层领导人著作在此出版,诸多盖棺论定评语在此发出,现在,它将“无冕元帅”头衔用在粟裕身上,部分证明为官方声音、权威认同。
而且,独特还在于,官方声音、权威认同的是,这样一个具有感彩的名词,这样一个具有道德色彩的名词,这样一个迥异于以悼词为代表的国家评价的严肃划一的另类名词。无论粟裕生前还是身后,权威的国家的评价,包括刘华清、张震副主席发表在人民日报上的纪念文章,都未出现这个名词,“无冕元帅”此名衔,是权威认同、官方声音的第一次。而此词,可谓重如千斤,旷古未有前例。
这还没有结束,此书的副题叫:一个真实的粟裕。毫无疑问,这等于认同作者书中所写是真实的,至少,不反对作者将此书定性为“一个真实的粟裕”,或者说,作者张雄文如此说,是被人民出版社所允许的,而且,此书审查严谨而隆重,这等于至少我军政治机构和我党宣传部门是认同此种说法的。独特的地方还在于,和“无冕元帅”一样,“真实”一词同样带有很强的个性色彩。因为正常来说,这不是废话吗?谁会写本假书,谁会出本假书?既然这么说,更多的意思应该在于强调此书内容的性质,强调传主身份和事迹的复杂,至少,应该是围绕着他有很多真假实虚之扰。如此强调,部分意味着,此书是在正本清源。权威出版机构,通过书名,先给出对粟裕的独特评价,再强调正本清源,这可以说是该书第二大独特处。
有此书名,此书又独特三分。
当然,最独特的要数此书内容。此书作者我认识,我在他身上,深刻地感知到湖南人做事的风格。抓住主线,层层推进,坚韧不拔,扎实较真。张雄文从前在网上和别人讨论,无论别人怎么谩骂嘲讽,他从来不回嘴,但也从来不噤声。他总是主张自己的观点,引用最详实有效的材料来说服别人,无论能否说服,他总是这样做,从来不骂人。这本书更是集大成地体现这一特色。他抓住的主线是:粟裕是无冕元帅,这本书是真实的内容,如前所述,这已经是出语不凡。接着看下去就更有意思了。他放弃一切细枝末节,只就重要的论述,层层剥茧,步步推进。
他先论述华东野战军,是解放战争时期战绩最大的野战军。这个基调搭好,再进一步论述,华东野战军的代表,是粟裕。这里面牵涉到一个敏感的问题,那就是粟裕和陈毅的关系,陈毅是一代儒帅,特别是解放后的事业,使得他名誉华夏。这里就有一个矛盾,光说华东野战军最厉害,并不能说明粟裕什么。或者说论证粟裕是“无冕元帅”,必要牵涉到陈毅这位华东军队正职的情况。评价粟裕,陈毅根本无法绕开,甚至,陈粟关系的厘清,是评价粟裕的核心。这点解决了,核心问题就迎刃而解了。这是张雄文研究粟裕的最敏锐处,也是出最大成绩处,非常符合抓住主线的方法。所以,张雄文花大笔墨于此,重点论证陈毅虽然是华东军事正职,是元帅,但华东野战军的代表,是粟裕。论述完这个,紧接着论述,毛泽东主席为什么把华东野战军战役指挥权授予粟裕。上面三条线,一脉相承,环环相扣,层层推进,逻辑严密,论证充分。这三条说清楚了,此书等于成就了一大半,可谓豹头。
此后,就是详述粟裕解放战争时期的功业了,分为“华东地区战史没有粟裕就不成章”和“淮海战役第一功臣”两大板块。引用的多是常见材料,但写作方式依然不一样,看这两个标题,就有体现。可谓熊腰。但从阅读感觉来说,比不上前三段。熊腰一过,奇峰突起,出现虎尾。那就是张雄文心血之作:粟裕是抗美援朝司令员第一人选。这一章节写作,旁征博引,寻幽探微,既得真相,让人喜之叹之,难言心情。关于传主粟裕的写作,也就到了高潮。之后论述“解放军最优秀将领之一”,论述“毛泽东说粟裕可以领元帅衔”也很精彩,但总体来说,此书由上面所说豹头熊腰虎尾构成。结构精严,可谓铁案。
