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大合唱》是冼星海最重要的也是影响力最大的一部交响乐代表作。作于1939年3月,并于1941年在苏联重新整理加工。这部作品由诗人光未然作词,以黄河为背景,热情歌颂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的光荣历史和中国人民坚强不屈的斗争精神,痛诉侵略者的残暴和人民遭受的深重灾难,广阔地展现了抗日战争的壮丽图景,并向全中国全世界发出了民族解放的战斗警号,从而塑造起中华民族巨人般的英雄形象。
中文名称
黄河大合唱
发行时间
1938年
填 词
光未然
谱 曲
冼星海
全曲由《序曲》(管弦乐)、《黄河船夫曲》(混声合唱)、《黄河颂》(男声独唱)、《黄河之水天上来》(配乐诗朗诵)、《黄水谣》(女声合唱)、《河边对口曲》(对唱、轮唱)、《黄河怨》(女声独唱)、《保卫黄河》(齐唱、轮唱)和《怒吼吧!黄河》(混声合唱)八个乐章组成。各个乐章都有相对的独立性,相互之间在表现内容、演唱形式和音乐形象等方面构成鲜明的对比。同时,全曲又由表现中华民族解放斗争的基本主题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几个基本音调始终贯穿于整个大合唱,在音乐布局上以《序曲》呈示基本主题、首尾合唱呼应、中间各乐章交替发展和末乐章的总结概括,以及每乐章之前的朗诵为先导等,使整个作品具有高度的统一性。音乐语言明快简练、通俗易解并具有鲜明的民族风格,合唱手法丰富多彩和乐队的交响性发挥,全曲的宏伟规模和所表现出的英雄气概,构成了这部作品具有独创性的艺术特色。
黄河颂》是《黄河大合唱》其中的一个乐章,它由序曲、主体、尾声三部分组成.
从内容看,第一节是朗诵词,是全诗的序曲部分,作者先以呼告的手法,直接称呼读者为“朋友”,开宗明义地说出了要“歌颂黄河”的主题,展示了黄河的伟大坚强.
第二节是歌词,是全诗的主体部分,主要是“颂黄河”,但在“颂”之前有一个蓄势阶段,文中用一个“望”字来统帅,歌颂了黄河的伟大精神.主体部分是由绘黄河、颂黄河两部分组成.绘黄河,绘出了黄河的磅礴气势,绘出了黄河的英雄气魄.颂黄河,歌颂黄河养育了中华民族,指出了黄河的历史贡献;歌颂像一道天然屏障保卫着中华民族,指出黄河的地理优势;歌颂黄河流域宽广,泽被众生,黄河是我们民族精神的象征,激励着中华民族.歌词中反复出现“啊!黄河!”起到了很好的作用,一是直抒胸臆,二是把“颂”的部分分为三个层次:歌颂黄河养育了中华民族,黄河保卫了中华民族,黄河还将激励着中华民族.
最后尾声部分号召我们学习黄河的精神.诗人代表中华儿女发出向它学习的誓言,学习黄河伟大坚强的精神的精神,以此全诗首尾呼应,浑然一体.
《黄河颂》诗人采用象征的手法表面上歌颂黄河,实际上是歌颂我们的民族,激励中华儿女像黄河一样“伟大坚强”,以英雄的气概和坚强的决心保卫黄河,保卫中国.她旋律激昂,音乐壮阔,气势磅礴,热情深切,充满了强烈的冲击力和震撼力,展示了黄河桀骜不驯的血性和中华民族的英雄气概,歌颂了黄河气势宏伟,历史源远流长.
《黄河颂》,是黄河的颂歌,是时代的颂歌,是中华民族的颂歌,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坚忍不拔、永往直前的颂歌
第一层(从“我”到“南北两面”),写“我”所看到的黄河形象,突出了黄河不可阻挡的气势。第二层(由“啊!黄河!”到“发扬滋长”),从三个角度讴歌黄河的伟大精神。第三层(最后四行),表达祖国儿女的决心
诗歌可以直白抒情,可以委婉含蓄,可以低沉悲鸣,可以高亢豪迈。当年抗日烽火燃遍祖国大地时,诗人光未然跟随抗日军队行进在黄河岸边。雄奇壮丽的山河,英勇抗敌的战士,使他感到中华民族顽强的奋斗精神和不屈的意志。于是,他向着黄河母亲,唱出了豪迈的颂歌。《黄河颂》。而20多年前那首脍炙人口的歌谣牵动了亿万中华儿女的心,时光飞逝,人事已非,但是仍挥不去凝结在我们心间的那颗火热至诚的中国心。请欣赏,《我的中国心》。
诗歌可以直白抒情,可以委婉含蓄,可以低沉悲鸣,可以高亢豪迈。当年抗日烽火燃遍祖国大地时,诗人光未然跟随抗日军队行进在黄河岸边。雄奇壮丽的山河,英勇抗敌的战士,使他感到中华民族顽强的奋斗精神和不屈的意志。于是,他向着黄河母亲,唱出了豪迈的颂歌。《黄河颂》。而20多年前那首脍炙人口的歌谣牵动了亿万中华儿女的心,时光飞逝,人事已非,但是仍挥不去凝结在我们心间的那颗火热至诚的中国心。请欣赏,《我的中国心》。