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人简介
  • 车载音乐
  • 车载视频
  • LRC歌词
  • 简谱图片
  • 手机铃声
  • 名人简介
  • 汽车知识
当前位置:首页 - 名人 - 基督教 - 马茂兰
马茂兰

马茂兰

  马茂兰,(1860-1916),英国北爱尔兰人,基督教牧师,原为中国内地会传教士,在四川工作10年后辞去内地会组织,携夫人来烟台。
展开

简介

  马茂兰,(1860-1916),英国北爱尔兰人,基督教牧师,原为中国内地会传教士,在四川工作10年后辞去内地会组织,携夫人来烟。1893年(光绪十九年),在烟台大马路创办詹姆士·马茂兰公司,中文名为仁德洋行。

履历

  1894年(光绪二十年)中日甲午战争爆发,美国长老会教士赫士(乔治干草)夫妇决定回国定居。把其在烟台开办的女子花边班托付给马茂兰夫妇。1895年(光绪二十一年),马茂兰夫妇在此基础上,以教会名义在烟台南山路正式创办花边女子学校,收容生活无着落的贫苦女子入学,一面读书、学圣经,一面学习编织花边技术,学成后将基督教和花边技术推广到农村。数年后,花边工艺在胶东迅速推广,以此为生计的妇女,仅烟埠即数以千计。1896年(光绪二十二年),马茂兰夫妇在三马路兴建2层楼校舍,宿舍在其侧,为当时烟台颇为壮观的建筑。不久又在南山路创办孤儿院,招收及龄男孤儿在此习字、读书、学做活,女孤儿进花边学校。

晚年

  马茂兰夫妇一边通过仁德洋行从国外购进纱线及最新流行的花边图样,一边组织当地商人、工人生产和收购花边,运至欧美市场销售。所营业务,以孤儿院产品为名,不仅获当地出口关税豁免权,在欧美各国也享受进口关税豁免。胶东妇女生产所得报酬微薄,而洋行却获得巨额利润。20世纪初,其资金积累已达五六万海关两,居山东省进出口贸易之首。至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夕,胶东以此谋生的妇女约达数十万人。1902年(光绪二十八年),马茂兰在烟台三马路建奇山基督教会,花边学校划归教会,后改为烟台培真女子中学。1916年,马茂兰病逝于烟台。

相关内容

马茂兰与民间工艺“棒槌花边”

  中国传教

  1858年6月,中英《天津条约》签定,辟天津等10处为通商口岸,烟台成为山东省第一个对外开埠的口岸,各国纷纷在烟台设立领事馆。与此同时,西方文化也随之传入,众多的传教士竞相踏上了这片民风淳朴、物产丰富的沿海小镇,他们传教布道,建立教堂和教会组织,举办教会学校,从事商业贸易。在这众多的传教士中,比较有名气的当属英国人詹姆士·马茂兰。

马茂兰

  马茂兰,原名雅各,出生在北爱乐兰拜利卡撒地方的一个农家,有兄弟三人,他自幼不喜农事,却笃信基督,一心抱着远行的志愿。一个偶然的机会,马茂兰对神秘的中国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去中国传教成为他的首选之地。1884年(光绪十年),马茂兰终于如愿以偿,只身一人来到中国,靠英国政府发给的微薄津贴,在扬州、重庆等地开始了艰苦的传教生活。在这里,他认识了比他晚一年来中国的英国人莉蕾,并于1888年结婚。1890年,马茂兰和夫人从上海搭乘轮船到达烟台,在这个新的通商口岸,开始了他新的传教生涯。

  初识花边

  在传教过程中,马茂兰夫妇发现烟台妇女个个心灵手巧,会绣花,会剪纸,鱼网也织得非常漂亮。但是,由于严格的封建礼教限制,许多妇女只能待在家里从事家务劳动,生活十分清贫。于是马茂兰夫妇就产生了利用传教把这些妇女组织起来,向她们传授一门谋生手艺的想法。就在这时,利蕾和美国长老会传教士海尔济的妻子梵妮相识。这位美国妇女一直在中国妇女间教授花边编织技术,是西方差会教士在烟台教授花边的第一人。于是二人合作在烟台开办了一家花边讲习班,1893年夏天,第一期讲习班开学,招收了17名烟台妇女专门学习花边编织技术。不久,由于健康的原因,海氏夫妇双双回国。马茂兰夫妇接替了他们所有的花边板架、花边样子,还有那些花边订单。