说是“铁案”,相对于张雄文自己论述的范畴,是不过分的。他在写作的过程,最大的特征是引用浩如烟海的材料,注意,几乎全是权威、官方的公开出版材料。要么,你要承认这些材料是假的,否则就只好承认他的论述是真的。此书章节的标题,几乎全部来自于官方出版材料的定评,这就能起到截断众流,廓清杂音的效果。就算有人再贬粟,问题是这些标题都是官方声音,这就能省却狗扯羊皮,纠缠不清。里面的论述,虽然是引公开材料,但让人惊叹的是,诸多材料,如果单看,如我文章最开头言很多党史著作,都见怪不怪,一旦经过张雄文的爬梳辨伪,探幽发微,那些枯燥如砖石的材料,立即熠熠生辉,显得铁证如山,妥帖无比。这方面,“豹头”和“虎尾”部分的论证,体现得淋漓尽致。让人看得张口结舌,哑口无言。
公开材料爬梳辨伪、重新组装、探幽发微是一大写作特色,另一大特色就是迥异于其他党史著作,此书侧重于各大将帅的比较,将粟裕和古今中外名将特别是解放战争中的名将比较,而这些比较里面,和陈毅比又是重中之重。比较名将,这是中国群众最喜闻乐见的形式,从隋唐演义到水浒传到三国演义,无不如此。比较中见特点,比较中见成绩,比较中见个性,比较中见声名,比较中见真功夫,通过比较,这些璀璨的将星,显得那么立体和永恒。张雄文写作时很好地借鉴了这一点,也取得了奇妙的效果。还有一大特色,就是比较时的方法:除了公开权威的材料外,非常重视数字的作用。数据不是万能的,但数据最难说假话。通过权威数据一对比,很多问题一目了然迎刃而解。用数据说话,用数据比较性说话,这也是党史著作里少见的。结果这样一比,平时躺在资料馆里的数据,顿时活了起来。我甚至觉得,如果作者将诸多数据列表比较,那样更清晰更有效。
有此内容,此书就独特九分。
这本书有缺点吗?作者还有很多自己采访的材料没用,显得极其谨慎;作者论述自己观点时,显得有如胡适陈独秀新青年时期的一以贯之,毫不妥协,有人会以为偏。但总的来说,此书核心论述,几乎无懈可击;此书用笔用料,都是克谨克勤;最关键的是,作者在用良心写作,而且写作出来,显得这么独特。我只能说,这是逝者和真理,对他进行了一次冥冥中的责任赋予。
后记简介
一、《无冕元帅:一个真实的粟裕》三版后记
生物学上有个著名的只认第一、无视第二的“印刻效应”:小鸡刚孵出来,头一眼见到的不是母鸡,而是其它动物,也依然会跟着跑。尤为奇特的是,一旦小鸡形成跟随反应之后,便不会再对其他物体产生类似反应了。
科学研究还发现,“印刻效应”不只存在于低等动物,也同样存在于人类。如果每天让婴儿看五六个小时的电视,到了两三岁的时候,孩子便会对电视产生“印刻效应”,而对母亲的说话兴味索然,无动于衷。
华东战略区军事统帅粟裕一生,战功赫赫却际遇坎坷。他的夫人楚青说:“六十年革命生涯,三十年处于逆境,粟裕几乎隔天挨天整。”悲怆之言,令人震惊。
战争年代,粟裕指挥人马最多时达80万,横扫千军如卷席,可谓叱咤风云,英雄至极,却因只居副司令员或代司令员,不仅蒋介石一方认为他的指挥是别人所为,说“关内共军,陈毅一股最狡猾”;自己一方除最高统帅部以及兵团一级将领外,普通士兵也认为是别人在指挥自己作战,发牢骚都嚷:“陈司令的电报哒哒哒,小兵的脚板扑扑扑。”
江山初定,当年出生入死的人可以论功行赏,安享封爵之时,粟裕却很快成为最早被错误批判的高级将领之一,早早戴了顶“帽子”,坐起了冷板凳。
“文革”后,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挨过林彪、“四人帮”整的人都咸鱼翻身,粟裕苦熬多年却依然没戏。因为他当年的挨整与上述“坏人”毫无关系,粟裕仍然只得默默靠边。楚青老人曾说:“粟裕的冤案不是毛泽东搞的,也不是林彪搞的,搞他的人有的还在,至少那个山头的人还在,阻力和困难还很大。”
直到1994年,在当事人基本辞世后,中央军委才决定给粟裕公开平反正名,但在审批签字时却依然有人施加影响,企图阻挠。
长达36年掩盖、淡化、转移、磨灭粟裕的战功和影响,世人在军史上的所见所闻多是某些虚假的“母鸡”,一旦粟裕这只真正的“母鸡”重新出现,“印刻效应”便注定使他们排斥、抵制他。无论有多少新发现的确凿史料,在他们而言都是“足”,务必削掉以适应他们“印刻”之履。
