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人简介
  • 车载音乐
  • 车载视频
  • LRC歌词
  • 简谱图片
  • 手机铃声
  • 名人简介
  • 汽车知识
当前位置:首页 - 名人 - 文化遗产 - 杜焕荣
杜焕荣

杜焕荣

  杜焕荣是河曲县巡镇人,二人台的第四代传人。学艺以来,从一名14岁的少女,成长为一名53岁的妇人,杜焕荣见证了建国以来河曲民歌二人台的一次次劫难和荣耀。   “最笨的”优秀演员简谱学了整一年   14岁那年,正在河曲县巡镇一...
展开

基本内容

  杜焕荣是河曲县巡镇人,二人台的第四代传人。学艺以来,从一名14岁的少女,成长为一名53岁的妇人,杜焕荣见证了建国以来河曲民歌二人台的一次次劫难和荣耀。   “最笨的”优秀演员简谱学了整一年   14岁那年,正在河曲县巡镇一家初中上课的杜焕荣忽然被匆匆赶来的母亲叫回家中,母亲说今后不许她再去学校了。   少年时代的她,还不懂得那个年代的残酷,一定要让母亲告诉她为什么。看看实在瞒不下去,母亲才讲了实情,因为他们家是富裕中农,如果不上学,也许将来还能有个出路,如果执意求学,不仅不会被推荐深造,而且还可能给家庭带来无法预料的灾难。   流着泪,杜焕荣离开了学校,加入村里的“小戏班”。   天生丽质和先天的超强乐感,让杜焕荣很快从村中的小戏班脱颖而出。16岁那年,杜焕荣被选进县剧团。   那时候,剧团里的不少大姐大哥已经小有名气,杜焕荣每天早上天不亮便起床,开始压腿、劈叉、下腰。晚上,别人入睡了,她把腿蹬在墙上压着,手拿简谱书,就着油灯,一遍遍练习。半年后,杜焕荣的基本功倒是练好了,可简谱还是学得磕磕绊绊,同伴们都笑她是“最笨的”的优秀演员。   就这样,别人学简谱最多只用三个月,而杜焕荣学简谱却整整学了一年。   嘴上不敢唱只能心里偷着哼   二人台俗称“二人班”,产生于清乾隆年间,以民歌为基础,主要流行于山西、陕西、内蒙古三省区交界处。早在童年时代,杜焕荣便从当地村民口中学会了《走西口》《打樱桃》等二人台曲子。可是,当杜焕荣高高兴兴地进入剧团,希望将二人台唱得更加优美动听时,却得知绵延300多年的作为“四旧”必须被铲除。   那段时间,杜焕荣感到很压抑―――从小耳熟能详的优美曲子怎么就成了“四旧”?“山坡坡上长的十样样草,九样样看见哥哥十样样好”,“哥哥你走西口,小妹妹我实在难留”,这些脍炙人口的唱词不能挂在嘴边了,取而代之的是那些用二人台的调子改编的《红嫂》《智取威虎山》等样板戏。   “黑圪靛靛的头发白圪生生的牙,小嘴嘴说出那奴话话,毛葫芦芦眼眼该叫哥哥咋。”1970年的一天早上,杜焕荣早起练功时,趁着身边没人,轻声唱了起来。正唱得高兴时,忽听身后一声干咳:“谁让你唱这些乱七八糟的?”杜焕荣回头一看,原来是剧团的一位副团长,不知什么时候已站在了她身后。杜焕荣吓得出了一身冷汗,但嘴里还是不停地辩白:“他们口口声声破四旧,《智取威虎山》用的调子不还是咱二人台的?”副团长没有想到小姑娘会这么较真,赶紧叫她住口,说调子没变,词却变了,想唱二人台,只能在心里唱,别让人听见了,闹不好得挨批斗。   好心的领导走了,杜焕荣心里还在打鼓,知道自己的疏忽差点引来灾难。从那以后,她再也不敢乱唱了,只是在高兴的时候,嘴里哼几段二人台的曲调。“反正《红嫂》等样板戏也是二人台调子,没人知道自己哼的是什么。”   下乡掉泥坑 带伤演出感动观众   上个世纪80年代初,“破四旧”的年代终于过去了,大家再也不用躲在角落里,偷偷哼“哥哥你走西口”了。但条件的艰苦,还是让不少人退出了二人台舞台,包括杜焕荣。   那时候,团员们坐着大卡车下乡,住在老乡家的土炕上。乡村的房子,夏天蚊子咬,冬天则冷得要命。大家拿来柴禾拼命烧炕,可是炕烫得不行,屋里却还是冰窖。   1985年夏季的一天,杜焕荣随剧团赶往代县演出。演员们坐在一辆142大卡车后的木箱上,一路颠簸着前行。车过阳明堡时,突然下起了瓢泼大雨,大家屏着气,拿一件的确良衬衫挡在头上。不成想,车经过一个大坑时猛得一颠,将杜焕荣和一个同伴摔到了车下的泥水坑里。同伴顾不得疼痛,赶紧去拉杜焕荣,但杜焕荣已倒在泥水内,一条腿满是血水和泥水,痛得根本无法站立,泥水顺着她的领口、,流满了全身。车辆停了下来,大家七手八脚将受伤的杜焕荣抬上了车。   那一刻,杜焕荣流着泪下定决心,今后再也不要过这种东奔西颠的日子了。   当天晚上,团长找到杜焕荣,破例允许她“休息”,并问她的意见。杜焕荣知道,其实除了她,剧团这次根本没有别的主角。看着团长,她只得揉揉满腿的伤,忍痛答应上台。当晚,剧团的节目是反映童养媳苦难的《方四姐》。演到方四姐挑着三棱扁担、担着尖底水桶的高潮处时,联想到自己下午的遭遇,杜焕荣满脸泪水。台上演员的动情表演,感染了台下的众多观众,一时间,台下哭成一片。台下的一位老太太看着演出,当场昏倒在地。人们将老人救醒后才了解到,老人是联想到了自己类似主人公的命运,难过至极才昏过去的。   “相比较,那个年代,有关部门对二人台还是重视的,只是条件太苦了,吃不饱,睡不好。