  1893年,为了开展业务,马茂兰在烟台大马路创办了“仁德洋行”。公司的经营范围很广。《山东长老会概况》一书中这样写道:传教士马茂兰在烟台设马茂兰公司,经营花边、发网、绒线、印刷、西药等,对中国输出资本。

  创办学校

  为了培养更多的花边艺人,马茂兰夫人在烟台成立了一所教授花边技术的学校--培真女校,专门收容家庭贫困的女子入学。学校的地址就在现在的烟台三马路南山路口。学校采用半工半读的形式,上午念书、写字、听道、学习圣经,下午学习花边编织,得些收入,以补家计。学生的月收入非常可观,有6000文之多。这在当时烟台农村是一个不少的数目,许多人竟相把自己的女儿送到培真女校学艺,最多的时候学生人数达到500多人。在这些学生中,小的只有七八岁,大的也只有二十多岁。这些裹着小脚、穿着土布衣衫的女孩,当时或许只是为了谋生学艺,但是,正是她们那蹒跚的脚步走出了烟台“棒槌花边”工艺长达百年的历史。

  到了二十世纪初,仁德洋行已成为山东资金势力最大的洋行,马茂兰也因此一度被推选为烟台的外国商会主席。其经营的这种返朴归真的室内装饰布料在海外颇受欢迎,订单渐渐多起来,并远销当时欧洲的英、法、德诸国和美国、加拿大等地。据马茂兰的女儿慕马快乐在1971年撰写的回忆录《马茂兰夫妇快乐的一生》回忆说:父亲找到了美国和其它国家销售花边的市场,添加了雇员,每早上班前大家先读圣经祷告,并鼓励他们礼拜天进教堂听讲。这个新设的事业起名“实业差会”。

  栖霞传艺

  随着市场的不断扩大,培真女校生产的花边产品已远远不能满足国外市场的需求。仁德洋行便将绝大部分原料售给周围各县的花边庄小业主,再由他们组织当地的农村妇女进行编织。这样以来,“棒槌花边”便在烟台周围乡村很快发展起来,先后在各县创办了数处类似工厂的花边学校。据史料记载,“历年以来,借此艺为生活之妇女,烟台一埠数以千计。”

  1898年,马茂兰来在栖霞的臧家庄村和小栾家创办了花边学校,从烟台派了专门的技师,开始在这里传授棒槌花边制作技术。最盛行时花边学校的工人达200多人。据栖霞市龙村79岁的崔凤英老人回忆说:她的母亲曾经看到过前来传授花边技术的马茂兰,印象最深的就是这位外国人穿着打扮特别时髦,打着领结,穿着西装,留着很长、很浓的八字胡,对人特别热情,也很幽默。栖霞虽然不是马茂兰最早传授“棒槌花边”技术最早的地方,但是当时烟台周围各县的花边业却以栖霞最为盛行。到1914年已几乎遍布全县。从1915年到1921年达到顶盛时期,从业人员达数万人之众,年出口货价值关平银350万两。栖霞规模较大的花边庄号就有华和成、恒元记、同聚福、福顺成等19个。

  1916年,老马茂兰在烟台病逝,洋行的所有生意便由其长子大马茂兰接管。太平洋战争爆发后,日本人查封了仁德洋行和培真女校、培真小学,花边业逐步走向衰退。但是这种精妙绝伦的民间工艺却在烟台农村扎下了根。

更新日期:2024-12-04

免费下载联系我们下载帮助免责声明版权声明用户协议隐私协议撤稿声明作品投搞关于我们常见问题网站地图

声明:网站内容全部来自于网络公开搜索结果,不保证100%准确性,仅供参考,如侵犯到您的权益,请提供版权证明来信通知,我们72小时内删除!

本站仅仅提供一个观摩学习的环境,非赢利性网站,将不对任何资源负法律责任,不接受任何赞助和广告!

删稿邮箱: djkk57@qq.com

Copyright @ 2023-2024 pc.djkk.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