这些感慨一直郁积于胸,便有了写作本书的念头,其主要目的在消除一些人的“印刻效应”,因此不吝笔墨地采取了比较的方法,将某些历史人物对比阐述,以期“有比较才有鉴别”,让人们重新认识真“母鸡”。
一本书的初衷无论多美好,效果却不一定能完全达到。但不想,本书出版后,引起巨大的反响,获得如潮的好评。各大网站选载的部分,仅新浪读书频道点击即达一千三百余万次,留言二万六千余条,至今居于人文书榜前十名的前列。
80余岁高龄的楚青老人亲笔来信说:“我将这本书,放在我的床头枕边,常在睡眠前阅读,倍感内容充实而真实!将永作留存了!” 原三野司令部作战股长、90余岁高龄的秦叔谨老人读完书后,说书写得很不错,敢说他们不敢说也不能说的话。《粟裕传》传记组成员之一的温镜湖先生,接我电话的第一句话就是“书写得很好!”粟裕大将的原秘书鞠开老人电话里对我说:“你的书反响很大啊,我要向你们学习。”另一原秘书刘祥顺老人则说;“书拜读,给人以很大的震撼!谢谢你!祝贺你!”粟裕的特型演员谢伟才先生读后也来信说:“你很不简单!你在为好人说话!……”
许多研究单位、新四军、华东野战军将士们的后代与广大军史爱好者更是慷慨解囊予以支持;一位崇敬粟裕的公司主管甚至将本书作为必备读物,让员工人手一册。出版社的库存也便一再告罄,如今已印至第三版。这也再次印证了一个颠扑不破的道理:桃李无言,下自成蹊。
本书三版之际,我想起了许多帮助我成书、出版后又给我真诚慰勉的人以及广大支持我的读者朋友们,特别是提供了书中全部图片的《粟裕传》传记组与百忙中慨然作序的朱楹将军。这些热心的人们,我将终身铭刻在心。
还有人民出版社的资深编辑李惠老师,素昧平生,从无往来,却以还原历史本来面目的非凡胆识与魄力,毅然相中本书书稿于草根之中,不仅为书稿立项、出版,两年多来,还以编辑《毛泽东选集》等领袖文集的一贯要求,对本书字斟句酌,精益求精。令我感受到了国家最权威出版社的严谨与慎重,也深感此生的巨大荣幸。我将没齿不忘,并将以她的敬业精神激励自己,继续前行。
主要作品
长篇传记:《无冕元帅:一个真实的粟裕》(总政治部审核,《粟裕传》编写组组长朱楹少将作序,人民出版社2008年4月初版,7月再版;2009年12月三版);担任副主编,编辑出版《百年墨宝:纪念粟裕大将百年诞辰》(中华图书出版社2007年8月版);长篇传记:《名将粟裕珍闻录》(原中央军委副主席、国防部长迟浩田上将题写书名,《粟裕战争回忆录》整理者之一吕韧敏作序,山西出版集团北岳文艺出版社2009年12月出版)。
粟裕研究作品还发表于《看天下》、《环球人物》、《名人传记》、《文汇读书周报》、《新阅读》、《青年导报》、《沈阳日报》、《营口晚报》、深圳《晶报》等报刊,以及入选《思金米:怀念粟裕诗选》(北京艺术与科学电子出版社2006年11月版)、《天下阅读》(吉林出版集团2009年6月版)、《株洲文艺六十年·报告文学卷》(湖南文艺出版社2009年9月版)等书籍,百余万字。
无冕元帅
无冕元帅,即没有元帅军衔的元帅或者不是元帅的元帅,例如周恩来、粟裕等。同名书籍《无冕元帅:一个真实的粟裕》还原了赫赫战功被逐步淡化、转移、乃至磨灭的粟裕的真实历史。
内容提要
本书还原了赫赫战功被逐步淡化、转移、乃至磨灭的粟裕的真实历史。书稿大量引用文献与史料,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以军史史实为准绳,以历史文献为依据,做到重要的史实有把握,重要的文献有依据,重要的讲话有来源,重要的引文有出处。与此同时,密切注意并吸收最新披露的文献,最新发现的史实,最新的权威提法,可以说是吸收了当前国内外粟裕研究的最新成果,同时还注意纠正了一些流传的讹误,对一些原本有争议的问题也做了必要的考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