看到剧团兴盛,我选择了离开,不料随之而来的,竟是整个剧团的衰落。”杜焕荣说。   离开县剧团 盛邀伙伴光大二人台   杜焕荣进入县剧团17年来,只要有她演出的戏,几乎每场戏都由她担任主角。这种感觉,在带来荣誉和骄傲的同时,也让年轻的杜焕荣感觉到了脱离姐妹们的一种孤独感。这种别样的感受,加上艰苦的演出条件,使得杜焕荣做出一个决定:离开剧团。   1985年秋天,杜焕荣几经考虑后,向县剧团提出了希望换换工作的请求。当时的二人台剧团正值红火,没有人想到少了杜焕荣会有怎样的后果。剧团领导经过多次劝说,眼见她去意已决,只好同意了她的要求。   杜焕荣新的工作其实跟在剧团时没有太大的区别,只不过由频频在舞台上露脸,换成了在幕后指导。她被调到了县文化馆,负责民歌二人台方面的培训工作。   让杜焕荣没想到的是,自己走后,另一个台柱子张某也调到了河曲县某银行。之后短短两个月时间内,县剧团先后有5人辞职或调动。从1985年到1986年年底,河曲县二人台剧团先后辞职或调动的人,达到了20人之多,县剧团已经名存实亡。看着二人台一天天渐渐没落,杜焕荣的心中非常难过:前辈们用几百年智慧和努力积累下来的成绩,难道就这样在我们这一辈人手中消亡吗?   杜焕荣决定凭着自己的功底和声誉,重新将一批热爱二人台的兄弟姐妹们招揽回来,将二人台发扬光大。她的这一想法很快得到了各方面的支持。一年后,一个拥有二十多名演员的二人台业余剧团诞生了。   走出河曲闯神州二人台走向辉煌   1990年,河曲县公安局一位负责人找到杜焕荣,希望她能到公安部门工作,杜焕荣婉言谢绝了。1993年,河曲县税务局需要一名文艺骨干,找到杜焕荣,杜焕荣没有同意。1995年,内蒙古呼和浩特某单位托人找到杜焕荣,给出优惠条件,希望她到内蒙古工作,杜焕荣拒绝了……   杜焕荣知道,与县文化馆相比,这些单位要好得多,但她的想法只有一个,就是不要让本来已经流传不畅的二人台消失。上世纪90年代后,二人台几乎没再出现新人,一些老演员还在演着当年的角色。杜焕荣试着找过当地领导,但待遇低、揽活难等难题,使得人们不愿意走进这个行业。   2005年9月2日,包括河曲民歌二人台在内的我省70个项目参加全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申报。与此同时,杜焕荣等几代二人台传承者也在努力着,希望二人台能够走向更广阔的舞台。   在各方的努力下,河曲二人台终于渐渐走向新的辉煌―――   2003年11月,上海举办全国原生态唱法节目汇演,杜焕荣和辛里生等作为惟一的一支汉族代表队,为各界献上优美的《走西口》《拜大年》等节目。   2006年6月,杜焕荣等演员刚刚参加完我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巡演,便受《星光大道》剧组邀请,参加了当月的比赛。7月13日,受北京市奥组委邀请,杜焕荣等人又在北京参加了第四届奥林匹克文化节主题活动。   2006年10月,杜焕荣等人在武汉参加了全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博览会……   随着外出演出机会的增多,杜焕荣等民间艺人也不再单单为河曲人熟知。杜焕荣希望通过外出表演,让二人台唱响世界。   后继乏人传统文化待传承   2006年12月30日,从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传来消息,我省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通过一个月的公示,正式确定首批入选的名单。包括河曲二人台等在内的32个项目不仅入选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还入选了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但与“皮影戏”、“民间社火”等一样,二人台如今也面临着后继无人、曲目陈旧、市场运作滞后等问题。二人台传统的剧目有百余个,近三十年来再没有表演成功、呼声不错的节目。传统剧目配着高龄演员,《打樱桃》《探病》《拜大年》等戏的主角至今仍是七十多岁的辛里生、53岁的杜焕荣、四十多岁的杜全居等演员。

杜焕荣

更新日期:2024-11-21

免费下载联系我们下载帮助免责声明版权声明用户协议隐私协议撤稿声明作品投搞关于我们常见问题网站地图

声明:网站内容全部来自于网络公开搜索结果,不保证100%准确性,仅供参考,如侵犯到您的权益,请提供版权证明来信通知,我们72小时内删除!

本站仅仅提供一个观摩学习的环境,非赢利性网站,将不对任何资源负法律责任,不接受任何赞助和广告!

删稿邮箱: djkk57@qq.com

Copyright @ 2023-2024 pc.djkk.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